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波在战争前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奔波在战争前线- 第1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外布满了手持枪支、盾牌的防暴警察。一打听,由于不满会议的召开,当地的许多塔利班支持者声言要前来抗议示威,甚至可能“袭击会场”。为了确保会议的正常进行,当局不得不出动大批警力前来维护治安。会场外共设立了三道关卡,全副武装的警察对入场的代表和记者进行严格地搜身和安检。等检查到我时,一位警察对我的数码相机发生了怀疑,硬要让我打开相机查看胶卷。我向他解释半天,小伙子仍然不明白。我只得抬起相机“啪” 地给他拍了一张,然后指着显示屏上他的照片给他讲。小伙子看到自己的“光辉形象”,似乎终于明白了,才挥挥手放我进场。
本书来自。。  免费txt小说下载站
   会议时间一再推迟和更改,使得守候在门外的记者胡乱猜疑。一位《前线邮报》的记者甚至提醒我:“采访时最好待在会场门口,万一出事好逃跑。”终于等到会议召开,会堂里拥挤不堪,连过道上也站满了人。有些记者索性蹲在主席台下边,仰着头倾听。台上除了坐着数十名部落首领等各方要人外,还站着几名端枪的警察,给会场增添了不少紧张气氛。拍摄会议也是我的“擅长项目”。我抓紧时间,从台上到台下,从场面到特写,拍了个遍。台上代表发言时,我想靠近点儿,用广角镜头连人带环境都拍上, 态度严厉的保镖们就是不让靠近。会议最后达成4 点协议,包括呼吁尽快政治解决阿富汗目前的危机,建立联合政府,恢复阿富汗的和平与稳定。会议结束时,记者们纷纷追逐着代表们采访。由于代表们都说普什图语或乌尔都语,我只得站在一旁干瞪着眼。记者群中,我看见电视上经常露面的CNN 女主持人穿了身当地人的衣服,模样挺奇怪。她指挥着当地雇员采访,自己倒是挺轻松。险些被塔利班活捉两天以后,听纳扎尔说,我们的阿富汗雇员已经回来了,可始终没有露面。急得我和孙浩像热锅上的蚂蚁,天天跑到网吧催纳扎尔。我们真担心那些人拿了钱不干活跑了。但后来证实,我们的担心有些没必要。纳扎尔很快将一个胶卷交到我们手上,还满脸歉意地说:“那家伙不行,只拍了一个。”我们顾不上这些, 赶紧跑到街上把胶卷冲洗出来。看着摆在眼前的照片,我惊呆了。照片中,塔利班的士兵,有的站在被摧毁的苏制坦克上端着枪,有的站在山间的阵地上手持火箭筒,还有些坐在茅草棚里喝茶。让我们最感惊奇的是,有些照片的画面中竟有我们的雇员。 118 / 185 当务之急,我们必须立即与我们的雇员见面,了解照片上反映的基本事实和有关情况。在纳扎尔带领下,我们又连夜赶到他舅舅家。一见面,我们发现纳扎尔舅舅似乎有些不高兴。他和纳扎尔叽里咕噜地讲了半天,弄得我和孙浩有些犯晕。终于等到他们说完了,纳扎尔告诉我们,他舅舅对属下回到阿富汗只给我们拍了一个胶卷非常不满意。“不行的话,我愿意重新去一趟。”纳扎尔复述他舅舅的原话。没想到他舅舅是个做事非常认真而又讲原则的人。我和孙浩赶紧表示对照片基本满意,眼前的首要事情是请雇员把拍摄照片的情况告诉我们。受到过去“老领导”的批评,那位大胡子雇员显得有些垂头丧气。“那边的情况非常复杂,我们拍照片时差点被人家抓起来。”大胡子为自己解释着。大胡子告诉我们,这些照片是他们在阿富汗东部楠格哈尔省省会贾拉拉巴德附近,及其以南的边境地区拍摄的。这一地区属于塔利班军事控制最为严密的地区,同时也是美军军事打击的重点区域。据说,那天晚上谈完后,雇员第二天一大早,就坐车赶到了开伯尔山口,费了不少周折总算越过边境。到达贾拉拉巴德后,他们发现原本热闹的城市如今却变得死一般寂静。由于害怕轰炸,绝大部分的市民已逃到乡下或是巴阿边境地区, 准备随时进入巴境内。那时,贾拉拉巴德早已实行“宵禁”,晚上市民根本不许出门。按照塔利班的紧急征兵命令,几乎所有的适龄男子都必须当兵,逼得许多男人要么去当兵, 要么慌忙逃走。因此,即使在大白天,街上也很少见到年轻力壮的男子。大胡子形容,他们当时走在街上真是“担惊受怕”,既担心被塔利班搜查盘问,又担心被抓去当兵,所以当时犹豫半天还是没敢拿出相机拍摄。 119 / 185 他们逃离贾市之后,又前往南部地区寻找机会采访拍摄。先后在贾市南部的塔帕(Tapa-E-Talvisoun)山区、阿什塔维(AshtadvYak)训练营地等地辗转采访。“塔利班不怀疑你们吗?”这是我们最大的疑问。“当然,他们怀疑所有外来人,但不包括亲戚和朋友。” 原来,大胡子他们之所以能在那些地方活动,主要是因为他们有些亲戚和朋友在那些军队里服役。为了掩人耳目,避免引起别人的怀疑,他们只好假装给老战友们留影或者大家一起合影的办法拍照。还别说,他这招还真好使,用这种“土” 方法,他们拍到了一些后来证明十分珍贵、有价值的镜头,诸如塔利班士兵在一处山间的军事营地上手持火箭筒和无线步话机站岗执勤、塔利班士兵手持武器站在被空袭摧毁的苏制坦克车上,以及塔利班士兵在简陋的窝棚里喝茶休息等等。照片中,几张反映被空袭炸毁的场景,引起我们的好奇。大胡子告诉我们, 这几张照片是在位于贾拉拉巴德南部10 公里的一个名叫阿什塔维的塔利班军事训练营地拍摄的。这个营地几天前刚刚被美军的导弹摧毁。画面上,营地的大门被炸毁,部分储存军需物品的仓库房顶被炸弹掀起,地上到处散落着石块。其中一张照片上,远处是被炸毁的仓库,近处汽车的反光镜中显现出我们的雇员正紧张拍摄的情景,看他拍摄的样子还挺“专业”。据大胡子讲,他到过的塔利班部队每天都有一二百名士兵在空袭中被炸死。按照这种说法推测,战争进行近一个月,塔利班约损失了四五千名士兵,这对于只有几万人的塔利班部队当然是个不小的损失。另外,雇员也承认,美国人的导弹还是“挺准的”。美军在阿富汗战争中使用了大量高新武器,其中有些经过战争考验,有些还 120 / 185 处在试验阶段。1991 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国人使用了正在实验阶段的“斯拉姆” 空对地导弹,当时共试用7 枚。此后美军曾大肆吹嘘其导弹命中目标的情况:美机发射两枚导弹,第一枚将地下防空掩体坚固的防护墙炸开一个大洞,接踵而来的第二枚炸弹从洞中穿过,一举摧毁目标。此后,美军在此基础上研制增程型导弹,对导弹飞行软件重新编程,使作战准备时间缩短,提高命中率和抗干扰能力, 射程达到200 公里。美军多次使用导弹攻击塔利班和“基地”组织的阵地,特别是山洞等地下掩体,美军称取得了良好效果。如果说在海湾战争中,美国军队还主要使用常规炸弹,而较少使用精确制导炸弹,那么这次在阿富汗战争中,精确制导炸弹已经成为了主角。各种类型的精确制导炸弹、集束炸弹等的大量使用,使塔利班和“基地”组织藏匿的山洞等地下掩体和工事受到了打击。美国军方曾自豪地宣称,阿富汗战争是有史以来第一场“精确战争”。干得漂亮从专业记者的角度看,这30 多张照片的拍摄水平实在不够过关,多数照片清晰度较差,更谈不上构图、用光之类的摄影技术技巧,可我们仍感欣慰。我们的雇员仅仅受过一两个小时的简单培训,就能在那么紧张危险的环境下拍摄出这样的照片,实属不易,况且他们使用的还是最低档的摄影器材。由此,我更坚信了自己的一种想法,在新闻摄影中拍摄的内容大于拍摄的技术技巧。在人大新闻系时,我就听《中国青年报》著名摄影记者贺延光谈过这样的观点,新闻照片关键在于采访拍摄的内容是否重要,是否能够吸引更多的读者。在摄影器材高度自动化的今天,摄影器材和摄影技术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已不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学问,许多业余摄影爱好者在经过一定的学习和培训之后,技术水 121 / 185 平并不逊色于专业人士。我在10 多年的采访生涯中深深感到,新闻摄影关键在于记者能否在第一时间抵达现场,并在最短的时间内拍摄下新闻事件中的主要内容,包括主要人物和现场情况。我曾和朋友开玩笑说,如果现在有个孩子能够见到拉登,把一个微型傻瓜相机交给他,让他对着拉登不停地按快门,这些照片无疑就是最有新闻价值,也是最值钱的新闻图片。采访结束后,我们连夜把照片和内容整理编辑出来,用随身携带的底片扫描机输入电脑,及时发回北京总社。这些反映美国军事打击中塔利班训练基地遭到破坏以及塔利班战士在阵地站岗放哨、在草屋中喝茶的生活图片,成为了新华社的珍贵资料。塔利班垮台之后,这些记录塔利班历史的纪实图片就显得愈加弥足珍贵。因为当时在国内外各大新闻媒体上,人们几乎很少见到类似的图片。收到这些稿件后,摄影部副主任徐步打电话大大鼓励表扬了我一番,并问花了多少钱,“有没有上千美元?”当我说只用了七八百块钱人民币时,他连连说: “干得漂亮!”据说总社副社长马胜荣专门在总社召开的一次会上表扬了我们的这一做法,称赞我们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随之,我的“在类似的重大报道中,应加大雇佣雇员的力度”这一建议,受到总社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此后不久,新华社香港分社第一个领取固定工资的香港当地雇员正式签约上岗。第十六章:神奇的齐阿我们的雇员从阿富汗归来后,我们表示满意,可纳扎尔的舅舅和纳扎尔却表示非常不满。他们觉得那两个伙计干得不好,辜负了中国朋友的信任。以至于后来,纳扎尔一见到我和孙浩就唉声叹气,总觉得对不起我们。一天清晨,纳扎尔突然带来一位身材高大的巴基斯坦人,介绍我们认识,并 122 / 185 一再说:“他可以帮助我们。”这就是齐阿(ZIA)。齐阿是个商人,40 多岁,身材魁梧高大,走起路来总是挺胸抬头的样子。从那高高挺起的将军肚和那副充满自信的神情看,他属于当地的有钱人。后来证实,齐阿是我们认识的为数不多的出生在阿富汗、现在是巴基斯坦人的富人。据齐阿说,他经营着两家加油站,业余时间还去一所大学给学生们讲授电脑知识。聊天中,他自豪地称自己在白沙瓦没有干不成的事。我们原以为他是在说大话,可后来的事实证明,齐阿的本事确实不小。夜访齐阿家10 月底的一个夜晚,齐阿邀请我们到他家作客。他的车子开得飞快,突然路遇红灯,他已经刹不住车,只听“咣”一声,一个骑车人几乎被撞飞起来,重重地摔在地上。这突如其来的事件让我俩惊出了一身汗。“坏了,撞人了!”我心里咯噔了一下。我们想齐阿会慌忙下车查看被撞的人是否受伤,谁料,老先生竟然纹丝不动地安坐在车里,表情自然,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等到被撞人爬起来冲他喊叫时,他依然不动声色地望着对方。可能是被齐阿的冷静震慑住了,那位倒霉的老巴拍拍屁股,搬起自行车竟然走开了。正当我们被这神奇的一幕弄得有些发慌时,齐阿茫然地摊开两手,冲着那人的背影连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