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提出一个观点,即内观解剖。内观,是我国的佛教用语,用于静观内部的五脏六腑和气血的关系。现在西医的解剖是在尸体身上做的,什么样的器官都看得很清楚,但不代表**身上就是这样的状况。为什么说经络找不到呢?经络就是气血的流动,只有在**身上才能体现到,在尸体上不可能找到。这就是我们自己的生命科学,它早就有自己的一套科学理论。”
“现在我说一下西医的三个大方向的转变,这些实际上完全都是中医的理念!”
“不知道你们观察过没有,我想你们对西医的认知应该比中医要多的多。毕竟你们大部分人是为了拿那一纸证书的,现在我就说一下:第一个是从关注人生的病转变为关注生命和人。过去我们过度注意人的病,病越找越多。药越来越多,效果却不是很明显。不关注生病的人,只是去找病,就是本末颠倒了。其实是人更重要的。这个转变里面就包含了中医很重要的一种理念,即把人看作一个整体而不是仅看局部。
第二是强调预防医学比治疗医学还要重要,养生比治病重要。《黄帝内经。素问》里就讲到“凡人之病,不病于已病而病于未病”,因此。中医的理论并不是要落实到治病这一点上,而是要落实到中医治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第三就是尽量地调动人机体自身的自愈能力,而不是靠外力如服药和开刀来解决问题。现在西方兴起很多顺势疗法和自然疗法,基本上都是采用中医的理念,如尽量不用药而是用理疗的办法如推拿、按摩和针灸等,要尽量找到病因而非停留在病的表面症状。”
当王明说完之后,下边又是一阵沉寂。王明也给了他们一点时间去思考。
“刚才老师的话受教了。现在学生求教老师,有句话叫“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这个怎么理解?”片刻之后,一人站了起来对着王明问道。
“中医,为什么叫中医。现代人的体会它是因为是中华民族的医术而得的名字,当然我不反对。但是你们应该去从根本上去了解它!这位同学说的话是《汉书。艺文志。方技略》里面的话,其经方这一部分中提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中医不是来治病的,是来养生、治人的,第一是治人,第二是治未病。清代的钱大钊也提到,“不服药为中医”。这里讲的“中医”都不是现在意义上的中医,而是中国传统意义上中医的概念,是上医、中医、下医中的一个“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上医治未病,中医治将病,下医治已病。这个中医就是中道,就是保持中庸平和的状态。我们养生也是求一个中道,就是中正平和。”
王明深感这些学中医的学生的状态,很多知识知道的不少,但是因为教育的原因,让他们真正能懂得医理的却很少,现在王明就好像在给他们增加地‘基的坚实度!
“我听你刚才所说的是不是所言中医更多的时候是要践行一些理念,而不仅仅是治疗?”依然有人提问,虽然阶梯教室里人很多,但是秩序确很好。问这话的是前排的一位教授。
王明没有看对方,他知道这样的人可能是第一批受西化教育的人,从骨子里已经有些西化了。不过王明依然说道:
“不知道你可否听过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生之学’?”
听见王明的反问,那教授点点头,他并不是难为王明,他确实有些疑惑而已,“听过。”
“老师,给我们讲解一下吧!”下边的学生听见知道也是好奇的问道。
王明听见那教授如此说就知道对方并没有立即这句话究竟蕴含着什么,于是点头准备讲解:“刚才我所说的一种理论全部都是在说即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生之学”。后一个“生”,是生命,前面的一个“生”是动词,用来加强后面的“生”,即如何能够延续生命,让人活的更健康长久。!
关于中医的定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被定义成“生生之具”,是维护生命健康美好的各种工具和方法。在《汉书?艺文志?方技略》里面就提到,“方技者,皆生生之具也”。包括经方即医经在内的很多东西都是来让生命活得更好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有“生生之具”,就会有“生生之易”,在中国很多古籍中也讲到过生生的道理,包括尊生、贵生、养生、卫生、摄生。先要尊重生命、珍视生命,怎样才能更好地维护我们的生命,就需要养生、捍卫好生命,来统摄我们的生命。”
。。。
ps:原本想在弄出一章来,但是写到这。。脑子有点受不住了,洗洗先睡了,各位见谅(。。)
s
国医大师的正文第一百四十一章中医与哲学(二)
第一百四十二章 唤醒华夏文化主体意识()
“生生之学是建立在贵生、尊生的理念上,然后通过摄生、养生、卫生的方法达到“全生”。何谓“全生”?《吕氏春秋》里面就提出,“六欲皆得其意”,就是全生。
我所说的这些就是为了说明,现在的中医更侧重于治疗,我们需要让中医的范围更广泛些,不要局限于治疗,还要把养生、治疗和相关的道理都讲清楚。中国的养生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所以需要构建起一个生生之学来,把中医提高到理论层面。中医不是单纯的疾病医学,而是具有丰富人文文化内涵,包括哲学、艺术、宗教等在内的一种综合性的人文生命学,是一门关于生命智慧和生命艺术的学问。
现在的中医已经变异!”
当王明说完的时候,一位来自异国他乡的学生站起身对着王明行了一礼之后问道:“老师,我来自国外,我很喜欢中医,只是对中医的历史了解的不多,您刚才提到的中医大都是古代的中医,但是您为什么说已经不是原来的中医了?”
“嗯,你先坐下,这个问题你们可能也有疑惑,你们生活的这个环境让你们出现困惑不足为奇,为什么我说现在的中医和以前的中医已经变了质,我们现在的中医已经被西医异化了,中医的理论和手段都在向西医靠拢,存在很多问题。
先在理念上,长期以来,对于中医、哲学甚至是中国文化,我们都有一种偏见,认为中国没有哲学、没有医学、没有科学,长期以来都是落后的。但实际上,这种偏见的产生,是很多人以西方的文化模式或特征作为标准来衡量我们的中医、哲学和科学。其实中医有一套自成体系的理论,需要我们去理解。
在诊疗手段上,“望闻问切”已经很少用了,中医治病更多的是吃药。与《黄帝内经》中的内容相反,目前中医治疗,针灸推拿只占了十分之二三。十分之七八都是开药;在具体治疗中,会有大量标准化方剂和西医诊疗办法,比如抽血化验、ct和手术等等。现在我们的很多医生都不会看病了,只会看化验单。
而且医德也是一个大问题!过去中医的医德更多是把道德都化解为家庭关系。讲究“医者父母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医生与患者的关系更像是亲情的关系。这看起来更像是提倡一种私情,但在传统的华夏文化中实际上里面包含了最大的无私。因为在华夏文化中亲情是不求回报的。如果这种医德用到现代的医患关系中,现在的医患关系也不会那么紧张。
还有就是关于社会的分工,必要的分工是进步,过分的分工是进步还是退步,还有待研究。在传统的中医里面,讲究“望闻问切”,切脉是最基础的本领,但现在很多中医甚至都不会切脉。甚至有中医大夫宣称自己不认得中药。只会开药。只知道药的名字。中医实际上是模糊里面有清晰,对于药材,具体的产地、采药时间、炮制时间和手段等等都非常有讲究,稍有差错就可能导致治疗有偏差。但现在,抓药的不懂得采药,采药的不懂得制药。野生的变成了人工养殖的,药的效能就值得怀疑。更不用说很多假药了。各个环节都出了问题,我们的中医都已经被异化了。这很悲哀。
今天我给你们讲这些,就是让你们来继续弘扬咱们的传统文化,展中医要唤醒我们的中国文化主体意识,而唤醒它们却是要靠你们!
尽管我们的中医很多都走样了,但其实它在国外展的还不错,外国人也是有一定辨别能力的。我们中国人自己都不相信中医,这是个大问题。但问题恰恰反过来,华夏人不相信中医,可能西方人更相信中医。有数据显示,现在来中国留学的外国留学生,大概中医的。所以实在不行,我们将来就只能“出口转内销”了。因为华夏人近百年来崇洋的思想太严重,如果是外国人说的,他就很容易相信,华夏祖先说的他反而不信,因此只能利用这样一种心理,将中医的核心理念用现代化的方式出表达,例如自然疗法、顺势疗法和心理疗法,例如重视预防,例如尊重生命,通过一些手段,把这些理念阐释清楚,把中医的传统理念做些转化,利用现代化的手段为中医服务。如果你们都开始努力,我觉得中医一定会走向世界,但不要急于求成,慢慢来,需要踏踏实实地做工作。”
“老师,关于中医的展,您有什么想概括的嘛?”
“中医要想得到展,需要从根上进行改变,最主要是两方面来努力,一是思想上,二是教育上。
先是要唤醒我们的华夏文化主体意识。我们并不是没有科学、哲学和医学,不能以西方文化的思维去结构华夏文化。中西文化的差别实际上是一个类型的差别。而这种类型的差别,恰恰是使不同文化之间得以交流和互补有了可能。因此,我们需要回归自己的文化主体,根据自己的文化特点来建立、研究我们自己文化的理论体系,而不能用根据西方文化总结的理论去研究我们的文化,这个是很迫切的。中医也是如此,不能用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去研究中医。中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不一样,如果硬要拼凑到一起,到最后只能是走样的文化。
其次,需要改革中医教育。如今包括教中医和学中医的人对中医都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把握,为什么今天我会如此反复的强调这些,就是因为这是最根本的问题。我们的教学,包括中医学校的教学,都在拿西方的那种理念去解构我们传统的理念,存在“科学迷信”,中医很多观念都被曲解了。所以应该多学学先贤的东西!”(。。)
s
国医大师的正文第一百四十二章唤醒华夏文化主体意识
第一百四十三章 “精”“气”学说()
“华夏很多老百姓,甚至包括一些学中医的人,都已经不相信中医了。实际上,关于中医教育,唐代医圣孙思邈在《大医精诚》里讲的很清楚,作为一名中医,除了学习《黄帝内经》等专业书籍之外,还需要学习孔孟、老庄的思想,还有佛经,甚至还要学风水相面,现在的中医教育需要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刚刚讲的这些,各位需要慢慢的想想,多想才能多得,每个人的思想不同,但是疏归同路,希望你们都能为了中医以及华夏文化的扬做到贡献。”王明环视了一下课堂说道。
“之前说的这些,有些人得到了不少东西,而有些人却并清楚多少,我不强求。我也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