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明珠不识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不识明珠不识君- 第24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锦衣卫诏狱坐落在京城北郊,占地千亩,面积广阔,戒备很森严。除了房屋殿落外,囚牢半砌在地下,高墙高耸难越。守卫更是五步一岗十步一哨。到处都是披挂重甲和持火枪的锦衣卫。如果要犯被囚在此,就等于进了阴曹地府,绝无逃脱的机会。这一次,北疆前线抓获的鞑靼国南院大王李崇光,就关押在锦衣卫诏狱。

    这人在北疆被捕后,没有透露出一丝风声,就秘密得押解进京了。也没有通知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法司,瞒过了皇上、董太后及内阁大臣们,悄无声息得直接押进了崔悯所控制的厂卫狱。还是由锦衣卫指挥使亲自操作处置的。就知道这人多么重要了。

    明前的父亲范勉是前内阁辅相,多经朝政,学识渊博。她的眼界和政局观也远胜常人。立刻想明白了。这恐怕也是混乱局势里的一种自保和中立。这重要的犯人掌握在谁手里,谁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而崔悯想要的是“真相和公平”。所以他亲自抓捕嫌犯,费劲心机得隐瞒消息,抵挡住三法司、内阁和皇上董太后的插手,把嫌犯弄进了厂卫狱,要亲自审问出“真相和公平”了。此时,鞑靼国南院大王的被俘反倒没有“范勉被拐/幼/女”的奇案更重要了。

    现在,锦衣卫指挥使亲自带领着众官员和明前雨前等人进了锦衣卫监狱。人们默默地走进诏狱大门,过厅、出入狱拦、检查、登记,最后进了大狱。

    诏狱为四道门三重墙,围墙高筑,边角设有箭台,各重要的殿落间互不相联,以防攻击。首间大殿门头高挂着绘有虎兽狸汗的牌匾,又被称为“狮虎狱”。除了三重大殿外,还有数排巨形青石砌成的牢房,墙壁由铁汗浇灌,固若金汤。外面兵卒林立守备森严。另外,监狱还专门设了兵营、刀箭武械库、防冲马道、食屋马厩等附属设施。以独立于郊外。诏狱里房舍很密集,甬道狭长深森,三重大殿后的地下一层就是关押最重要的死囚的地牢。更是阴森恐怖。仿佛连外面正午的阳光晒入了诏狱也会变得昏暗阴冷。人们一走进大狱,就不由自主得压低了声音,绷紧了面容,感觉很压抑。

    今日来了很多官员。所有当事人都来了。皇上、董太后各派了心腹官员和宦官来等候或“监视”着结果。小梁王朱原显亲自来了,他和凤景仪打量着这座森严难攻的诏狱,面色诡秘莫名;以张老丞相为首的清流大臣们来了;两位东察公主带着东察汗国的使节们也来看热闹了;益阳公主也来了,她有点心事重重的;雨前也极力学着明前做出了一幅镇定的模样。

    人们默默地聚集在诏狱右侧的审讯大堂里。大堂上人头攒动,挤满了官员、狱卒、太监女官们。锦衣卫诏狱还从未像今天这么热闹过。人们好像认为今日一定能从战俘这儿问出真相,今天就是结局。所有人都心绪复杂得来围观了。

    他们没有跟崔悯进入地下牢房。都留在审讯大堂里。崔悯已代皇上太后同意了明前和萧五单独见面。人们不能自毁诺言。有些人面露不悦,都知道这是个可钻的空子。这位明前姑娘肯定会抓住最后机会努力地“说服”萧五的,使他说出有利于她的证词。会审时她说得对,这案子要从本身破案,已走到了山穷水尽。只能靠半个证人萧五的最终证词了。如果最后问不出证词还会落到要靠皇上、太后和内阁的协商判案。那么各方面再混战一次也很难取得统一意见。相比之下,还是以“案件本身来判案”更简单明了些。

    可是这个古怪精灵的明前会用各种手段说服萧五向着她的。这是个阳谋。这两天各派系的人马像走马灯似的来锦衣卫诏狱“威胁利诱哀求抱怨”过萧五了。都没诈出一个词。现在也只好轮到她来试试了。人们也得让她走个过场。人们心情复杂、目光霍霍得看着崔悯引导明前走进了地下一层的地牢。

    ***

    明前穿着厚厚的浅青色衣裙,在太监女官们的陪伴下,默默地跟随崔悯等人走下了台阶。她神态安详,步履稳定,没说一句多余的话,从容得随着人们走着。

    她身前就是锦衣卫指挥使崔悯。因为狱中昏暗,夹墙狭窄,她不得不紧紧地跟着他走路。少女的目光有时候会落到了男人背上,在这个昏暗肃穆的牢狱甬道,她居然有些走神了。前面的男人腰身挺拔,行动慎重,姿态平和地往前走着。旁边一群诏狱官员拿着灯笼,照亮了昏暗的夹道。他的雪色官袍在灯火下闪着微光,灯影恍恍锦衣泛波,人影忽闪忽现。明前望着他的背景心里涌满了苦涩。

    崔悯体态很消瘦,披着厚织锦披风,穿着两三层官服和曳撒,也遮不住他纤瘦修长的体态。他轻飘飘地走着,全身像没有一点体重。他,这么拼命吗?他,还是受伤了?

    她心里涌起了一股戚戚感。崔悯是耽误了很长时间才回到京城的,还有他那张苍白无血色的脸,像是遭受到了很大的磨难似的。回想起来,他能在短短两月的战后边境找到李崇光,抓住他,还“瞒天过海”得通过北疆带回京城。在满堂会审的最危急处亮出这个人,拿回了审案的主导权。这本身就是大奇迹了。

    这其中她不敢多想,怕想多了就会痛苦。也不敢多看他,怕看多了就会揪心得痛。

    从两国大战结束,崔悯从北疆回京城,到“御前会审”,再来旧王府通知她,还有这次进诏狱,他们之间的最近距离就是这样子前后走路了。到处有一群人围着他们,人人都戴着面具,按照划定好的界线言谈举动两个人之间的距离近如咫尺又似乎远到了天边。这就是所谓的“咫尺天涯”吧?明前默默地走着想着,今日之后,恐怕更会远到了天涯海角,一切都被狂风暴雨打零散了。

    崔悯的步伐忽然停住了,明前险些撞到了他的背。她及时地停下,崔悯转过身让开路,夹道尽头是一座最宽阔黝黑的大铁门。这是关押萧五的地下天字一号的大铁牢。他接过属下的烛台转手递给她:“这里就是,请进。”

    明前看着铁牢门,又看看他。忽然诚恳地对他说:“多谢你了!”

    崔悯微微楞住。他立刻抬起脸,锐利的黑眼睛在烛火中直视着她的脸。他目光凝重,脸色深沉,牢牢得盯着她的脸。

    谢?谢什么?谢他领她到了石牢前,还是谢他递给她一个烛台?是谢他坚守职责,继续在前线出生入死得抓住了萧五,还是谢他答应了她单独见萧五?是谢谢他与她一起同行,一起同甘共苦、患难与共地走完了北疆路。还是谢谢他不离不弃得坚持到了最后一刻,抓住了萧五带回京城?!他盯着她的脸,觉得自己分不清她的话意,也看不清她的面貌和心情了。

    明前说出话也呆住了。很意外。

    谢,她又谢他什么呢?谢他执著地抓住萧五,并在四方会审中冒着激怒皇上太后的危险说出来?还是谢他始终保持着初心,维护本心,要追求着一个真相和公平给她?是谢他这一路上满怀深情地屡次救她护她爱她?还是谢过他之后她就不必再牵挂往事,不必再心怀愧疚了她自己也分不清这个谢字的含义了。

    ——谢好说,情难还。谢可以减轻愧疚之心,却不能回报情意。

    更何况这里不是道谢、感激、怀疑、忧虑的地方。这里是掌握着她的身份,真假,未来的人生,甚至是生死攸关的地方。

    这轻轻的一个“谢”与“不谢”都太轻薄轻慢了。

    这个“谢”字说得太无用,无力,无谓,无聊了

    崔悯眼睛深沉地望着她,之后垂下眼光,面孔寂静,一语不发地欠欠身。退到了铁牢门旁。

    明前心里长叹了口气,移开微红的眼睛。越过他,跨进了门口。

第二百八十一章诏狱问心(二)() 
铁门后的囚室宽阔干燥。大块的青条砖石砌得墙壁地面,石壁上点着粗大的油灯,没有窗户,房间中央有一张特制的宽大木椅。靠墙处有张简陋的木床木桌。

    牢房出人意料的整洁,跟明前听说的监牢里满地血污、滥用酷刑的阴森场面很不同。

    石牢中央有张大木椅,端坐着一个人。他听到铁门迟缓的开启声,慢慢地抬头望过来。他的脸很干净,头发整齐地挽着短发髻,一身青色朴素的短衣裤也很干净。以往那满头满脸的乱发、连鬓胡须也修剪干净了,露出了一张黝黑厚实的长方脸。鼻直口方,眉目浓黑,脸颊棱角分明,眼如铜铃目光凶狠,方脸上布满了很多长短交错的刀疤,显得整张脸煞气腾腾不怒自威。身躯大刺刺得坐在木椅上,仿佛是接见属下的高官显贵,完全不像是被俘的敌将。只是他的脸色腊黄,高大的身躯软绵绵地瘫在木椅上,四肢松软地搭在椅扶手和椅腿上,像是浑身没有骨胳似的瘫软在大木椅上。身躯手足都被用铁链捆束在木椅上,也支撑着他坐着。

    明前一眼就认出了这人正是鞑靼国的南院大王李崇光。是萧五。

    厚重的铁门“咯嚓”一声轻响关住了。把人们分成了两半。一半在牢里,一半在牢房外。官员们的私语声和偷窥视线被铁门阻断了,门里只剩下了两个相互凝视的人。

    就是萧五。明前静静地看着他。他衣着整洁,精神尚好,但人已经“废”了。被俘后想必经过了天底下最苛酷的极刑,把一个铁打的汉子变成了软泥般的残废人。

    历代大明皇帝都滥用东西厂和锦衣卫,他们办案也极凶恶。历代御史言官们也经常上书弹劾他们。说他们“全国刑政归于厂卫,残刻罗织,无所不至。罪行无轻重皆决杖,永远戍边,或枷项发遣。枷重至百五十斤,不数日辄死”。又说他们“钦恤之意微,侦伺之风炽。巨恶大憝,案如积山,而旨从中下,纵之不问;或本无死理,而片纸付诏狱,为祸尤烈。”可是大明皇帝们明知道东西厂锦衣卫滥施酷刑,也包庇宠信他们。

    崔悯被先帝朱元熹任命为“锦衣卫指挥使”,后来的代宗父子也很欣赏他,未改变他的官职,他依然是新帝的心腹私军。但他刚从北疆返京,对于积习难改的东厂锦衣卫根本无力整肃旧习,东厂锦衣卫依然用刑极重。李崇光是鞑靼刺尔国的南院大王,又牵连进了真假皇后的案子,更是重中之重。可想而之锦衣卫会如何得向他施以酷刑肆意凌虐,想要榨出证词破案子。如果不是要留他的活命,恐怕把他虐杀了千回万回了。

    明前站在门口,静静地望着这个被重伤和大刑折磨得命不久矣的废人。她没有立刻扑上前哭喊悲痛或安慰,只是平静在他旁边找了把稍矮的木椅坐下,谨慎地打量着他。

    曾几何时,这位北行路上遇到的鞑靼国最威风的南院大将军,竟然如‘困笼之虎’般的颓唐衰弱了。如快死的活死人。那时候他野心勃勃,意气丰发,率领着鞑靼军奇袭北疆,大战皇帝行营和虎敕关,一举抓住了大明皇帝。立下了绝世大功。最风光时,他手握大明皇帝朱元熹的性命,指使九王子杀父登上鞑靼汗位,差点就手握两国江山和全天下了。现在却落到了这种地步。

    明前坐在椅上,深沉又惊异得望着他,强忍住内心的激荡。对面的人也没想到进来的少女只是平静得坐下,用那么微凉又怜悯的眼光看着他。

    ***

    两个人寂静无声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