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侬,我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你侬,我农- 第6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姬桥一边拿起一穗稻子观看,一边道:“如果我天合朝所有水田皆种上‘丰裕’,则民不饥矣!杨氏女既有此能,当发扬光大。罗元启,拟旨!忠勇男之孙,杨氏女,杨氏女——”

罗元启一边飞快铺开纸笔,一边道:“杨氏女德清。”

姬桥赞许点头,接着道:“忠勇男之孙,杨氏女德清,仁德坚韧,聪慧智勇,历艰育良种,活百姓万千,特封为县主,赐号襄农。以象州郡乐阳县为食邑,拥调象州郡乐阳、平阳两县水田以育良种之权。赐银……赐金……赐玉……赐绸缎……”

罗元启边听边写,心内暗惊:

县主也就罢了,女爵,位比列侯、无实权,不过一个称谓、一种尊荣而已。现今的天合朝,县主有几十之多,凡郡主之女、有功之臣的嫡女几乎都被封为了县主,比如,辅国公赵济霖的独女就被封为萱华县主。而县主以上,郡主、公主也有数十。因此,封杨氏女一个县主以作表彰,实在不是什么大事。

但是,杨氏女竟被赐予了封地!虽然封地乐阳是一个小县、还远在田边,然而,这是所有县主都没有的待遇!

更令人震惊的是,凡天合朝有爵贵女,封号均取“美、好”之意,以赞扬女子的品德、形容,如琼华亭主、萱华县主、惠平公主等,但是杨氏女封号却是“襄农”!开国功臣中都没有人能获赐“襄”,可与“襄”比肩的,只有“辅”。辅国公赵济霖,地位一直在其他四位以古地名为封号的国公——郑国公、魏国公、韩国公、秦国公之上,元兴、元熙两朝皆如此。

最令人想不到的是,竟许以杨氏女划田之权,允其自行决定乐阳、平阳的水田用途,这是连公主都没有的待遇!

罗元启心内疑惑,但想一想乐阳所见所闻,又觉得杨氏女当得起“襄”这一字,再想了想席家对杨家的陷害,觉得赐予杨氏女权力更是应当,于是一句话不说、落笔如走蛇,片刻之后就捧了写好的样稿给皇上查看。

姬桥边看边点头,最后又补了一句:“五月下旬,着襄农县主进京谢恩!”

罗元启有些迟疑:“皇上,今日已是三月十八,五月下旬距今只有两月,而京城至象州三千里,这一来一回,时日恐怕不够。”

姬桥又补了一句:“着礼部将赐封圣旨以三百里加急送往乐阳,口谕,乐阳县令护送襄农县主进京。”

太监捧旨出门之后,罗元启突然听得皇上问道:“襄农县主多大年纪?样貌如何?可曾婚配?”

罗元启心里“咯噔”一声,却不动声色答道:“襄农县主年十八,形容端庄,尚未出嫁。对了,适才微臣进宫之时,恰逢新科进士们出宫,其中一位少年,跟县主长得倒有八分相像。”

姬桥闻言大笑:“哈哈哈!那位少年名杨德方,正是襄农县主的亲弟弟、今科的探花郎!”

罗元启告退之后,随身大太监林千躬身上前询问:“皇上,可要即刻起驾上林苑?”

姬桥道:“刚才辅国公府管家来报,国公夫人又发病了,朕先去探望,回来之后再去给贵太妃祝寿。”

林千一愣,却立即道:“是!”

然后快步退走到殿外,一甩拂尘,大声道:“起驾辅国公府!”

姬桥到达辅国公府的时候,一身儒雅的赵济霖已经带着一家人站在府门前迎接,看见皇上下撵,一齐跪倒了行礼:“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姬桥一甩衣袖:“都起来,都起来!快带我去看国公夫人!”

大伙一路进门,跨过重重院门,然后到国公夫人所住的正屋待了一刻钟。之后,赵济霖把姬桥带进了同一院子里的内书房、屏退左右,问道:“皇上驾临,可是有要事?”

姬桥把罗元启查到的线索说了,最后道:“朕幼失母后、妹妹,自登基以来,自问对诸太妃、诸兄弟都尽心尽力,为何他们还不知足?”

赵济霖不答,过了半刻道:“除了夔州,桓王、梁王以及晋王处,皇上也务必要暗中派出得力之人前去查看才是。”

姬桥道:“朕出宫之前,已经吩咐下去了。对了,朕今日封了一位杨氏女为县主……”

赵济霖听完,道:“听起来的确当得上‘聪慧智勇’,赐号‘襄农’也很妥当。只是,微臣以为,皇上既许了她划田之权,还应该派给她人手,不然天高地远,若她再遇上有心人,恐怕还会吃亏。”

姬桥若有所思道:“国公说得有理,待五月襄农觐见之后,朕再作道理。”

赵济霖喝了一口茶,道:“皇上既看过了国公夫人,该起驾上林苑祝寿了,国公夫人有恙,臣夫妇无法亲至,还请皇上代为说明一二,请太妃见谅。”

姬桥点头,过了一会道:“朕的母后若在,今年也有五十三了,也不知道老了的母后,会是什么样子?朕记得最后一次见母后,是在三十三年前的冬天,那一年是前朝的隆庆二十四年,我只有四岁。那天天气很冷,母后到外公家看我,她没有像往常那般全身裹在铠甲里,而是如寻常贵夫人那般打扮,着大红深衣,披雪白貂裘,戴翡翠玉簪……那天的母后真美!是了,那时母后只有二十,肯定是美的……母后抱妹妹之前,也抱了我,她身上很香,双手很暖和……”

赵济霖低着头,一句话不说。室内很静,只听见姬桥一个人的声音,开始很洪亮、很兴奋,到了最后,便渐渐哽咽了。

赵济霖以为皇上再说不下去的时候,他却突然提高了声音道:“……贼子实在可恨!朕只恨那些人死得太早,否则一个个都要千刀万剐!”

赵济霖还是不说话,室内一片静默。

再过得半刻,皇上忽然道:“朕觉得那位杨氏女,与朕的母后有相同之处,希望她不要让朕失望!”

姬桥起驾走了,赵济霖回到正屋的起坐间,对倚在贵妃椅上看书的夫人道:“今日韦贵太妃生日,皇上又思念自己的母后了。今日皇上还封了一位‘襄农’县主,这位县主育出了高产水稻,听说还是陆逸的女弟子呢。五月下旬襄农县主进京谢恩,皇上说县主与他的母后有相通之处,我迫不及待地想要见一见呢。”

国公夫人转过头来,一笑:“是么?你这么一说,我也很想见一见呢!”

德方和思敏双双高中,顾宅里一片欢腾,杨家在京城几乎没有故旧,周氏的亲戚也很少,因此第一日上门道贺的人并不多。其中,郑氏遣了一个小厮前来,刘源长却在第一时间亲自来了,倒害得家里一通忙乱。

德清和思敏还在上林苑参加寿宴,顾宅里没有成年男子,顾氏在周氏的陪同下与刘源长见了面,刘源长只待了一刻就走了,临走之前对顾氏道:“杨大太太,内子年前所求,如今依然是刘府所求,请郑重斟酌。”

顾氏道:“如今犬子虽中了探花,却也算不得什么,刘大人抬爱,恕民妇不能接受。”

待刘源长走了之后,周氏道:“这位刘大人名声在外,看着倒是面善。不过你说得对,即便德方高中,我们与刘家依然是活在两片天下。如今我们不愁吃、不愁穿的,何苦自找闲气?不过,今日上门向敏思道贺的几家里边,倒有两家向我打听德方,知道德方已经定亲,颇有些失望。我便说起了外甥女,其中一家有一个正当龄的儿子,很是感兴趣,问了好些事情,过几日恐怕会上门向你提亲呢。”

顾氏却提不起兴趣来:“京城风俗与象州不同,肯定不会有人愿意做上门女婿,还是算了吧。”

周氏提高了声音道:“珍珠,你真不是开玩笑?你真要给外甥女招女婿?”

顾氏很平静:“我一直很认真,不是开玩笑。”

周氏很无语,却也只得熄了做媒的心思——她清楚自己这位小姑:从小受宠,做事说一不二,如今除非她自己转过念头来,否则说什么话都无用。

第二日,许多不认识的客人蜂拥而至,几乎把顾家大门都挤破了,顾氏从别人的嘴里知道了一个不知道是好还是坏的消息:阿清被封为县主,如今圣旨已被快马送去象州乐阳绿水镇红土村,五月下旬,女儿将要进京谢恩!

这一日,三百里加急的快马驼着封赐圣旨出了殷京南门,一路向南疾驰。

同一时刻,殷京西门外,驰来一匹快马,马上之人大汗淋漓,一路跑一路喊:“西疆大捷!”

而在遥远的南疆,一群人正快速往殷京而来,领头的大马之上,一位面孔黝黑的少年举着马鞭往北一指,对身旁的中年文士道:“丞相,你说天合朝会不会嫁给我一位公主?”

第76章 076 遭窥视平地生波

这一日傍晚,刘源长从流云坊顾家回来,一进书房就发现父亲脸色阴沉坐在椅子上,一看见他就道: “一个无根无基、无枝无蔓的县主,昙花一现罢了,值得你日日上门去求?你别以为人人都似你这般只知道风花雪月!告诉你罢,不管你与杨家谈到了何种地步,在我这里都不作数。我已经看好了谢氏嫡枝长房的长女,此女性情爽利、貌端守礼,只是因守祖父母孝、父孝错过了信期,至今年二十一尚未婚配,凭我们刘府的家世,求来当不难,过几日你就遣了韦氏去提亲。”

刘源长今日第二次上顾家提亲,发现顾家大门几乎被上门的人踩破了,但是提亲的人都被顾氏以“要回乐阳跟当家的商量”打发了,他自己也不例外。他一路上都在心里正打算着下一步计划,因此对刘老太爷的话并不是很在意,直到听见“谢氏”,这才惊叫道:“谢氏?郑国公世子夫人的娘家?父亲,谢氏虽然也是书香世家,可是因了郑国公世子夫人,与荆王绑在一起,如今我们家已经有了韦氏,如何还要跟谢氏结亲?”

刘老太爷道:“正因为已经绑在一起,所以没有第二种选择,只能绑得更牢。”

刘源长道:“父亲,陆家哪边都不靠,不也绵延不绝数百年?我们何苦?”

刘老太爷低声道:“你知道什么?如今新帝登基不过八年,先是南疆战乱、接着象州大旱、再是两江洪涝,然后又有西卢进犯,民间已有很多传言。”

刘源长道:“这些不是都挺过来了么?而且,西疆的捷报今日也传回来了……”

刘老太爷打断道:“你懂什么?我不跟你多说了,今夜你把我的话好好想想,过几日便让韦氏去提亲,不要再想着求什么杨氏女。”

刘老太爷拂袖走了,刘源长在书房待了一夜。第二日,刘府传出韦氏受了风寒病倒的消息,太医们进进出出,却也查不出什么毛病,只是留话“勿劳神、静养”,开了一大堆的补药方子。韦氏一直待在自己的院子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把所有的应酬都推了。以往下衙之后经常到外边赴宴的刘尚书,如今每日一出衙门就回后院陪妻子,风流的名声倒减了不少。

刘老太爷曾今见了儿媳一面,看她脸色苍白、走路都需要人搀扶,不似作为,便也不好出声强求她出门提亲。而谢府并非一般人家,光遣媒人上门诚意不够,刘老太爷倒是想亲自上门,但是谢府如今老太爷、老太太、老爷都没了,内宅主事的是比他低一辈的谢大太太,他上门提亲不和规矩。因此,刘府与谢府的议亲就耽搁了下来。

那夜,殷京黎府里黎嘉铭也在书房待了一夜。韦令瑜数次前来探看,三更了还来送过一次宵夜,每次都发现丈夫眉头紧锁着翻看大理寺借回来的案宗副本,便嘱了小厮注意添加茶水、自去歇息了。

第二日一早,嘉铭就上衙门去了,韦令瑜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