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华,经宿则开,是名上品中生者。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是名上品下生者。
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梵语panca silani),持八戒斋,修持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华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华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梵语tri…vidya)六通(梵语sad adhijnah),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
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梵语upasampanna),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梵语Amita…buddha),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华,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行者自见坐莲华上,莲华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是名中品中生者。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人慈,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名中品下生者。
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重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是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彿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 遍满其室,见己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是名下品上生者。
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是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如是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梵语naraka),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是名下品中生者。
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是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彿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梵语Sukhavati),是名下品下生者。
净土行者,若欲往生极乐净土,依如是经典所言,发勇猛精进之心而勤修,必得往生三辈九品莲台。
dizang/wd/nf/089。htm 极乐净土三辈九品的修持方法 依《观无量寿经》
books。fjnet/daza/06。htm 中国佛教在线 大藏经 库 含《观无量寿经》
十、三皈依
三皈依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的〃皈〃字是反黑为白,转染成净,把心地住于正念清净境界;〃依〃字是依靠的意思。普通皈依二字简释为依靠、救度、恭敬等义。如把三皈依浅白地说:皈依佛是我依靠佛陀的指示,皈依法是我依靠教义求得真理,皈依僧是我依靠僧伽引导,正信佛教。换句话说,皈依了三宝可得救度,好像大海中的航船,需要有指南针,迷路的小孩重归慈母怀抱,便可获得天伦的温暖与慰藉。
皈依三宝是进入佛教的初步仪式,表示正式做一个佛弟子。要知道一个忠实的佛弟子,是要实行佛陀的教理。佛陀在世时告诉门下弟子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话是佛教精要的教义,只要依教奉行,恶事不作,善事多做,心地一定会快乐。
大家记著:佛陀是正觉的示范,为我们的大导师;教理是指示人生正道,消灭烦恼与痛苦清凉药剂;僧伽是绍隆佛法,代表佛陀转法轮,引导众生入佛智的比丘。大家要时念三宝的功德,即念念不忘至尊导师(佛陀),生活指南的佛法,代表至尊的僧伽,使自己的思想纯正,心地不染,行为善良;同时更要努力利他的工作,表现佛法救世益人的精神,完成美满快乐的佛化生活。
信仰佛教必须出家吗
《正信的佛教》 圣严法师著述
不。佛教的宗旨虽在解脱生死,出家虽是解脱生死的最佳途径,但是,出了家的如不实修或修不得法,未必能够解脱生死,不出家的,如能修持,也未必不能解脱生死。小乘佛教是以解脱道为依归的,在家人也可修成小乘的第三果,三果虽未出三界,但也不再受生死,死后上生色界净居天,再证四果阿罗汉,就入解脱之境了。所以在家人证到三果,也就相近于解脱了。
若照大乘佛教的观点来说,为了化度众生,菩萨随类应现,到处化身,经常是化现在家人的身分,所以在有名的大菩萨中,除了地藏弥勒之外,多数是现的在家相。印度的维摩居士及胜蔓夫人,都能代佛说法,但他们是在家人。所以,真正行菩萨道的佛教信徒,那是不一定要出家的。出家人在佛教中的地位崇高,乃是由于住持佛教教团而使佛教存在及弘扬的理由,也是由于教内伦理制度的理由。说得明白些:出家的佛徒是佛教的骨架,在家的佛徒是佛教的皮肉。在本体上说,出家的重要;从作用上说,在家的重要。因此,信了佛的,可以出家,但却不是必须出家。
信仰佛教必须吃素吗
《正信的佛教》
圣严法师著述
不。素食虽是佛教鼓励的事,但却并不要求所有的教徒非得一律吃素不可。素食是大乘佛教的特色,是为慈悲一切有情众生的原故,所以在南传地区的佛教国家乃至出家的比丘,都不坚守素食;西藏的喇嘛,也不守素食。但他们不亲自杀生。
因为,五戒的第一条就是'不杀生',信佛之后,如能实行素食,那是最好的事,若因家庭及社交上的困难,不吃素也不要紧,但是不可再去亲自屠杀,也不可指挥他人屠杀了。买了屠死的鱼肉回家,那是无妨的。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
悲智双运
悲智双运/空悲双运/福慧双修
三世蒋贡康楚仁波切开示
世上有许多不同的宗教,也各有其法道,但为了深入精神修行,我们对于什么是〃正道〃,必须要有正确的观念。
佛法的正道可由二方面来说,一是代表慈悲菩提心的善巧方法,另一是代表了悟空性的智慧,而二者之合一始是正法道。
事实上,任何修行不管小乘、大乘、金刚乘,也许方法有异,但其本质都是一样的。因此,只要是正法道,便须符合上述悲智合一之要求。例如,大乘菩萨行的六波罗密(六度圆满),其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都是方便法,最后一个才是智慧,而两者合一始能真正深入修行,否则,以布施而论,行了很多布施,却缺少智慧,功德便大打折扣。波罗密多不是以数目、大小、或某种材质可以衡量的东西,波罗密多的本质就是空性的智慧。例如,修布施,最主要是去除我们对人、事,尤其物质的执着,如果我们仍执于〃布施〃或〃功德〃这种事,就不称为圆满。把智慧加上去之后,这种布施称为〃三轮体空〃,也才是圆满的布施,也就是无施者之我,无所施之对象、也无布施之事。其他依此类推,因此任何修行者必须是方法与智慧的合一,才能圆满,也就是〃悲智双运〃。
另外我们举个例子来说,任何金刚乘的本尊修法,首先均由观想坛城开始,接着对观或自观本尊等等,此乃由于我们自身与情器世界的不净,经由观想转化为清净,这些都是方法,但若执着于观想则反造成障碍,因此次第观想完毕后,还须再观想化光溶入,这部份最主要的是空性智慧的转化。因此修法做任何观想时,都要把一切观成透明、似彩虹般、无实质存在的,这是圆满次第的部份,二者合一,即是任何修法的重点关键所在。初机者在刚进入修法时,可能较困难,因此,先由生起次第做起,再进入圆满次第,如此一步一步学习,一旦习惯,自然而然便很容易进入状态,可以很如法适当地修习密宗的法门。
另外以〃止〃、〃观〃为例,〃止〃是技巧方法,〃观〃是智慧,两者合一,同等重要。所有的修法都必须这样,才能克服执〃有〃或〃空〃之边见。不执〃有〃或〃空〃即是〃中观〃,也是空性与明性之结合。
一般来说,显教较重空性与慈悲,而密宗则重空性与慈悲之结合。由于空性,慈悲之化现,是自然无限的,但就实际上而论,只有方法(慈悲),而无智慧,则无有实质帮助;或只有智慧,而无善巧方法,也是很危险的事,易落入错误的见解。龙树菩萨说:〃执〃常 〃 或〃有〃,就如畜生一样愚昧,因宇宙万物本是因缘假合,生生灭灭;但执〃空〃或〃无〃,否定一切,则更愚痴。〃空〃〃有〃其实是互为相辅的。因此为了圆满一切,一定要在善巧慈悲的基础上,发展应用智慧,这是金刚乘法门的基础,也是究竟真理的基础。
简单的早晚课
(一)南无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一称一拜或只合掌)
(二)南无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如前拜称)
(三)南无阿弥陀佛。(不必礼拜,但恭敬念去。跪念,坐念,立念,皆可。至少百声。千声,万声,以个人功夫忙闲而定。只宜由少增多,不宜由多退少。)
(四)南无观世音菩萨。(一称一拜)
(五)南无大势至菩萨。(一称一拜。观音势至,为弥陀左右胁士,统称西方三圣。念完了佛,理当要拜的。)
(六)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一称一拜。极乐世界有很多的菩萨,将来皆是我的师友,也应当要拜的。)
(七)回向偈。(也就是说明我念佛的愿力,愿是必要发的。)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所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愿我临终无障碍 弥陀圣众远相迎
速离五浊生净土 还入娑婆度有情
(八)礼拜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