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
“黄色的太阳眼镜。”
她从电话机旁边把眼镜递给我。我把它戴上。
我的眼泪是黄色的。在沙漠中一样,过分的温暖和内敛,在风暴来之前,一滴水,消失得无声无息。
两天以后,我在电脑里狂敲了两篇文章。一年多的网上聊天,最终带给我的直接收益,就是打字的飞快。
小姨在纸上肆意地写,写完了涂抹掉,在缝隙里再写。我把那篇文章打完,先录入她的原文,再是自己的随想,那多年以来的种种感触,还有关于爱情的暗涌在她的创作中的痕迹。这个小段落在老过那里获得了非常好的评价。他因此认为,我写徐晓桐明显好过写斯璇。他说:“要了解,你要深刻了解一个人才可以写好。斯璇的,是一个好题目,但是你放任他的语言了,可惜他说的,并非到位啊。太虚。”
《二十三岁》第四章10(2)
后来,老过没有用“圣经和现代症状”。他说,有空请他和徐晓桐一起吃饭吧,这些人都挺有意思的。我说好,时间?地点?我来约。
老过拍拍我的肩膀,说:“小姑娘,不要那么拼命干活,要学会生活。”
他这么说,是因为那整整一个星期,我都以各种工作理由逗留于办公室。我借口说,我住的屋子里没有电脑,我需要改稿子。还需要上网找资料。我是生手,我要多学习。说得我自己都觉得汗颜,为自己堂而皇之地撒谎感到无奈。
“老过,我们什么时候发工资?”
“哈哈,没钱了吧。都买什么了?瞧这眼镜、瞧这靴子……真不像缺钱的人呀。”
“就是因为都在身上了,所以无家可归。”
“哎哟哎哟,真的装起穷来了。”老过总是拿我开玩笑。在这个编辑部里,他是我最熟的人,是我的顶头上司,也是唯一的上司。我“装穷”的结果是他决定当天晚上请我和他们吃饭,还有张达人。至于工资,还有一个礼拜,按时发放。
在几年之后,这样的饭局我一个月起码要参加十次。而在那个时候,我根本还不习惯一群人在饭桌上开玩笑、说段子,把时间和着酒菜消耗掉。我决定当一个哑巴,因为我不知道还可以说什么。
我们去吃烤鸭。我和老过等在饭店里,不一会儿,张达人和小杨先过来,又等了大约二十分钟,小姨和斯璇才进来。在这二十分钟里,张达人和老过说着这次画展的幕后消息。按照他的说法,这次画展不是一次真正的画展,而是A画廊自己的展示。A画廊开张之后,生意一直不是很好,“曲高和寡”嘛!张达人这么说。英国人喜欢民间的创作,所以才打算搞一次民间的联盟,以此打响A画廊的名声。他们说到了很多人,包括斯璇。
“斯璇最早在广告公司的时候我们就认识了。那孩子有点特别。神神道道的。做着做着,突然有一天听说辞职了。我们就找他出来喝酒,怎么找也找不着。再后来有一天,他打了一个电话给我,支支吾吾的,说要我去看看他的画。好嘛!——画了整整十几幅,都是大尺寸的。那时他还住在筒子楼,小房间里堆得满满的!我一看就呆了!”张达人喝了一口茶。小姐过来添水,问我们是不是点菜。他们说还要再等。
“呆什么呀!你看的画还少?好的、坏的,都看够了。”老过点了一根烟。我突然伸手,说我也要。被他们打趣。
点起这根烟,感觉从来没有这么好过。从来不知道,在众人之间,抽烟是一道屏障。
“不是好坏的问题!是那种气势。当时我就知道,这孩子,以后会有戏。”
众人都点了烟,一时间,烟雾缭绕。
我当不成哑巴了。我实在想问:“那是什么时候啊?他画的是什么系列?”
“天使系列!也就是去年吧,去年冬天。一年多了。”
“怎么样的天使?”
“各种各样的!我不是说了吗,满屋子都是!”
“他没有给我看。画展里也没有。”
“现在估计放在他的新画室了。你去过吗?在19层的那个公寓。忒破的一个房子,当时搬进去的时候,四处漏风。不过房子挺大,三室一厅的。”
“他是不是把以前的筒子楼房子让给徐晓桐住了啊?”老过随口一问。
“好像是吧!他们两个……那也算是一见钟情吧。画展没开始呢,他们就先开始了。”
老过笑得像只被人捏扁的柿子。“没事儿。画家不怕绯闻。”
张达人接着说,“没错!不是名人,不算绯闻!我们得先炒红了一个才行。这次是借他们打我们画廊的招牌嘛。这些艺术家以前都没有露过面,造点势,不容易啊。”
到了这时,我想起春节的时候,小姨打来的电话、写来的E…mail。那些热情洋溢的冲动,在张达人的嘴里突然变了味道。所谓梦想打开了窗口,无非就是商家看中了自己,互相交换利用价值。我对这种“深入了解”的结局,实在是兴趣索然,连说“亵渎小姨”的勇气都没有。即使在我们的文章中,还是要“顺便”赞颂一下A画廊关怀民间艺术家的举动,对他们的视角和投资抱以乐观的支持。
这时,这对人走进来了。
我们开始点菜。斯璇和小姨坐在一起,我坐在张达人和老过的中间,和他们面对面。
席间,充满了插科打诨,那二人加上我,是陪笑的。小姨也不适应这种场合。老过说了几个段子,只有那三个哥们在哈哈大笑,完了,他也不说了。话头不知道怎么转向了我。
“栗云,你什么时候要找房子,跟小杨说。他门儿清,去年一年就搬了四五次家。什么地段、砍价,找他陪你好了。甭客气啊!”
我朝小杨点点头,笑笑。
“刚毕业吧。”
“是啊。”
“你是在北京读的书吗?”
“不是,在上海。”
“哦。”他们一致表示惊讶,他们说:“完全听不出来上海口音。”
然后他们开始说上海。上海的画家、上海的酒吧、上海的饭店、上海的姑娘。
斯璇说,“我总觉得上海女孩说话的声音都差不多。”
我的心头一紧。
张达人想起了什么,问斯璇:“你去年好像也去过一次上海吧。后来有人告诉我说,看到你来着。说你在一个什么酒吧,和一堆人在一起。”
《二十三岁》第四章10(3)
斯璇说:“是的。差不多十一月头上。和几个朋友,是写诗的。那天喝了大醉。昏昏沉沉的就回北京了。”
他去过上海。太好了!真是好极了!我在网上等着,一夜一夜。他在酒吧豪饮。和我相距也许不过十分钟的距离。然后他说他以为街上的人会是我却没有给我打一个电话……
那时,他说过的,我们都不敢承认是相爱的。
“你还写诗啊?”老过问。
“都是网上的朋友,都写。感觉很好。布烈松说,是有声电影发现了安静。在我这里,就是写诗发现了形象。”
小姨喝了酒。她侧过头看着他。
“现在还上网吗?”我突然说。我其实打断了他。他本来还想再说关于写诗和画画。他看着我说:“上的。要收信,还会聊天。和所有人一样吧。聊天是失语、自闭的那个时期唯一的对外交流。”
“那只能说明,你不是失语,也不是自闭。只是换个方式,更加沉迷,更加单纯。”
“任何痴迷,都是病态的。”
我和他一句一句的,别人插不上嘴。别人没有网聊,更没有网恋。这对话让我逐渐有了勇气,或者说,是一种生气。
“我们可以交换ICQ号码吗?”
非常自然。一切再自然不过了。我和他相差三岁,是饭桌上年纪最小的人。我和他是网虫。我看了小姨一眼,她正在直勾勾地看着我,亮晶晶的、黑白分明的眼眸,看任何人都似乎那么无遮无拦。我在她的目光下,从包里拿出纸笔,记下了他的号码。
“我不用ICQ了,我现在用OICQ。”
“为什么?”我脱口而出。不得不再加一句:“OICQ刚刚出来,根本不如ICQ那么稳定。”
“但是,很多新朋友都用新Q了。所以我也就放弃ICQ了。”
“我最早的一批ICQ朋友,都已经消失了。可能,都转向OICQ了吧。”
“那你也转吧。”他说。他说得轻巧、流畅、带着笑意。
这时的我已经彻底不是Mili了。Mili的一切,都这么轻而易举地被“放弃”了。
饭局结束。小姨一共都没有说过几句话。在出来的时候,她挽着他的手臂。就像在黑暗中我们互相挽着,在筒子楼里放肆地大笑、决定去洗一个热水澡。大家算着方向,看谁和谁同路。小姨张口要说什么,可是斯璇说了,谁和我们同路?没有人。
结果是我和小杨同路。他和她一起走,去他那儿。张达人和老过一路。三辆出租车过来,分道扬镳。
在车子里,我对小杨说,“什么时候能够找到房子?越快越好。”
“这个星期吧。行吗?”小杨是一个务实的人,每天都是灰头土脸忙东忙西的样子。
“行。你打我手机。”
“你要什么条件的?”
“靠近杂志社。有独立的卫生间,有热水澡,有电话。可以了。”
“多少钱?”
“别坑我就行。我是穷人。达人要我相信你。”
他腼腆地笑了。
“怎么说,都比现在无家可归要好吧。”我喃喃自语,车子飞快地行驶在三环上,远处没有高楼,因为迷雾遮住了一切。这就是北京最常见的夜景。
《二十三岁》第四章11
我站在西边的楼梯口,那里是一个安全的阴暗处。没有灯光,只有无数的影子,从三楼、二楼、一楼杂乱无序地铺洒下来,形成所谓的光芒。
没有任何声音的时候,我就看墙上的光影。密布的电线,小木板上油污厚实的电表以及旁边的一个灯泡,到处都有电线和拉线,有一些灯光从远处传来,都是没有灯罩柔化的单色黄光。楼上的灯光有时灭,有时亮,有时有人走过,将灯光遮掩了一下。这一切外部的动作,都制造着阴影的微妙变化。看着看着,连阴影都是那么敏感。我开始认为这是一个具有舞台感的空间。我享受着这种想象的自虐情绪,过瘾地让自己觉得站在一个意味深长的地点。
这是一个舞台。从Serein到晓桐,现在到了我。我站在这个筒子楼的阴影里,想着有什么办法可以遗忘。它见证了一切。而我却刚刚才知道。
我想起某人的诗句,“要抬起头,要贪婪,要这样地走在这里。”
我这样坦然地看着“慌张”迟到了。我看到所有设想过的慌张、痛都在一个人的步子里走出来,突然之间不知道该对谁去表演。我一个人站在这里,从来没有过这样逼真的,站在舞台上的感觉。
饭局的三天之后,小杨打来电话。他要带我去看一个房子。
我当场就定下来了。他说,不需要再多看几家吗?我说不用了,我喜欢那高层的感觉。17层的一室一厅,靠近地铁口,虽然不在杂志社附近,但坐地铁过去,非常近。他就开始帮我砍价,一共砍掉了300块钱。我非常满意。房东问我,什么时候可以搬?我说,就今天晚上吧。他们看着我,都笑,他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