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面目也。
修真之要诀,总纲在制服凡心、识神、主观意识,也就是制服后天复返于先天状态。纲举目张,继以静之一字为敲门砖,能静则可入定,定中生慧,金丹可坐致也。此两点实乃修真入门之要诀。精、气、神之所以能为我所使用,是因为心静极则生动,此动乃先天道性物质之动,而非后天意识和形体的有为参与,元精动时,海底自开,元精自升直入气穴,如一着意,则不升矣,铁门闭矣。
元气动时,其气自运于天地之间,上不过心,下不过阴,愈久愈足,如一着意,落于后天,其气自伏,难觅难寻。性体动时,无需指挥,自然由神气穴中上升至心窍,心中一悸,砰然冲出体外,初时不知其从何而出,从何而入。岂能着意用心乎。
凡心一颗日夜磨,静里觅真诀无多;如能参透此诀理,定慧逍遥上大罗。
明心之诀要全在此矣,常人急功好利,多求功法而不研求功理,在后天有为圈内推磨,东究西参而自耗光阴,不识纲举目张之道理,究小法而失大法,如黑夜登程,东奔西撞,何日才能觅着正途。吾有数言劝诸君:
参玄悟空,万法归宗;收心入静,法在其中。
何谓见性。祖师曰:天地视人如蜉蝣,大道视天地亦泡影,惟性体真性,则超元会而上之,其精气则随天地而败坏矣,然有性体在,即无极也,生天生地,皆由此矣。
所谓性,就是指真性,就是性体,就是本来面目。若见性体,必须先见性光,此光乃真性之光,是见真性性体的基础物质。性体是玄元全息生命体,元性是其本,他以玄元质能物质为生命能源,以玄元生理结构为组织(经络、八脉、丹窍,隐态五脏等组织),质元的显现以元精、元气的聚合为基础,性光乃精、气、神升华的显露,无光则难觅真性性体。
性光,有外炼内修之法,例如采观法、送聚法、回照法等方法凝炼。采观法,就是外采入内,见则观之。光之不足,送入太虚,聚取宇宙之灵能。回照法,亦为回光内照凝炼五行,洗魂炼魄以培性体。
修真丹道以精水、神火、意土为无上之宝。精水就是指人体内环境中后天显态生理组织中所含的先天真一之气,神火就是指性光,意土则为中宫之地,是神意和识意的总称,由于意识在修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后天之意和先天之意在修真学中常一体而论,有时用“圭”字表述其意。当喻指位置则为中宫之地,也就是脐轮后面虚无一穴。修炼即以精水为基本物质和基础,以意土为体,以神火为用。
回光照于丹田气穴,则五行攒簇,肝所藏之魂,心所藏之神,肺所藏之魄,肾所藏之志,脾所藏之意,在真意性光的统一号令下,凝聚一团达到炼魂、制魄、断识、全神的炼功效应。炼尽阴滓以返纯乾、消魄全魂,消阴制魄取阴精,则性体阳气充足,易出窍矣。性体之出窍,光弱者难以自见,此乃阴重质量不纯,玄元质能不足或玄元生理组织结构不全。光足而全者则历历分明,可内观到性体在体内的形成、成长、出窍等全过程。
必须注意的是元神并非玉神、圣神,亦不是金身,不可混为一谈。不同名称的性体真我,反映出玄元生理组织结构的不同先天层次,反映出玄元质能的先天返归能量级差。元神这一性体乃是以元性为本源,魂中阳精与魄中阴精相合产生的初级先天全新自我信息生命体,它是修真者成就修真大业的真我。
见性之法,有内炼法,也有全息符图真言法,道家以内炼为主,全息符图真言为辅。性体初出,与识神并不同步协调,难以控制,也不必过重地以意识控制,时时加持慈悲心即可。以观为主,所见所到,一定要重德,注意筛选信息。也不必害怕,非此步入隐态玄源,跨过太极弦的的屏障,则难入自然大道之门。
明心见性,必须明真我,真我即性体,性体一出,真可谓胜券在握,得诀实修,全真之业可望矣。诗曰:
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先修心,性定自然丹性至,心清然后药苗生。
要达到明心见性修证层次,应先知收心法,再言炼静功。修心是万法之祖,定其心神,方可言修真,定则静,静则生,不但要静中能静,必须做到动中也能静。闹处炼神,静中炼气。所谓心动,并非心真动,实质是意念动。所谓神弛,并非性体外驰,实指识神外驰,识神意念乃一物,动则损精耗气。意念是人体后天之主,它的欲望多,识神和意念乃一物,能去此贼,则真性圆明。不欲何贪,不贪无求,心如虚空,烦恼妄想皆不为累,再加炼气修光,修证人体隐态玄元生理组织,三元皆备,则明心见性可致。
白玉蟾师云:参玄宗不难得手,难从性宗参入,如从此入便得渊源,倘行错路径,则如虚空寻迹,披水觅路。白师乃南宗五祖之一,此一言切中性命双修的要旨和由性入命的关节处。由性宗参入,乃下手即把握先天,谁云南宗修命不修性?
由性入命,心宜虚空,神宜安定,能使心不动,不落后天,不累凡俗,心如止水,便可立丹基。修真最关键者,以修心为首务,养心为主,心动神疲,心定神闲,疲则道隐,闲则道生,胸次浩浩,乃可载道。
收心当知俭之道,心意不落于后天世俗,入于后天而知及时收回名为节俭之法,俭于目可以养神,俭于言可以养气,俭于事可以养心,俭于欲可以养精,俭于心可以出生死,是俭为万化之柄。俭于心乃修真了道的大关键,心常居空,百俗不入,染而迅退,久久无物。
制心当明内外三关,内三关:性不迁情,气不化精,神不外驰;外三关:耳不淫听,目不妄视,口不欺心。
修真之心应如金玉之坚,只有这样始能度一切烦恼,一切困难,而全身心归于大道。修真人应慈悲为本,修德、守德为基,道功为根。酒、色、财、气均需戒绝,古人谓酒色财气乃水火刀兵,是修道人的四大魔关,不能降此四魔,则勿需修真。凡俗人欲皆是障,须知房屋是量人的斗,娇妻是渡客的船,财帛乃流通之物,儿女是眼前的冤。修真者不可贪钱财,自足安贫知乐。
性功深处道功全,福力圆时道力圆。解得真功归上觉,世间法相总非玄。
天心自与人心合,玄旨须从觉后参。四万八千皆末法,无为妙有乃真诠。
天心即真性性体本源之场,无为妙有乃性体作功,识神同步修炼。外炼、内炼皆依此做去,法可灵金丹可得,较之单纯有为修炼,其时迅速,易进入自动修炼,功炼我的理想状态。
明心见性,前提是明心。明其概念,保持其光洁无尘,洁净无陈垢,修炼合一,三元皆备,方可见性。见性者,先见其光,洗魂炼魄,继见真我性体。性体培成,内外用功,性命双修同步而进,修真可入门矣。
玄 灵 修 真 理 法 学 ? 基 础 教 材
青龙山人传授 空净撰著
功 理 研 究 篇 ? 修 德 明 道 论
道的体性特征是虚无、自然、纯粹、朴素、简单、平易、清静、无为、柔弱、不争等十种特点。道本先天,后天阐述终难尽意。这些体性特征,从人身上体现出来就是上德,上德是道的人格化和伦理化,道体现于人谓之德,显态为之德,隐态为之道。人的后天只有德心、德行接近和符合先天自然大道的特性。
最高尚的德是自然的、无形的,无迹象可睹,无端倪可察。它是内在的,含蓄的,不显山不露水,是无意的流露。道是什么特征,上德就是什么特征。
上德无心为德,下德有意为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有为而有以为。正如《清静经》所云:“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道德经》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正如圣祖所云,所谓德,应当是唯道是从,没有体悟到道的真境,没有得道,失道而后德,才需要人们重德、修德、守德。失德而仁,丧失了德者,就必须从仁修起。失仁而后义,德仁皆无,就应从义修证。失义而后礼,无德仁义者,应从礼开始修持。礼是义的基础,礼义是仁的基础,礼义仁是德的基础,礼义仁德都是道的人格体现。做人的基本准则,必须具备德、仁、义、礼。修真者必须先懂德、知德、明德、修德,许多人受德化之教甚少,自以为有德,而实际上不懂德义,不明德理,缺乏德性,虽言道德而不明道德,言行离德之本义甚远。修真者必须先学会做人,做一个德仁义礼齐备之人,才能进道修真,如果德仁义礼都不具备,就是连做一个合符凡俗世间一般道德标准之人的资格都没有,岂可问鼎修真合道的金丹大道呢!
人们没有得道,没有悟到道,才必须讲究德心、德性、德行的修持。修德万日,就是为了悟到道、得道。有了道,德的修为已在道的自然规范之中。因为心身合乎于大道,身心处于无为先天之中,万事皆合乎自然,德化其中,不德而德,不需执德,是为上德、真德。还没有得道,那就必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德、修德、守德,直至得道。如果你连德也缺乏,那就要重视和修持仁、义、礼的整体修持。
道、德、仁、义、礼五者是修真者必须达到的修为。其最终目标是道,它是总纲,失德、缺德、无德者将永远也达不到道的境界。德性、德心、德行缺乏者,则必须从礼、义、仁修持起,一步一个脚印,逐步达到全德、有德、守德的状态,继而才能进入大道之门。
圣祖老子的《道德经》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是道家哲学思想的基石和总纲。但是,其理最终可以概括为两个字,即“道”和“德”。而最后高度概括,就只有一个字:“道”,这是自然的本质和最高境界。
千日修炼,一日大彻大悟,这个大彻大悟就在于悟到道,并且得到道。在此境界,则一切繁文缛节都抛弃得干干净净,一切都透透彻彻,简洁明了。宇宙万物都是道之所生所化,道包容一切,得道则掌握了万物的实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阴阳之分合、繁衍,万象之变化,都是道的运行变化。人天相合,天之道即人之道,天下万物皆是道的体现。得道则阴阳在乎手,变化由乎心。明道、得道之唯一途径,乃是明德、重德、修德、守德。
何谓明德,明德就是要明白德的含意,德与道的内在联系,德与炼功的关系。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