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 第51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所在那一什;飞快的在数个呼吸之内;完成取子药包;塞弹;通膛压实;扳机待发的步骤;而对着方宝所指的方向;齐举乒乒击发开来。

    就听的草丛中顿然传来惨叫声;已经慌乱奔走错约的人影;然后是一片此起彼伏的呼喝声;许多衣衫褴褛;头上扎着草枝权作掩护的人;拨开草丛跳了出来。几乎是飞快的从左右包抄过来。

    对此方宝他们反倒松了一口气;所谓正面迎敌和遭遇战;他们到还真没怕过谁呢。

    而这些都是不驯丨之民;据说都是登州镇的残余;只是在登州镇被打破、摧毁之后;就散在四野里;短短数年间;就已然堕落做了;这么副蛮荒野人的模样。

    他们成群结队的;盘踞在大小城邑村镇的废墟里;几乎是本能袭击和掠夺;一切外来者。

    本军原本还有交涉收服的意图;但是无端吃了几次亏之后;就就只剩下武力镇服的手段了。

    作为正战资序;每一火还额外配用一具两人操作的半斤炮;或是转管小炮;作为火器的加强手段。这些小炮也被从马背托架上放到地上;开始装填。

    随着隆隆炮响;血花与残肢碎肉;在草荡中成片的绽放开来;大片的草丛被气浪吹倒推平;又被奔逃的脚步所践踏和碾落在泥土里。

    仅仅两个照面;这些暴劫之徒连边上都没挨上;就被打的扑跌满地几乎毫无还手之能;而单方面放了鸭子。

    在哨子和喇叭声中;方宝奋力小跑着;勉强保持左右同伴;掩护的距离和阵形;三五一组的追击上这些狼奔鼠突的暴徒;用铳刺从背后;一个个将已成惊弓之鸟而不敢回头的他们;逐步刺杀或是抽倒在地。

    他们这一鼓作气就追得未免有些远了;以至于收队的锣声都被远远的抛在身后。

    直到被新出现的障碍物;挡住了去路;才谨慎的停下脚步来重整队形;清点人数;这才发现;挡在身前的其实是一道左右望不到变的城墙基址。

    这就是登州城?;方宝有些震撼的看着眼前;被埋没在疯狂蔓长野草里的庞大废墟;很难想像;这就是多年前;号称北地第一流的海陆大埠;东海不夜城;北海与黄水洋的心腹枢要。

    北军放弃登州之前;为了防止被后续的敌人利用起来;而直接驱使当地民众;将内外环绕的两道城墙;尽数挖空推到;有放了一把火;将城内可以作为遮掩的建筑;都烧的于于净净。

    但是;仅凭留下的巨大基址;以及露在海面上的水城轮廓;仍旧可以⊥任何第一个抵达这里的人;不免叹为观止而遐思神往。

    而在他们越过了基址之后;却发现了新的情况;少数残敌早已经逃得无影无踪;只剩下些形形色色的女人孩子;躲在草搭成的幕子里;惊恐万分的看着;这些全副武装的外来人。

    有过了一天一夜之后;莱州团练使姚平仲;带着大队兵马;连同沿途收拢的人口辎重一起;抵达了登州城的旧址;并在废墟上竖起抵挡野兽和流寇的木栅和哨楼。

    海州;郁洲大港;

    已经是镇抚府的军造总管兼材官孔吉吉;也正在接手和检查辛到运的一批军械;

    北地的风霜雨雪;让这个来自远洋外洲的青年人;迅速完成了从青年到成年阶段的某种蜕变;而变得成稳而更有城府起来。

    “火帽枪的产量仅有每月四百只……实到一千一百条;另火帽三万九千个……”

    “相应转轮快枪的数量就更少了;月产不足上百只而已……”

    “这次实到三百条;又有五转、七转弹轮各一千八百个……装填用具五百套”

    孔吉吉闻言;也不禁摇了摇头。

    这也是没有办法;受限于生产中的工艺熟练度和成品率;许多繁杂机构的精密部件;无法大批量流水线生产。

    而需要有经验的娴熟匠人;用手工一点点打磨和校正的过程;因此在生产效率和成本上;都无法取得明显的突破

    倒是原本结构简单多的老款遂发枪;却是产量明显有所增长。一方面主要是因为;后方本家自产的数量积累之下;各种工艺熟练度和标准细化之后;相应成品率的提升。

    另一方面;则是江宁行在为首的朝廷;亦是开始给本军无偿划拨了一批官造铳管的配额。

    虽然这些官造品质有些粗放毛糙;还要重新过火锻打的再加工和校正之后;才能作为装备标准;但至少替军前生产节省了最为费时费事的;前期锻造成型和中空冲钻的过程。

    这样的话;他们只要集中精力和资源;生产配套的遂发枪机等构件;然后运到北边来就地组装就好。

    然后一些对材料要求不高的次要部件;比如铳箍和套件、螺栓和铆钉;完全可以在青州当地的冶炼场和制铁所里就地制取;甚至连枪身所用的木料都可以就地取材;作为六州境内绵连的山地和丘陵地区;当地有的是足够密致结实的成材林木;作为枪用木的来源;

    光是狱门岛一地的工坊;在备料充足的全力开工下;每季就可以提供组装约五千单位的关键部件。

    这样到了下半年;除了优先供应的前沿各部;后方部队的火器配备率严重不足;以至于只能拿三眼铳、发火箭之类的初级火器;先凑合的局面将有所缓解。

第508章 根本3() 
54_54258时光似流水,在纷忙碌碌之中,已然过去了小半年,直接进入了仲夏之末,

    而在重新被疏浚和加固过,变得水彻清明的漕河支流——汶水两岸,

    青伏的麦浪如野,随风摇曳荡漾在空气中,混合着新翻泥土被暴晒散出的独特气息,自有一种别样的感觉和憧憬。

    此间正当谷子灌浆与追肥的时节,就连低垄处套种的成行花生或是豆子,也长得郁郁葱葱,正当是花苞初绽之期。

    故而,无论是低伏在田间与水渠之中,或是辗转于翻车与牛车之间的身影,就像是蚂蚁一般往来不绝。

    成群结队的牛车拉来了淤泥、泔水与水草、粪水,堆积发酵而成的湿肥,又一点点的细心泼洒在作物根系的土壤上。

    眼见集体屯田的第一批收成,不日在即,来自州府的劝农官们,也像是辛勤的工蜂一般,反复的往来与远近的田稼之间,一遍遍的监督和巡视着各地的生长状况。

    有的甚至嫌费事,干脆搬了铺盖,不顾蚊虫叮咬的烦人与蛙鸣的鼓噪,直接搭了蓬窝吃住在田埂上了。

    这种尽心勉励的勤恳用事态度和谨慎,让那些田下的编户们,在各种惶恐与小心的亚历山大之余,却也不免生出了某种期盼。

    这毕竟是他们经过了这些年的动荡与流离,好容易安生下来,在当地的水肥阳光雨热,都并不完全尽如人意的情况下,含辛茹苦细心饲弄到现在,才种出的第一批粮食啊。

    在吃够了树皮草根野菜,又吃腻了各种令人泛酸的豆薯山芋块茎和饼干粮砖糊糊的滋味之后,格外渴望能够尝上一口夏收新麦的味道啊,哪怕是那种没有仔细脱壳,也没有其他滋味的水煮粗麦饭也好啊。

    好些人这么想着,却是不免将眼泪和汗水都混做了一处,滴落在脚下的泥土里,却是想起了那些已经失去的亲人。

    无论是苦苦挣扎于乱世,积劳成疾而早逝的父母兄弟姐妹,还是在饥寒中夭折的儿女,就这么吃上这么一口新麦饭的心愿而已,却是他们蹉跎而短暂的一生都无法实现和企及的某种奢望。

    而在徐州以西的中原大地上,仍旧是处处废墟与残垣中,白骨相望道里的荒芜与凄凉,与整个孤寂萧索的春天相比,夏日里则更多了因为缺少人拔除和清理,而到处疯狂蔓长起来的遍野荒草。

    而那些没有选择转道北归,而是继续盘踞和活跃在,广阔中原大地上的胡马和藩军,也在南下的侵袭和相互的对抗之间,逐渐形成了妥协和默契。

    他们各自分据了一处处城邑、集镇、村落与土地之后,在中州大地上驱使这掳获的人口,开始就地放牧蓄牲,也算是犬牙交错的初步安定下来。

    对于益都城中,已经初见规模的镇抚府和置制使衙门来说,则是各种表章和数字的流水出入。

    除了检括当地的隐户匿口,收拢招徕那些来自河南、淮北,乃至淮南地区的流民和逃亡百姓,在我治下已经登籍在册,并编入赋税徭役之中的户口,也堪堪达到了三十四万有余。

    当然,这只是相对稳定的基本盘,青、沂、淄、密、海、潍六州治下的规模。

    东面的徐州,兖州一带,南面的泗州、宿州一带,北面控制的滨州和齐州部分地区,乃至西面正在开拓和整肃的登莱诸州,都不再此列。

    而作为镇抚官,除了领军安民之外,我还有考察地方官吏﹑维持治安﹑清点刑狱﹑举贤荐能等附带职责,距离当初分镇一方的野望和期许,也是相去不远了。

    如今,我们对于控制下的地盘,采取的是三分区渐进制:首先是镇抚府直辖的编管区。

    由本军派出的专业勘测队伍,从青、沂各州境内检括出来的大片无主之地,然后以类似后世国营农场和国营工场的简单模式,重新编排和招募人员进行大规模的集体生产和劳作。

    其中又按照距离城邑的远近和交通便利的情况与否,分为用来安置伤残军人及军属军眷的荣养农场和荣军庄;作为地方未脱产预备役部队,在一些城郊和交通要点日常经营的军屯区;大量招募流民和无地乡人,以半军事化编列管理的连片民屯区。

    这三者构成了镇守府名为核心区的基本盘,以牺牲部分日常娱乐和经济文化活动为代价,基本可以实现令行禁止,并在需要的时候通过紧急动员,最大限度的压榨出相应的人力和资源来。

    其范围,以青州境内及附近的若干个重点县,外加一些军事驻扎的要点附近为主。

    其次是,在破坏比较严重的外州地区,由镇守府派人进行编户齐民之后,逐步重建起来一套简易行政体系的所谓改造区。

    青州境内的许多亦有人耕作的土地,在战乱多年之后,这样就变成一笔烂账,因此用承认既成现实的一刀切为代价,进行强制性清丈到户的登记编册。

    依旧按照国朝的州、县、乡、里各级的基本构架,只是在具体职能上有所添减和变化而已,因为被破坏的比较严重,因此可以尽量甄别和避免沿用本地旧有人员,来完成本军特色的地方行政建设。

    按照归化,在新行政体系的最下层,以五百户或是两千口以上的大村为单位,建立派出人员组成的公所,以实现部分基层管理和监督的功能。

    按照初步试点和规划,其中主要由退役老兵充任,管理日常治安的巡官;由初等官学的实习生轮流当任,负责简单户口管理和日常上报的司计;以及县上派出的,负责赋税徭役指派的所正,构成的公所三官。

    这三官都有正式公俸和口粮,也有一定配额的公费支出,以招募一些临时帮手。只要保持定期的流动性,以及上下沟通的多向渠道,也足以满足日常的监督和制约需要,而不至于变成某个人无法无天,肆意妄为的小天地。

    毕竟,所谓精干清明的行政体系也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建立起来的。

    虽然我有得是后世各种行政和官僚体制的样本,但是要变成实际可操作的内容,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更何况以后世的经验教训来说,也许最先进未必是最合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