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思维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经典思维法- 第1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关心的是国家安全,担心埃及的军事力量太靠近自己,因而不愿放弃西奈半岛;
而埃及则坚持要保持自己的领上完整― 找到症结所在,问题就有了解决的契机
后来,双方终于达成以下共识:以色列把西奈半岛全部归还埃及,满足埃及人〃领
土完整〃的要求;而埃及则保证西奈半岛大部分地区的非军事化,满足以色列人
〃边界安全〃的要求。
双方皆大喜。
拿破仑入侵俄国期间,有一回,他的部队在一个卜分荒凉的小镇上作战。
当时,拿破仑意外地与他的军队脱离,一群俄国哥萨克士兵盯_L 他,在弯曲
的街道上追逐他。慌忙逃命之中,拿破仑潜入僻巷一个毛皮商的家。当拿破仑气
喘吁吁地逃入店内时,他连连哀求那毛皮商:〃救救我,救救我!快把我藏起来!〃 
毛皮商就把拿破仑藏到了角落的一堆毛皮底下,刚安排完妥,哥萨克人就冲
到了门口,他们大喊:〃他在哪里?我们看见他跑进来了!〃 
哥萨克不顾毛皮商的抗议,把店里给翻得四脚朝天,想找到拿破仑。他们将
剑刺入毛皮内,还是没有发现目标。最后,他们只好放弃搜查,悻悻离开。
过了一会儿,当拿破仑的贴身侍卫赶来时,毫发无损的拿破仑,这才从那堆
毛皮下钻出来,这时,毛皮商诚惶诚恐地问拿破仑:〃阁下,请原谅我冒味地对
您这个伟人问一个问题:刚才有才您躲在毛皮下时,知道可能面临最后一刻,您能否告诉我,那是什么样的感觉?〃 
拿破仑站稳身子,愤怒地回答:〃你,胆敢对拿破仑皇帝问这样的问题'2 卫
兵,将这个不知好歹的家伙给我推出去,蒙住眼睛,毙了他!我,本人,将亲自
下达枪决令!〃 
卫兵捉住那可怜的毛皮商,将他拖到外面面壁而立。
被蒙上双眼的毛皮商看不见任何东西,但是他可以听到卫兵的动静,当卫兵
们慢慢排成一列、举枪准备射击时,毛皮商甚至可以听见自己的衣服在冷风中簌
簌作响。他感觉到寒风正轻轻拉着他的衣襟、冷却他的脸颊,他的双腿,不由自
主地颤抖着,接着,他听见拿破仑清清喉咙,,巨漫地喊着:〃预备― 瞄准― 〃 
那一刻,毛皮商知道这一切无关痛痒的感伤都将永远离他而去,而眼泪流到脸颊
时,一股难以形容的感觉自他身上泉涌而出。
经过一段漫长的死寂,毛皮商人忽然听到有脚步声靠近他,他的眼罩被解了
下来― 突如其来的阳光使得他视觉半盲,他还是感觉到拿破仑的目光深深地又
故意地刺进他自己的眼睛,似乎想洞察他灵魂里的每一个尘埃角落,后来,他听
见拿破仑轻柔地说:〃现在,你知道了吧。〃
这一则故事,生动地说明了换位思考的妙趣,虽然带有几分黑色幽默色彩。
换位思考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思维技巧,当人们学会灵活运用的时候,也就是
我们频频成功的开始。
22 .换轨思维
换轨思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创新工具,当某一路径无法抵达目标时,及时脱轨便成为突
破的关键。
换轨思维与换位思维虽然只一字之差.但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后者有
双方相互的关系,而前者,往往是一种单边的行为。
换轨思维用一句通俗的话解释,就是指思维完全摆脱原有轨道,对思维路径
作出更大的跳跃。
为了感性地认识换轨思维,让我们来玩一下这个思考游戏:
两列火车从相距5 英里的两地各以每小时10 英里的速度相对驶来。有一只
苍蝇在一列火车的前端以每小时20 英里的速度向另一列火车飞去,到达后就立
即飞回,这样不断地来回飞,请问当两列火车相遇时,苍蝇飞了多少距离?
据测试,至少有80 %的人不能给出正确答案,他们往往被两列火车之间不
断变化的距离所困扰,因而陷入泥潭无法自拔,满脑子一团乱麻,最终一无所获。
其实,我们可以完全抛开两列火车间不断变化中的距离(这完全是一种误导,
属于多余的杂波信号),而仅仅着眼于苍蝇飞行的时间以及苍蝇的速度。思考的
轨道一换,问题竟简单得不可思议。
换轨思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创新工具,当某一路径无法抵达目标时,及时脱
轨便成为突破的关键。
古埃及金字塔是人间最伟大的建筑作品,当年,石匠在处理那引进石材时,
发现一些石头坚硬得无法穿凿,刚开始,他们尝试着用铁楔或锤子在坚石上砍劈,
然而,这些努力都是白费劲,在这种情形下,有人就觉得,惟一的办法就换轨思
维― 硬的不行来软的,也就是:将铁楔改换成木楔,将一块木楔嵌入石缝之后,再用水来湿润这些木块。在木楔无声的张力下,坚硬的花岗石终于崩裂开。
思维也是这样,当有形的作为和巨大的声势都不能再有所成效时,心灵的深
处另一种微小声音却能带来奇妙的改变,那往往是力量的开始。用通俗的话说,
换轨思维是脑筋灵活的表现,它的本质是思维热点的扩散或转移。
思维的换轨通常是最低成本的投入,有时仅仅稍作偏移,结局就大相径庭。
据《 温州都市报》 2002 年4 月7 日报道,温州正在推行错时上下班制度,
基本缓解了市区上下班高峰堵车的矛盾,相当于花20 亿左右打通老城区的主要
道口和交叉口。这种〃向管理要道路〃的办法,得到了专家肯定,并且收到了明
显的成效。据了解,温州市这几年大力发展交通,道路设施日趋完善,人均道路
面积从1993 年的4 。 7 平方米,增加到2001 年的11 。 5 平方米,不到十年增加
了2 。 5 倍,但道路建设依然跟不上交通发展的需求,市区有40 万人在同一时间
上下班,约占当天流量的六分之一,这就势必引起交通堵塞。为解决这一矛盾,
温州市有关部门经过大量的科学调查,聘请清华大学专家对市区交通管理进行规
划,2002 年3 月4 日在全省率先推出错时上下班制度。该制度实施一个月以来,
疏通了市区交通堵塞的瓶颈,受到普遍好评。
美国自由女神像,由于长年风化,纽约当局就对其进行一次大型翻新修整。
工程结束后,现场上留下了200 吨左右的废料,于是,当局便公开招标,请
承包商处理并拉走垃圾。
众多的承包商因为此项工程无利可图,无心竞标。
然而,一位名叫斯塔克的商人却偏要买下此标。这让其他承包商大为不解,
大家都想:这家伙的脑子是不是进水了?但,最终的结果却让他们大为震惊,因为,斯塔克不但出色地移走了垃圾,而且还从中赚到了一大笔钱― 原来,斯塔
克并不只是将垃圾移走埋掉,而是对其进行了分类,做成不同的纪念品,然后卖
给游客,从中获利,比如:他将废铜重新熔掉,再铸成〃自由女神像翻新纪念币〃; 
将废铅、废铝改制成纪念尺等等。这样一来,看似价值不大的近200 吨的废料垃
圾,却成为一件件价格不菲的纪念品,斯塔克因此赢得不少利润。
贝瑟林和托尼是老同学,托尼是筑路工。
那天,一班筑路工正在曼哈顿第八大街〃开膛破肚〃,又是埋电缆,又是铺
下水道。托尼也忙得不可开交,他手持凿岩机,整个身子都跟着机器抖起来U 
这时,贝瑟林正好路过,驻足片刻,托尼朝贝瑟林大声嚷道:〃看我的手臂!〃 
贝瑟林把手放在他的右胳膊上,觉得自己的手也跟着颤动了― 肩膀、背脊。。。 。。。 
托尼身体的每一部位都随着凿岩机振动。
〃怎么样,试一试?〃托尼说。
贝瑟林就接过托尼递过来的凿岩机,他使出浑身气力,用两条胳膊压住机器,
随着银色的方形钢凿钻进沥青路面,贝瑟林的整个身子立即颤动起来。
〃背部感觉如何?〃托尼得意地问。
手持式凿岩机的震颤按摩着贝瑟林的脊椎骨,这种感受真比享受价格昂贵的
正规按摩还要舒服,而且,不同的是,是自己、而不是靠别人动手,就能达到按
摩的效果― 就这样,他俩发现了手持凿岩机的潜能:保健按摩。
几个衣着工整的过路人见状,就驻足好奇地问:〃你们在干什么?〃 
贝瑟林张嘴就来:〃这个运动能消除背部的疼痛。〃
其中一个人问:〃能让我试试吗?〃 
贝瑟林半开玩笑地说:〃 10 美元!〃没想到,那人竟毫不犹豫地掏出了钱。托尼又取来一把凿岩机,第二人也掏出了10 美元。
那第三个人,早脱下上装,急切地等候在一边。
这种健身运动比起头扎彩带,身穿紧身服,关节套上保护套,在铺着地毯的
健身房内摆弄运动器械简单多了。在阳光灿烂的的大街上,托厄的顾客们个个汗
流侠背,额角上滚动着晶莹的汗珠,他们的脸上,却充满快乐。
一种新型的保健按摩器的创意设想,就这样产生了。
换轨思维的出发点也许不易,但它的落点总足那么激动人心。
从前在美国,有个印刷工人,他在生产书写纸时,不小心弄错了配方,结果
弄出一大批不能书写的废纸。正当他灰心丧气的时候,一个朋友提醒他:能否从
失误中找到有用的东西。他一琢磨,很快就认识到,这批纸虽然不能做书写用纸,
但是吸水性能相当好,可以用来吸干器具上的水。于是,他将这批纸切成小块,
取名〃吸水纸〃,投到市场后,相当抢手。
后来,他为此申请了专利,成了大富翁。
有个日本人,一天夜里做了个〃金钱梦〃,梦见自己睡在万元一张的大堆钞
票上,〃轻飘飘的,真舒服,要是经常这么躺着多好呀!〃正当沉浸在无比的喜
悦之中,霍地却醒了,空喜一场啊!沮丧之余,他忽然灵机一动,心想:如果在
床单上印上成堆成堆的万元大钞,肯定会受到人们的欢迎。
于是,他就把这想法告诉给一个朋友,那朋友说:〃嗯,现在床单上流行印
各种图案花样,钞票图案还没印过,把这个主意卖给生产床单的厂家,肯定行!〃 
结果一试,果然备受赞赏,那人因此得了几十万日元的报酬。
南京有一位画家,从事绘画艺术有20 年。在一次事故中,他的右手严重受伤,无法执笔作画。
痛苦之余,这位画家用左手绘画,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他惊喜地发现,
由于手的易位,使他认识到并打破了许多不必要的条条框框,这些框框原先存在
于llBl 家的意识中或潜意识中。
结果,他现在用左画,大胆奔放,笔笔到位,妙趣横生,整个画面显得既厚
拙鲜又率真自然― 这效果,正是画家用右手作画十余年、苦苦探索觅之不得的
境界。
朋友们都开玩笑地说:〃你真是因祸得福啊!〃 
具备了换轨思维,可以使人从容面对人生困境。
有一个不幸的青年人,他的妻子在分娩时难产,母子双亡,只剩下他孤零零
一人。他受不了这个沉重的打击,翻箱倒柜后,找出一条绳子,想自杀,结果被
人们及时发现,才没有酿成悲剧。
村里一位老者得知他的情况后,便前去劝告他。老者将他一棵弯树旁,树上
挂着半截绳子。老者指着绳子说:〃曾经,有一个和你一样的年轻人,因为想不
开,用这条绳子结束了自生命。〃
他们又来到一口井旁,井沿上也搭着一条绳子。老者又对那人说:〃以前有
一个人打水时,不小心掉进了井里。他拽着这根绳子,才爬了上来。这绳子救了
他的命。〃
老人又说:〃这,就是一根绳子的两种用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