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老子与人际关系的智慧》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第九讲+老子与人际关系的智慧- 第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个夫妻老婆店,你的人际关系就这么个范围。后来你发展为一个上千人的企业了,那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就非昔日可比了。比如后来你又发展为一个跨国公司了,那你的人际交往是那么地广泛和复杂,你的交际能力必须大大提升,否则你怎么能胜任呢?这不是成正比吗?
  人生活在世上,人际关系特别复杂。有的人把人际关系处理得很好,有的处理特别好,像活水流转路路都通,有的人就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有的甚至弄得很糟糕。这里有许多学问与智慧的。
  《老子》给了我们许多人际关系的教诲,比如在人际交往中怎样识人、怎样定位、怎样言说、怎样慈、怎样善、怎样不争、怎样成功、怎样达到高境界,等等。这些宝贵的东西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的。
  这里先来看看精通人际交往之道与不精通人际交往之道的人的成功与失败的例子。
  我们来看一个历史上有名的例子。大家知道历史上这两个人:一个是项羽,一个是刘邦,他们争夺天下。最后刘邦胜利了,项羽自刎于乌江,这中间有很多的原因,但是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
  刘邦胜利的一个要素是他比项羽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而且刘邦受到张良等人的影响,受到黄老思想的影响,他与老子的智慧是有关系的。
  项羽虽然打仗是勇士、英雄,军事才能、实力非刘邦能比拟,但是人际关系的处理上比刘邦差远了。我们只要看他们俩人与韩信关系的处理上就能解读出其中的重要信息。
  韩信本来是项羽手下的人,但是一直得不到重用。韩信曾经向项羽献计策,希望项羽能够重用他,但是没有被采纳。于是韩信在刘邦到汉中封地后,就从项羽那里逃跑了,去投奔刘邦。
  刘邦也没有重用韩信,这使韩信很失望,于是他又逃跑了。但是萧何在与韩信的接触中发现韩信不仅是个人才,而且是个奇才,因此就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著名故事。最后在萧何的劝说下,刘邦破格封韩信为大将。
  刘邦开头只是看在萧何的情面上,想给韩信做个将领,也就很给面子了。萧何非常会处理人际关系,他了解韩信,也了解刘邦,所以对刘邦说:“即使你给他做个将领,韩信也一定不会留下来的。”刘邦说:“那就给他做个大将。”萧何非常厉害,说:“你大王向来傲慢,不讲礼节,如今如果封一位大将就像呼唤小孩似的,这样对待韩信是不行的。你应该选择良辰吉日,并且斋戒,在广场上设置高台,举行隆重的仪式,那才行。”刘邦照着做了。如果大家有机会到汉中去旅游的话,到汉中的南郊区就可以看到南北两个方形的土坛,期间相隔数十米,南面的坛前就有石碑“汉大将韩信拜将坛”,北面的台上建有亭阁。据说这就是当年的拜将坛,也称拜将台。
  当时由于萧何在中间的润滑调停,刘邦和韩信的关系处理好了。这可不得了,凭着这种人际关系,使得刘邦从汉中突围出来,冲向了东方,又夺取了天下。韩信真的不负所望,为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全国立下了奇功。
  在项羽、刘邦与韩信的人际交往中,不同的处理方式,竟然带来了如此不同的后果,真是令人触目惊心的。我们再细细体味卡耐基的话,这是多么有深度!人际关系确实是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如果按照卡耐基的公式,那么刘邦这个人事业的成功,或者只有15%是靠自己的军事上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是靠了人际关系、处世技巧来夺取天下的。相反的比例使得项羽失掉了天下。
  我们追问一下,为什么这样说?我们可以来进一步看看项羽是怎样处理人际关系的?
  韩信把项羽琢磨得透了,他给刘邦分析了项羽在人际关系上的许多弊病:
  1.项羽很英勇,在他发怒、厉声喝骂的时候,好多人都被吓退了,但是不能任用有才能的将领,不能处理好这层关系,那就只是他一个人的英勇罢了。
  2.项羽固然有时待人仁慈有礼,说话温和,部下有人生病,流着泪把自己的饮食分给病员,但是当有人有了功劳应当加封爵位时,他却把已经刻好字的印章拿在手里,玩弄得磨去了棱角,还舍不得给人家。这就是所谓的妇人的仁慈啊。 
  3.项羽得到关中后,却定都彭城,又违背与义帝的约言,结果没有处理好与诸侯、义帝的关系。这方面又失掉了人心。
  4.项羽的军队每到一个地方,都要进行摧残毁灭,天下的人都怨恨他,百姓不愿归附他。这是和老百姓的关系没有处理好。
  经过韩信这一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项羽的人际关系确实处理得很糟糕,已经危机四伏在那儿了。因此韩信对刘邦说:所以项羽的强大是很容易变为弱小的。现在你刘邦能够采取和他相反的做法,那么就会战胜他。刘邦照着韩信的话去做了,刘邦真的成功了,项羽也真的如韩信所预料的由强变弱,最后霸王别姬,无面目见江东父老,自己结束了自己。
  刘邦是怎样做的呢?比如他在萧何的劝说下,为韩信建筑了拜将台,拜他为大将。这些事情是项羽做不到的,但是刘邦做到了,韩信当然为他打天下不遗余力了。
  再看刘邦在夺取了天下后,摆酒设宴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来考考群臣:“我刘邦夺取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又是什么?”
  有两个大臣高起和王陵做了比较,很有说话的技巧,先说反面的:“陛下为人傲慢而好轻视戏弄侮辱别人,项羽为人仁厚而爱护别人。”听这话,不是刘邦不及项羽吗?但是,接下来话锋一转,转到关键的地方来了:“你派别人去攻城略地,就把攻下的地方封给他们,这是你能够和天下人共同享受利益的美德。项羽不是这样,妒忌贤能,对立有功劳的人就设法加害,有贤才的就猜疑他们,作战取得了胜利却不给他们授功,取得了土地也不给别人利益。这就是他失掉天下的原因。”看来已经说得很到位了。但是刘邦看问题真的更有深度。
  刘邦自己心里很明白,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帷幄中运筹谋划而能够决胜千里之外者,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食,保证军粮这方面,我不如萧何。在统领百万大军,作战必胜,攻城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位,都是人中豪杰,我能够任用他们,这就是我之所以能夺取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位范增却不能用,这是他失败的原因。”大家想一想,刘邦处理好了与张良、萧何、韩信等的关系,也就使得他拥有了在夺取天下的战略、后勤、作战等几个重要方面的胜利保障,刘邦还能处理好其他的关系。因此,人际关系处理得好不好,真是大有学问,大有道道,大至可以得天下,也可以失天下。
  确实,这里刘邦做了一个很深刻而且也很精彩的总结。一句话,就是刘邦知道自己用到了真正能够得天下的大人才,而他们能被刘邦所用,就是他能处理好与他们的人际关系。相反,项羽也有人才,但是他处理不好关系,范增这样一个大才不能用,还有韩信原来是他的人,结果处理不好关系,投奔到刘邦这里来了。大家看看,这里的智慧与教训多深刻!
  其实历史往往不总是过去时,今天人去读历史就是现在进行时,难道不是吗?我们可以用历史的这面镜子来照一照当下人的面孔与内心,不就是现在时了吗?
  当下我们那么多的老板、老总、官员们,还有我们普通的人都可以借历史之镜子照自己单位、企业的相,照一下自己的面相、心相,必定大有好处的。
  交际之道要历练
  人与人的交际之道,需要修养、修行、修炼,一句话要历练。
  老子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第54章)这说得多么好啊!一是要用道来修身,二是用道来修身的人,那么他的德就会真,会纯真、会真诚、会真的出现层次的提升、境界的提高。人际交往之道也就是这样!
  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财富可以暴发,一夜之间成为暴发户,比如中了彩票,比如做生意一下发了。但是人的知识不能暴发,人的素质修养不能一夜之间成为暴发户。人际关系这种素质就有待于长久的历练,这就是老子说的:“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我们来看张良,他精通老子之道,是很典型的经过历练的一个例子。张良是刘邦手下的一位很重要的人物,在人际关系方面他给我们很多启示。他本来是韩国人,他的祖父辈、父亲辈五代人做过韩王的丞相,出身很高贵。秦国灭了韩国后,他变卖家产寻求刺客报仇。他曾经和一个大力士用120斤的铁锤在博浪沙暗杀秦始皇,没有成功,结果改名换姓,逃到了下邳隐藏了起来。我们大家想像一下,这时的张良是个怎样的形象?一定是个勇猛刚烈的大男人,像个影视中常看到的刺客形象吧?
  一次张良在下邳的桥上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故意把鞋子甩到桥下,命令他:“小子,下去把鞋子拣上来!”张良血气方刚,当然忍受不了,想揍他,再想是个老人就算了,拣了鞋子。老人又命令他:“把鞋子替我穿上!”张良也就办了。老人笑着离去。张良是个聪明人,也见多识广,觉得有些奇怪,那老人肯定不是一个一般的人,就瞧着老人的背影琢磨着怎么回事。老人走了约一里路又返回来,说:“你这小子可以教导。五天后拂晓,和我在桥上相会。”
  五天后张良在拂晓时赶到,但老人已经在那儿了,老人发怒训斥他迟到了,并约他五天后早一点来。五天后鸡刚叫,张良就去了,但又迟到了,又被老人发怒训斥了一顿,并再约他五天后一定要早一点来。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过了一会老人来了,很满意,赠送给他一部兵书《太公兵法》,要他熟读,然后可以做帝王之师。
  这个故事很有内涵,我们不去考证这本书、这个人黄石公是怎样的,如果从人际关系上来分析,这一奇怪的老人是训练培养张良在人际关系中忍让的大本领、大素质。
  苏东坡对这个故事很有感触,写了一篇评论,评论得很有意思。大家都知道苏东坡的文章好,好在哪里?我想主要有两点:一个是文笔好,一是他的文章有思想深度,有哲思。比如他专门为此写的这一篇《留侯论》就有思想。文中说:张良有盖世大才,不去干一番像伊尹、姜太公那样的大人物的事业,却去干那种像荆轲等刺客、杀手的小计谋,这使得那位老人很爱惜、又惋惜他的才能。因此老人用傲慢无礼的态度来考验他,目的是使得张良能经受得住屈辱。如果张良能忍受,那么以后就可以成就大事业。老人认为张良才能有余,而担忧他的度量不够,因此要挫挫他少年气盛刚锐的脾气,使得他能够忍受小愤怒,而成就大计谋。
  苏东坡又说,张良这个人真不简单,面对秦始皇他一点也不怕,他能勇敢地去刺杀他;面对着项羽,他可以平静得不发火不发怒。苏东坡评论项羽失败、刘邦胜利的原因,是项羽不能忍,刘邦能够忍。项羽不能忍,自以为百战百胜,而老是轻用自己的锋芒。刘邦能够忍,就保养自己的锋芒而等待项羽的弊败,而这些是张良教给刘邦的。这里可以举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