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文化中心。这是滋生佛教宗派的主要原因。
在这个时期兴建的寺庙仅卫藏地区即有200余座,且多由地方封建领主把持。寺主与领主相兼,成为地方世俗势力与佛教势力结合的据点。例如赴多康学法的诸僧中鲁梅。粗赤喜饶回卫藏后当了噶琼寺的寺主,热西兄弟当了格杰南玛林寺寺主,章。意希允丹当了康松桑康林寺寺主,巴。楚臣洛追兄弟当了桑耶寺寺主。后来鲁梅又进到拉萨纶区,在卫地上部的那摩修建了恰德乌寺。鲁梅的弟子向那囊多吉旺曲修建了杰鲁来庙,由此形成“向系”,翱绛曲琼乃修建叶尔巴哇让寺,形成“俄系”;兰耶歇喜饶修建加赛岗寺,形成“兰系”;主梅粗赤琼乃修建塘波且寺,形成“唐系”。此四系总称“鲁梅部”。
与此同时,赴多康学法的卫地僧人中,巴。楚臣洛追,在彭波修建南巴吉布寺,形成“巴部”:热西。楚臣旺秋在墨竹修建昌沃寺,形成“热部”;章。意希允丹在彭波修建恩兰吉莫寺,形成“章部”。这样,鲁梅、巴、热、章四部逐渐在拉萨地区发展起来,成为藏传佛教的骨干力量。当然,类似情况在其它地区也存在。
多财富和多职能寺庙的建立和稳定发展,特殊地增强了师徒间的传承关系,有些寺庙,甚至只在自己家族内授受继承。甲律师(1091—1166)在须浦地方建立了一个以讲授戒律为主的寺庙,他死后,其侄子饶却旺继任该寺堪布,此后,饶却旺家族便世代统治着须浦地方。由于一些本来就是具有特权的吐蕃贵族后裔,出家后取得寺院的主持权,更加保证了本家族在该地区的统治地位,如萨迦昆族、帕主郎族等。这些因素很容易造成带有宗法性质的宗派观念。
当时传入西藏地区的印度佛教,显密均有,流派很多,他们各有传承,自立门户,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教理和修持方法,这也是促进西藏佛教宗派观念强烈的重要原因。
总之,西藏佛教特殊强烈的宗派观念,来源于各地寺院在政治、经济利益上的矛盾和教义修持上的差别。它的进一步发展,就是全面对抗,以至发生军事冲突。据藏文史籍记载,从11世纪中叶至12世纪初,前述鲁梅、巴、热、章四部之间就多次有过战争。1106年,鲁梅部与巴、热两部在桑耶交战,桑耶寺被焚毁,后经惹译师多吉扎修复。1160年,四部又在拉萨、雅隆、彭波等地混战,大昭、小昭、昌珠等寺部分遭到破毁。大小昭寺后经修复,另由当时经济、军事实力最强的佛教首领贡塘喇嘛尚①照管。这样的争斗在其它地区寺院间也屡有发生。西藏的诸大教派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逐步形成的。
11到12世纪由“三素尔”创建了“宁玛派”。1057年,阿底峡弟子仲①贡塘喇嘛尚系蔡巴噶举派创始人。
敦巴建热振寺作为据点,形成噶当派。此后16年,即1073年,昆。贡却杰布建萨迦寺,萨迦教派诞生。11世纪中叶,玛尔巴、米拉日巴建噶举派,之后噶举派繁衍出四派,其中帕竹一派又分出八个支派,总称为“四大八小”。
到12世纪,教派竞立,达到历史上最高潮。
这些教派都是把兴建的寺院,作为扩大势力范围的据点,从而左右本地局面。最初建立的寺院称为母寺,后随地盘扩大而兴建的,称作子寺。这种情况延续13世纪中叶,蒙古阔端派军进藏以后,才有新的变化。
佛教史
第八章 藏传佛教的再兴及其向国内外的传播(公元11—18世纪)
宁玛派是藏传佛教史上最悠久的一个教派。“宁玛”的字义是古和旧。
因为他们的教法自称是从8世纪进藏的莲华生、无垢友等传下来的,起源最古;还以传播弘扬吐蕃期所译旧密咒为主,故谓之“旧”。宁玛派就是由标榜“古旧”密教而得名。
此派寺庙垣墙涂以红色,僧人戴红帽,穿红袈裟,又俗称“红教”。
密教在西藏的发展有两个系统。其一是由吐蕃王朝赞普支持,限制在上层统治集团和某些寺院中流行,典籍的翻译和传播严格控制,一些密法则秘密传授,禁止公开宣扬。另一个系统,是深入民间,同苯教的巫术和传统的医术紧密结合,在广大的下层民众中秘密流通。9世纪达磨灭佛时,前一系统受到打击,但散在民间的,不但延续了下来,而且有了更大的发展。在民众中传播密教的人,仅掌握旧派密法中的若干法门,既没有系统的密教教义和教法体系,也没有寺庙和僧伽组织。他们以家庭为本位,父子、兄弟、叔侄相传,具有极其狭隘的宗法性和苯教色彩。到11世纪,素尔家族的三个成员先后建立寺庙,整理教法,组织一定规模的宗教活动,收徒传法,史称“三素尔”。一般认为,他们就是宁玛派的始建人。
素尔波且(1002—1062)本名释迦迥乃,因首创乌巴垅寺,又称乌巴垅巴。他曾随许多旧派密咒法师学习,并开始整理本宗典籍,确定一些根本怛特罗,加以注释,阐明它们的成就法和仪轨等,使之系统化。他的弟子很多,经常修定的有108人。素尔波且曾向卓弥译师献黄金百两,以学“道果法”,还和显宗法师、苯教教徒共建一座寺庙,说明他和苯教及佛教的其它教派取合作态度。他是梵行者,一生没有娶妻。
素尔穹。喜饶扎巴(1014—1074),又称拉结钦波(意为大医师)。本是行乞僧人素尔贡之子,素尔波且收为养子,人称素尔穹(意为小素尔)。
他受命讲经,主讲宁玛派的重要经典《集密意经》,听众达300人。他学到了素尔波且的全部密法,并接替了乌巴垅寺主职位。此后,他又去甲卧地方修法13年,据说证得“一切事物皆金刚萨埵性”,达到宁玛派独有的“大圆满”境界,故又号“甲卧巴”。他曾谒见桂。枯巴拉哉译师,从学《喜金刚经》。桂。枯巴拉哉人称桂大译师,阿底峡弟子,最初从学卓弥译师,后三赴印度,长期依止静贤译师,学集密龙猛派教法,翻译有《胜乐金刚空行续》、《四座续》、《摩诃摩耶续》、《欢喜金刚续》等,主要弘传龙猛派集密教授。喜金刚又称欢喜金刚、饮血金刚,藏名“杰巴多吉”,是藏传密教五大金刚之一。修以五大金刚为本尊的蜜法,称作“五部无上金刚大法”;《喜金则经》就是阐述修习欢喜金刚法的本尊、坛城(曼陀罗)、灌顶、仪轨等方面的经典。
素尔穹的弟子很多,著名的也有“四柱八梁”之称。他的家庭在一般佛教徒中是最富有的,他的三个儿子、数个女儿修习宁玛教法都很有成就。
濯浦巴(1074—1134),本名释迦僧格(释迦狮子),又称拉结钦波濯浦巴(意为濯浦巴大医师),因为他在濯浦地方建造了濯浦寺。他是素尔穹最小的儿子,15岁开始学佛法。成年以后,由于需要照管日益增多的家产,无暇外出求学,就将其父的弟子,所谓“四柱”者请到家中,教他经、幻、心三部宁玛派密法的教授、仪轨、灌顶等,又向别人学到“大圆满法”,将宁玛派又推进了一步。他的弟子多达千余人,其中著名的有“四麦”、“四纳”、“四敦”等12人。弟子们又向四周分头布教。
素尔家族属于平民,但很富裕。他们依靠特殊的宗教职业积聚财富,并成为创立教派的领袖人物。“三素尔”活动于11世纪上半期到12世纪上半期,属于宁玛派的经典传承,即“噶玛”系统,所传内容主要是“幻变”和“集经”两部。
大约也在11世纪,宁玛派还出现了另一个代表人物——绒。却吉桑波,是后藏空绒地方人。他懂因明、吠陀和其它世典,译有密典,并作过注疏,亦有论著。他精通藏文文法,曾为念智称(即弥底)的《语言门论》作注,自己也写了几部文法书。他学识渊博,故有西藏班智达①之称号。他也是宁玛派以经典传承(“噶玛”)为主的人,密法则以“心品”为中心,但特别带有土著的色彩,往往被认为不是印度传来的正统佛教,影响却很大。他的教法后来又分成三个系统:心部、自在部和教授部。这三个系统各有师承而又互相关联,其中教授部称为“大圆满法”,更是宁玛派特有的密法。
到14世纪,宁玛派出现了第五个代表人物——隆钦然绛巴(1308—1364),他本名智美斡色,12岁出家,先后修持各教派的密法,又在桑浦寺学习“慈氏五论”、“法称七因明论”等显教论著,终于成为显密兼通的名僧。他对宁玛派的密法加以修订,撰有相当多的著作,其代表作是《七宝藏论》,后来成为该派寺院的必读书。隆钦然绛巴曾到不丹传教,在那里修建了一座名叫塔尔巴林的寺院,成为不丹境内宁玛派的活动中心。此后,不丹又将宁玛派传到尼泊尔。不丹、尼泊尔的宁玛派僧人经常到四川德格县境宁玛派的佐钦寺学法。
宁玛派的特点是组织松散,教法不一。它的骨干有两类:一类是在家的咒师,藏族称为“阿巴”,他们人数很多,各有传承,专靠个人法术、咒术,分散在社会上活动,既不读佛书,也不重佛理,与苯教咒师相似,被一般民众视作真正的宁玛派人。另一类是出家僧侣,住在寺院,遵守戒律,有严密的教阶制度和寺院管理制度,相对注重经典和佛理。
宁玛派所奉经典也有两类:一类是8、9世纪以后,一直在民间传承下来的经典,即所谓“噶玛”。另一类叫做“伏藏”,即所谓“戴玛”。据说,这些“伏藏”原是莲华生等埋藏的经书,经后人发掘,得以流通,所以备受宁玛派的尊崇。对于这两类经典的真实性,其它教派表示怀疑,认为实是出自宁玛派教徒的伪造,这也是宁玛派长期被否认是佛教教派的重要原因。据说后来有人在古寺里发现了一些梵文写本,其中有宁玛派经典译本的原本,这才扫除了怀疑和反对意见。
①“班智达”是对通达五明者的尊称,意为学者、老师。“五明”分大小两种。“大五明”指内明、因明、声明、医方明、工巧明:“小五明”指星象、修词、词藻、韵律、戏剧。
事实上,宁玛派的教法和供奉的神祇,有不少是从苯教吸收来的,教义又有类似汉地佛教禅宗的内容,与印度佛教确有明显的差别。
宁玛派在建寺授徒,逐步组织起来的同时,也着手研习宗教理论,力图向经院化转变。他们规定,本派偕人应学的显宗经籍为13部,包括《现观庄严论》、《庄严经论》、《宝性论》、《辩法性论》、《辨中边论》等所谓“慈氏五论”,《根本般若论》、《宝鬘论》、《回诤论》、《七十空性伦》、《广破入微论》、《六十正理论》等所谓“龙树六论”,以及功德光著《戒律本论》、寂天著《入菩萨行论》。此外,《俱舍伦》为必修课,《因明》为选修课。对于这些经典,宁玛派有自己的解释,主要表现在隆钦然绛巴和戎松班智达所著的教程中。修习密法所依据的根本密典是18部怛特罗,即《大圆满菩提心遍作王》、《金刚庄严续教密意集》、《一切如来大密藏猛电轮续》、《一切如来遍集明经瑜伽成就续》、《胜密藏决定》、《释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