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4-医学衷中参西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84-医学衷中参西录- 第1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川贝母(二钱去心) 牛蒡子(三钱炒捣) 
一妇人,年四十,上焦发热,咳吐失音,所吐之痰自觉腥臭,渐渐羸瘦,其脉弦而有力。投以清火润肺之 
药,数剂不效。为制此汤,于大队清火润肺药中,加生黄 一味以助元气,数剂见轻,十余剂后,病遂全愈。 
或问∶脉既有力矣,何以复用补气之药?答曰∶脉之有力,有真有假。凡脉之真有力者,当于敦浓和缓中 
见之,此脾胃之气壮旺,能包括诸脏也(脾胃属土能包括金木水火诸脏腑)。其余若脉象洪而有力,多系外 
感之实热。若滑而有力,多系中焦之热痰。若弦而有力,多系肝经之偏盛,尤为有病之脉,此证之脉是也。 
盖肺属金、肝属木,金病不能镇木,故脉现弦而有力之象。此肝木横恣,转欲侮金之象也。凡肺痿、肺痈之病, 
多有胁下疼者,亦系肝木偏胜所致。 
一人,年三十余,肺中素郁痰火,又为外感拘束,频频咳嗽,吐痰腥臭。恐成肺痈,求为延医。其脉浮而 
有力,关前兼滑。遂先用越婢汤,解其外感,咳嗽见轻,而吐痰腥臭如故。次用葶苈(生者三钱纱袋装之)大 
枣(七枚擘开)汤,泻其肺中壅滞之痰,间日一服。又用三七、川贝、粉甘草、金银花为散,鲜地骨皮煎汤, 
少少送服,日三次。即用葶苈大枣汤之日,亦服一次。如此调治数日,葶苈大枣汤用过三次,痰涎顿少,亦不 
腥臭。继用清金益气汤、贝母、牛蒡子各加一钱,连服十余剂,以善其后。 

一、医方(六)治肺病方
3.清金解毒汤
属性:治肺脏损烂,或将成肺痈,或咳嗽吐脓血者,又兼治肺结核。 
生明乳香(三钱) 生明没药(三钱) 粉甘草(三钱) 生黄 (三钱) 玄参(三钱) 沙参(三钱) 牛蒡 
子(三钱炒捣) 贝母(三钱) 知母(三钱) 三七(二钱,捣细药汁送服) 
将成肺痈者去黄 ,加金银花三钱。 
一人,年四十八,咳吐痰涎甚腥臭,夜间出汗,日形羸弱。医者言不可治,求愚诊视。脉数至六至,按之 
无力,投以此汤,加生龙骨六钱,又将方中知母加倍,两剂汗止,又服十剂全愈。 
肺结核之治法,曾详载于参麦汤下。然所论者,因肺结核而成劳瘵之治法,此方及下方,乃治肺结核而未 
成劳瘵者也。 

一、医方(六)治肺病方
4.安肺宁嗽丸
属性:治肺郁痰火及肺虚热作嗽,兼治肺结核。 
嫩桑叶(一两) 儿茶(一两) 蓬砂(一两) 苏子(一两炒捣) 粉甘草(一两) 
上药五味为细末,蜜作丸三钱重,早晚各服一丸,开水送下。 
肺脏具 辟之机,治肺之药,过于散则有碍于 ,过于敛则有碍于辟。桑得土之精气而生(根皮甚黄燧应 
夏季是其明征),故长于理肺家之病,以土生金之义也。至其叶凉而宣通,最解肺中风热,其能散可知。又善 
固气化,治崩带脱肛(肺气旺自无诸疾),其能敛可知。敛而且散之妙用,于肺脏 辟之机尤投合也。蓬砂之 
性凉而滑,能通利肺窍,儿茶之性凉而涩,能安敛肺叶。二药并用,与肺之 辟亦甚投合。又佐以苏子之降气 
定喘,甘草之益土生金,蜂蜜之润肺清燥,所以治嗽甚效也。 
x按∶x蓬砂、儿茶,医者多认为疮家专药。不知其理痰宁嗽,皆为要品。且二药外用,能解毒化腐生肌,故 
内服亦治肺结核,或肺中损烂,亦甚有效验。 

一、医方(六)治肺病方
5.清凉华盖饮
属性:治肺中腐烂,浸成肺痈,时吐脓血,胸中隐隐作疼,或旁连胁下亦疼者。 
甘草(六钱) 生明没药(四钱,不去油) 丹参(四钱) 知母(四钱) 
病剧者加三七二钱(捣细送服)。脉虚弱者,酌加人参、天冬各数钱。 
肺痈者,肺中生痈疮也。然此证肺中成疮者,十之一二,肺中腐烂者,十之八九。故治此等证,若葶苈、 
皂荚诸猛烈之药,古人虽各有专方,实不可造次轻用,而清火解毒化腐生肌之品,在所必需也。甘草为疮家解 
毒之主药,且其味至甘,得土气最浓,故能生金益肺,凡肺中虚损糜烂,皆能愈之。是以治肺痈便方,有单用 
生粉草四两煎汤,频频饮之者。而西人润肺药水,亦单有用甘草制成者。特其性微温,且有壅滞之意,而调以 
知母之寒滑,则甘草虽多用无碍,且可借甘草之甘温,以化知母之苦寒,使之滋阴退热,而不伤胃也。丹参性 
凉清热,色赤活血,其质轻松,其味微辛,故能上达于肺,以宣通脏腑之毒血郁热而消融之。乳香、没药同为 
疮家之要药,而消肿止疼之力,没药尤胜,故用之以参赞丹参,而痈疮可以内消。三七化瘀解毒之力最优,且 
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其解毒之力,更能佐生肌药以速于生肌,故于病之剧者加之。至脉虚者,其气分不能运化 
药力,方虽对证无功,又宜助以人参。而犹恐有肺热还伤肺之虞,是以又用天冬,以解其热也。 
一人,年三十余,昼夜咳嗽,吐痰腥臭,胸中隐隐作疼,恐成肺痈,求为延医。其脉浮而有力,右胜于左, 
而按之却非洪实。投以清金解毒汤,似有烦躁之意,大便又滑泻一次。自言从前服药,略补气分,即觉烦躁, 
若专清解,又易滑泻,故屡次延医无效也。遂改用粉甘草两半、金银花一两、知母、牛蒡子各四钱,煎汤一大 
碗,分十余次温饮下,俾其药力常在上焦,十剂而愈。后两月,因劳力过度旧证复发,胸中疼痛甚于从前,连 
连咳吐,痰中兼有脓血。再服前方不效,为制此汤,两剂疼止。为脉象虚弱,加野台参三钱,天冬四钱,连服 
十剂全愈。 
邑曾××,精通医学,曾告愚曰∶治肺痈方,林屋山人犀黄丸最效。余用之屡次,皆随手奏功,今录其方于 
下,以备参观。 
《外科证治全生集》(王洪绪所着)犀黄丸,用乳香、没药末各一两,麝香钱半,犀牛黄三分,共研细。 
取黄米饭一两捣烂,入药再捣为丸,莱菔子大,晒干(忌火烘)。每服三钱,热陈酒送下。 
徐灵胎曰∶“苏州钱复庵咳血不止,诸医以血证治之,病益剧。余往诊,见其吐血满地,细审血中似有 
脓而腥臭,因谓之曰∶此肺痈也,脓已成矣。《金匮》云‘脓成则死’,然有生者。余遂多方治之,病家亦始 
终相信,一月而愈。盖余平日,因此证甚多,集唐人以来验方,用清凉之药以清其火,滋肺之药以养其血,滑 
降之药以祛其痰,芳香之药以通其气,更以珠黄之药解其 
毒,金石之药填其空,兼数法而行之,屡试必效。今治复庵,亦兼此数法而痊。”x按∶x此论诚为治肺痈者之准 
绳,故录之以备参观。 
西人、东人,对于肺结核,皆视为至险之证。愚治以中药汤剂,辅以西药阿斯匹林,恒随手奏效,参麦汤 
下论之甚详。而于近今,又得一治法。奉天宿××之兄,年近五旬,素有肺病。东人以为肺结核,屡次医治皆 
无效。一日忽给其弟来电报,言病势已革,催其速还。宿××因来院中,求为疏方,谓前数日来信言,痰嗽较 
前加剧,又添心中发热,今电文未言及病情,大约仍系前证,而益加剧也。夫病势至此,诚难挽回,因其相求 
恳切,遂为疏方∶玄参、生山药各一两,而佐以川贝、牛蒡、甘草诸药。至家将药煎服,其病竟一汗而愈。始 
知其病之加剧者,系有外感之证。外感传里,阳明燥热,得凉润之药而作汗,所以愈也。其从前肺病亦愈者, 
因肺中之毒热随汗外透,暂觉愉快,而其病根实犹伏而未除也。后旬余其肺病复发,咳嗽吐痰腥臭。宿××复来 
询治法,手执一方,言系友人所赠,问可服否。视之林屋山人犀黄丸也。愚向者原拟肺结核可治以犀黄丸,及 
徐氏所论治肺痈诸药。为其价皆甚昂,恐病者辞费,未肯轻于试用。今有所见与愚同者,意其方必然有效。怂 
恿制其丸,服之未尽剂而愈。 
奉天赵××,年四十许。心中发热、懒食、咳嗽、吐痰腥臭,羸弱不能起床。询其得病之期,至今已迁延三 
月矣。其脉一分钟八十五至,左脉近平和,右脉滑而实,舌有黄苔满布,大便四五日一行且甚燥。知其外感, 
稽留于肺胃,久而不去,以致肺脏生炎,久而欲腐烂也。西人谓肺结核证至此,已不可治。而愚慨然许为治愈, 
投以清金解毒汤,去黄 ,加生山药六钱、生石膏一两,三剂后热大清减,食量加增,咳嗽吐痰皆见愈。遂去 
山药,仍加黄 三钱,又去石膏,以花粉六钱代之,每日兼服阿斯匹林 
四分之一瓦,如此十余日后,病大见愈。身体康健,而间有咳嗽之时,因忙碌遂停药不服。二十日后,咳嗽又 
剧,仍吐痰有臭,再按原方加减治之,不甚效验。亦俾服犀黄丸病遂愈。 

一、医方(七)治吐衄方
1.寒降汤
属性:治吐血、衄血,脉洪滑而长,或上入鱼际,此因热而胃气不降也,以寒凉重坠之药,降其胃气则血止矣。 
生赭石(六钱,轧细) 清半夏(三钱) 蒌仁(四钱,炒捣) 生杭芍(四钱) 竹茹(三钱) 牛蒡子(三钱, 
炒捣) 粉甘草(钱半) 
《金匮》治心气不足吐衄,有泻心汤,大黄与黄连、黄芩并用,后世未窥仲景制方之意,恒多误解。不知 
所谓心气不足者,非不足也,若果不足,何又泻之?盖此证因阳明胃腑之热,上逆冲心,以致心中怔忡不安, 
若有不足之象。仲景从浅处立说,冀人易晓,遂以心气不足名之。故其立方,独本《内经》吐血、衄血,责重 
阳明不降之旨,用大黄直入阳明之腑,以降其逆上之热,又用黄芩以清肺金之热,使其清肃之气下行,以助阳 
明之降力,黄连以清心火之热,使其元阳潜伏,以保少阴之真液,是泻之实所以补之也。且黄连之性肥肠止泻, 
与大黄并用,又能逗留大黄之力,使之不至滑泻,故吐衄非因寒凉者,服之莫不立愈。且愈后而瘀血全消,更 
无他患,真良方也。即使心气果系不足,而吐衄不止将有立危之势,先用泻心汤以止其吐衄,而后从容调补, 
徐复其正,所谓急则治标,亦医家之良图也。乃世人竟畏大黄力猛,不敢轻用,即或用之,病家亦多骇疑。是 
以愚不得已, 
拟此寒降汤,重用赭石,以代大黄降逆之力,屡次用之,亦可随手奏效也。 
或问∶后世本草谓血证忌用半夏,以其辛而燥也。子所拟寒降汤,治吐衄之因热者,何以方中仍用半夏, 
独不虑其辛燥伤血乎?答曰∶血证须有甄别,若虚劳咳嗽,痰中带血,半夏诚为所忌。若大口吐血,或衄血不 
止,虽虚劳证,亦可暂用半夏以收一时之功,血止以后,再徐图他治。盖吐血之证,多由于胃气挟冲气上逆, 
衄血之证,多由于胃气冲气上逆,并迫肺气亦上逆。《内经》厥论篇曰∶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 
煌煌圣言,万古不易。是治吐衄者,原当以降阳明之厥逆为主,而降阳明胃气之逆者,莫半夏若也。 
一童子,年十四,陡然吐血,一昼夜不止,势甚危急,求为诊视。其脉洪长,右部尤重按有力。知其胃气 
因热不降,血随逆气上升也。为拟此汤,一剂而愈,又服一剂,脉亦和平。 
一人,年十八,偶得吐血证,初不甚剧。因医者误治,遂大吐不止。诊其脉如水上浮麻,莫辨至数,此虚 
弱之极候也。若不用药立止其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