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7-古今医统大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617-古今医统大全- 第39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汤者,荡也,煎成清汁是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研成细末是也,去急病用之。膏者, 
熬成稠膏也。液者,捣鲜药而绞自然真汁是也。丸者,缓也,作成圆粒也,不能速去病,舒缓而 
治之也。渍酒者,以酒浸药也。有宜酒浸以助其力,如当归、地黄、黄柏、知母阴寒之气味假酒 
力而行气血也。有用药细锉如法煮酒密封,早晚频饮,以行经络或补或攻,渐以取效是也。 
称剂分两,轻重多少,皆须甄别。若用得其宜,与病相合,入口必愈。若冷热乖戾,分两违 
舛,汤丸失度,当差又剧,喻如宰夫以鳝鳖与专羹食之,更足成疾,岂充饥之可望乎!故仲景云∶如此死者,医杀之耳。 
仲景言锉如麻豆大者,与 咀同意。夫 咀,古之制也。古人无铁刀,以口咬细。今如麻豆, 
为粗药煎之,使药水清饮于肠中,则易升易散。今人以刀锉如麻豆大,此 咀之易成也。 咀之, 
取其煎熬得出药汁,易行经络。若至高之病加酒煎,去湿以生姜,补元气发散风寒以葱白,去膈 
上痰以蜜,开痰结以生姜汁。凡诸汤用酒,临熟加之。细末者,不循经络,止去胃中及脏腑之积, 
及治肺疾咳嗽为宜。气味浓者,白汤调;气味薄者,煎之和渣服。 
凡药去下部之病者,极大而尖且圆;治中焦者,次之;治上焦者,极小面糊丸,取其迟化直 
至下焦,或酒或醋,取其收敛。凡半夏、南星欲去湿者,以生姜汁稀糊丸,取其易化也。汤泡蒸 
饼又易化,滴水尤易化。炼蜜丸者,取其迟化而气循经络也。腊丸者,取其难化而迟取效也。凡 
修丸药,用蜜只用蜜,用饧只用饧,勿交杂用。且如丸药用腊,取其能固护药之气味,势力全备, 
以过关膈而作效也。今若投蜜相合,虽易为丸,然下咽亦易散化,如何得到脏中?若其更有毒药, 
则便与人作病,岂徒无益,而又害之,全非用腊之本意。 
凡炼蜜皆先掠去沫,令熬色微黄,拭水不散,再熬二三沸。每用蜜一斤,加清水一酒杯,又 
熬一二沸作丸,则收潮气而不粘成块也。冬月炼蜜成时,要加二杯水为妙。《衍义》云∶每蜜一 
斤,只炼得十二两是其度数也。和药末要乘极滚蜜和之,臼内用捣千百杵,自然软熟,容易作条,好丸也。 
凡丸散药,亦先细切曝燥乃捣之。有各捣者,有合捣者。其润湿之药如天门冬、地黄辈,皆 
先切曝之,独捣,或以新瓦慢火炕燥,退冷捣之,则为细末。若入众药随以和之,少停回润,则 
和之不均也。又湿药欲燥,皆蚀耗,当增分两称之。 
凡筛丸药,用密绡令细,若筛散药,尤宜精细。苦捣丸必于臼中捣数百过,色理和同为佳。 
凡药渍酒,皆须切细,生绢袋盛之,乃入酒密封。随寒暑日数,视其浓烈便可漉出,不须待酒尽 
也。渣则曝燥微捣,更渍饮之,亦一散服之。凡合膏,或以醋或酒或水或油渍,令淹浃密覆。至 
煮膏时,当三上三下,以泄其热势,令 
药味得出,上之使匝匝沸,下之要沸静,良久乃上之。如有薤白在中者,以两段渐焦黄为度;如 
有白芷、附子者,亦令小黄为度。绞膏要以新布,若是可服之,膏滓亦可以酒煮饮之。可药之膏 
渣,亦则宜以敷病处。此盖欲悉尽其药力也。凡汤酒膏中,内诸石药皆细捣之,以新绢裹之内中。 
《衍义》云∶石药入散,如钟乳粉之属,用水研末极细,必要二三日乃已。以水漂澄极细,方可 
服饵,岂但捣细以绢裹之为例耶!凡煎膏中有脂,先须揭去革脂子,方可用之。如猪脂,勿令经 
水,腊月者弥佳。凡膏中有雄、朱砂辈,皆当另捣研如面,俟膏毕,乃投入,以物杖搅之,不尔 
沉聚在下,不匀也。凡草药烧灰为末,如荷叶、柏叶、茅根、蓟根,十灰散之类,必烧焦枯用器 
盖覆以存性。若如烧燃柴薪, 成死灰,性亦不存而罔效矣!凡诸膏腻药,如桃仁、麻仁辈,皆 
另捣如膏,乃以内成散中,旋次下臼,合研捣,令消散。 

卷之九十七
药剂分两
属性:古之药剂,锱铢分两,与今不同。云一升者,即今之一茶盏也。云两铢者,六铢即二钱半, 
二十四铢为一两也。云三两者,即今之二两也。云一两者,即今之六钱半也。凡散药有云刀圭者, 
有云方寸匕者,有云一字者。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方寸匕者,作匕方正一寸,抄散取不 
落纸为度。一撮者,四刀圭也,十撮为一勺。一字者,即今之二分半也,如一钱有四字之义。二 
字者,即今半钱,为五分也。 
凡丸药云如细麻者,即胡麻也。如黍粟,亦然,以十六黍为一大豆。如大麻子者,准三细麻 
也。如胡豆大者,即今青斑豆也,以二大麻子准之。如小豆者,今赤小豆是也。如大豆者,以二 
小豆准之。如梧桐子大者,以一大豆准之可也。 

卷之九十七
煎药则例
属性:凡煎汤剂,必先以主治之为君药,先煮数沸,然后余药文火缓缓熬之,得所勿揭盖,连罐取 
起,坐凉水中,候温热服之,庶气味不泄。若遽乘热揭封倾出,则气泄而性不全矣。煎时不宜烈 
火,其汤腾沸耗蚀而速涸,药性未尽出而气味不纯。人家多有此病,而反责药不效,咎将谁归? 
发汗药,先煎麻黄二三沸,后入余药同煎。止汗药,先煎桂枝二三沸,后下众药同煎。和解 
药,先煎柴胡,后下众药。至于温药,先煎干姜,行血药先煎桃仁,利水药先煎猪苓,止泻药先 
煎白术、茯苓,止渴药先煎天花粉、干葛,去湿药先煎苍术、防己,去黄药先煎茵陈,呕吐药先 
煎半夏、生姜,风药先煎防风、羌活,暑药先煎香薷,热药先煎黄连。凡诸治剂,必有主治为君 
之药,俱宜先煎,则效自奏也。 
凡汤用麻黄去节,令通理。碎锉如豆大,先另煮二三沸,掠去上沫,更益水如本数,乃内余剂,不尔令人烦。 
凡用大黄不须细锉,先以酒浸,令淹浃密覆一宿,明旦煮汤,临熟,乃内扬中,煮二三沸便 
起,则势力猛,易得快利。丸药中微蒸之,恐寒伤胃也。 
凡汤中用阿胶、饴糖、芒硝皆须待汤熟起去渣,只内净汁中煮两三沸,溶化尽仍倾盏内服。 
凡用干枣、莲子、乌梅仁、决明子皆擘破研碎入药煎。凡用砂仁、豆寇、丁香之类,皆须打碎, 
迟后入药煎数沸则起。不尔,久久煎之,其香气消散也,是以效少。凡汤中用犀角、羚羊角,一 
概末如粉,临服内汤中。然入药法,生磨汁煮亦通。凡诸药子仁,皆用汤泡,去皮尖及双仁者, 
亦有炒令黄色者,生用者并捣碎入剂煎方得汁出。凡用沉香、木香、乳、没,一切香末药味,须 
研极细,待汤热先倾汁盏,调香末服讫,然后尽饮汤药。 
凡煎汤药,初欲微火,令小沸。其水数根据方多少,大略药二十四两,用水一斗,煮取四升,以此为准。然 
利汤欲生,少水而多取汁;补汤欲熟,多水而小取汁。服汤宜小沸,热则易下,冷则呕涌。 

卷之九十七
服药序次
属性: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及下部,宜 
空腹而在旦;病在头目骨髓,宜饱满而在夜。虽食前食后,亦停少顷,然后服药。食不宜与药并 
行,则药力稍为混滞故也。《汤液》云∶药气与食气不欲相逢,食气稍消则服药,药气稍消则进 
食。所谓食先食后,盖有义在其中也。又有酒服者、饮服者、冷服者、暖服者。服汤有疏有数者, 
煮汤有生有熟者,各有次第,并宜详审而勿略焉。 
清热汤宜凉服,如三黄汤之类;消暑药宜冷服,如香薷饮之类;散寒药宜热服,如麻黄汤之 
类;温中药宜熟而热,补中药皆然;利下药宜生而温,如承气汤之类。 
病在上者,不厌频而少;病在下者,不厌顿而多。少服则滋荣于上,多服则峻补于下。 
凡云分再服三服者,要令势力相及,并视人之强弱、羸瘦,病之轻重为之进退增减,不必局 
于方说,则活泼泼地也。云 时,周时也,从今旦至明旦,亦有止一宿者。 

卷之九十七
服药禁忌
属性:服柴胡忌牛肉。服茯苓忌醋。服黄连、桔梗忌猪肉。服乳石忌参术,犯者死。服丹石不可食 
蛤蜊,腹中结痛。大黄、巴豆同服,反不泻人。服皂矾忌荞麦面。服半夏、菖蒲忌饴糖、羊肉。 
服白术、苍术忌雀肉、胡荽、大蒜。服天门冬忌鲤鱼。服牡丹皮忌胡荽。服常山忌葱。服鳖中忌 
苋菜。服商陆忌犬肉。服地黄忌萝卜。服细辛忌生菜。服甘草忌菘菜。服粟壳忌醋。服芫花、甘 
遂忌盐忌甘草。服荆芥忌驴肉、黄颡鱼。服柿蒂忌蟹,犯者木香汤能解。服巴豆忌芦笋。服诸药 
未消化,不可食河肫鱼,食鱼后服药者,口鼻流血而死。(《医说》)。服藜芦忌狐狸肉。服蜜及蜜 
煎果忌 。疮毒未愈不可食生姜、鸡子,犯之则肉长突出作块而白。 

卷之九十七
当禁不禁犯禁必死
属性:张子和云∶病肿胀既平,当节饮食,忌盐、血、房室,犯禁者,病再作,乃死不救。病痨嗽 
忌房室、膏粱,犯者死。子和案云∶一小儿病痢,用车载数十里,就某寺调理,入门而则死。痢 
疾,下坠病也。以车载之,药而又下坠也。所谓落井而又下石,安得不死乎!病患远行,不宜以 
车载、马驮,病已扰矣,甚者多死不救。一人为犬所啮,大痛不可忍,偏痒燥,自云载至家二十 
里,一夕而死。时人皆不知车之误也。扰动则邪气益盛,是以死也。 
伤寒之后,忌荤肉、房事,犯之者不救。水肿之后忌油盐。肚脾胃伤者,节饮食。滑泻之后 
忌油腻。此数者决不可轻犯也。唐尧臣, 东人,在北吏部当该,缘家富,平素嗜膏粱,数伤脾 
胃。时长夏,因过食伤脾作泻而腹满。求予治,以补中气兼消导而悉愈。随即速欲食肉类,食复 
伤又胀而泻。子治之,又愈。竟数日断荤,切欲食肉,命家人烹牛肉和酒食之,惟饱闷而烦躁, 
求予消导之,不愈。自云数日不大便,恐后闭所致,欲通之。予以屡伤脾胃,元气未复,何敢通? 
道不信,别求医通利,不一日口干躁,心烦而死。原病伤食而又犯之,原病下泄,今又犯之,犯 
之又犯,其死必矣。 
时病新差,食蒜 者,病发必致大困。时病新愈,食犬羊肉者,必作骨蒸热。时病新愈,食 
生枣及羊肉,必作脂上热蒸。时病新愈,食生菜,令人颜色终身不平复。病患新愈,饮酒食韭,病必复作。 

卷之九十七
不必忌而忌之过
属性:张子和曰∶脏毒、酒毒、下血、呕血,妇人三十以下血闭,六七月间红痢,妇初得孕择食者,以上皆不禁 
口。凡久病之人,胃气虚弱者,忽思尝茹,亦当少少与之,图引浆粥,谷气入胃,此权变之道也。 
若专以淡粥责之,则病不悦而食减不进。胃气斯所以难复,病所以难痊。此忌之之过也,智者通之。 

卷之九十七
因时用药例
属性:《内经》曰∶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又曰∶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迎之。凡用药 
须看时令,如常用调理药,春加川芎,夏加黄芩,秋加茯苓,冬加干姜。如解肌发表,春温月用 
辛凉药,川芎、防风、荆芥、柴胡、紫苏、薄荷之类;夏暑月用甘辛寒药,干葛、石膏、甘草、 
薄荷、升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