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谷酒,一想想就让人直流口水的。
这次灌了足足一大葫芦,足够他路上小口小口的品咂而一直喝到上番的地头了。
好在现在已经接近冬闲时节,作为淮镇潜在军事动员基石和后备役存在的屯户,就算是被大量动员起来变作各种地方勤务和役使,也不至于对于大多数人的生产生活,造成过于沉重的负担和影响。
作为接替主战和二线部队的地方维持力量,他们甚至可以做到自备武装和行头,最多就是一些物资补贴上的支出增加而已。
时隔数年之后,淮镇这个不断积累和建造起来的战争机器,终于到了全力露出狰狞和爪牙的时刻了。
。。。。。。。。。。。
江宁行在,已经是兵戈隆隆一片肃杀的景象。
而在刚刚被转为平定东南及岭外叛乱职能的大本营当中。
随着几个牵涉避嫌的枢密和参政们,相继知趣的告老和请退,乃至不告而别的出奔在外;也是很是换了一批面孔,而让这个充斥这资深元宿的军国重地,变得有些年轻化起来。
“这么说,淮北他们也派人过去了?。。”
“行平卢河北河南河东安东五道大都督,实食万户的卢国公,尚书右仆射,检校太子少保,从二品特进。开府仪同三司。。”
“。。还真是好大的手笔啊”
“不过是慷他人之慨而须有名头而已
“除了关内道和蜀中行司之外,其他几路军马都已经有所回报了。。”
“这些贼子还真是无孔不入,却又肆无忌惮啊。。”
“地方上居然没有人能拦得住他们么。。”
“只怕早有人与逆党,沆瀣一气而私下为之张目了。。”
而监国只是在沙盘前面无表情的聆听着这一切,却是在心中不住的叹息。
先比军中眼线相继送回来的线索和端倪,最先做出反应和表态的,居然还是那个毫无征兆的淮镇;如果不是对方虚以委蛇的扣下来人,又直接把叛党给的诏书马不停蹄的送到江宁来,他只怕还要更晚上几天才知道这些骇人听闻的事情。
而相对之下的,是他手下江南地方官僚体系和各路军队,对此的反应却是迟钝和淤塞的令人担忧,或者说有些不寒而栗了。
而这一次广府发生的叛乱,也让人忍不禁惊醒过来,却是在不知不觉之间,他身边的情报系统,特别是针对岭外的掌握和监控,早以及是名存实亡了。
这个结果,无疑是在他不惜代价全力将一切资源,都投入二次北伐大业后,就已经埋下来的祸根和隐患把。
因此,这一次的叛党派人潜入军前游说,也成了某种意义上是否忠贞体国或是立场坚定的试金石;由此获得的各种私下反馈和回应,既有让人欣慰和乐观的方面,也有失望和担忧的结果。
但是就算可能发现一些不好的端倪和迹象,他同样也要投鼠忌器而行事多有所束手束脚;
因为,在暂时失去岭外诸道所提供资源的情况下,他还要靠这些将领和军伍继续卖力,一边镇压和收刮地方,一边为他夺还被乱臣贼子所窃据的朝廷中枢和都城呢;
因此,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微妙局面下,他甚至不能采取过于激烈和稍微高调的手段,来处理相关的人和事。
而只能步调平稳的进行一些人事上的变动和迁转,或者干脆以传召受赏为由,下令让具体对象前来觐见和听用;然后在一个有限的范围,进行冷处理和变相隔绝起来,把相应的影响控制到最小。
但是有一dian,他必须马上兑现和行事的;就是对于主动执获逆党信使的淮镇,进行褒奖和传告天下的事宜;总不可能,在叛党都开出看似极为优厚的条件面前,国朝依旧对于忠于国事的方镇,却是无动于衷或是毫无表态的。
但是除了大义名分和职权上的授予之外,江宁行在暂时已经没有办法,给与对方其他更多的东西了,反而还要从淮镇的配额消减下更多资源来,并且;
因此,对于淮镇的嘉奖和叙功,就成了他这两天有些纠结和烦扰的事情了。
毕竟他心里还有最后的底限,正所谓是“唯名与器,不可假人”,这种东西一旦授放出去,想要再轻松的拿回来,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还很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代价和报偿。
因此,他对此最终采纳了谋臣所献,一种有所妥协和折中的做法,就是私下派出内使持信物,而以口诏默许其行事的权益之便,但是绝不在任何官面往来和朝廷文案中体现出来;
“恭喜君上。。”
一名常服打扮的通事,走到他的面前低声禀报道。
“那些云梦水贼之中,已经有好几家首领都接受了招抚和官职印信。。”
“愿意在接下来官军的行事中,配合反正以报效国朝。。”
“甚好。。”
监国的表情也微微有些松动,听了太多的噩耗之后总算见到那些一丝的转机。
“只消这些当地的水贼不再提供协力,那些大云乱党也不过时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这样也意味着盘踞在荆湖到山南两道方面的北伐大军,可以比较方便抽调出一只比较善战的精干部伍来,南下与他从江宁派出的数只讨伐部队会师;然后成为他重新平定岭内而夺还广府的基本盘了。
当然了,随着局势的不断恶化下去,就算是有些许残贼流窜地方,也是暂且顾不上了。
最晚也要确保抢在北方开始下雪,而淮河以北大地开始封冻之前出兵岭外,不然届时陷入缺衣少食的北伐军,将反过来成为他麾下最大啊的不按稳定因素了。(未完待续。)
第九百九十五章 跌宕5()
“许以在大江以北的便宜行事之法。。”
“并征发东海诸藩之利,以助国事?。。”
“臣自当谨遵上命,戮力以赴。。”
然后我有些同情的看了眼,手持专门信物前来传达口谕的随军大使吴穆;看起来这位已经隐隐背上日后作为替罪羊的锅了。
既然是口谕那也就意味着日后反悔和反复的可能性,虽然在太平年代基本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这个沙发专断的乱世之年,就充满了某种不确定因素和可虑之处了;
而在事后如果事情有所不谐,或是上位者决定壮士断腕而撇清干系的话,需要推出来ding缸的,自然是“窃符矫诏”的某人了。
好在经过这段时间的收缩和整顿,作为用兵重dian的新罗之地,已经进入了名为治安战的收尾阶段;
仅仅靠淮东陆续分派过去的守备团,这种用缴获和淘汰装备武装起来,配有少量火器的地方武装,也足以吊打那些因为战败或是灾荒,散落在乡野之中的乱兵和流寇,山匪之流了。
这样又是一个放大版本的辽西五州模式,在渐进过渡和消化下来的成功模版和未来方向。
等到各地外来移民屯户为核心,编管和支配当地土人劳役出产的屯垦团,相应建制初见规模之后,地方防务和治安维持的压力也就大为减轻了;
届时,除了少量轮替机动的主战部队,连同数倍于此直接管控和编练下的当地藩兵,需要对当地周边诸侯势力继续保持威慑,防止他们有所反复或是别生异心之外;就连大多数出战的那些二线的防戍营,也大都可以班师回到淮北道了。
而作为对于周边实力的后续削弱和加强控制的手段,从那些新罗诸侯领地上,所征发和聚集起来的那些助战藩兵和夫役,也没有就此尽数放还回去,而是在择检精壮后以基本的待遇和薪饷留了下来小半部分;
在淮东就地征收和提供的资源下,他们会轮流被指派到异地驻防,或是干脆差遣到淮北道境内,承担一些地方三线部队的勤务;比如看管那些矿山和采石场里的俘虏和藩奴,监管和维持流民聚居dian的秩序什么的,也算是某种变相的掺沙子和渐进式的同化手段。。
这样就可以从主战部队和二线的防戍,乃至半脱产的建生军里,抽调更多的军力和人役资源来,对应后续发生的事态和局面。
虽然这也可能在这些新纳入的地盘底层,造成一些根基不够稳妥和具体手段仓促粗暴之类的后遗症,但是形势所逼之下,也只能有所取舍的优先考虑,最大限的利用现有资源了。
然后就是在暂时无力直接控制或是长期占领的情况下,通过更进一步直接或是间接压榨这些周边地区和势力吗,来保障淮北道治下的最基本的生活水准和日常需求。
短期内依靠淮镇的声势和积威,就此维持上几年光景还是不成什么问题的。这样我就有更多的底气放手而为了。
。。。。。。。。。。。。
而在江北扬州,杵石矶,
模范后军统制兼漕河巡守使刘延庆,却是带着满心的惆怅和徘徊,重新踏上江北的土地之后。
这段时间的觐见和述职,江宁行在方面不可谓不是对他优抚甚厚,就连那位高高在上的监国,也额外拨亢诏他亲自奏对了一番,也算是鼓励和表态了。
然后是例行的加官进爵,门荫子孙,赐给内造之物;然而接下来就在没有什么其他东西了。至于他带来的军队,一时之间似乎就被人给彻底遗忘了,
一说起这只淮军的去向和用途,就是各种转而他顾,或是在钱粮上各种由衷的诉苦和抱怨,实在没有太多的资源可以调剂和分配给他们了;所以还是让他和他所在的部伍,想办法在江北本地的扬州境内就食了。
这让他满腔报效的热忱和几欲建功的心思,也不免几次三番的相继碰壁中慢慢冷却下来,变成了某种不明理就的反思和自省。
他可以感受的到,江宁府方面对于他麾下这只军队的某种疑虑和避嫌态度。但至少对于他这个勇于王事的将主,
直到前一天,江宁上下的态度突然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开始对他表现出相当客套的敬而远之,就算是那些曾经和他攀扯家系渊源,而欲以大加笼络的勋贵宦门,也突然偃旗息鼓而绝口不再提了。
直到他从淮北奏进院的主官谢徽言那里,隐隐约约的才知道一些端倪和线索;这个风头的变化,似乎和自己远在荆湖一代的父帅刘绍能那儿,所发生的变故有所关系。
要知道,自从带领南下的部伍中途哗变溃散之后,这位资深老帅也遭受了不小的打击,待到抵达襄州之后,就此在军中传出一病不起的消息了。
因此,这也成为了刘延庆格外希望能够有所建功和踊跃表现的外因和动机之一。只可惜事不遂人愿,让他落了一场空。
在经历了被捧得轻飘飘虚浮在上而毫无着落的体会之后,只有回到军营之中和这些新旧部下呆在在一起,才让有某种妥帖和踏实的感觉。
这些才是他可以依仗和指望的力量和本钱啊;只可惜这些暂时跪在他麾下的淮镇兵马,固然用起来是格外省时省心,但是也相应的底限和次序,并不能让他这个将主随心所欲或是肆意妄为的。
在终于意识到自己平白浪费了日夜兼程赶过来所营造的,这些天宝贵时间和机会之后,他就不得不将这些烦恼抛在身后,而转入到平定和稳定地方秩序中去,实实在在做好眼前的势力范围内,力所能及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