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清深以为然地点点头。果然,一个小时过去,黄鹂来院中报信,道是翡翠应允了,已叫人去备马车。
莱尔先生说会让她大摇大摆地出去,她果然可以大摇大摆地走出去,至于能否大摇大摆地走回来
第32章 咸宜观()
24h;50%
墨香早在东厢房用小火炉熬了一锅姜汤,满房一股浓浓的姜味,给崔清并林妈妈小丫头们倒一碗驱寒,黄鹂换回干燥的素衣;解开长发,用帕子绞着,翠竹收好书房的书;忙过来帮忙。
天色越来越暗,林妈妈不得不点起蜡烛;橙红的烛光摇曳晃动,连带着贴在地上的黑灰影子晃晃悠悠。
崔清站在游廊下,看向外面;因雨势过大,院子里升腾起白茫茫的水汽,放在院落角落大缸的水漫出来,金鱼一跃而出,顺着浑浊的积水滑向院门,被剥落红漆的木槛拦住去路。
雨点吹进走廊,涌起一阵阵带着灰尘的潮气;林妈妈不得不把直棂木门两边关上,吩咐丫头们在烛光里拿干帕子擦被雨点打湿的地面和家具,雷声一响;她们就哆嗦一下。
“那么大的雨;大郎想必不会来了;”崔清松了口气,又有点发愁,“天气那么差,他可别感冒了呀。”
[他要感冒了不正好?你可以出门去探病,]陈仁“无情”地安慰她。
雨一直下,午膳送过来时,食盒都被打湿了,水渗进去,饭菜皆凉,崔清草草用了,林妈妈见她食欲不振,不知从哪变出一碟软枣糕,枣子绵甜,糯米香软,她一口一块,才吃了三块,就被拦下,说糯米积食,不宜多吃。
连着两天,都下着大雨,积水高过门槛,鱼儿毫不费劲地游离了院子,第三天,雨总算下小了,丫头们都放出去扫水,一时间,院子里只剩些残花败叶,青石板似吸满了水般,闪着润泽的光,院子里的槐树耷拉着叶子,被淋得不清。
“十三娘子,”崔清正在廊下看丫头们捡枝,便听院门口传来婆母心腹丫头的声音,转眼看去,一个戴着斗笠的丫头笑道,“崔大郎来了,娘子叫我来唤你。”
在唐朝,一个男人贸贸然进后院是不合礼的,哪怕进的是妹妹的院子,崔清听完后露出个疑惑的表情,好像她压根不知道哥哥会回长安似的,丫头再三催促,她才进屋换了身麻衣,带着林妈妈跟着丫头朝婆母院子走去。
雨后的石板路湿滑,脚踩麻鞋的崔清份外小心,不过十多分钟,已至主厅门口,丫头打起帘子,朝里唤道,“十三娘来了。”
按理来说,十三娘常年住在博陵奶奶家,哥哥跟着父亲去上任,两人就算有过交集,也在多年以前,所以崔清最怕的,就是这位哥哥和她谈起小时候的事,毕竟能谈的只有那个时候。
好在她还可以推说不记得,立马转移话题,是以虽然心情紧张,却没怎么失态,低头进屋,见着榻上的婆母先问声好,才把目光瞥向一旁立着的男子。
“好俊!”崔清先在脑海中叹了一声,她没敢细看,就匆匆一打量,却看得出对方面如冠玉,剑眉星目,犹如枝头梅花,傲雪凌霜,比她高出一个头。
杨夫人放在膝盖上的手攥紧,握成一个小小的拳头,陈仁透过屏幕看到这一幕,心道糟糕,崔大朗估计让她想起了自己命薄的儿子,女人的嫉恨心是无法揣度的。
“既然十三娘来了,你们就好好聊聊吧,”杨夫人弯了弯唇角,扶着丫头的手出屋,其他丫头随之撤得一干二净,当然,崔清不会真这么以为。
林妈妈依然立在她身前,仿佛要为她挡住所有风雨般,率先福礼道,“见过大郎。”
“见过,兄长,”崔清略一曲膝,泪珠一颗颗滚落而下,待她抬头,已是满脸泪痕——这是研究小组和她商量过的,反正不知道兄妹俩熟不熟,一见面,什么都不要说,哭就是了。先把“我是个柔弱妹纸,你最好对我温柔一点”的形象竖立起来,以后才好说话。
她万万没想到现代被病痛折腾得翻来翻去早没力气哭的自己,回到唐朝居然变成了传说中的“小哭包”,不过,不得不说,女人的眼泪——至少在大郎面前——还是有用的。
“妹妹,”方才镇静如山的崔大郎一见自己妹妹直掉眼泪,顿时脑补了一系列“被人虐待小可怜”的故事,慌得不成样子,“妹妹,你别哭,我这不是来了嘛,”他在崔清身边转来转去,一着急,竟也红了眼眶。
看到他一洗之前“伟岸”的样子,急得差点掉泪,崔清反而有点想笑,虽然是哥哥,但论年龄,不过才是未到十八的小孩子。
见她止住眼泪,大郎松了口气,袖口抹了把额上急出来的汗,突然袖子被轻轻一扯,妹妹递来一块方帕,腼腆地一笑,许是方哭过的缘故,她的眼睛如水洗般,好似星辉揉碎了,落在她眼底,眼睛一眨,便如星光明暗闪烁。
他当然不知道,这一双眼睛后面,横穿数千年时光,连着一整个星球。
“妹妹,你的眼睛真好看,”崔大郎发自内心地赞了一声,正想把帕子递回去,手一顿,塞回自己怀里。
接下来,崔大郎照例问过身体饮食,林妈妈一旁答了,崔清转而关心起他路上是否安全,前几日瓢泼大雨,可有淋湿,好在有直播间参谋,加上自己苦练口语,皆顺利回答下来,有的词咬字生硬,崔大郎当她入乡随俗,并不在意。
说了一轮话,时辰不早,大郎不好在此用饭,临走前他一愣,从怀里掏出一封皱巴巴的信,“差点忘了,十七娘听我说要来,叫我带封信给你。”
林妈妈接过信收好,大郎深深看了崔清一眼,低声快速地道,“放心吧,妹妹,我一定会把你带回家的。”
崔清眼睛一酸,险些真的掉下泪来,哽咽道,“十三娘在此一生,尽交与兄长了。”
崔大郎肩上一沉,郑重地点点头,他揭开帘子走出屋子,朝院里丫头说了几句,足音慢慢变小,直至消失。
崔清拭干脸上泪滴,从怀里掏出一个瓷粉盒,递给林妈妈道,“我万万不能这副模样出去,林妈妈,还请你帮我掩过。”
第33章 玉印章()
24h;50%“他又没用午膳?”崔十七娘秀眉微皱,“这都几日了;你们也不劝劝他。”
丫头苦笑道,“娘子也知道四郎的性子,最是执拗不过;哪能劝得住。”
“也罢;”十七娘素手抚过鲜嫩细长的柳叶,指尖沾上湿润的水滴;“午膳给我,我去寻他。”
崔府虽小,五脏俱全;后园挖渠成沟;聚水成池,点缀苍翠草木,鲜妍花丛;另有生趣;四郎心烦意乱之时;就喜欢往青池里扔石头打水漂;也不知从哪学的,十七娘一路寻过去;果然在池边寻到四郎和他小厮。
“四兄;”十七娘未至先道;“你看我带了什么来。”
崔四郎坐在池边;也不管衣角浸入水中;往后一瞥,兴致阑珊,“什么?”
池边奇石嶙峋,叠成两层,缝隙里杂草飘飘,十七娘绣鞋下不去脚,只能站在青石台阶上,轻声把她信中请托说了一遍,四郎听罢眉头揪成一团,怒道,“你怎么能!十三娘她在府中处境本就不好,你还撺掇她出门,你到底有没有当她是姊妹!”
这话着实重了,十七娘登时包了两眼泪,却也梗着不哭,把食盒往地上一放,道,“自周富判斩之后,四兄就未曾好好进过食,十七虽小,却也知为家人分忧,更何况,大郎初来长安,正是人生地不熟,便请十三娘过府一探又如何?”
“你,唉”崔四郎长叹一声,道,“罢了罢了,让我好生想想。”
送走了王瑞家的,崔清照常在府中练字,只是这一回她练的不是字帖,而是此案的线索与嫌疑人。
[单凭十七娘一面之词,很难做出判断,]退休刑警用词谨慎,[尤其在没有科学手段进行检测的时代,很难取证调查。]
“但是,凶手的手段也会更粗糙吧,”崔清揣摩道,“毕竟没多少人识字,杀人嘛,大部分都是新手上路。”
她提笔写下周五娘三个字,后面添加杀人时间、地点、手法、凶器等她已知的信息,而后是三名嫌疑人,以及他们的杀人动机和不在场证明。
整个案子大概就是这样。
[有一点值得注意,]历史小组提出,[虽说唐朝算是中国古代比较开放的朝代,不过,如果自家女儿和别人有私情,绝不会宣扬出去的,所以我们怀疑,即便周家知道周五娘的幽会对象,也不会在她死后说出来,正相反]
“他们反而更要守口如瓶,”崔清思忖道,“反正在这个法制不健全的时代,有怀疑的对象,直接买凶弄死,没必要弄得满城风雨。”
[我们不是这个意思,]历史小组语气中透着虚弱,[但是,你说的倒也没错。]
“如若周富是清白的,他们也能看着不管吗?”崔清想到这一点。
[或许在他们看来,]历史小组猜道,[奴仆这种生物,大概根本算不上人吧。]
emmmm,这个猜测很让人窒息了。
她沾取砚台中的墨汁,随手涂画几笔,团成一团,丢进火盆,小火苗一下子冒出,带来一阵阵热意。
午后,崔清逛完园子回来,听林妈妈通报道,“娘子,五娘方才来过。”
“哦?可有要事?”她翻阅一本字帖,漫不经心地道。
林妈妈低声说,“五娘和六娘想要招待从前熟悉的小娘子们,想请你帮忙说几句话。”
崔清如梦初醒,忆起李玦的死,算算到今日,也快两个月了,他下葬之日就在下周五,这个紧要关头,想必婆母不会同意。
“已经快两个月了啊,”她手伸到太阳底下,阳光给她镀了层金,“时间过得真快。”
她心中蓦地升起一股恐慌。
“时间过得太快了”不得不说,人果然是适应力极强的生物,没电没网的两个月,崔清竟也慢慢适应下来,她逐渐学会说当地的语言,学着察言观色,就连书法——她从前练过半年硬笔,有点底子——也在道上了。
再过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她会不会也忘了自己从何而来,彻底融入这个陌生的时代?
“娘子?娘子?”林妈妈见她发呆,担忧地唤了两声。
崔清回过神来,颔首道,“我知道了。”
不管两个小姑想招待什么人,她身为一个寡妇,都不能在婆母面前为她们说话。
次日,崔大郎递帖子上门,言道前日淋了雨,小病一场,请崔清过府探病。前日大郎那中气十足的样子,压根看不出来有病在身。婆母会信吗?
事实上,不管信不信,既然大郎都这么说了,杨夫人只能放人,当然,等崔清到府门口准备上马车时,婆母的心腹丫头翡翠正静静候着。
哪怕回娘家,也得带上一个夫家的丫头,崔清算是明白了。
这是她第二次出府,上次出门正值早晨六七时,这回她吃过午饭才离开,一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络绎不绝,她掀开一角窗帘,眼前仿佛一张栩栩如生的水墨古画,从泛黄的纸面浮出,大笔一挥,添上五颜六色的色彩,宽敞的黄土道上,两旁土坊墙之间,行人穿着白衫澜袍,头戴黑色幞头或干脆包块巾子,偶尔看到高鼻深目的胡人,还有骑着高头大马、身穿胡服的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