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胖大 B。 点刺 C。 歪斜 D。 裂纹
129。 肝火上炎证与肝阳上亢证的相同症状有
A。 眩晕头痛 B。 急躁易怒 C。 失眠多梦 D。 口咽干燥
130。 少阴病证的临床表现有
A。 口燥烟干 B。 下利清谷 C。 面赤 D。 心烦不得卧
131。 疝的病因有
A。 肝郁 B。 久立远行 C。 气虚 D。 湿热
132。 冒湿的临床表现有
A。 头胀而痛 B。 关节屈伸不利 C。 小便清长 D。 首如裹
133。 寒热真假,假象常表现在以下哪几个方面?
A。 面色 B。 舌象 C。 肢体 D。 皮肤
134。 津液不足证的审证依据是
A。 口燥咽干 B。 大量饮水 C。 皮肤干燥 D。 溲少便结
135。 血分证候的临床表现有
A。 暮热朝凉 B。 神昏谵语 C。 烦渴下利 D。 舌上少津
136。 疏肝破气,散结消滞的药是
A。 枸橘 B。 枳实 C。 槟榔 D。 青皮
137。 功能补肾温脾止泻的药物是
A。 补骨脂 B。 吴茱萸 C。 益智仁 D。 菟丝子
138。 功能补肾壮阳,又能祛风除湿的药是
A。 巴戟天 B。 肉苁蓉 C。 淫羊藿 D。 仙茅
139。 功能泻肺平喘的药是
A。 苏子 B。 桑白皮 C。 枇杷叶 D。 葶苈子
140。 功能纳气平喘的药是
A。 蛤蚧 B。 沉香 C。 代赭石 D。 坎气
141。 下述大黄的使用方法哪项是正确的?
A。 生大黄用于热结便秘 B。 酒大黄用于瘀血诸证 C。 大黄炭用于血热出血 D。 制大黄用于化浊降脂
142。 功能温肺化饮,化痰止咳的药是
A。 干姜 B。 细辛 C。 苏子 D。 桂枝
143。 属于汗法的方剂是
A。 杏苏散 B。 川芎茶调散 C。 香薷散 D。 止咳散
144。 组成药物中含有人参、甘草、大枣的方剂是
A。 炙甘草汤 B。 半夏泻心汤 C。 旋覆代赭汤 D。 橘皮竹茹汤
145。 组成药物中含有当归、白芍、生地。 熟地的方剂是
A。 大定风珠 B。 大秦艽汤 C。 消风散 D。 百合固金汤
146。 白芍、赤芍、生地黄、熟地黄、大黄、芒硝、枳壳、红花、天花粉、桃仁、甘草、桂枝、泡姜、牛膝、当归、穿山甲、川芎、柴胡、桔梗,在上述药物中含有哪几首方剂?
A。 复元活血汤 B。 桃核承气汤 C。 血府逐瘀汤 D。 生化汤
147。 复元活血汤的功用是
A。 活血祛瘀 B。 温经止痛 C。 疏肝通络 D。 软坚散结
148。 下列方剂中具有温阳健脾作用的是
A。 温脾汤 B。 健脾丸 C。 实脾散 D。 归脾汤
149。 济川煎主治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
A。 大便秘结 B。 头目眩晕 C。 腰膝酸软 D。 小便清长
150。 当归补血汤主治
A。 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者 B。 妇人行经或产后血虚发热头痛者
C。 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 D。 脉洪大,口渴思饮,发热面赤心烦者
151。 内伤咳嗽的病理与下列哪些脏腑有关?
A。 肺 B。 肝 C。 脾 D。 肾
152。 肺系病证从肝肺同治立论的方剂有
A。 泻白散合黛蛤散 B。 五磨饮 C。 椒目瓜蒌汤 D。 香附旋覆花汤
153。 徐灵胎在评《临证指南医案?噎膈》时认为,噎膈之证,与下列哪些因素阻隔胃气有关?
A。 逆气 B。 顽痰 C。 邪毒 D。 瘀血
154。 血证中首选龙胆泻肝汤治疗的病证有
A。 鼻衄 B。 咳血 C。 吐血 D。 尿血
155。 朱丹溪主张“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适用于下列哪些病证?
A。 淋证 B。 黄疸 C。 泄泻 D。 痰饮
156。 治疗绦虫证常用的中药为
A。 百部 B。 南瓜子 C。 槟榔 D。 仙鹤草冬芽
157。 用鳖甲煎丸治疗疟母日久,常应与下列哪些方剂配伍使用?
A。 十全大补丸 B。 五子衍宗丸 C。 八珍汤 D。 一贯煎
158。 痢疾的治疗原则包括
A。 初痢宜通 B。 久痢宜涩 C。 湿盛则宜分利 D。 不离行气和血
159。 鼓胀的后期,常见的合并症有
A。 吐血 B。 黄疸 C。 昏迷 D。 水肿
160。 选用归脾汤治疗的病证有
A。 不寐 B。 便血 C。 眩晕 D。 内伤发热
200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综合试题
1A 2A 3D 4D 5C 6B 7C 8E 9D 10B 11C 12D 13A 14A 15D 16D 17A 18D 19E 20A 21E 22C 23D 24B 25E 26E 27A 28D 29C 30E 31B 32D 33C 34C 35C 36E 37E 38E 39D 40E 41D 42C 43E 44E 45E 46D 47E 48A 49A 50D 51C 52D 53B 54D 55D 56D 57D 58E 59C 60C 61C 62C 63A 64D 65D 66C 67A 68D 69B 70B 71C 72E
73B 74E 75A 76E 77A 78D 79D 80A 81A82D 83D 84A 85A 86C 87B 88C 89B 90D 91D 92C 93A 94B 95C 96D
99C 100B 101C 102D 103A 104C 105C 106A 107B 108A 109A 110C 111C 112D 113D 114D 115C 116A 117B 118D 119A 120C
121D 122ABCD 123AC 124ABCD 125D 126ABCD 127ABC 128ABD 129ABC 130ABCD 131ABCD 132D 133ACD 134ACD 135ABD 136AD 137ABCD 138ACD 139BD 140ABD 141ABCD 142ABD 143ABCD 144ABCD 145BD 146ABCD 147AC 148AC 149ACD 150ABC 151ABCD 152ABCD 153ABD 154AC 155ABC 156BCD 157AC 158ABD 159ABCD 160ACD
200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综合试题
一、A型题:每一道考题下面都有A、B、C、D、E 5个备选答案,在答题时请选择一个最合适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1.下列非五行相生次序排列者是
A.呼、笑、歌、哭、呻 B.角、徵、商、宫、羽 C.青、赤、黄、白、黑
D.筋、脉、肉、皮毛、骨 E.酸、苦、甘、辛、咸
2.《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丈夫七八”,则
A.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B.肾气衰,发堕齿槁 C.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
D.肾脏衰,形体皆极 E.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3.与语言、声音及心脏搏动等密切相关的是
A.元气 B.宗气 C.卫气 D.中气 E.营气
4.下列哪项与女子胞的生理功能最为密切?
A心、肝、脾、胃、冲脉、督脉 B心、肺、肾、胃、阳明脉、带脉 C心、肝、肾、胃、冲脉、任脉
D.心、肺、脾、肝、冲脉、任脉 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
5.经筋的生理功能是
A.主蓄积渗灌气血 B.主联络机体内外 C.主运行气血津液
D.主束骨而利关节 E.主经气的感应传导
6.把病因区分为“外所因”、“内所因”与“不内外因”的医家是
A.唐?王冰 B.宋?陈无择 C.汉?张仲景
D.晋?陶弘景 E.宋?钱乙
7.暑邪为病而见汗多,气短,乏力,这是由于
A.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B.暑应于心,易扰心神
C.暑多夹湿,易因脾土 D.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E.暑为阳邪,化火伤阴
8.产生“薄厥”的病因,多是
A.大怒 B.过悲 C.过喜 D.大惊 E.卒恐
9.《素问?五脏生成篇》说:“多食辛,可致”
A.脉凝泣而变色 B.皮稿而毛拔 C.筋急而爪枯
D.肉胝胎而唇揭 E.骨痛而发落
10.由于实邪结聚,阻滞经络,导致气血不能外达,属于
A.由实转虚 B.虚实夹杂 C.真虚假实 D.因虚致实 E.真实假虚
11.阳损及阴的病机,主要指
A.阳气虚损,气化不利,水湿积聚 B.外感温热阳邪,伤及阴液C.阳虚不能制阴,阴寒内盛
D.阳气虚损,阴液化生不足 E.阳热遏伏,拒阴于外
12.何经“气盛则身以前皆热”?
A.手少明心经 B.足阳明胃经 C.足太阴脾经
D.足厥阴肝经 E.冲脉
13.未老先衰,头发枯萎,早脱、早白的病机是
A.肝失疏泄 B.肾精不足 C.肾气不固 D.脾虚不运 E.肺气虚衰
14.《素问?刺热篇》把哪脏与额加以联系?
A.肝 B.肺 C.心 D.脾 E.肾
15.目部的心脏相关部位是
A.眼胞 B.瞳人 C.黑睛 D.白睛 E.内外毗的血络
16.观察舌形不包括下列哪项内容?
A.胖大 B.肿胀 C.裂纹 D.舌疮 E.短缩
17.咳声清脆者,多属
A.寒湿 B.燥热 C.肺气不宣 D.肾水不足 E.肺实
18.脉象见动脉的主病是
A.宿食 B.诸虚 C.惊证 D.血瘀 E.风证
19.实寒证的临床表现是
A.精神不振 B.面色苍白 C.舌质淡嫩 D.大便溏薄 E.小便清长
20.浮紧脉的主病为
A.风痹疼痛 B.风邪伤卫 C.风热袭表
D.风痰阻络 E.脾肾阳虚,阴寒凝滞
21.寒淫证候的临床表现是
A.肢体麻木 B.四肢抽搐 C.角弓反张 D.手足拘急 E.皮肤痞痒
22.气机郁滞引致的心脉痹阻,症状特点有
A.痛如针刺 B.舌紫暗 C.脉沉滑 D.闷痛 E.胀痛
23.饮停于肺,日久不愈的临床表现有
A.脘痞腹胀 B.肠间水鸣 C.泛吐清水 D.胸胁胀痛 E.心悸
24.下列哪项不是脾肾阳虚的临床表现?
A.腰膝酸软 B.耳鸣耳聋 C.五更泄泻 D.失眠多梦 E.面浮肢肿
25.腋肿,甚则胸胁支满,是哪条经脉病证的临床表现?
A.手少阴心经病证 B.手厥阴心包经病证 C.手阳明大肠经病证
D.足阳明胃经病证 E.手太阴肺经病证
26.太阴病证的临床表现有
A.脉微细 B.饥不欲食 C.四肢厥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