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真义-黄元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道德经真义-黄元吉- 第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              三十七章(81)

  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

              三十八章(1)

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
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
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
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
;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
              三十九章(2)

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得一
以为天下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
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誉无
誉。是故不欲禄禄如玉。珞珞如石。

              四十章(4)

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              四十一章(3)

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
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
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
              四十二章(5)
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
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
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
              四十三章(6)

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
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
              四十四章(7)

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
              四十五章(8)

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
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
              四十六章(9)

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
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
              四十七章(10)

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
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
              四十八章(11)

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
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
              四十九章(12)

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
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圣人皆孩
之。

              五十章(13)

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
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陵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
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
              五十一章(14)

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
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窈兮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
孔德之容,即玄关窍也。古云:“一孔玄关窍,乾坤共合成。中藏神气穴,名为坎离精。”又曰:“一孔玄关大道门,造铅结丹此中存。”《契》曰:“此两孔穴法,金气亦相胥。”故道曰“玄牝之门”,儒曰:“道义之门”,佛曰“不二法门”。总之皆孔德之器能容:天地人物,咸生自个中。无非是空是道、非空非道,即空即道。空与道,两不相离。无空即无道,无道亦无空。故曰:“唯道是从。”欲求道者,舍此空器何从哉?但空而无状,即属顽空,学者又从何处采药结丹?必须虚也而含至实,无也而赅至有,方不为一偏之学。修行人但将万缘放下,静养片晌,观照此窍,惚兮似无,恍兮似有。虚极静笃之中,神机动焉,无象者有象。此离己之性光,木火浮动之象,即微阳生时也。再以此神光偶动之机,含目光而下照,恍兮若有觉,惚兮若无知,其中阳物动焉,此离光之初交于坎宫者。其时气机微弱,无可采取,惟有二候采牟尼法,调度阴蹻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调度采取为一候,归炉温养为一候。依法行持,不片晌间,火入水底,水中金生,杳杳冥冥,不知其极,此神气交而坎离之精生也。然真精生时,身如壁立,意若寒灰,自然而然,周身苏软快乐,四肢百体之精气,尽归于玄窍之中。其间大有信在,溶溶似冰泮,浩浩如潮生。非若前此之恍恍若有,惚惚似无,不可指名者也。此个真精,实为真一之精,非后天交感之精可比;亦即为天地人物发生之初,公共一点真精是矣。如冬至之阳,半夜之子,一岁一日之成功,虽不仅此,而气机要皆自此发端。俨若千层台之始于累土,万里行之始于足下一般。此为天地人物生生之本,本源一差,末流何极?以故自古及今,举凡修道之士,皆不离此真气之采,然后有生发之象。遍阅众物初生,无不同此一点真精,成象成形。我又何以知众物之生有同然哉?以此空窍之中,真气积累,久则玄关开而真精生焉。要之,恍是光之密,惚是机之微。离中真阴,是为恍惚中之物;坎中真阳,是为杳冥中之精。学者必知之真,而后行之至也。 

此恍兮惚是性光发越,故云“有象”;惚兮恍是以性光下照坎宫,而真阳发动,故云“有物”。窈冥之精,乃二五之精,故云甚真。欲得真精,须知真信。真信者,阴阳迭运,不失其候之调,俟其信之初至,的当不易,即行擒伏之功得矣。凡人修炼之初,必要恍惚杳冥,而后人欲净尽,天理常存,凡息自停,真息乃见。此何以故?盖人心太明,知觉易生。若到杳冥,知觉不起,即元性元命,打成一片。此个恍惚杳冥,大为修士之要。学人当静定之时,忽然偶生知觉,此时神气凝聚丹田,浑然精然,自亦不知其所之,此性命返还于无极之天也。虽然外有是理,而丹田中必有融和气机,方为实据。由此一点融和,采之归炉,封固温养,自能发为真阳一气。但行功到此,大有危险。惟有一心内守,了照当中,方能团结为丹药,可以长生不老。若生一它念,此个元气,即已杂后天而不纯矣。若动一淫思,此个气机即驰于外,而真精从此泄漏矣。古人云:泄精一事,不必夫妻交媾,即此一念之动,真精已不守舍,如走丹一般。学人必心与气合,息与神交,常在此腔子里,久之,自有无穷趣味生来。然而真难事也;设能识透玄机,亦无难事。起初不过用提掇之法,不许这点真气驰而在下,亦不许这个真气分散六根门头;总是一心皈命,五体投诚。久久自然精满不思色矣。愿学者保守元精,毫不渗漏。始因常行熟道,觉得不易;苟能一忍再忍,不许念头稍动,三两月间,外阳自收摄焉。外阳收摄,然后见身中元气充足,而长生不老之人仙从此得矣,仙又何远乎哉? 


第二十二章 全而归之 
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
大道之要,必至无而含至有;却至有而实至无,始为性命双修之道。盖以性本无也,无生于有;命实有也,有生于无。若著于虚无,便成顽空;著于实有,又拘名象。纵不流于妄诞不经,亦是一边之学,究难与大道等。修行人必先万缘放下,纤尘不染,于一无所有之中,寻出一点生机出来,以为丹本。古人谓之真阳,又曰真铅,又曰真一之气是也。太上云曲则全,言人身隐微之间,独知独觉之地,有一个浑沦完全、活泼流通之机,由此存之养之,采取烹炼,即可至于丹成仙就。昔人喻冬至一线微阳,至于生生不已。又喻初三一弯新月,渐至十五月圆,无非由曲而全之意也。夫曲隐也,隐微之处,其机甚微,其成则大。即《中庸》云曲能有,诚是。要之一曲之内,莫非理气之元;全体之间,亦是太极之粹——即曲则全,故曰“曲则全”。圣人寻得此曲,兢兢致慎,回环抱伏,如鸡温卵,如龙养珠,一心内守,不许外露。久则浩浩如潮,逆而上伸,一股清刚之气,挺然直上,出乎日月之表,包乎天地之外。坤卦谓坤至柔而动也刚,皆由致曲之余,潜伏土釜,积而至于滔天,勃不可遏,有如是耳。且夫枉而为阴为柔是此气,直而为阳为刚亦此气,虽曰由枉而直,其实即枉即直。自隐曲中洞彻本源之后,其见则易,为守则难。惟优焉游焉,直养其端倪,更卑以下人,谦以自待,庶无躁暴急迫之性,不生邪见,不动凡火,方能成金丹。由是以神驭气,以气合神,隐显无端,变化莫测,所谓至诚无息,体物无遗,无在而无不在也,何其盈乎?然必须谦乃受益,洼乃为盈也。不然乌能包涵万有哉?况乎一曲之微,皆吾人本来之物——所谓敝也,敝即故也。《中庸》“温故而知新”是。学人欲得新闻以生新意,非从此故有之物以温之,何能得新?是亦即敝即新也。虽然敝亦无几耳,惟从其少而养之,浩然之气,大可以塞天地贯斗牛。若谓道浩潮弥纶,无在不是,取其多而用之,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