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7-古今医统大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617-古今医统大全- 第10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卷之十四伤寒补遗
伤寒禁忌
属性:伤寒病服药,中病即已,不必尽剂。《千金方》云∶伤寒新瘥后食猪肉羊血鱼脍肥 
腻等味,必大下利。若食饼饵煎爆瓜果等物,胃气尚虚,不能克化,必更作热,皆难治 
也。又云∶新病瘥后,但得少食糜粥,常令稍饥,不可过饱,不可恣欲妄食,虽思勿与也。 
又忌大肉诸般骨汁。《本草》注∶羊肉热,病瘥后食之,发热杀人。又新差后当静卧,切勿 
早起梳沐,劳动多言,用心使意,此皆令劳复。又新瘥后未满百日,气力未平复而犯房 
室者,皆再热作而死不治。此新愈后之大禁也。 

卷之十四伤寒补遗
陶氏伤寒十四法
属性:一、伤寒发狂奔走,人难制伏,先于病患房内着火一盆,用醋一碗倾于火上,其醋 
气入鼻内即安,方可察其阳狂虚实,用药无差。若病初起,头痛发热恶寒方除已后,登高 
而歌,弃衣而走,逾墙上屋,骂 叫 
喊大渴欲死,脉来有力,乃因邪传入里,阳盛发狂,当用寒药下之。凡见舌卷囊缩 
者不治。若病初起,无头痛,身微热,面赤戴阳,烦躁,脉来沉微无力,欲坐卧凉水中, 
乃因寒极而发躁,即是阴证似阳,当用热药温之,此为阴躁。凡见厥冷下利谵语者不 
治。若医者不察其脉,以虚阳上膈而躁,误为实热,反与凉药,使渴盛躁急,则气消而成 
大害矣。须察脉来有力无力,此为良法。 
一、伤寒腹中痛甚,将凉水一碗与患者饮之。其痛稍可者属热痛,当用凉药清之。清 
之不已,而或绕脐硬痛,大便结实烦渴,属燥粪痛,急用寒药下之。若食积痛者,同治。若 
小腹硬痛,小水自利,大便黑,身目黄者,属蓄血痛,亦用寒剂加行血药,下尽黑物则愈。 
此三者皆痛随利减之法也。 
若饮水痛甚者属寒,当用温药和之。和之不已,而成四肢厥冷,腹痛呕吐泻利,急用温 
药投之。须察脉来有力无力,此为良法。 
一、伤寒直中阴经真寒证,甚重而无脉,或吐泻脱元气而无脉,将好酒姜汁各半盏与 
病患服之,其脉来者可治。当察其阴用药,不拘脉之浮沉大小,但指下出见者生。如用此 
法,脉不至者必死。又当问病患身有痛处,要知痛甚者脉必伏,不为凶。如无痛证,用此 
法而脉不至者凶。又问病患平素原有出部位之脉,当覆手取之,有脉者无事。若原不出 
部,今覆取而有之,亦为阴阳之错乱也,宜和阴阳。正取覆取俱无脉者必死。 
一、伤寒舌上生胎,不拘滑白黄黑,俱用井水浸青布片于舌上、洗净后用生姜片子时 
时浸水刮之,其胎自退。凡见舌上黑胎芒刺者必死,此热毒入深,肾水克心火也。(此谓 
肾水克心火恐误也。既云热毒入深,或肾水不能制火邪也。)若发黄者,用生姜时时周 
身擦之,其黄自退。若心胸胁下有邪气。结实满闷硬痛,又法用生姜一 ,捣渣去汁, 
炒微燥带润,用绢包于患处,疑疑熨之,稍可,又将渣和匀前汁、炒干再熨良久、豁然宽 
快。 
一、伤寒鼻衄成流,久不止者、将山栀炒黑色为细末、吹入鼻内,外将水湿草纸搭 
于鼻冲,其血自止。若滴点不成流者,其邪在经未解,照后秘方用药,不在此法。 
一、伤寒热邪传里,服药后用盐炒麸皮一升,将绢包于病患腹上,款款熨之, 
使药气得热则行,大便易通矣。 
一、伤寒吐血不止,用韭汁磨京墨呷之,其血见黑必止。如无韭汁,用鸡子清 
亦可。正谓赤属火而黑属水也,故有相制之理焉。 
一、伤寒直中阴经真寒证,或阴毒证,身如被杖,腹中绞痛,呕逆沉重,不知人 
事,四体冷如冰石,指甲唇青,药不得入口,六脉沉细,或无脉欲绝者,将葱束缚一握, 
切去根叶,留白三寸许捣如饼,先将麝香半分填于脐中,后加葱饼于上、以火熨之,烂 
则易之,换二三饼,稍醒,灌入生姜汁煎服回阳救急汤。如不醒,再灸关元穴、气海穴二 
三十壮,使热气通其内,邪气出于外,以回阳气于至阴之中。用此法,手足温和汗出即 
醒者,为有生也;如用此法,手足不温汗不出,不省人事者,必死也。 
一、伤寒热病,热邪传里,亢极无解,用黄连煎水一盏,放井中顿冷,浸青布搭 
于胸上,稍热则易之,待热势稍退则除,不可久渍,夏用此法,冬不宜用。 
一、伤寒服药、吐出不纳者,随用竹管重捺内关,后将生姜自然汁半盏热饮,其吐即 
止。大凡服寒药热饮,服热药寒饮,中和之剂温和服之。如要取汗,虽辛甘之剂亦宜热 
服;如要止汗,虽辛甘温剂亦宜温服。 
一、中风痰厥,昏迷卒倒,不省人事欲绝者,先用皂荚末捻纸烧烟,冲入鼻中,有 
嚏可治。随用吐痰法,将皂荚末五分、半夏白矾各三分为细末,姜汁调服,探吐后服导痰 
汤加减治之。无嚏者不可治。 
一、治干霍乱不得吐者,用滚汤一碗,入皂荚末三分、盐一撮、调服探吐,莫与米 
汤。设与即死,是谷气反助邪气也。 
一、中寒卒倒,昏迷不省者,先用热酒姜汁各半盏灌下,稍省后服加味理中饮为 
效。如不饮酒者,只用姜 
汁灌之,根据法调治。此证腊月甚有之,余月几希矣。 
一、伤寒若兼十余日以上尚有表证宜汗者,羌活冲和汤微汗之。十余日若有里证 
宜下者,可与大柴胡汤下之。盖伤寒过经,正气多虚,恐麻黄承气,其汤太峻。误用麻 
黄,令人亡阳;误用承气,令人不禁,故有此戒。若表证尚未除,而里证又急,不得不 
下者,只得以大柴胡汤通表里而缓治之。又老弱及气血两虚之人有下证者,亦用大柴胡 
下之,不伤元气。如其年盛气壮者,不在禁例,当随酌宜而治之。 

卷之十四伤寒补遗
伤寒死候
属性:凡看伤寒,要识死证死脉亲切,一一理会,免致临病疑惑。但见死证,须以脉参 
之。如果不治,切莫下药。倘有锉失,咎将谁归? 
汗后热退脉静者瘥。 
阴阳诸证脉平,吉。 
阳证见阴脉者死。 
阴阳毒过六七日者不治。 
脉浮而滑,身汗如油,喘息不休,水浆不入,身体不仁,乍静乍喘者死。 
伤寒咳逆上气脉散者凶。 
阳反独留,体如烟熏,直视摇头,心先绝也。 
汗后发润喘不休者,肺先绝。 
唇吻反青,四肢 汗出,肝气先绝也。 
环口黎黑,虚汗发黄,脾气绝。 
三部紧盛,大汗出不解者死。 
阴阳尺寸俱虚,热不止者死。 
身热喘粗,见阳脉而躁者死。 
汗后微热不解,未可言死,如转索者,即日死也。 
谵语微热,脉浮大,手足温欲汗出,脉暴出者死。 
阴衰欲绝而阳暴独胜,则脉出。一曰阴气先绝,阳气后竭,死;逆冷脉沉细者,一日死。 
赤斑者五死五生。 
黑斑者十死一生。 
两感伤寒者死。 
大发湿家汗则成 。又曰热而 者死。 
发少阳汗则谵语。发少阴汗则动血者死,名下厥上竭。 
发动气汗者死。 
发风温汗者死。 
汗后为愈,今汗不为汗衰,谓之阴阳交,交者死。 
不得汗者死。 
发热脉躁疾,狂言,不能食,谓之三死。 
咳逆不止者死。 
脏结者死。(结胸证而舌上有白胎者是也。) 
厥阴舌卷囊缩者死。 
脉代者死。 
少阴吐利烦躁四逆者死。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死。 
发厥至七八日,肤冷而躁,无时暂安者,曰脏厥,不治。 
阴阳头痛重,眼花,四肢拘急,小腹绞痛手足挛者死。 
厥而下利,当不能食者,曰除中,不治。 
少阴病厥逆无脉,与白通猪胆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若病患寒热而厥,面色不泽,冒昧,两手忽无脉,或一手无脉,必是正汗出 
多,用绵被盖覆,包手足温暖,急投五味子汤,服之 时,必大汗而解矣。投药无汗,脉不 
至者死。 
死者虽多,凡至危极处皆是死也。 

卷之十四伤寒补遗
伤寒刺灸《保命集》
属性:伤寒三阳头痛,何法刺之?答曰∶手之三阳、足之三阳,皆会于头者,谓诸阳之会。 
其受邪,伏留而不去,故曰三阳头痛,视其色脉,知在何经。 
如脉浮而紧,过在足太阳,宜刺腕骨(火)、京骨(水。) 
如脉浮而长,过在手阳明,宜刺合谷、冲阳(土)。 
脉浮而弦,过在手足少阳,宜刺阳池、丘虚、风府、风池。 
伤寒邪在三阴,内不得通,以为腹痛,手足三阴皆会于腹。如脉弦而腹痛,过在足 
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宜刺太冲(木)、太渊(金)、太陵。 
如脉沉而腹痛,过在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络经,宜刺太溪、大陵。 
脉沉细而腹痛,过在足太阴脾经、手太阴心经,宜刺太白、神门、三阴交。 
伤寒下后结胸痞气者,足三阴之终,手三阴之始,胸中结痞,过在少阴肾经、手厥 
阴包络,宜刺两经之井原,以泻胸中之气。 
如心中结痞,过在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宜刺两经之井原,以泻心中之气。 
胃中痞结,过在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宜刺两经之井原,以泻胃中之气。或上 
中下三脘应痞结而泻之。 
灸法∶惟直中阴经真寒证,四肢厥冷腹痛,唇青指甲青,下利清,俱宜灸气海关元二 
穴。(在脐下随灸其一穴,阳气回止。)其余三阳证候俱不宜灸。 

卷之十四伤寒补遗
伤寒诸证所属
属性:头痛项强∶太阳。 
头摇∶里痛。 
头汗∶瘀血在里。 
独头面摇∶ 病。 
额汗∶风温。 
面戴阳∶面赤色,下虚也。 
面怫郁∶表未解。 
面惨不光∶伤寒。 
面光不惨∶中风。 
面乍黑乍白乍赤∶狐惑。 
面斑,斑如锦纹∶阳毒。 
面垢∶中暑,又肝病。 
目痛∶阳明。 
目睛黑∶小肠热。 
目中生花∶阴易。 
目中不了了∶邪气胜,有内实。 
睛不和∶内未解。 
目直视不能瞬,将发衄,欲汗解。 
目脉赤∶将痊。 
耳聋∶少阳。 
鼻干∶阳明。 
鼻中燥∶必衄。 
鼻如烟煤∶阳毒热极。 
鼻鼾∶风温。 
口苦∶少阳。 
口禁∶ 病。 
口燥∶少阴。 
口难言∶荣不足。 
口破唇赤∶应下而反汗,热上行也。 
唇疮∶狐惑。 
舌黑∶热极。 
懊 ∶胃虚。 
闻食气∶胃虚。 
叉手摸心∶汗多虚故也,耳必聋。 
喜忘如狂∶蓄血。 
漱水不欲咽∶必作衄。 
筋跳肉 ∶汗下虚也。 
洒然毛耸恶寒∶温暑。 
身痛如被杖∶阴毒。 
一身尽痛∶风湿。 
身微肿∶风湿。 
身重多睡∶风湿。 
身黄∶小水不利,热郁。 
身上如虫行∶表虚。 
身痒∶阳虚汗未尽。 
背恶寒∶阴胜阳。 
腹胀∶气不和。 
饥不能食∶邪在胸中。 
多眠∶神倦风湿。 
不眠∶神虚。 
蜷卧∶内寒手足温可治,逆冷者不可治也。 
手足螈 ∶ 病搐搦也。 
坐而伏∶短气也。 
下利清谷∶内寒。 
肠垢∶热也。 
鸭溏∶寒也。 
咽中疮∶上实下虚。 
怔忡∶即心下悸,汗多或水逆而然。 
咽痛∶少阴。 
谵语∶邪气盛而神识昏。 
舌上芒刺∶热结甚也。 
声哑∶狐惑。 
郑声∶精气夺而神不全。 
咽干∶肾虚燥不可汗。 
咳逆∶水寒相搏。 

卷之十四伤寒药方
伤寒药方评
属性:《活人书》云∶服麻黄汤发烦目眩者必衄,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头痛发 
热,无汗恶风,宜麻黄汤,是应解表而用麻黄者。头疼发热,汗出恶风,宜桂枝汤,是应解 
散而用桂枝者。二者均为解散,正分轻重,不可不察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