冷。湿胜则濡泻而糟粕不实。热胜则火泻而暴注下迫。更有食积痰饮。则腹中或痛或不痛。反得泻而减也。大
瘕泻。则腹中有瘕。时作时止也。肾泻。则每于子后发。余时则安也。盖土旺则能制水。水旺亦足凌土。湿郁
则能成热。热郁亦足助湿。浊气则能侵上。清气亦足陷下。故治泻之法。不可一端而竟。扶脾正也。而有时乎
平胃。分利常也。而有时乎升提。温补当也。而有时乎清热。况于食积宜消。痰积宜降。瘕聚宜调。肾虚宜补。
且有面色黄白。似乎
脾虚。而补之不效者。以湿热之未清也。亦有久泻不止。习以为恒。而止之
反剧者。亦积热之不解也。苟执脾土喜温恶寒。喜燥恶湿之说。而概以温
热行之。知常而不知变。知经而不知权。使遇中虚且寒者。诚然得矣。倘或
蕴隆不解。不且益其邪而成痼疾也哉。至于治泻九法。士材言之详矣。余不及赘。
胃苓汤
苍术(米泔制) 浓朴(姜制) 陈皮(各一钱) 甘草(三分炙) 白术(八分土炒)
茯苓 泽泻(各一钱) 肉桂(三分) 猪苓(一钱)
加姜枣水煎。或分用合用皆可。
薷苓汤 治暑泻。
香薷 黄连(姜汁炒) 浓朴(姜制) 扁豆(炒) 猪苓
泽泻 白术(土炒) 茯苓(各一钱) 甘草(三分)
姜三片水煎。
四神丸 治脾肾两虚。饮食不思。子后泄泻。
肉果(面煨二两) 补骨脂(胡桃制四两) 五味子(二两) 吴茱萸(浸炒一两)
为末。生姜八两。红枣百枚。煮熟丸。
卷之二杂症
霍乱论
属性:霍乱之候。其来暴疾。腹中绞痛。扰乱不宁。自吐泻交作。有吐而不泻。泻而
不吐。有不得吐。又不得泻。则邪有上下浅深之分。而总以得吐为愈。邪有
入必有出。盐汤探吐。上妙法门。然后调其胃气可也。盖霍乱每伤于胃。虽
风寒暑湿。四气相乘。而中必先虚。故邪入焉。至饮食失和。秽邪触感者尤
多。胃气一伤。清浊相干。邪不去则正不安。所以攻邪尤要于扶正也。即至
肢冷脉伏。转筋声哑。亦必驱邪至尽。盖邪去则正安。非比他症养正而邪
自除也。及大吐泻后。元气既乏。手足厥冷。脉微欲脱者。参附理中汤。仍为
吃紧。若早投之。则邪反固而难愈矣。所以当其发时。不可用米饮。先哲谆
谆戒之。岂无谓哉。观于干霍乱。上不得吐。下不得泻。亦因邪不能出。所以
为甚。治者愈可思其故矣。
x治验x
一男子恣饮梅水。吐泻无度。手足厥逆。面色惨晦。声音不出。而脉沉伏。小
水点滴不通。服药入口即吐。医告技穷。余熟思半日。忽悟及梅者果属
也。其味酸主收。故小便癃闭。因思果得麝则败。酒得麝则坏二语。且麝
性香窜走窍。乃取麝半入脐中。半入鼻孔。病者即以手拂其鼻。曰此何
物也。少顷小水大下二三行。忽如醉而醒。梦而觉。越日索粥渐安。
一女子大吐泻后。四肢厥逆。六脉俱无。头面带阳。而反红赤。凡药入口即
吐。余曰。此阴盛格阳。以仲景通脉四逆汤连剂。脉出肢暖始愈。
藿香汤 治霍乱吐利交作。
藿香 紫浓朴(姜制) 茯苓 木瓜 车前子(焙研二钱) 泽泻 枳壳 广皮 葛根(各一钱)
加生姜三片。有食。加砂仁末一钱。烦渴。去藿香。加紫苏一钱。面食。入莱
菔一钱。着气。入青皮七分。木香三分。切戒米饮。直待痛止觉饥。方可与之。
卷之二杂症
膈噎论
属性:膈噎之症。内经止有三阳结谓之膈一句。子和从而释之。谓三阳者。大小
肠膀胱也。结则二阴不利。津液不行。故逆反而上。其言病机则得矣。而三
阳所以致结之故。则未始推及。至张鸡峰云是神思间病。惟内观静养。可
以却之。斯乃切中病情。盖此恙多由忧愁思虑。伤于心脾。血液不生。日渐
煎熬。肝火弥炽。肾水益枯。五脏之阴既竭。六腑之阳安得独足。于是槁在
上而为噎。槁在下而为膈。譬之江河阻塞。而饷道不通。有仰食不获而待
命矣。此时而浚其流。不若疏其源。然后水从天际而下。飞FS 立送。复循故
道也。故患膈噎者。欲嘘既槁之血液而复生之。莫若屏七情。绝嗜好。远帏
幕。心似已灰木。身如不系舟。奴枯禅老寂。而后静能胜动。水升火降。津液
渐行。庶出约有常。长享天命。谁谓治膈之大丹。不取诸身而足哉。舍此而
欲他求。惟有养血生津。开郁理气。佐以降火。或一法也。李绛兵部手集。用
人参三两取汁。入粟米鸡子白薤白。煮粥与啖。取其润滑而通阳明。最称
神效。至王太仆以食刹即出。食入反出。分有火无火之别。尤当参而调之。
毕竟此疾多得于忧患之人。而安逸者未尝有。则知药石之不胜病也。夏审矣。
地髓煎 治血枯便燥结。
生地黄(一斤) 鹿角胶(二两四钱) 生姜(八钱绞汁) 白蜜(二合) 酒(四合) 紫苏子(四钱酒研)
文武火煮地黄成膏。去滓。即以酒研苏子入煎。一二十沸下胶。胶化。下
姜汁蜜再煎。候稠。瓦器盛之。酒化下。
大半夏汤 治胃反呕吐痰盛者。
半夏(五钱) 人参(三钱) 白蜜(二钱)
水二钟。和蜜扬之百遍。煎服。
和胃汤
人参(一钱半) 黄连(六分土炒) 当归(一钱) 黄芩(七分土炒) 白芍药(一钱酒炒)
茯神(一钱) 石菖蒲(五分) 神曲(七分) 半夏(七分) 枳实(麸炒四分) 红花(三分) 苏子(一钱五分)
用陈壁土研细。搅入长流水。澄清煎药。入姜汁白蜜少许。童便一二匙和服。
卷之二杂症
肿胀论
属性:经曰。诸气 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昏属于脾。又曰。诸腹胀大。敲之如鼓。
皆属于热。盖气郁则生湿。湿郁则生热。湿热相搏。肺失清肃之令。则水不
行而为肿。脾失健运之司。则谷不磨而为胀。甚且清阳不走上窍。浊阴不
走下窍。天地闭塞。金不平木。土不制水。由是肚大。青筋。脐突。背平。足心平。
五脏之阴。越出于外。六腑之阳。反扰于内。斯时而不亟泻其阳。则阴欲入
而阳拒之。阳欲出而阴闭之。则阴阳愈乖。而肿胀益甚。譬之洪水泛滥。不
事疏凿。乃欲以土实之。则愈堤防而愈泛溢。此必然之势也。子和出。立浚
川禹功等法。非不峻烈可畏。然不有荡涤之。则水何由而行。所蓄者。何由
而泄。阴阳失位者。何由而复奠厥居乎。余每见从事温补者。一逢肿胀。辄
进六君子。金匮肾气等。岂不纯正通达。卒至肿胀愈甚。迄无成功。及遇草
泽医。每以大攻大泻药投之。反恒奏绩于俄顷。然后以参调之。以补济之。
善其后图。乃可万全。虽然。此为实热者言也。若老人久病后。及肾元亏损
者。病从阴而发。不从阳而入。前法又不可施。气喘脉弱。喜温恶寒。则金匮
肾气之用桂附。以牛膝车前为引。一则三焦为决渎之官。水道所出。一则
肾为胃关。开窍二阴。谁谓补中不带泻哉。学人扩而充之可也。
一传鼓胀方
第一服
黑丑(二钱半生半熟) 沉香(五分)
共为细末。酒调送。
第二服
陈皮 青皮 五加皮 茯苓皮 大腹皮 莱菔子 苏子 韭子 葶苈子 车前子(各一钱) 琥珀 沉香(各五分)
黑丑(六分半生半熟) 朴硝(三分)
共为细末。酒调送。
第三服
槟榔 浓朴 益智仁 木通 泽泻 白芍药 芫花(各一钱) 沉香 琥珀(各五分) 朴硝(三分) 黑丑(六
分,半生半熟)
共为细末。酒调送。
舟车神 丸 去一切水湿痰饮。
甘遂 大戟 芫花(各一两,俱醋炒) 大黄(二两) 黑牵牛(取头末) 青皮 陈皮 木香 槟榔(各五钱) 轻
粉(一钱)
为末。水丸椒目大。空心服五丸。日三服。痞闷者多服反烦满。宜初服二
丸。每服加一丸。快利为度。戴人每令病者先服百余粒。继以浚川等药
投之。五更当下。种种病出。轻者一二度。重者五六度。方愈。药虽峻急。为
效极神。弱者当根据河间渐攻进。实者从戴人治之。
大圣浚川散
大黄(煨) 牵牛(取头末) 郁李仁(各一两) 木香 芒硝(各三钱) 甘遂(五分)
每服三钱。姜汁调下。戴人每言。导水丸必用禹功散继之。舟车丸必用浚川散继之。
神芎导水丸
黄芩(一两) 黄连 川芎 薄荷(各五钱) 大黄(二两) 滑石 黑丑(取头末各四两)
为末。水丸。有血积者。加桂五钱。
禹余粮丸
蛇含石(三两铁铫盛烧通红钳取出倾入醋中候冷取出研极细) 禹余粮石(三两)
针砂(五两淘净炒干用醋二钟同余粮铫内煮干更用铫并药烧红倾净砖地上候冷研极细) 羌活 川芎
木香 茯苓 牛膝(酒浸) 桂心 白豆蔻 大茴香 蓬术(炒) 附子(炮) 炮姜 京三棱(炒)
青皮 白蒺藜(焙研去刺) 当归(酒浸各五钱)
共为末。入前三味拌匀。蒸饼丸如桐子大。食前白汤下三十丸。至五十
丸。前三味。非甘遂芫花之比。又有各药扶持。虚人老人。亦可服也。是忌
盐。一毫入口。发疾愈甚。服药后。即于小便内旋去。不动脏腑。每日三服。
更以温补药助之。
金匮肾气丸 治脾肾虚。腰重脚肿。小便不利。或肚腹肿胀。四肢浮肿。喘
急痰盛。已成蛊症。其效如神。此症多因脾胃虚弱。治失其宜。元气复伤
而变症者。非此药不能救。
白茯苓(三两) 附子(五钱制) 牛膝 桂 泽泻 车前子 山萸肉 山药 牡丹皮(各一两) 熟地黄(四两)
上为末。和地黄加炼蜜丸。如梧子。每服三钱。空心米饮下。
卷之二杂症
积聚论
属性:越人谓五脏为积。六腑为聚。积属阴故静。聚属阳故动。静则易伏。而动则
易散也。然有所征验于外谓之 。假物而成谓之瘕。痞塞不快谓之痞。藏
于幽辟谓之癖。或云 主食而瘕主血。痞主气而癖主痰。四者分而言之
可。合而言之亦无不可。惟在疗之者。察其脏腑之阴阳。部分之高下。气血
之多寡。新久之浅深。元气之浓薄。或十攻而一补。或半攻而半补。或十补
而勿一攻。握一定之算。然后能取决于必胜也。近时士材立国中末三法。
未尝不善。而余则尤有商焉。积聚之生也以渐。匪朝伊芳夕之故。使苟元气
充。脏腑调。分布周列。何隙可容其蹯踞。令积聚实逼处此。妨碍于升降往
来。惟其萌于有渐。始尚不觉。日以益大。渐至猖狂而不可遏。斯时缓攻之
邪不去。峻攻之邪亦不去。即去矣。而邪之聚者。复散而变他症。盖攻积之
药。必由脏腑肠胃。而后达病所。其清纯之气。有不伤乎。余立一法。以攻积
丸累累加用。倍入人参汤监之。贫者以白术膏代之。必使元气胜乎邪气。
而邪自无容留地。否则专补元气。复其健运之常。则所积者。所聚者。将不
攻而自走。又必须其人。善自珍摄。爱护生命。而后可与施此术也。苟不然
者。亦终无如何矣。
攻积丸
人参 京三棱(醋煮) 蓬术(醋煮) 菟丝子(酒煮) 桃仁 当归 香附(醋煮) 黄连(土炒) 青皮(醋
炒) 枳实(麸炒) 茯苓 半夏(各一两) 炮姜(五钱) 泽泻(七钱) 肉桂(一两不见火)
上为末。神曲为丸。浓煎人参汤下。每服二钱。不拘时服。
一肝之积曰肥气。左胁下。如覆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