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理解神的话也许要产生一些问题:在耶稣诞生之前,是不是所有的人都下了地狱?基督教在十九世纪才开始大规模地传入中国,那么在此之前是不是所有的炎黄子孙都下了地狱,而没有一个上天堂的?目前世界上大多人不信基督教(包括不信教的与信其他宗教的),他们真的都要进入地狱吗?我觉得神的话或许不能那么简单、直观地理解,也许另有寓意吧?
三、关于圣经与科学的关系
《游》书对科学与宗教关系的论述,使我感到耳目一新。里程先生用大量事实证明,圣经与科学并不对立,而是相辅相成。一方面,某些现代最新科学可以从圣经中找到依据或与圣经的描述相吻合,另一方面,人们可以从圣经中获得启发,从而获得新的科学发现或发明。我认为后者更加重要。如果人们能够通过研读圣经,与神进行心灵的沟通,获得神的启示,从而在其各自研究的科学领域,作出新的突破,造福于人类,则一方面推动了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另一方面又会使神的精神发扬光大,使更多的人信仰基督。人类在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方面正面临著许多棘手的问题、各种危机和困境,能否通过研读圣经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从而使人类摆脱危机和困境呢?我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也许圣经本身就是科学的宝库,只有真诚信奉基督的学子,凭藉与神相通的灵感,才能获得这个宝库大门的钥匙。
四、关于圣经的预言
《游》书有关圣经的预言和历史考证,非常有意思。圣经对人类社会某些重大事件的准确预言,使人感到神的绝对权威性。那么,我不禁想问一下,圣经中还有哪些有待证实的预言?它对人类社会二十一世纪或今后的发展还有无预言?有无启示?我想应该有,但有待于人们对圣经所含“密码”做进一步破译。□
' 置 顶 返回目录 '
覆方同周先生
( 本章字数:9724 更新时间:2006…7…18 12:07:11)
一、关于基督教与其他宗教的关系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个无神论者成为基督徒,必须有两次思想飞跃。首先,要从无神论者变成有神论者;其次,必须相信耶稣基督所彰显的三位一体的神是唯一的真神。从无神论变为有神论虽非一蹴而就,但相对还较容易。因为人们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不时会感到冥冥中有超然的力量主宰著世界。俗语说:“穷极呼天,疼极叫娘”。世上坚定的无神论者很少。正如圣经所说:“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显明在人心里;因为神已经给他们显明”(《罗》1:19)。但在无神论的教育背景下,人们对神是模糊不清、将信将疑的。因此,要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神论者,仍需要严肃的反思和认真的学习。
然而,相信有神后会引发更多的问题。比如,神是什么样的?他与人的关系如何?只有一位神还是有多位神?如果只有一位神,哪位神是真的?对诸宗教敬拜的神明怎样辨其真伪?……这些问题的解决牵涉到对神的认识,对人通向神的道路的认识,以及对不同宗教的基本信仰的了解,等等。所以,从有神论者变成基督徒似乎较第一个思想飞跃更困难。虽然有人是凭著单纯的信心跨过这一步的, 但多数人(尤其是知识份子)需要更深层的理性思辩。
从根本上说,基督教和别的宗教的分别集中体现在一点:别的宗教是人找神,而基督教是神找人。别的宗教的创始人为解除人的苦难,要找出一条通向神的道路,其动机是好的,所付出的艰辛是值得钦佩的。但是,神太高大,人太渺小;神无限,人有限。神若不主动向人启示他自己,人是无法认识神,找到神的。人凭自己极有限的理性、智慧所找到的神不可能是真神的本体,只能是人的理念,文化的投射。相反,基督教是神找人,是神亲自向人显明自己。神如何向人启示他自己呢?“神既在古时藉著众先知,多次多方的晓谕列祖,就在这末世,藉著他儿子晓谕我们”(《希伯来书》1:1)。神首先藉著先知传递他的话语,然后差遣他的独生子降世为人,成为不可见之神的像—耶稣基督,亲自向人说话,并以他的死、复活、升天完成了神对人的救赎计划。神对人的启示已完备地记录在六十六卷新、旧约圣经中。圣经是神的话语和耶稣的降世、受难、复活、升天是证据确凿的事实,是人们能够考虑和慎思明辨的(请分别参见《游子吟》第二章和第四章)。这两点是基督教信仰的根基,也是它与其他宗教信仰的分水岭。把握住这两点,基督教信仰与其他宗教信仰之间的本质差异就比较清晰了。
有人考察佛教传入中国初期所建的寺庙,发现庙中的菩萨的面貌都像印度人;随著寺庙内迁中原,菩萨才渐渐变成中国人的模样。现在各佛教寺庙中菩萨像所著的大都类似唐代的衣衫,因唐代是我国佛教鼎盛时期。佛教信仰中的人的文化的反照可见一般。耶稣说:“神是个灵,所以拜他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他”(《约翰福音》4:24)。有限的、属世的人只有藉著神所赐给我们的灵,用追求真理的态度才能与神相交、相通。使徒保罗在雅典的著名演讲中,将耶稣的这一教训阐述得极其明白。他说:“创造宇宙和其中万物的神,既是天地的主,就不住人手所造的殿;也不用人手服事,好像缺少什么,自己倒将生命、气息、万物,赐给万人。……就如你们作诗的,有人说:‘我们也是他所生的。’我们既是神所生的,就不当以为神的神性像人用手艺、心思,所雕刻的金、银、石”(《使徒行传》17:24~29)。基督教教堂的简朴无华、禁戒偶像与佛教寺庙的雍容、富贵、神像林立形成强烈的对比。这种敬拜形式的反差展示了两种信仰的本质区别。人找神,最终会走向人造神。
方同周先生说:“佛教不主张肉体成仙,只有肉身死后,灵魂成佛。因此当释迦牟尼是人的时候,不说自己是神。”按上、下文,我理解方先生认为“仙”、“佛”、“神”是同义词,仙即佛、即神;反之亦然。如果我没有曲解的话,方先生是说,释迦牟尼活在世上时是人,死后其灵魂成了神。但这种观点与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教义是不相符的。佛所持的是一元论的世界观,并无神(造物之主)和人(受造之物)之分。他认为人是天的一部分;只因人受欲望的束缚,故活在痛苦之中。当人通过修练去掉无明后,人就能返璞归真、人天合一。
按佛祖的观点,佛教修行的最高目标就是超越生死轮回、进入涅盘的境界。“涅盘寂静”,无生无死,什么都没有了。所以,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是一种无神论的心理自律。与此相一致的是,“佛”即是悟道之人,无任何神秘色彩,“佛”更不是神。再则,如果方先生认为佛就是神,那么,不仅释迦牟尼死后成了神,而且芸芸众生、信男善女,“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都可以变成神。这样一来,人和神还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区区的受造之物怎么可以变成无限伟大的造物之主呢?且不说方先生的这种观点有无可靠的依据,于情于理也不大讲得通。
方同周先生援引《西游记》的故事作为论据。他说:“在小说《西游记》中可以看到,唐僧进入西天之后,看见自己的尸体从‘接引河’中飘下,这时他已经成佛了。”对此,我一个几乎下意识的反应是:在探讨生死攸关、如此严肃的信仰问题时,怎能从小说中找根据呢?小说允许虚构,信仰却不能掺假。其次,按圣经记载,人的灵魂和身体有时是可以分开的,即所谓“魂游象外”。当代很多书中也记录了人们灵魂出窍的真实经历,我也亲耳听到我的朋友在车祸中看见自己满布血污的躯体横躺路旁的惊心动魄的亲身经历。(注1)所以,即使《西游记》这一段描述是真实的,也是常人可能经历到的,不足以说明唐僧成了神。
行笔至此,我不禁联想到一件事。近期,佛教的活动有了新的变化,有的地方也开始开展类似基督教团契的唱诗、查经活动。基督教有圣诞节、庆祝耶稣降生,佛教也开始倡导佛诞日,庆祝释迦牟尼诞辰。尤有进者,据报载,台湾现已决定将农历四月八日佛陀诞辰增订为法定纪念日,与母亲节合并,放假一天。(注2)尽管佛教的活动与基督教日趋类同,但有一点是无法攀比的:基督教有复活节,佛教却无佛活节。耶稣“因从死里复活,以大能显明是神的儿子”(《罗马书》1:4)。复活不是指灵魂,灵魂本来就不死;复活乃是指身体。身体复活时要变成不朽坏的、不死的,并与灵魂结合。
耶稣复活后,坟墓里的尸体不见了,只留下了裹尸布。复活的耶稣已不受时空的阻隔。福音书中记录了耶稣复活后的多次显现。一次,耶稣的门徒正聚集一处时,“耶稣亲自站在他们当中,说:‘愿你们平安!’他们却惊慌害怕,以为所看见的是魂。耶稣说:‘你们为什么愁烦?为什么心里起疑念呢?你们看我的手,我的脚,就知道实在是我了;摸我看看;魂无骨无肉,你们看我是有的。’说了这话,就把手和脚给他们看。他们正喜得不敢信,并且希奇,耶稣就说:‘你们这里有甚么吃的没有?’他们便给他一片烧鱼。他接过来,在他们面前吃了。”“耶稣领他们到伯大尼的对面,就举手给他们祝福。正祝福的时候,他就离开他们,被带到天上去了。他们就拜他,大大的欢喜,回耶路撒冷去;常在殿里称颂神”(《路加福音》24:36~43,50~53)。
按神的应许,一切接受神的救恩的人,在耶稣再来时,也都要改变,复活,永远和神在一起。“主必亲自从天降临,有呼叫的声音,和天使长的声音,又有神的号吹响;那在基督里死了的人必先复活。以后我们这活著还存留的人,必和他们一同被提到云里,在空中与主相遇;这样,我们就要和主永远同在”(《帖撒罗尼迦前书》4:16~17)。这是头一次的复活;不接受神的救恩的人要“复活定罪”(《约翰福音》5:29)。相比之下,释迦牟尼的遗骸存留至今,仍被供养、膜拜呢。
佛教没有称佛经是神的启示。佛经博大精深,但皆是人的智慧,不具有圣经的权威。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称《古兰经》是他在山洞修练时真神阿拉赐给他的启示。只是,除他本人外,没有任何人可作旁证;《古兰经》自身也未显示任何特点能使他人相信它是神的启示。相反,借于别的经典(尤其是圣经)的他山之石在《古兰经》中俯首皆拾。我在《游子吟》中写到,穆罕默德自称他是一位先知;先知只是人,而非神。《古兰经》不能展示是神的启示的客观证据,穆罕默德的先知地位就难于确立了。
圣经教导说:“以色列阿!你要听,耶和华我们的神是独一的主”(《申命记》6:4)。“耶和华说:‘你们是我的见证,我所拣选的仆人。既是这样,便可以知道,且信服我,又明白我就是耶和华,在我以前没有真神,在我以后也必没有。惟有我是耶和华,除我以外没有救主”(《以赛亚书》43:10~11)。“耶和华”源于“自有永有”(《出埃及记》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