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出了主人不讲道理的错误。我们在生活中也要注意不要犯同样的错误,凡
事要调查清楚再说,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就随便责怪别人。
独目网捕鸟
有一个人十分擅长捕鸟,他编织了捕鸟的罗网,那罗网上结满了密密匝
匝的网眼,捕鸟人拿了这张网去捕鸟,每次都能捕到不少鸟雀。
这一天,捕鸟人又守候在树林里,他张开了他那张捕鸟罗网,又在网下
撒些食物。不一会儿,有一群鸟雀飞下来了,果然,有不少的鸟雀撞到了网
上,成了捕鸟人的囊中之物。
有个人一直在一旁看捕鸟人捕鸟,他觉得十分有趣。可是,他却发现了
一个“秘诀”,那就是:一只鸟头只钻进一个网眼就被捉住了。于是他想道:
既然网住一只鸟只需一个网眼就够,那干嘛还要去编结那么多的网眼呢?成
百上千个网眼,难道一次能网那么多鸟吗?那个捕鸟人也真是不嫌麻烦,实
在太笨了。现在看我的吧。
于是他回到家里,将捕鸟的罗网来了一次“革新”。他将麻绳一根根结
成单独的小圆圈,然后把这些小圆圈分别系在一根长竹竿上,准备也到树林
中去捕鸟。
他把长竿靠在树桠上,守候着鸟雀撞在那一个个的圆圈里,可是一批批
的鸟飞下来,又都飞走了,他在树林里守候了一天,连一根鸟羽毛都没得到。
他沮丧地扛着长竹竿回家。路上别人见了都觉奇怪,问他:“你这个东
西是做什么用的?”
他回答说:“捕鸟用的。”
别人笑着说:“新鲜!还没见过这种捕鸟的东西呢。”
他说:“这是我改进后的独目网。一只鸟只需钻一个网眼,我做的这个
网不是比一张连结许多网眼的大罗网省事多了吗?”
别人问他:“那你捕的鸟呢?”
他惭愧地低头不语。
这个愚蠢的人只会片面、孤立地看问题,因此只看到了一只鸟钻一个网
眼的表面现象,却不懂所有网眼在一起互相配合才能捕鸟的本质规律。
取名不当
从前,在乡下,大人给小孩取名字时一般对男孩起名“大黑”、“二黑”、
“冬苟”等等,对女孩一般起名“春花”、“春桃”、“腊梅”等等。这样,往
往有许多名字相同,这种情况不少见。
乡间有一位做父亲的,要给他的两个儿子起名字,又想不与别人的名字
相同,叫什么呢?想来想去,给他的大儿子起了个名字叫“盗”,给他的小
儿子起名叫“殴”(打人的意思)。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两个儿子也长大了,都长成“小后生”了。真是
人生祸福难料。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有一天,大儿子“盗”要到外地去办事,人已经走出了家门,走到大路
上了。老大爷忽然想起了一件事要嘱咐大儿子一声,要把他喊回来,就在后
边一面追赶着,一面大声喊:“盗!盗!”
事也凑巧,说巧真是巧,巧得不得了!
恰巧本地官吏巡查要从这大道经过,还要走两里路才向右转弯,走上向
东的大路打道回府。轿子正颤颤悠悠地向这边抬过来,他在轿子里坐了将近
半个时辰,正想闭目养神打瞌睡。突然听到有人在大声喊叫“盗!盗!”一
下子惊醒了,瞌睡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喊叫声叫跑了。这官吏轻轻拉起轿帘朝
叫喊的方向一看:只见一年轻后生在前面急急忙忙地走着,后面有个老大爷
向这后生边追赶边大声叫“盗!盗!”
这还了得!太平世界,光天化日之下竟有人还敢行盗窃之事,竟然还是
个身强力壮的后生偷盗老头的财物,简直是太不像话了!于是官吏拉开半边
轿门的帘子对身边的护兵下令:“你们快上去把那个正匆匆走着的后生给我
抓起来!他是强盗。”
官吏听到老大爷叫喊“盗”,以为老大爷追赶的是强盗,就把“盗”抓
住捆了起来。老大爷看到自己的大儿子被官吏误以为是强盗抓住并捆了起
来,就想叫二儿子“殴”去向官吏说明实际情况,由于看到情况紧急,心里
又着急,一时说不出别的话来,只是一个劲地喊着“殴!殴!”
官吏抓住了老大爷的大儿子“盗”后,不容“盗”分说,让士兵用粗麻
绳将“盗”五花大绑绑得紧紧的,然后再带回府衙审问定罪。正准备起轿,
又忽地听到老大爷急切地呼喊:“殴!殴!”捆押“盗”的兵士都以为是老大
爷示意要打这个年轻的“强盗”,于是乎拳头、木棒雨点般地朝“盗”头上、
身上打下来了,要不是老大爷和他的二儿子及时跑到跟前把情况说明,差一
点“盗”就被打死了。
这篇寓言故事告诉人们:要注意“名”与“实”相符,慎重地给事物以
称呼;要防止因名废实,若名不符实,就会给人们造成误解,结果是事与愿
违。
虚言招谤
有一个大户人家的子弟夜里在深山行走迷了路,看见了一个岩洞,就想
暂且进去休息一下。可刚进洞就看见已故去的一位同宗的前辈呆在里面,吓
得不敢做声,但这位前辈招手相邀十分殷切。想他一生慈善,不会有什么坏
心,这子弟就上前拜见。
前辈的形态和语调与生前没什么差别,略问了些家务事,互相感慨一番
后,这位子弟问前辈说:“您的墓地在另一个地方,可为什么要在这里呢?”
前辈慨叹地说:“我在世时没有什么过失,读书时只是循序渐进,做官时本
份供职,也没有什么建树。想不到在下葬几年以后,墓前忽然树起了一块巨
碑,上面刻的字除了我的姓名官职外,大都言过其实,有的甚至是凭空捏造,
乱吹一气。我一生朴实无为,自己已经很不安了,如今又引得游人读了碑文
后时常发出讥笑的声音,周围的群鬼也不时聚在一起观看,更是嘲弄不已。
我实在受不了如此多的闲言碎语,于是就躲避在这里,只有等每年祭扫之日,
到原墓地去看看子孙罢了。”这位子弟婉言劝慰前辈:“有道德、守孝道的人
没有此等碑文不足以使家族荣耀。即便是大学问家蔡邕也不免写些虚美之
词,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笑谈自己靠写溢美碑文赚过一些酒钱。古来已有许多
这样的例子,您老又何必如此耿耿于怀呢?”前辈严肃地说:“是非曲直,
都在人的心中,别人即使可以虚言,自问却很羞愧。何况虚言实在没有什么
益处,光宗耀祖主要在于子孙发迹,我等又何必再用这些虚词来招人嘲笑
呢?”说完,拂袖离去。
这个寓言故事显然是虚构的,其意在警示活人:只有实事求是地客观评
价故人,才能使人心安理得,精神也才可长存。要知道,心中的丰碑一定比
竖起的巨碑更重要、更长久。
宝石变废石
一天,有位从新疆来的珠宝商人到一户人家谈生意时,看见案头上压着
一块半透明的石头,就想用一块小玉饰换过来,主人没同意。后来又去谈了
几次,主人故意把售价提得很高,而且还有附加条件,因而没有成交。
这家的主人心里想:这块不怎么起眼的石头居然有人再三想收购,如果
将它整修一新,岂不是会令人更喜爱?于是,就用砂纸把这块半透明的石头
郑重其事地打磨了一番,还钻了孔,系上了红丝带,显得圆润高贵。可是过
了一年多,这块已打磨光亮的玉石仍然没有人问津,主人百思不解。
后来,那位从新疆返回来的珠宝商又来到这户人家,看见这块打磨过的
石头后非常惋惜地说:“这块石头其实是一块很稀罕的宝玉,原有十二个很
小的孔,按十二时辰排列,每过一个时辰就会有一个孔变成红色,依次消失,
周而复始。因此,这块玉石还是一种计算时间的天然仪器。可是,如今这玉
石经打磨后,不仅份量减轻了,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变色计时的小孔也被磨掉
了,更使这块玉石的价值大打折扣。原来至少可卖万元以上,可现在就是一
千元也没几个人想要了,因为这块玉石现在不仅太平常了,而且经打磨后容
易风化变脆,若干年后会逐渐破碎。”说完,这位识货的新疆人转身便走了。
这个故事的教训是深刻的:一是要有识别能力和求教精神,自作聪明往
往会弄巧成拙;二是要朴实自然和物尽其用,外表光亮不等于有实用价值。
虽说“玉不磨不成器”,可有的玉一磨反而会变成废石。
讨厌圆形
有户人家的奶妈做了一个可以旋转的圆形玩具来取乐婴儿,婴儿很喜
欢。奶妈经常拿它转动,吸引来许多小孩子与婴儿一起玩乐。
这家有位朋友叫公植的,听说有这个玩具,就请主人拿出来一看,他一
看就急忙把玩具烧了,还责怪主人说:“古代讨厌圆形的君子歌吟道:”宁可
方正而为奴仆,不可圆滑而为大官;宁可方正而受到污辱,也不可圆滑取得
荣耀。‘其中有特别固执的君子还终生不抬头看天,因为讨厌天是圆的。有
人解释说,天大无比,难以看清,所以说天是圆的,实际上它不是圆的。可
君子回答说:“天即使不圆,但人们已称它为圆,所以我还是讨厌它。’您家
为什么要造出这旋转的圆器,放肆地让它来取乐儿童呢?儿童小时候喜欢
它,长大后必然偏爱圆东西。引导小孩子喜欢圆东西已是一种不义之举,又
亲自玩弄圆东西,则更有失方正之道。可叹啊,您在家里宠爱圆形的东西,
出门在外一定会喜欢小人的趋附圆滑之风。我又怎知您以后会不会说圆做
圆,终了一生呢?我又怎能做您的朋友呢?”
这家的主人只好哭笑不得地说道:“我因为婴儿有了一个圆形玩具,您
便如此责怪于我,假如我以圆的态度来对待外物,以圆的品性来趋附时尚,
不是圆的不参与,不是圆的不去做,那么公植您岂不是要拿刀或箭把我杀了
么?”
这个故事的逻辑虽然比较夸张和荒谬,但也说明任何事情都有两重性。
圆形本无所谓好和坏,圆形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用途。车轮子做成圆的才
能阻力最小,可如果做成圆形砖去砌墙危险就很大。做人也是这样:太圆滑,
就丧失了原则和立场;一点不机灵,也难以把事做圆满。因此,不必一概地
讨厌圆形,而应是该方则方,该圆则圆。
驯化獐子
有一位客人去侯子家访问,送了他一只獐子。侯子问:“獐子可以驯化
吗?”客人回答他说:“在太平盛世里,野兽都可以成群地出游,你难道不
相信吗?为什么獐子不可以驯养呢?”侯子说:“对呀,我试试看吧。”
侯子为獐子造了间房子,开始驯养它。獐子的情绪很不稳定。它一会儿
低声呦呦地叫,叫过之后,就静静地呆在那里,一动不动,好像在思念什么;
一会儿又嗥嗥地大叫,显得很是悲凉。到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