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7-古今医统大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617-古今医统大全- 第9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卷之十三伤寒门(上)
病机
属性:张仲景曰∶《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冷,冬气凛冽。此则四时正 
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其传于四 
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耳,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 
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是以辛苦之 
人春夏多温热,皆由冬时积寒而致,非时行之气也。学人审之。 

卷之十三伤寒门(上)
病机
属性:问曰∶伤寒温病何以辨?答曰∶温病于冬时感寒所得也,至春变为温病耳。伤寒汗 
不愈而过经,其证尚在 
而不除者,亦温病也。经曰∶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随其经之所在而取之。 
【太阳证】头痛恶寒,汗后过经不愈,诊得尺寸俱俘者,太阳病温也。 
【阳明证】身热目疼,汗下后过经不愈,诊尺寸俱长者,阳明病温也。 
【少阳证】胸胁痛,汗下后过经不愈,诊尺寸惧弦者,少阳病温也。 
【太阴证】腹满喘干,诊尺寸俱沉细,过经不愈者,太阴病温也。 
【少阴证】口燥而渴,诊尺寸俱沉微,过经不愈者,少阴病温也。 
【厥阴证】烦满囊缩,诊尺寸俱微锾,过经不愈者,厥阴病温也。 
是故随其经而取之,随其证而治之。如发斑乃温毒也。治温大抵不宜多发 
汗,其过时而发,不在表也;已经汗下,亦不在表也。经曰∶不恶寒而反渴者,温 
病也。明其热自内达外,无表证,明矣。 

卷之十三伤寒门(上)
病机
属性:从脉舍证,如伤寒脉滑而厥者,白虎汤清之;脉微面赤身热者,温之。从证舍脉,如脉 
浮大,心下硬,有热属脏者,攻之;脉促,厥冷,为虚脱,非温剂不可;阳明脉迟,不恶 
寒,身体 汗出,用大承气汤下之;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而脉沉,宜麻黄细辛汤微汗 
之之类。脉洪者,热为相应,主生;脉微身热为不应,主死。 

卷之十三伤寒门(上)
病机
属性:合病并病,世所当明,若非得其精专,焉能识此证哉?合病者,两经或三经齐病不 
传者为合病。并病者,一经先病未尽,又过一经之传者为并病。若并而未尽,是传未 
过,尚有表证,法当汗之;若并之已尽,是为传过,法当下之。是知传则入腑,不传不 
入腑,言其有传受如此也。阴阳互相合病,皆自下利,太阳阳明合病,主葛根汤;太阳少阳 
合病,主黄芩汤;少阳阳明合病,主承气汤。三阳合病,无表证者,俱可下。但三阳经合 
病,仲景无背恶寒语句,虽则有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乃属太阳证而非三阳合病也。 
三阳若与三阴合病,即是两感,所以三阴无合病例也。 

卷之十三伤寒门(上)
病机
属性:足太阳膀胱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上,从巅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夹脊抵 
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伤寒一二日,发热恶寒,头痛腰脊强,浑身疼痛,尺寸脉俱 
浮者,或缓或紧,太阳经证也。 
足阳明胃经主肌肉,其脉起鼻交 中,从目下循鼻外,及挟口环唇,循咽喉下膈属 
胃络脾。故伤寒二三日,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尺寸脉俱长者,阳明经证也。 
足少阳胆经主荣百节,流气三部,其脉起目锐 ,上抵头角,下耳后,入耳中,又下胸 
中,循胁里,出气街。故伤寒三四日,胸胁痛,耳聋或口苦舌干,或寒热往来而呕,尺寸脉 
俱弦,此少阳经证也。 
足太阴脾经为三阴之首,其脉起足大指之端,上循膝入腹,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 
下;又注心中,在于脾胃,络于咽喉。故伤寒四五日,腹满咽干,手足自温,或自利不 
渴,或腹痛,尺寸脉俱沉细,此太阴经证也。 
足少阴肾经,其脉起足小指之下,贯脊属肾,上循肝膈,入肺循喉咙,挟舌木;又络 
心,注胸中。肾恶燥,故病伤寒五六日,口燥舌干而渴,恶寒,尺寸脉俱沉,此传少阴经 
证也。 
足厥阴肝经,(欲尽也。)其脉起足指丛毛,循股入阴毛,环阴器,抵小腹,夹胃上贯膈, 
布胁肋,循喉咙后,上入颃颡,连目系,出额会于巅,又下环唇内。故病患唇青舌卷,烦满 
囊缩,尺寸脉俱微缓,此传厥阴经证也。 

卷之十三伤寒门(上)
病机
属性:伤寒六七日,厥阴见证,其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五经之证未除者,当先 
解表。表邪除,方可攻 
里。于此虽是厥阴经证,要审表证在否何如。若表证悉除,只用本经之药可 
也。经曰∶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由此观之,可见六日 
传到厥阴,而前证仍在,必待七日而渐释。若表证未除,下虚其里,则表邪乘虚入 
内,而谵语发狂之证作矣。其或传过一经,则前经之证遂释,亦常有矣。所以伤寒当 
看六经见证施治,不拘日数,方为妙工。 

卷之十三伤寒门(上)
病机
属性:王海藏云∶世之治伤寒有法,疗杂病有方。是则是矣,惜犹未尽也。吾谓治杂病亦有 
法,疗伤寒亦有方。盖法者循经而设,方者缘病而立。方即法也,法即方也,果有 
二乎?要知明达之士,全识部分经络表里脏腑虚实,而疏观之,岂有二哉!自后世才智 
不及古人,而通方之士亦鲜,是以分伤寒杂病为二门。故有长于此而短于彼者,亦 
有长于彼而短于此者。所以国家取士分科,而人各一于所习,宜乎愈学而愈陋,愈专而 
愈粗也。 
试以伤寒杂病二科论之。伤寒从外而之内者,法当先治外而后治内;杂病从内而 
之外者,法当先治内而后治外。至于中外不相及,而治主病机,其方法一也,亦何必 
分之为二哉?大抵杂病伤寒俱不外乎表里虚实寒热。表则汗,里则下,中则和,不易之 
法也。剂之寒热温凉在其中矣。余风、产、小儿、目疾、疮疡等科局于专门,其理显,其 
习易,无怪其工之粗且浅也,是以知证不知脉,知药不知源,是岂知真而全识哉!其所 
常见常闻者,粗有晓会;其所未尝见未尝闻者,则有不知也。此但继述祖迹,而不及 
创物者远矣。 
呜呼!天之生人,智有限量。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自古然耳。若夫庸人鄙夫藉此以 
计功谋利,而无明道正谊之心,徒资舌辩以御人,甚之视同业如寇雠,专妒忌为心术,误 
人性命,恬不知恤,甘为忍人,罔顾阴德,其教之有所失耶?时世之有所俾然耶?抑 
疾者之不幸而有所自致耶? 

卷之十三伤寒门(上)
病机
属性:东垣曰∶西北二方极寒,肃杀之气,伤寒者多;东南二方,温和之地,伤寒 
者少。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内伤者用补中益气汤,从六经所见之证加减 
用之。气虚甚者,少加附子以行参 之功。北方无内伤者用仲景法。 

卷之十三伤寒门(上)
脉候
属性:《素问》云∶寸口脉浮而盛,病在外。外者表也。寸口脉沉而紧,曰病在中。 
中者里也。 
仲景云∶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又曰∶表有病者脉当浮。结胸证,脉浮者不 
可下,则知脉属阳证无疑矣。 
《难经》曰∶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 
《伤寒论》曰∶阴阳脉俱紧,名曰伤寒。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 
浮涩而紧为伤寒。 
《脉经》曰∶迟紧为寒。脉阳浮而阴弱谓之伤风。脉紧而无汗谓之伤寒。脉阴 
阳俱盛,重感于寒而紧涩,变为温疟。阴阳紧盛,伤寒之脉,前病热未已,后复感于 
寒也。脉阳浮而滑,阴濡而弱,更遇于风,变为风温。脉阳洪数,阴实大太过,温热两 
合,变为温毒。脉阳濡弱,阴弦紧,更遇温气,变为瘟疫。病发热,脉沉细, 
表得太阳,名曰 病。病太阳关节疼痛而烦,脉沉细,名曰湿痹。病太阳身疼痛,脉微 
弱弦芤,名曰中 。脉沉细而疾,身凉四肢冷,烦躁不欲饮水,狂闷,名曰阳厥伤寒。 
热盛得脉大者生,沉细者死。已汗,沉小者生,浮大者死。 
《保命集》∶脉浮而紧者为表实,可汗。(麻黄汤主之。)脉浮而缓者为表虚,可固 
表驱寒。(桂枝汤主之。)脉沉而数,或疾而滑,或沉实有力,皆为里实,兼大便燥者可 
下。(大承气汤主之。)脉沉而细,或微而迟,按而无力,尺中弱,皆 
为里虚,可救里二便利,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脉沉细者不可汗,尺脉迟者不可 
汗。浮而数为表实,当汗之。(麻黄汤之类,)浮而迟为表虚,宜固表。(桂枝汤之类。)不浮不 
沉,中诊而数,为中焦之实热。(调胃承气汤之类)兼有头痛恶寒者,大小柴胡汤斟酌用 
之。不浮不沉,中诊而迟,或微或细为中虚也。(建中理中汤之类。)沉而数者为里实,法当 
下。(大承气汤之类。沉而迟者为里虚,法当温。(姜附之类。) 
陶节庵曰∶伤寒脉专以浮中沉迟数辨其阴阳寒热及表里虚实而断。诸浮在表,轻手 
得之曰浮。略重手于皮肤之下,肌肉之上,阴阳各半,故属半表半里,得之曰中。沉为在 
里,重指于肌肉之下、筋骨之间,得之曰沉诸迟为寒,诸数驽热。阴阳寒热虚实,用在有力 
无力中分。有力者为阳为热为实,无力者为阴为寒为虚。杂病以弦为阳,伤寒以弦为阴; 
杂病以缓为弱,伤寒以缓为和。伤寒以大为病进,以缓为邪退。缓为胃脉,有胃气曰生, 
无胃气曰死。伤寒脉中有神曰生,神者,气血之先也。两手无脉曰双伏,一手无脉曰单 
伏,必有正汗也。寸口阳脉中或见沉细者,但无力者,为阳中伏阴;尺部阴脉中或见沉 
数者,为阴中伏阳。寸口数大有力为重阳,尺部沉细无力为重阴。寸口细微如丝为脱阳, 
尺部无力为脱阴。寸口脉浮而有力。主寒邪表实,宜汗;浮而无力,主风邪表虚, 
宜固。尺脉沉而有力,主阳邪在里,为实,宜下;无力,主阴邪在里,为虚,宜温。寸脉 
弱而无力,切忌发吐;尺脉弱而无力,切忌治下。初按来疾去迟,名曰内虚外实;去疾来 
迟,名曰内实外虚。尺寸俱均匀,名曰缓,缓者,和而生也。汗下后脉静者生;躁乱身热 
者死,乃邪气胜故也。温之后脉来歇至者,正气脱而不复生也。纯弦之脉名曰负,负者死。 
按之解索名曰阴阳离,离者死。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卷之十三伤寒门(上)
治法
属性:凡证有头疼恶寒发热,是为伤寒,无则皆非也。何则?伤寒则恶寒,伤食则恶食,理 
固然也。但在冬 
时,恶寒为甚,其余时月,虽有恶寒亦微,未若冬时之恶寒为甚也。虽四时皆有伤寒,治 
之不可一概论也。 
冬时气寒,腠理微密,非辛甘温不可,故以桂枝等汤以治之。然风与寒常相因,寒则 
伤荣,恶寒头痛,脉浮紧而无汗,则用麻黄汤开发腠理,以散寒邪,得汗则愈。风则伤 
卫,头痛恶风,脉浮缓而自汗,则用桂枝汤充塞腠理,以散邪,汗止则愈。经云∶辛甘发 
散为阳是也。若夫荣卫俱伤,又非此二汤所能治也,须大青龙汤,然此汤太峻,又非庸常 
之可拟也。余亦有代之者。盖冬时为正伤寒,风寒猛冽,触冒之者,必宜幸温散之。其非冬 
时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