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7-古今医统大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617-古今医统大全- 第17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临熟时入药内,热服。 
x一方∶x治气上壅。赤小豆、通草煮烂服,当下气无限。 
x一方∶x治胸胁虚气满。苏子为末,陈皮汤调下。 
x一方∶x治走气疼痛。粟壳(一两,蜜炒) 虎骨(酥炙) 陈皮(各五钱) 乳香 没药 
甘草(各二钱半) 为末,每服三钱,热酒调下。上疼者,食后服。下疼者,食前服。 

卷之四十一诸气门
药方
属性:x人中x(穴在鼻下,针入三分,治气卒倒。手足微温,胸微热者可治。出针扪穴。) 
x合谷x二穴,在手大指、食指之歧间。治忧死无气,手足冷,心腹温,目中神彩不转,口 
中无涎,舌囊不缩,用针刺入三分,活。) 
x兑骨x(二穴,为少阳之源。在掌后兑骨之端陷中是穴。用长针,口内温,方剌入三分, 
徐徐出针,扪其穴,复苏。) 
x下脓x(二穴,在三里下二寸。针入五分,治暴惊欲下者,其效速如神。) 
x百会x(一穴,在顶心。治悲笑欲死,四肢冷,气欲绝,身口温。可针入中三分,灸百会三壮, 
即苏。) 
x气海x一穴,在脐下一寸五分。治卒厥,逆气上攻,两胁心下痛,奄奄欲绝,此为奔豚。 
先以热汤洗两足,浸良久,灸百壮。 
x关元x(一穴,在脐下三寸。灸百壮。治小腹冷气痛甚,渐入阴中。) 

卷之四十二血证门
病机
属性:《内经》曰∶阳气者,大怒则形色绝,而血菀于上,使人煎厥。又曰∶阳明厥逆,喘咳 
身热,善惊衄吐血。 
湿淫汗出为鼽衄。 
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胞移热于膀胱,则为癃,溺血。 
怒则气逆,甚则呕血,故气上矣。 
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 
又曰∶卧则血归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又曰∶心出血,肝纳血。肺出气,肾纳气。 
《针经》云∶厥气生足 , 生胫寒,胫寒则后血。 
《原病式》云∶血溢血泻,衄 污血,皆属于火。 

卷之四十二血证门
病机
属性:《巢氏病源》云∶夫吐血者,皆由大虚损,及饮酒劳损所致也。肺者,五脏上盖,心肝 
又俱主血。上焦有 
邪,则伤诸脏。脏伤血下入于胃,胃得血则闷满气逆,气逆故吐血也。但吐血有三种∶一曰内 
衄,二曰肺疽,三曰伤胃。肉衄者,血出如鼻衄,但不从鼻孔出,是近心肺间,津出还流入 
胃内。或如豆汁,或如衄血,凝停胃里,因满闷便血,或去数升乃至一斛是也。肺疽言饮酒之 
后,毒满便吐,吐以后有一合、二合或半升、一升是也。伤胃者,是饮食半饱之后,胃内冷, 
不能消化,则便烦闷,强呕吐之。所食之物,与共上冲 ,因伤损胃口,便吐血,色鲜正 
赤是也。 

卷之四十二血证门
病机
属性:吐血之后,脏腑虚竭,荣卫不理,阴阳隔绝。阳虚于上,故身体虚热;胸中痞,则口燥。 

卷之四十二血证门
病机
属性:夫心者,主血;肝者,藏血。忧愁思虑则伤心,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则伤肝。肝心二 
脏伤,故血流散不止,气逆则呕而出血。 

卷之四十二血证门
病机
属性:唾血者,由伤损肺。肺者,为五脏上盖,易为伤损。若为热气所加,则唾血。唾出如红缕 
者,此伤肺也。胁下痛,唾鲜血者,此伤肝也。 

卷之四十二血证门
病机
属性:心主血脉而候于舌。若心脏有热,则舌上出血如涌泉。 

卷之四十二血证门
病机
属性:此由五脏伤损所为。脏气既伤,则风邪易入,热气在内,亦大便下鲜血而复吐。冷气在 
内,亦大便血下,其色如小豆汁,出时疼而不甚痛。前便后下血者,血来远;前下血后便者, 
血来近。远近言病在上焦、下焦也。令人面无血色,时寒时热,脉浮弱,按之绝者,下血。 

卷之四十二血证门
病机
属性:心主于血,与小肠合。若心家有热,结于小肠,故小便血也。下部脉急而弦者,风邪入于 
少阴,则尿血;尺脉微而芤,亦尿血。 

卷之四十二血证门
病机
属性:凡荣卫大虚,腑脏易损,血脉空竭,因而恚怒失节,惊忿过度,暴气逆溢,致令腠理开张, 
血脉流散也。言九窍出血,喘咳而上气逆,其脉数有热不得卧者,死。 

卷之四十二血证门
病机
属性:肝藏血,心之液为汗。言肝心俱伤于邪,故血从肤腠而出也。 

卷之四十二血证门
病机
属性:《原病式》曰∶血溢者,上出也。心养于血,故热甚则血有余而妄行。或谓呕吐紫凝血 
为寒者,误也。此非冷凝,由热甚消烁,以为稠浊。而热甚则水化制之,故赤兼黑而为紫也。 
衄者,阳热怫郁于足阳明而上热,则血妄行,血衄也。 
衄 血污,血出也。污者,浊也。心火热极则血有余,热气上甚则为血溢,热势亢极则燥 
而污浊,害承乃制,则血兼黑而为紫也。 
血泄,热客下焦而大小便血也。 

卷之四十二血证门
病机
属性:陈无择云∶衄者,因伤风寒暑湿,流传经铬,涌泄于清气道中而致者,皆外所因。积怒伤 
肝,积忧伤肺,烦思伤脾,失志伤肾,是喜伤心,皆能动血,随气上溢清道中而致者,属内因。 
饮食过多,啖炙爆辛热,或坠堕车马伤损所致者,为不内外因。 

卷之四十二血证门
病机
属性:吐血者,或因四气伤于外,七情动于内,及饮食房室劳役所致。劳血积聚,膈间满则吐溢, 
世谓妄行,或吐瘀血,此名内伤。 
东垣曰∶经云怒气逆甚则呕血,暴瘅内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穴。又足少阴肾 
之脉,从肾上贯肝,入肺中,循喉咙。其病则饥不欲食,面黑如地色,咳唾则有血。夫气者,阳; 
血者,阴也。气主行之,血主濡之。今血妄行,上出于鼻口者,皆气逆也。故经言阳明厥逆, 
怒则气逆,暴瘅内逆者是也。 
《玉机微义》云∶怒气劳气,皆能致血证。但怒气致血证者,则暴甚,故经云抑怒以存阴者 
是矣。否则五志之火动甚,火载血上,错经妄行也。 

卷之四十二血证门
病机
属性:丹溪曰∶经曰∶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又曰∶男子六十四而精绝,女子四十九而 
经断。夫以阴 
气之成,止供给三十年之运用,已先亏矣。人之情欲无涯。此难成易亏之阴气,若之何而可以 
纵欲也? 
《玉机微义》云∶经曰∶荣者,水谷之精也。和调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源源 
而来,生化于脾,充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灌溉一身。目得之而能视,耳得之 
而能听,手得之而能摄,掌得之而能握,足得之而能步,脏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气。是以出 
入升降濡润宣通者,由此使然也。注之于脉,少则涩,充则实,常以饮食日滋,故能阳生阴长, 
聚汁变化而赤为血也。生化旺则诸经恃此而长养,衰耗竭则百脉由此而虚,可不谨养哉?故曰∶ 
血者,神气也,持之则存,失之则亡。是知血盛则形盛,血弱则形衰。神静则阴生,形役则阳亢。 
阳盛则阴必衰,又何言阳旺则生阴血也?盖谓血气之常,阴从乎阳,随气营运于内。苟无阴以羁 
束,则气何以树立?故其致病也易,调治也难。以其比阳常亏而又损之,则阳易亢,阴易乏之 
论可以见矣。《内经》有云∶阳道实,阴道虚,阴道常乏,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以人之生也, 
年至十四而经行,至四十九而经断,可见阴血之难成易亏如此。阴气一伤,所变之证妄行于上则 
吐衄,衰涸于外则虚劳,忘反于下则便红,积热膀胱则癃闭、溺血,渗透肠间则为肠风。阴虚阳 
搏则为崩中,湿蒸热瘀则为滞下,热极腐化则为脓血。火极似水,血色紫黑,热胜于阴,发为疮 
疡。湿滞于血,则为痛痒瘾疹,皮肤则为冷痹。蓄之在上,则人喜忘;蓄之在下,则人害狂。堕 
恐跌仆,则瘀恶内凝。若分部位,身半以上,同天之阳;身半以下,同地之阴,此特举其所显之 
证者。 

卷之四十二血证门
病机
属性:成无己云∶伤寒衄者,为邪气不得发散,壅盛于经,逼迫于血则因致衄也。蓄血在下焦,结 
聚而不行,蓄 
积而不散者是也。血菀于上而吐血者,谓之薄厥;留于下而瘀者,谓之蓄血。此由太阳随经, 
瘀热在里,血为热所搏结而不行,蓄于下焦之所致。经曰∶太阳病七八日,表证仍在,脉微而 
沉,反不结胸。其人如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 
(治法详见伤寒蓄血条下。) 
阴结便血,非伤寒之比。邪在五脏,则阴脉不和。阴脉不和,则血留之。结阴之病,阴气 
内结,不得外行,无所禀,渗入肠间,故便血也。外灸中脘、三里、气海;内服平胃地榆汤而愈。 

卷之四十二血证门
脉候
属性:《内经》曰∶脉来如悬钩为衄血,常脉脉至而搏,衄血身热者死。 
肠 下脓血,脉弦绝者死,滑大者生,血温身热者死。 
《脉经》曰∶脉得诸涩濡弱为亡血。 
脉来轻轻在肌肉,尺中自浮,目睛晕黄,衄血未止。 
太阳脉大而浮,必衄吐血。太阴脉芤主下血。芤在左尺为小便血。 
病患面无血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血。 
脉浮弱,手接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 
脉芤为失血,涩为少血。尺脉涩而疾为血虚。 
脉弦而紧,胁痛,肝脏伤,主有瘀血。 
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 
《巢氏病源》云∶寸口脉微而弱,血气俱虚则吐血,关上脉微而芤亦吐血,关下芤主下血。 
脉沉细者生;喘咳上气,脉数浮大者死。 
虞氏云∶吐血唾血,脉滑小弱者生,实大者死。 
唾血脉滑濡者生,坚强者死。 

卷之四十二血证门
治法
属性:凡血证上行,或唾、或咳、或呕、或吐,皆逆也。若变而下行为恶痢,顺也。上行为逆, 
其治难;下行为顺,其治易。无病患忽然下痢,其病进。今病血证上行,而复下行恶痢,其邪 
欲去,是知吉也。 
《局方发挥》云∶口鼻出血,皆为阴虚阳盛,有升无降,血随气上,出上窍。法当补阴抑 
阳降气,则血归经。 
血证虽有上下各经之不同,同是热证,但以各经用药为是。 
呕吐血,出于胃也。实者,犀鱼地黄汤。 
衄血出于肺,以犀角、升麻、栀子、黄芩、芍药、生地黄、紫参、丹参、阿胶之类主之。 
咯唾血者,出于肾,痰中带出血丝是也。以天门冬、麦门冬、贝母、知母、桔梗、百部、 
黄柏、远志、熟地黄之类主之。 
痰涎血者,出于脾。干葛、黄 、当归、芍药、黄连、甘草、沉香之类主之。 
吐血觉胸中气塞,上吐紫血者,桃仁承气汤下之。 
先吐红,后见痰嗽,多是阴虚火动,痰不下降,四物汤为主,兼以痰药、火药。大都吐 
痰,火载血上,错经妄行。炒栀子、童便、姜汁、竹沥。 
溺血者,因心肾气结、房劳,致伤精气,肾脱阴虚,火入膀胱腑而为溺血也。 
有暴吐紫成块者,是热伤,血结于中,吐出方好。用四物汤加清热药调之。《大全良方》 
四生丸治吐血,亦 
治衄血。炒山栀最能清胃脘之血。童便二分,酒一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