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二十难+证严法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人有二十难+证严法师- 第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活动,和另外的一些学生,大家登山之后,我们发现慈济的学生非常受
大家重视,我们一切的行为、言语、动作,都很让人肯定,我们现在才知
道,身为慈济护专的学生是光荣的!”又说:“在谈话当中,我们都会把
握机会,告诉他们慈悲喜舍的精神,也告诉他们上人的话──要缩小自己
、扩大心胸。在外面参加活动、大家都很爱我们;有些女同学就吃醋了,
我们就告诉她们不要不平,也不耍吃醋,因为我们散播的是大爱,是清净
无染的爱,你们不必担心。”’

  看看,这些同学们在这里只有短短的四个月──一个学期的时间,她
们就能把佛教慈悲喜舍的精神付诸行动;甚至和其他学校的人接触时,也
能表现出慈济的形象,并且散播慈济的种子,散播慈悲喜拾的大爱。她们
年纪轻轻的,就能接触到佛法,是因为念了慈济护专。在学校上课时,她
们接触到的都是专业知识,很少接触佛法,但是她们的心却能在潜移默化
中,融入慈济精神和佛法教育,因而处于人群中会使人人敬爱,她们接触
的时间并不很长呀!只要有心且能用心地接受,便是:己心和佛心互相融
通,身意会合,这叫做‘见佛闻法一念间’。

  学佛闻法不在时间久暂,一旦离了佛心就旷劫难遇啊!若能会合佛心
,瞬息便能见佛。所以‘生值佛世难’,我想并不难,只要我们专心,便
能于瞬息之间见佛闻法。这完全只在一个‘心’字、有心学佛的人真正要
多用心,听了法要真正吸收,记在心中,然后表现于行为,那么,见佛闻
法并无困难啊!


□□□□□□□□□□□□□□□□□□□□□□□□□□□□□□□□
□                                                            □
□              人有二十难之六 ── 忍色忍欲难                □
□                                                            □
□□□□□□□□□□□□□□□□□□□□□□□□□□□□□□□□

    人有二十难,其中第六难就是‘忍色忍欲难’。

  ‘色欲’这两个字听起来好像只是针对男女之间的欲念而言,其实,
‘色欲’涵盖的范围很广。‘色’包括一切有形有质的物品,凡是我们的
眼晴所看得见的、身体所能感受到的,全部都在形质──‘色’的范围之
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心生贪爱不取难                        □
~~~~~~~~~~~~~~~~~~~~~~~~~~~~~~~~~~~~~~~~~~~~~~~~~~~~~~~~~~~~~~~~

  所谓‘忍色难,忍欲难’,‘忍’指心理的控制。譬如说我们看到一
件东西很美、如果无法控制自己的心念,很自然就会想占为己有,并采取
行动伸手拿取。有些人是正当的取得、有的则是不正当的获取。正当的取
得虽是来自别人欢喜的给与,却也是因为见物欢喜而生贪爱心,才会有取
得的行动。有的人却偏偏喜欢自己不该取得的束西,明知不该取而生起欲
念,既起欲念,又无法控制,以致做出了犯戒,犯法的事,这就是‘忍色
忍欲难’!

  我记得很多年前,曾听过一个案例──

  有一位年轻的女人,她有一位妹妹,母亲非常疼爱她们,家庭生活过
得很好。后来这位年轻的女人和一位男士有了感情,论起婚嫁,母亲很赞
成,也用很多嫁妆陪嫁过去。

  她先生是一位租屋阶级的人,经济没有女方那么宽裕,他们结婚之后
,她生活享受的欲望还是和以往一样,无法适应婚后的拮拘环境。于是,
经常回去向母亲要这个,要那个,她母亲什么都顺著她,女儿要什么给什
么。

  这位年轻的太太经常埋怨先生无法让她扬眉吐气,希望先生赶快买一
栋房子,而且是要像样的房子。但是她先生是公务员,以他的薪水那有能
力买房子?

  她的先生也算是安分守己的人,每个月的薪水总是原封不动地交给大
大,虽然省吃俭用,但是大大要把先生的薪水累积到足够买一栋像样的房
子,那金额实在相差得很遥远。这位大大只要想到别人有房子,而她却要
向人家租房子住,她就忍不下这口气。在强烈的购屋欲望驱使下,她就常
常去看房子,即使没有能力买,她还是经常去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天伦梦碎只为贪                         □
~~~~~~~~~~~~~~~~~~~~~~~~~~~~~~~~~~~~~~~~~~~~~~~~~~~~~~~~~~~~~~~~

  结果,连续几年间,她常常回娘家告诉母亲说:‘我看了一间房子,
二百多万,想把它买下来。’

    母亲问女儿:‘你现在手上有多少钱呢?’

    这位年轻的太太说:‘我目前有二十多万元。’

    妈妈就费尽了口舌来劝她、但是没有用。

    有时她也和先生说:‘我今天去看了一间房屋,总价一百多万!’

    先生问:‘我们现在有多少储蓄啊?’

    大大说:‘二十多万!’

    听到这个数目,先生就好言相劝安抚太太。

  但是,十几年间,这位大大都是为了买一栋房子而忙;她经常跑到外
面去参观。只要人家房子盖好了,她就跑去看,心里一直想要买,但总是
离自己的经济能力很远。直到结婚十二年后,她看到一间很满意的房子,
位于台北市,订价总共要三百八十万。当然,那栋房子是非常漂亮,她爱
得几乎发狂,天天都回去吵她蚂蚂、希望妈妈借她二百万!

  妈妈说:‘借你二百万不是问题,但是另外的一百多万呢?你要怎么
凑?’

  她说:‘我可以参加互助会,可以跟某某人借钱。’

  她母亲故意问道:‘你一个月能缴多少会款?能还人家多少钱?’

  事实上,她先生的薪水,全部拿来缴会款都还不够,何况是借的钱呢
?所以,她母亲无论如何总是劝她:‘先把这颗心,安顿下来!’

  可是,她不但没有办法控制这份欲望,甚至怪她母亲不肯帮忙,因而
和母亲断了母女之情,和妹妹也反目了。

  断了娘家这方面的亲情后,她还是没有办法压制这分欲念,而且把这
种怒气完全发泄在丈夫身上。

  她天天责怪先生没用,不能满足她的愿望。先生被她闹得没办法,竟
然去做了一件贪污的事,后来事情暴露了,钱还没拿到手,就走漏消息,
结果被判了刑。

  虽然如此,她的贪欲是否就止熄了呢?依然没有,甚至变本加厉,常
常教她的孩子读书回来后,到百货公司去,趁人家不注意时,把东西偷拿
回来。她的孩子被她教会了这种不良的习惯,看到人家好的东西,就把它
‘拿’回来!

  有一天,她的儿子在一家书局,偷拿了几枝名贵的钢笔,当场被抓到
,因此被送到观护所。最后,剩下女儿在家,这位太太似乎已狂乱了心性
,她一直骂这个女儿,也经常虐待她。有一天,她女儿放学回家途中,十
二岁的心灵不知在想什么,边走边哭,不小心就被车撞死了!结果家里只
剩下这个女人,到了这样的地步,她一无所有,终于精神崩溃了!

  这是一个家庭悲剧,为了白己的爱欲而断送了女儿的命;先生因为要
满足她的愿望,结果傻事也做了,在铁窗里不知要待上几年;孩子在她不
正确的教导下,学会偷窃的行为而沦落在观护所,这孩子的一生,是不是
敢因此毁了呢?她自己也落到精神失常的绝境!这就是爱色爱欲的心理无
法压制所引起的啊!

  所以,佛陀说:‘忍色忍欲难’,世间像这样的事,毁灭了多少人生
,毁灭了多少家庭?真是可怜的众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知足常乐                          □
~~~~~~~~~~~~~~~~~~~~~~~~~~~~~~~~~~~~~~~~~~~~~~~~~~~~~~~~~~~~~~~~

  佛陀常常教育我们,对于世间的物质、情爱,要有正确的看法,如果
能通情达理,对物质的取拾就会有很正确的看法,该得的是我们的,有余
的应布施;不该得的就不要想取得,我们应该控制好爱色爱欲的心,那么
就不会犯错了。

    犯错的人,就是无法忍色忍欲的人,所以才会造成终生的遗憾,一念
差,步步错!不可不慎啊!

    
□□□□□□□□□□□□□□□□□□□□□□□□□□□□□□□□
□                                                            □
□              人有二十难之七 ── 见好不求难                □
□                                                            □
□□□□□□□□□□□□□□□□□□□□□□□□□□□□□□□□

  人人都有追求之心,前面说过‘忍色忍欲难’,因世间有五花八门、
形形色色的物质,足以诱惑人心,使人迷乱,要忍色忍欲不受诱惑,实在
是很难。所以佛陀又说:‘见好不求离’。

  人们总是不断地追求,只要认为是好的,就要再向前追寻,对凡夫而
言,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可是人生的烦恼,多是因此而起,为了这分追
求的欲望而误了前途的,大有人在。

  贪求心重的人,总是对自己目前的环境永远不能满足,他永远觉得空
虚而有失落感,因不满现实,所以常常向外追求;为了追求未来的目标,
他就会迷失了自我。所以佛陀在世时,常常用各种方法教育大家,希望学
佛的弟子们能接受他的警语。

  佛陀常说:‘人生无常,一切如梦幻泡影。’不过,众生却愚痴无知
,不务现实,常‘偏执于空’,或‘著于有’,而一直追求不放;所以佛
陀不管是向富有的人家,或者是贫困的人,都以平等的智慧应机教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庸碌一生何以安此心                       □
~~~~~~~~~~~~~~~~~~~~~~~~~~~~~~~~~~~~~~~~~~~~~~~~~~~~~~~~~~~~~~~~

  佛在世时,有一位小国王,这位国王可以说是富甲天下。他本身有印
度的传统信仰,就是婆罗门教。他深信今生此世的位高权重,是他过去生
布施,造福的结果,所以他常欢喜造福。

  有一天,他启开珍宝库藏,以七天的时间为限,发出通告说:‘人不
分远近,不分种族;只要来此,一定有求必应。’他把珍宝分成一堆一堆
,每堆约六十个枣子堆起来这么大,来求助的人,固定每人给一堆。这些
财物尽管有不少人来拿,但还是剩下很多。

  佛陀知道这位国王发如是心,可是他这样的造福,并不是真正的解脱
,因为他还是有所求──求来生福。

  于是,佛陀化成一位婆罗门教的乞士来到国王面前。国王说:‘你有
什么困难尽管说,不用客气,我一定满足你的需求。’

  这位乞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