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摄大乘论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05摄大乘论抄- 第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H舸蟪思匆晃墩嫒鐬榭鄬崱D酥翞榈荔w實。即經云。有實即無作四諦也。
    次明定義二門分別。一名。二體。名者。謂初禪地二禪地三禪地四禪地。禪者名思惟修亦名功德叢林。二體。四禪有十八支。即已之為體。禪支有十八。初禪有五。覺觀為治。殻窞槔妗R恍臑槎w。二禪有四支。內淨喜樂一心。內淨是治。中二是利益。後一心是定體。三禪有五支。行捨淨念安慧。捨念慧是治。樂是利益。一心是體。樂一心。四禪有四支。捨念不苦不樂一心捨念是治。不苦不樂是利益。一心是定體。二體者。以九法為。謂覺觀受猗定行捨念慧。受分為四。猗分二。即初二禪中樂行捨及念各分為二。定分四。餘四不分。
    四無色義名體。名者。一空處。二識處。三無所有處。並從方便行相立名。四於方便中作空識等解而修故。四非想非處。從相形過義立名。形下名無想。就實猶有細想是過也。二體者。以四陰心為體。但上下別不立支者。以是苦道故。樂道者立支。苦道不立支。四禪邊亦爾。
    十一切入義名體。名者。地水火風青黃赤白空處識。此等十法各遍一切無有間故名遍。入為識緣故名入。通名即從數及義為名也。別名即從境為名也。二體者。小乘中前八以無會善根為性。眷屬四陰五陰也。空識以四陰為體。大乘同以唯識無塵智為體。或以意言唯識為體也。三智分別但加行智也。
  無諍三昧二種分別名體。名者。無諍者以五因來將護眾生不生煩惱不與他諍。即從無過立名也。二體者。明諸佛菩薩以如量智大悲心將護眾生。用此如量智為體也。小乘以等智為體。成論唯拢霉省R悦脽o漏智定為體。
    阿毘達磨四義二名體。一對二數三伏四解。對者。生死涅槃是所對。智是能對。即從相形之義立名。數者。明說一法重重顯之。伏者。能伏諸說名伏。解者。由此教令前二藏法相明了可見名解。此三從功能勝義立名。二體者。唯取論教為體。雖說所詮明於四義。但言取教有此勝用即同教出體。若取所生用體即以聞慧為體。
    九種方便。出如實論。以五分論伏破。即立義等五。以四方便難彼義。於彼立有二方便。一檢具五分不。二設具五分復離三過不。即相摺粚嵅欢āH艟呷^不須破自壞也。二檢彼難亦須二方便。一檢難具五分不。二須識彼退意。但彼難者恥受屈。不自受屈言。且休更待後論。即令言下受伏。若不識彼語而為解說。即自無知為是須識彼退意。
    八方便義有二。一名。二體。名者。五分論即五。一立義。二引證。三譬。四合譬。五結。三方便者。相摺粚嵅欢āR晕宸址啤R匀奖惴似啤R匀奖惴肆⒁病H粽擉w。雖約教新但取聞思二慧以之為體。若就教即以識聲為性也。
    五篇二門名體。一名者。波羅夷此云極惡。即從重過立名。二僧伽婆尸沙此云僧殘。壞僧行不具。即從所壞及過受名。三名波逸提此云墮。即從果為名(由犯此必墮惡道故)四名提舍尼此云向彼悔。即從對治方便立名也。五名戒叉加羅尼此云應當學。即從能防行立名。通名篇者。以罪類均等者立之一處名篇。即從義受名。二體者。同用身口意作無作業為體。若別身口作無作用色為體。意業用思為體。七聚者。更加惡作惡說聚。加偷蘭遮聚。此云大障道。得名者。惡作惡說者。即以身所作名惡作。口所說名惡說也。大障道若犯此必障拢拦拭笳系馈K從過為名。體性與五篇同以身口意已之為體。
    緣起四因義名體。名。一無知。由自無明解之智。即無他立名。二放逸。咨心神名放逸。過立名。三煩惱熾盛。由或增上不覺生染犯戒摺馈K妮p慢。由心輕戒不生敬重故犯佛戒。並從過立名。二體性者。無知即無明使。放逸即貪使。由貪故放逸。煩惱熾盛即通貪嗔二惑及纏垢一切惑。輕慢唯是慢使。若三聚中出體唯是心。
    八種造業具。一名二體。名者。三業中由一不由二有三。由二不由一有三。具三業有一。不由三業有一。由一有三者。一由心不由身口。二由身不由心口。三由口不由身心。由二有三者。由心身不由口。由身口不由心。由心口不由身。七由身口心具犯。不由心口身而犯有二義。一者方便復悔過前使人罪成取罪成時故能教者得罪。不由三也。二妄語誑外國女人亦爾。初時不解未犯。後犯時復無三業也。體者。身口二以色識為體。心以意識為性。
    毘那耶四二名體。名者。一罪過。從過受名。二緣起。則犯戒之緣。從義立名。三還淨。明戒還同昔淨。四出離。明於罪得出也。此二並從離過受名。體者。罪過如五篇七聚中辨。緣起如或四或八中說。還淨出離即以方便中身口意善業為體。
    出離有七事。一各發路遮相讀。從義為名。二受與學罰。即從義方便立名。三先制復開。四更捨。五轉依比丘比丘尼。六如實觀。七法爾。並從義為名也。二體。各發路用心口二業為性。亦可三業為體。二受與學罰即以身口意三業為性。三先制後開以色識為體。四更捨與先制同。五轉依唯約色。即以色為體。六如實觀即如苦無常無我涅槃寂滅四法印為體。苦無常是有為。無我涅槃寂滅是無為。七法爾即以四真諦為體。大乘即以法空之理為四諦體。小乘名有作。大乘名無作。此中但取有作四諦也。
    毘那耶復四義名體。一人。即從數似者為名。二立制。已說過失立非梵行戒。已說訶欲等過失。三分別。已略立制更廣釋。即比丘者著搪截衣。四決判明持犯等相。此三並從義為名。二體者。總以二法為體。明人無體還用五陰實法為性。後三以色識法為體。以是音聲性故。
    十勝相名體。名者。一應知依止。二應知。此二從境及勸辭為名。三應知入。從境智及勸辭為名。四入因果。從所成智及能成行住立名。五入因果修差別。因果是行。修是方便。差別是位。從行及能修方便位義立名。三學相者。戒等是行。體依之與。學是心功能。即從行及心功能為名。九學果寂滅相學是因。果是位。寂是義。即從因位義立名。十智差別。智是體。差別是義。從體義受名。通名勝相。勝小乘等即於形勝義立名。二體者。初相以梨耶為體。二以三性。三以唯識無分別智。四以六度行為體。五以十地為性。六以三聚戒行為體。七四定為體。八三智為體。九以無住處涅槃為體。十以三身為體。
    拢虅傥宸N有二名體。一正說非方便不同半教。第二破小乘僻執以正對破不了也。第三大乘有小乘無。第四是大菩提因。第五會眾生得一切智。體者。前二用大乘教法為體。即後三即十義為體。
    三次第義名體名者。一境有次第。作緣生識名境。二正行次第。行不倒故名之正行。三果有次第。起遂前因名之為果。此三並義為名。二體者。與前十相體同。以前二相是境。即先有後空。中六是行。即先劣後勝。後二相是果。即先法後人。以明次也。
  四道理名體。出如實論中。一因果道理。初相是通因。第二相是通果。中六是別因。後二是別果。與此通別因果不摺6啻览怼<匆蚬啻笮∠啻病HC成道理。即十義以相證成也。如無生成滅等逆順相證也。亦可此中十義與菩提因果不相摺9首C智成十義唯顯也。即是立義等五分論義也。四法如道理。若一切法智如是法如。若別別有體則非法如道理即有三。一無我如。二無常如。三寂靜如。二體者。前三道理即用十相為體。但約義分三。第四以通理為性。即法空真如是。
    三量名體。名。一現量。凡拢路沁^未名現量。即量度從事時義為名。二教量。即教受之義。三比量。比即比度亦是義。此一從義為名。二體者。若現量即凡拢T法為體。即真俗也。教量即用大乘教為體。即是色識為性。比量即用加行智尋思如實等智為體也。若能用三量四道理智即唯思慧智為性。
    五種藏義體名。一體類義。體者是實類之言流類也。一切眾生取體雖多。然識不異從體義立名。二因義因者即由緣與他也。行法為緣。三生義。生者即是能生長。二從功能義立名。但因取與因作因。生則就果也。四真實義。明此識在世不破出世不盡。此就相形勝義立名。五藏義。明此識體聚積恒沙功德。從勝義立名。二體者。同用本覺解心如來藏以之為性。
   四種差別義名體。名者。一生死因。即煩惱業。二者報道。即以似色心為體。三涅槃因。即用八修正行為體。四涅槃果。即取三身四種涅槃為體。
    五種不淨品。一者邪師。即取外道抳五陰及方便五陰為體。二者邪弟子。同前。三邪戒。用善不善三業為性。四邪定。八禪定為體。五邪慧。用善不善邪思慧意業為體。此法無文。別出名相傳出。
    二取名體。一者色根習氣。用根種子為體。二者色相習氣。用色塵種子為體。解者用色心二種習氣為二種取體。深密經云。一者謂依色心根取。二者依於不分別言語戲論薰習而取。
    二種意名體。一能與彼生依止。即取次第滅及本識意為體。亦名不染污意。二名染污意。以恒與四惑相應相故。即從過立。即第七識以為體。
    四惑名體。一身見。積聚名身。對境明白名見。從假及義為名。二我慢。我是境。慢是心。三我愛。此二從心境為名。四無明。對治明故名無明。從過為名。二體。同用第七心為體。隨義分四使亦可四數也。
    三界義二名體。名者。一欲界。欲者即是淫欲及段食欲。界是生性之義。三色界。色即勝色報等欲即色欲也。界與前同。此二從因義為名。三無色界。斷除色欲由無色欲而生名無色界。從所無立名也。二體者。若欲色二界即用色業心業果報五陰及當界欲愛色惑為體。無色界用心業煩惱及四心報為體。
  心意識義二名體者。一心。種種義。從義為名。二者意。能生他故名意。三識。取塵了別名識。此二功能力用為名。二體者。若通而言之。八識皆有此義。若別而言之。七識名以心執我茲長生死故。第八識意能與他生依止故。第六識心正能取塵了別故。
  茲長十義名體。名者。一增上緣。與他作不障礙名增上緣。二緣緣。與緣作緣名緣緣。三解相。相識體是解性。四共作。能所共成因果也。五染污。用持他染法名染污。六業熏習。持業故名業熏習。七因。與他為依持因。八果。與他為所生果也。九道。就相為五道。十地。就相為三界九地。體者。阿梨識功能為體。以取能茲長故報。
    滋長三義名體。一由此十法令心相續。即本功能自相續滋長緣也。三義記是能重十法即因。二此心能攝持一切法種子。即由本識成此種子即滋長。本記名緣因。三所滋長。即三界果報也。二體者有二。若前一用本識為體。後二是能熏法。於中初是色心習氣。第二是三界果。即與前三界體同。若依本記。中間一種本識為體。餘二能熏法為體。
  增壹中四種識名體。名者。喜樂·愛·習·著阿梨。此等喜樂愛並是能熏。世尊就不了教相以能熏從所熏說也。體與前不異。若取所從。喜樂等體者即喜樂愛著。此三貪習氣為體。若習阿梨耶已通貪嗔癡等習氣為體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