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张仲景把汉代以前的〃医经〃和〃经方〃两家熔为一炉,创立了理法方药相结合的辨证论治体系,从而就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医经它只不过是基础理论的著作,谈不上临床医学,经方它只不过是经验用方,也谈不上一个医学体系,只有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开始,才开始出现了理法方药相结合的辨证论治体系。所以中医的临床医学,奠基人是张仲景。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辨证论治这种治疗方案的奠基人也是张仲景。这就是张仲景在中医学的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这是我们讲的第二个问题,《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历史背景。非常简单,有它的社会背景,是由于天灾和战争导致了传染病的大面积流行。这就为张仲景收集当时医家防治传染病的经验创造了条件,为张仲景提供了临床时间的客观环境,在学术上,由于〃医经〃著作的大量问世,和〃经方〃著作的大量流传,那么就给张仲景把〃医经〃和〃经方〃两家结合起来提供了学术背景,提供了学术条件,才使张仲景能够把握理法方药,创立理法方药相结合的辨证论治体系成为临床医学的奠基人。
第三个问题,《伤寒杂病论》是怎么流传到今天的?这就是关于《伤寒杂病论》的沿革和主要版本。在公元200 年前后,张仲景写成了《伤寒杂病论》,那么从《伤寒杂病论》自序的这个话来看,说《伤寒杂病论》十六卷,我们为什么说它的成书年代在公元200 年前后呢?
这是根据《伤寒杂病论》,即我们今天的《伤寒杂病论》自序,是根据它自序里头的一段话,这段话我们刚才也说过,就是〃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那么他既然说建安纪年以来,不到十年的功夫,建安元年,是公元196 年,那不到十年的功夫呢?那就是说要是十年的话,那就是公元206 年,是以我们推测,他写这个序的时候,应当一般来说书已经写成的时候,是以推测他的写书的这个时间就在公元200 年前后。他写的书叫《伤寒杂病论》,这就是我们刚才所说哪个时候,并没有印刷技术,至于造纸在西汉的蔡伦虽然总结了民间的造纸技术,那么纸张已经有了,但是一般民间写东西的时候,仍然是应用竹本或者木本,所以这才造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它是一条一条的表述形式,所以张仲景在世的时候,他这书肯定是保存得不错的。
张仲景一去世,再加上战乱,再加上天灾,再加上你说那个竹本或木本是拿绳子穿着的,那时候用的绳子或者是棉线,或者是麻绳,你说过上十几年、几十年,那这绳子早就自然断了。所以他的学生王叔和收集他老师的《伤寒杂病论》的残卷,然后进行整理,进行编次,因为绳子断了,不知道那个竹本在哪个位置,所以重新编次。那么这个时间是在西晋,这个人物叫太医令王叔和。这个王叔和也是张仲景的学生之一,这是依嘉溪先生最近考证的,是张仲景的学生之一。收集、整理、编次,他收集的结果发现他没有能够把十六卷全部整理出来,他只整理出十卷来,而且他所整理的十卷内容大多数是以伤寒病的辨证论治为中心,所以他给他改了个名字,叫《伤寒论》10 卷22 篇,把《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内容,应该是一大部分内容,收集整理以后,改名为《伤寒论》。张仲景自己不知道,他不可能征求张仲景的意见,是王叔和自己给他改的。所以《伤寒论》这个名字从此就有了。
王叔和所整理的书,当然那个时候仍然没有出版,王叔和还做了另外一项工作,他自己有一本书叫《脉经》,在《脉经》里把张仲景《伤寒论》的许多内容都收集齐了,只不过他没有保留方药而已。所以《脉经》本也是我们今天在校勘《伤寒论》原文的时候,可以参考的一部书。这是王叔和对《伤寒杂病论》,在流传上,他是第一大功臣。如果没有王叔和的收集整理,我们今天很可能看不到中医临床学的奠基著作。尽管他收集的不是完整的,但他是《伤寒杂病论》流传到今天的第一大功臣。
在唐代,孙思邈写过《千金要方》,在《千金要方》里收入了《伤寒论》中的一些内容,但是没有收入全。他曾经在《千金要方》里说过这样一段话,说〃江南驻师,密仲景要方不传〃。他这段话,说明什么意思呢?过去人认为就说,孙思邈没有收集到,他作为这么大和一个医家,他没有看到过《伤寒论》。那么今天我们可以这样的理解,江南的这些医生们都把张仲景的《伤寒论》和张仲景的要方都看成是非常重要的东西,不轻易给人。这说明当时医生对《伤寒论》的重视,这也说明当时有许多医生有《伤寒论》的内容。特别是唐代的这个进行医官考试,就是我们今天要进行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在唐代要进行医官考试,《伤寒论》考试占的分数很高。
你看我这里有一个资料,在唐代,所设的医官考试制度中,《唐汇要·见八十二医术》,它记载了这样一段话,说:〃从医学界选拔人才,和选拔官吏一样,都要进行考试,自今以后,至公元759 年,各试医经方术,测十道,要考医学理论,要考方术,有十道题。《本草》二道,就是考中药了,有两道题。这个《脉经》二道就是考诊断了,有两道题。《素问》十道,就是考《黄帝内经》了,有十道题。张仲景《伤寒论》十道。你看《伤寒论》和《内经》是相等的,它有十道题。诸杂经方医二道,后世的一些杂方有两道题。那么上述这些,显然《伤寒论》占了很重要的比例。通七以上六,你考七十分,我就选拔你做医官,以下放,你不够七十分,那么你就别当医官拉。看起来古代的考试的及格分数比我们今天要高十分。我们今天六十分就算合格,你看,唐代七十分才算合格。那么既然在唐代医官考试制度中就有《伤寒论》的话,所以唐代《伤寒论》本子流传得很多,但是人们都是抄的,你看,今天我们在日本看到的手抄本,唐代的一些手抄本,都是那个时候医官考试的时候,你看,现在在日本看到的那个康制本吧,他那个《伤寒论》,那么就是一个摘录,有65 条,那就是《伤寒论》非常重要的条文。那是唐代人开的,抄的书,那显然是为了应付当时的考试。所以在唐代,既然考试有《伤寒论》的话,所以在唐代的《伤寒论》的这种流传是非常广的。所以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里没有收入《伤寒论》,是他没有?并不是他没有看到《伤寒论》的内容,而他看到了,认为这本书很重要,在他的《千金翼方》里收入了《伤寒论》的全部内容。
这个我们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古文的教研室钱超尘老师前几年把《千金翼方》中的《伤寒论》的内容一条一条的摘出来,单独地印了一个册子,把它叫做《唐本伤寒论》。这本书在外面书店有卖。
那么,唐代还有一个大的医家叫王焘,他写过《外台秘要》,我们在这里简称《外台》,那么《外台》呢也收入了《伤寒论》的内容。但是除了《伤寒论》的内容,还有许多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金匮要略》中的内容。因此我们觉得王焘所看到的本子不是来自于王叔和,可能是《伤寒杂病论》的另外一个传本。如果说《千金》本《伤寒论》是和王叔和整理的《伤寒论》10 卷22 篇有关的话,那么王焘《外台秘要》里所收录的《伤寒论》的内容,它也有我们今天看到的《金匮要略》里的内容,它很可能是《伤寒杂病论》的另外一个传本。所以在唐代的两部著作,一部是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一部是王焘的《外台秘要》,都是我们今天校订《伤寒论》的非常重要的参考书。而且我刚才说了,在唐代的医官考试制度中,就有十道题是出自《伤寒论》,所以《伤寒论》在唐代流传是非常广泛的。
但是,《伤寒论》真正有固定的本子,而且又刻板运行的,那应该是在宋代。在宋代成立了校正医书局。宋代国家校正医书局主要有林亿、孙奇、高保衡这些官员,他们认为百病之急,这些病,哪个最急呢?伤寒。所以最先校订《伤寒论》10 卷22 篇,从此《伤寒论》才有了定本,固定的本子。你看以前《脉经》收集的也罢,那是收集在《脉经》里,他不是个单独的本子。孙思邈的《千金翼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它也是收集在他的书这个里面,也不是个单独的本子。只有宋代国家校正医书局林亿、孙奇、高保衡他们校订,刻印了《伤寒论》,开始刻的是大字本,纸张也比较贵,造价也比较高,老百姓买不起,过了几年以后,他们又给皇上打报告,皇上批说你们印成了小字本,卖的时候只收工本费,不要赚钱,这样让老百姓能够买得起。你看宋朝皇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他是做过许多许多的工作的。而在宋代的时候,不仅在医学上成立了校正医书局,而且在各个经、史、子、集,各个门类都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皇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宋版书纸张精良、校刊精细、字体漂亮、价值连城,所以今天哪位家里要是有一本宋版书的话,你别在家里放着,拿到故宫博物院,或者拿到国家图书馆去。那是非常非常珍贵的东西。
我想在座的不少是书香门第,你们可以到家里去看看,看看自己家里有没有线装书。当然宋代书《伤寒论》是找不到啦,其他的宋版书,那也棒啊,它也是价值连城的啊。
山东有个小学老师,有一天到邻居家串门,发现邻居老太太拿着抄写的本子,在那里剪鞋样,说:〃大妈,你这是什么东西啊?〃〃我在这剪鞋样啊!〃他拿过来一看,他大吃一惊,居然是《永乐大典》。他说〃大妈,大妈,你这东西怎么来的啊?〃她说:〃我们祖上流传下来的,我们世世代代拿着剪鞋样啊!〃他说:〃你们祖上干什么的啊?〃她说:〃我们祖上义和团的啊!〃大概义和团进北京的时候,在北京圆明园不是藏着《永乐大典》吗?进北京的时候,八国联军也抢,义和团也抢,义和团他抢完他不知道干什么,回家后给他媳妇剪鞋样,所以祖祖辈辈留着这个书,那纸也很好啊,剪鞋样用。所以这个小学老师说:〃大妈,你可别拿着它剪鞋样,我想看看这本书。你要多少纸,要什么样的纸,我给你剪鞋样用,把这本书给我吧!〃她就把这本书给他拉。她不知道它干什么用啊。
好,这就是我们,象一个小小的故事一样发现的一个《永乐大典》的手抄本的一个残缺。
所以还有我们清代的陆心源,他是一个藏书大家,他的藏书称号称〃皕宋楼〃,你看这个皕字是两个百,那就他为什么取这么一个藏书楼的名字啊?说明他自称藏了200 部宋版书。我说一本宋版书就价值连程,那200 部宋版书,那相当相当地贵啊。陆心源在临终的时候给他儿子说〃这次可是咱们中国文化的瑰宝,你舍得身家性命也要保护好。〃其实人各有志,不能强勉,他儿子喜欢钱,不喜欢书。在陆心源去世不多久,他就以一定的钱卖给了日本人。现在陆心源皕宋楼的藏书全在日本的一个寺院的藏经楼上,所好的是目前保全完好。所以有人说陆心源的儿子是个卖国贼,可是从我们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呢,他没准为终日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