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客气地、冷静地听着。这种说法把他弄火了。“在哪一个部队里出现过无纪律的情况?”他问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在哪里?”勃劳希契原是有意夸大其词,企图“阻止希特勒”的,见元首如此发怒,只好缩回。“陆军的指挥官采取了什么行动?”元首问道。“判了几个人死刑?”
他把尖酸刻薄的言词的矛头指向陆军。陆军从未忠诚过他,对他的天才也没有信心,且用故意拖延的办法破坏武装计划。事实上,陆军是害怕作战!希特勒猛然转过身去,大踏步出了房门。
勃劳希契回到设在18英里外的佐森的司令部后,仍处在震惊状态中,结结巴巴地叙述了刚才发生的事情。几乎与此同时,总理府打来电话,重申11月12日为入侵的日期。具体的时间也定了:清晨7时15分。哈尔德将军要求书面指示。很快,通讯员便把指示送到他手中。
此时,陆军的密谋者万事俱备,只欠一道书面命令便可推翻希特勒了。但是,上边既没有号召起义,又未发令暗杀。相反,他们偷偷地焚毁了可作为罪证的文件。唯一不惊慌失措的是奥斯特上校。通过艾尔布莱希特·冯·伯恩斯多夫伯爵——他父亲是大战期间驻华盛顿的大使——奥斯特上校向比利时和荷兰两租界发出警告,11月12日清晨开始进攻。
星期天发生在总理府的风暴,却又碰上了一件令人泄气的事情。空军需要连续5天好天气才能消灭法国的空军,而星期二,11月7日的天气预报不好。希特勒无奈,只好将进攻日期往后拖延。
希特勒对军方的阴谋虽然一无所知,但戈林曾警告他要注意勃劳希契和哈尔德两人:“我的元首,把这些丧门星除掉吧!”瑞士占星家卡尔·恩斯特·克拉夫特的忠告更是直截了当。不久前,他曾提交一份文件,说明希特勒在11月7日和10日之间有遭暗杀的危险。但这份文件被匆忙存档,因为给元首占星卜卦是受禁止的。
11月8日上午,希特勒在慕尼黑参加“老战士”团圆年会时,建筑师特鲁斯特太太也发出一项警告。她问他,为何对安全措施如此马虎,上她画室时身边只带一二名警卫?他回答说,一个人对于上苍应该笃信。说完,他拍了拍裤袋。“喏,我手枪随身带,但连这玩意儿也成为废物。若我的末日已决定,只有这个才能救我。”他用手捂心。“人们应该听从内心的声音,相信自己的命运。我深信,是命运挑选我为日耳曼民族效劳的。只要人民还需要我,只要我还为帝国的生命负责,我就会活下去。”他把自己描述成耶稣第二。“当人民不需要我时,在我完成任务后,我便会被调离这个世界。”
即使在谈话内容转向建筑后,特鲁斯特太太发现希特勒仍然不安。“我必须将今天的日程改一改”,他猛然说。接着,他又自言自语,说要与夏勃对一对表。
当天下午,希特勒突然决定当晚在贝格勃劳酒馆发表演讲。所以,他将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准备工作上。这篇演讲主要是讲给德国人听的,所以它将再次攻击英国。
在贝格勃劳酒馆的主厅里,人们挂起了彩旗;黄昏前,麦克风也已装好,且作了调试。黄昏,一个身材矮小、脸色惨白、额头高高、眼睛明亮的男人,扛着一只箱子进来了。他是个技术高超的工匠,名叫格奥尔格·艾尔塞,从前被当作共产党同情分子被关进达豪集中营。此时,他刚被释放出来,此行的目的是要杀死希特勒,以取得和平。箱里装的是个定时装置,与炸药相连。正当服务员和党的官员为此次演讲会作好最后的准备时,艾尔塞乘人不备,走上阁楼,躲在柱后——该柱从讲台后竖起。几天前,他用特种锯将柱子的木板锯开——他是个精工木匠,还是个机械师——装上了几副活页,将那块木板改装成了小门。
厅里的灯灭了,各扇门也关上了。艾尔塞又等了半个钟头,将炸弹置于柱子内,把引爆时间定在晚上11时20分左右,元首将于晚10时开讲,炸弹则于演讲中途爆炸。
希特勒将他的年轻的兵工师梅克斯·维恩舍召至其寓所——位于普令斯雷根坦广场。他问,是否能比原计划早些时候离开慕尼黑?维恩舍向他保证说,这是毫无问题的。为了安全,供元首支配的火车随时都有两列。年青的兵工师立刻安排元首坐早车离开慕尼黑。
在贝格勃劳酒馆,元首受到了盛大欢迎,欢呼声不绝于耳。直到10时10分他才开讲。他对英国破口大骂。听众听得异常开心。事实上,用不着讲什么,听众便会鼓掌。由于元首的演讲被多次打断,坐在前排的维恩舍唯恐元首赶不上较早的一班车。
11时零7分,元首出乎意外地匆匆结束了他的演讲。在几码外,在那根柱子里,艾尔塞安装的炸弹已在嘀嘀哒哒地作响。再过13分钟,炸弹就要爆炸了。往常,希特勒在演讲完毕后总要花相当多的时间与起义时期的老同志握手、聊天;今晚,他未与人握手,便在赫斯和数名副官的陪同下,匆匆步出大楼,钻进了等候在门外的车子。肯普卡开着车子直接赶赴火车站。他们还未抵达——在希特勒离开大楼后刚好8分钟——维恩舍听见远处传来一声爆炸。他不明白这是何故。如希特勒听见了这一声,他也会认为这是不值一提的。
在爆炸过后出现的嘈杂声中——警车、救护车的警笛大作——谣言又起,说战争已经结束。希特勒若站在讲台上,战争可能会结束——他肯定会被炸死。那颗炸弹炸死7人,炸伤63人,包括爱娃·勃劳恩的父亲在内。元首坐的列车正要开车时,爱娃在她的密友赫尔达·施奈德的陪伴下赶到了车站。上车后,她们见众人高高兴兴的,无忧无虑。谁也不知道爆炸一事;几乎人人都在喝酒。不喝酒的希特勒很活跃,而使交谈生动活泼的还是有讥讽天才的戈培尔。
车抵纽伦堡,宣传部长戈培尔下车发几封电报和收集最新消息。回到车厢后,他声音颤抖,把炸弹一事告诉了众人。
希特勒原以为戈培尔在开玩笑,直到看见他苍白的脸孔时才相信。他自己的脸孔也成了阴郁的假面具。末了,他感情冲动、声音沙哑地喊道:“现在,我心满意足了!我比平常离开贝格勃劳酒馆早,这正是上帝的意旨。上帝有意帮助我达到目标。”
他首先询向伤员的情况,然后令夏勃尽力为他们效劳。令毕,他便开始猜测谁是密谋者。他的结论是,炸弹肯定是两名英国特务安放的。斯·潘恩·贝斯特上尉和史蒂文斯少校两人,暗中与海德里希的一名特工人员——他在反纳粹的阴谋团体中假装是最高统帅部的一名上尉——暗中进行着谈判。
根据希特勒的猜测,希姆莱立刻下了火车,通过电话下令将两名身在荷兰的英国人绑架回来!
第680章 向英国宣战,向法国宣战!!
1939年10月26日,自由印度军团攻克米特拉,向德里发起猛攻!
而在这个时候,“李东风事件”爆发!
所谓的“李东风事件”,指的是以一名叫李东风的中国人在德里的遭遇所引起的一连串事件。
10月27日,德里英军总司令卡特曼少将忽然逮捕了此前一直在德里做生意的中国商人李东风,宣布其为间谍,随后在27日到30日之间,又连续逮捕了十一名中国商人,而罪名无一例外的都是间谍,为印度叛军通风报信,企图对德里实行破坏。
中国政府随即提出抗议,指出李东风等十二人都是正当商人,间谍罪的指责完全是荒谬的,恶意栽赃的,无法容忍的,英国当局必须立刻无条件释放中国商人,并赔偿他们因此而造成的一切损失……
这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
德国在欧洲咄咄逼人的态度,已经让英法感受到大战迫在眉睫,而做为德国最坚定的盟友中国,其一举一动无疑会受到全世界的瞩目!
英国当局指示印度总督维克托·霍普务必谨慎行事,必须要有确凿的证据,避免中国政府找到任何可以出兵印度的借口。
而在维克托·霍普的回答中,以李东风为首的十二名中国人间谍罪证据无可辩驳,并已经对德里造成了严重威胁。尤其是他们煽动德里之印人反对英国殖民当局,并秘密提供武器,企图颠覆德里之英国政权。
而在这个时候,消息不知怎么在英国人中传开,一时间英国国内群情激愤,尤其在德国武力威胁之下,英国人正热情倍增的准备迎接挑战,在这个时候对于英国来说有着至关重要作用的印度之稳定是必须的!
英国人呼吁政府必须拿出强硬态度,来应对一切挑衅,绝不能在战争的威胁之下低头。显然,英国政府陷入了两难之中。
但中国人却似乎并不想给英国政府任何喘息时机,10月31日,中华民国外交总长陈少东发表申明:
在1939年11月1日下午18时前,所有遭到英印当局无理逮捕的正当中国商人,必须得到无条件释放,并被安全护送出德里,否则,中国政府将不排除一切手段为捍卫中国人之正当权利而努力,这其中不排除使用军事手段!
这一申明,是为“陈少东10·31最后通牒”!
通牒一出,举世哗然!在不到30个小时的时间里,英印当局必须要做出自己的选择了!而一旦无法达到中国人的要求,那么,也许将直接引来中国人的出兵!
英国政府和英印当局随后提出严重抗议,指责中国的要求是“蛮横的、无礼的、不能让人接受的……英国人绝不会在这样赤裸裸的要挟下低头……”
美国大使受罗斯福总统委托,紧急约见中华民国大总统萧天,商讨解决方案,但大总统府秘书长宋子文却礼貌而客气的告诉美国大使,在1939年11月1日下午18时前,大总统将不会会见任何客人,他必须要等待自己国人安全的消息!
从这一刻开始,美国大使已经知道,战争,或许真的无法避免了……
中国,整个国家都安静了下来,每个人都在等待着最后时刻的到来,每个人!
在给罗斯福总统的信中,美国大使如此写道:
“这是可怕的沉默,可怕的安静,尤其是在离中国政府的最后通牒已经不到27小时的情况下,战争,正在这个国家中酝酿并等待着……我们已经无法再要求这个国家应该去做些什么,他们将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解决一切问题。
几亿的中国人都在等待着,要么和平,要么战争。十二个人的命运牵动着全世界,这无法令人想像,但却又是必然的……必须要亲身在这个国家中,才能真切的感受到安静的可怕,能让几亿人口的一个国家保持安静,我无法想像一旦安静过后会是什么样可怕而惨烈的场面……”
萧天在等待着、中国政府在等待着、中国军队在等待着、中国国民在等待着……
其实没有人知道此时的中华民国大总统正在那里做些什么。这位让全世界瞩目的大总统,在全世界的一片提心吊胆之中,此刻正在睡觉。
是的,睡觉,萧天睡的很香,很平静,不知多少年没有睡到过这样的好觉了。
萧天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踏实放心过,他知道英国人一定不会答应的,就算答应了,自己也可以找到别的出兵借口。
战争的主导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不是其它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人!
英法的注意力都已经被德国咄咄逼人的姿态吸引过去了,中国军队不会过早的出现在欧洲,但却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