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风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伊拉克风云- 第43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围,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取得胜利。他表示,伊拉克将向苏联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现在200吨的人道主义物资已经准备完毕,随时可以向苏联起运。同时伊拉克将向苏联捐助2000万美元的现金,帮助从灾区撤退的居民重建家园。

戈尔巴乔夫虽然是个政治家,虽然在私下对伊拉克搞着各种小动作,但此时他真的感动了。这可是2000万美元啊——而且是在这种关键的时刻!正所谓患难之际见真情,在传统的盟友,那些东欧国家都跟着西方对苏联指手画脚之时,伊拉克的表现真是让人感叹。

戈尔巴乔夫从此坚信,自己的友好姿态和与刘明的良好私人关系是此次伊拉克援助苏联的主要原因。与伊拉克的友好已经成为他——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在担任国家领导人期间的一个出色的外交成就,是苏联与其他国家外交关系的典范。在这一瞬间,他忘记了自己曾经对伊拉克采取的种种阴险手段……

于是他感动的对刘明说:“苏联人民将永远记住伊拉克人民在关键时刻给予的支持!苏联与伊拉克的传统友谊是牢固的,是不可动摇的,是经得起时间和历史考验的。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化,苏伊友谊都不会改变。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双方的合作,为加强两国友谊、开创两国未来而共同努力!”

刘明放下电话,不由的暗自叫道:这下无论是坦克、导弹还是飞机,都没有问题了。他立刻指示让贸易部从国外采购一批糖果和香烟,一并送到苏联去。刘明认为,这些东西到达苏联后,迅速传递开来,在某种程度上的作用要比放射性物质处理设备更大。

伊拉克贸易部紧急进口了大批糖果和香烟,并作为人道主义物资运走。由于两架“贝尔法斯特”大型运输机在运完第一批物资后,就临时被抽调去运送甘英石油城需要的工业设备。所以这些香烟和糖果就使用伊…10军用运输机进行运送,两架伊…10飞机各飞了两个架次才运完。

苏联方面对于伊拉克运来的救援物资吃了一惊,开始的运来的1000套重型防护服比苏联自己的要先进的多,正好用在核电站的处理上,可谓是雪中送炭;那些碘化钾药品也是用的着的。但第二批运来的糖果和香烟倒是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但所有人随即就欣喜若狂。

糖果立刻分发给撤退的儿童,这些孩子还从来没有吃过来自美国的巧克力和带果仁的奶糖,一时都非常高兴。而万宝路香烟则被发放给参与救灾的救援人员和军人,也受到了热烈欢迎。

苏联政府为了消除西方媒体的不利报道,下令让全国各大媒体集中报道伊拉克对苏联的援助。2000万美元的现金数字,电视屏幕上降落的大型飞机,伊拉克大使发表的热情洋溢的发言都瞬间传遍了整个苏联,苏联人民都知道世界人民在关心着自己,苏联仍然是世界的中心。就连几岁的小孩也知道伊拉克小孩捐献了自己的糖果来送给灾区的乌克兰小朋友。

“伊拉克香烟”和“伊拉克糖果”的名字传遍了整个苏联。伊拉克在苏联瞬间成为了“友谊”的另一个代名词。

但是对于这些情况,有人是很不满的。法国、德国和瑞典等政府受了伊拉克的好处,自然不会出来说三道四,但美国人却忍耐不住了。美国很多媒体都对伊拉克冷嘲热讽,说库赛·阿卜杜拉是想借这个机会抱苏联的大腿,讨好莫斯科来为自己讨点好处。

对此,在美国媒体上,在欧洲媒体上,在阿拉伯媒体上,刘明和伊拉克政府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反击。舆论的战争也是一场战争!刘明发表了电视讲话,他说:“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面对着各种挑战。为什么总是有人把宣扬仇恨和对抗作为自己的意义?在这个世界的一个地方,正发生着严重的灾难,无数无辜的人民正在遭受着巨大的危险,无数的妇女和儿童正在面临着痛苦的生活,在这样的时刻中,什么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是根据意识形态继续宣扬仇恨或者幸灾乐祸,还是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那些可以帮助的孩子?我们不想辩解,也不想宣扬,因为正义和公道本身是不需要解释的。我们——伊拉克人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而仁慈的真主要我们去做的事情。”

“历史会给每一个人每一个国家提出选择:请在冷漠——这是错的,与人道——这永远是正确的,这两者之间做出选择。但不管如何,伊拉克人民和全世界有良知的人不会装模作样地默认那些嘲笑、诋毁和冷血的人能够有资格谈论‘民主’和‘自由’,有资格去议论和平和慈悲,因为这样的人不配与这些神圣的字眼联系到一起!”

“今天,我也要对我的同伴,人民,朋友们说:我要求你们全体的人道,通过我们的努力,去帮助那些受难的人民。只要我们能够尽力去做,那么核危机也好,战争和灾难也好,都无法阻挡人类迈向未来更光明的未来,无法阻挡我们得到更好的生活。终有一天,这份人道将照亮我们世界最阴暗的角落,人类将携起手来走向新的世纪。”

刘明这个发言以最快的速度在世界各国伊拉克资金秘密控制的媒体上刊登出来,并迅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这种绝对的正义与仁慈的力量下,先前冷嘲热讽的美国主流媒体几乎在同一时间全部失声。大批诋毁苏联的美国知名人士都感觉自己的脸上热辣辣的,好像被扇了一个耳光,就连里根总统也在记者面前对苏联核事故改口,由“非常遗憾”变成了“我们正在讨论提供帮助的方法”。

大批的人道主义和人权组织在第一时间跳出来支持刘明,国际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美国的数家大型慈善援助机构,欧洲的医院骑士团都表示要对苏联受灾人民提供援助。而主流媒体也开始将报道转向人民的苦难和号召大家捐资帮助方面,先前的冷漠与嘲讽瞬间消失不见。

通过这个事件,伊拉克那位年轻而神秘的领导人库赛·阿卜杜拉在西方世界掀起了一股热潮,大批的人将其视为偶像,他已经成了仁慈与文明的代言人。而就在大家纷纷追捧库赛的时候,好莱坞导演詹姆斯·卡梅伦那部投资上亿美圆,历时近三年的电影巨作《利雅得婚礼》终于上映了……

第十章 永恒经典

以美国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好莱坞电影,实际上担当了一种文化侵略的急先锋的责任,它把一种美国价值观念,借助于电影的形象效应,潜移默化地推销到观众的心目中。——《搜狐娱乐》。

※※※※

1986年5月的一天,世界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被称为和《乱世佳人》媲美的浪漫主义经典巨作——《利雅得婚礼》在全球各地院线同时上映了。

这是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电影,又由大导演詹姆斯·卡梅伦指导,历时三年才制作成功,因此一开始就吸引了无数影迷的目光。

媒体的热炒也将大家对影片的期待推上了一个高峰,尤其是这部电影取材于真实的故事——伊拉克领导人库赛·阿卜杜拉的利雅得抢亲,那经典的一幕已经通过电视传遍了整个世界。电影能否重现那一幕,在发生抢亲的一幕前后面又有多少风风雨雨的隐秘内幕,这一切都引起了无数人的猜测与兴趣。

今天,电影剧组在好莱坞举行了盛大的首映式,然后全球同一时间开始上映。影院里早就是人山人海,一票难求,大家都在期盼着电影带来的惊喜。随着一阵悠扬空阔的阿拉伯音乐,在好莱坞配乐大师詹姆斯·霍纳精心打造的乐曲声中,在广袤的沙漠和雄奇的戈壁风光的映衬下,电影开始了……

1980年,阿拉伯地区的局势风起云涌,浩大的伊斯兰革命让伊朗全国易帜。大批的伊朗传统贵族被迫害,其中伊朗王国皇族的一位公主萨拉·哈纳姆也被牵涉其中。她和她的家人被关押在伊朗的一个军事基地中,哥哥和弟弟都被狂热的霍梅尼分子折磨。

萨拉·哈纳姆很痛苦,但她又无可奈何,只好在基地里帮助所有受伤和生病的人,她的美丽和善良赢得了所有被关押难民的爱戴。扮演萨拉·哈纳姆的是好莱坞著超级巨星,曾主演电影《朱丽·安娜》获得金球奖最佳女主角的伊丽莎白·桑德拉,她精彩演技让本片增色不少。

萨拉·哈纳姆在基地忍受着那些面色阴森的看守的辱骂和威胁,随时都有被人强奸的危险,伊丽莎白·桑德拉充分表现出了萨拉的痛苦、孤单与无助,但就在这个时刻,她依然愿意帮助那些更加苦难的人。影片的开始,在狂热暴力的伊斯兰革命的背景下,在基地阴沉的气氛下,白衣的萨拉仿佛是天地间唯一的亮色,仿佛是黑暗中的美丽精灵。

伊丽莎白·桑德拉因为精彩的表演获得了当年度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评论家说:“她是一个伟大的演员,是上帝的赐予电影的杰作。如果没有她,这部影片未必能如此大受欢迎。”

在萨拉的哥哥被伊斯兰狂热分子枪决时,影片开始的压抑气氛到达了顶点,观众此刻都被伊朗狂热主义者激怒了,那种抑郁压抑的感觉让所有人透不过气来。

就在此时,镜头一转,已经两伊前线的战争场面。伊拉克军队在战场上英勇的抵抗着伊朗人的入侵,伊朗空军的F…14战斗机统治了天空,地面上的酋长主战坦克成群的开来,而伊拉克军队却装备落后,只有少量的火炮和落后的轻武器。

而即使是这样,伊拉克人仍然在勇敢的抵抗着伊朗入侵,保卫着自己的国家。

这里影片有一段伏击的战斗场面,以库赛为原型的伊拉克军官阿卜杜拉·卡提拉率领一帮伊拉克陆军士兵开着卡车假扮难民,将一支伊朗装甲部队引入了戈壁中的伏击圈,他们使用火箭筒、地雷和炸药将这支伊朗坦克部队全部摧毁。这个场面拍的非常震撼,影片创作者不惜血本,调动了大量的车辆、军火设备。

在高科技电脑技术的帮助下,影片把把各种特技镜头天衣无缝地组合起来,俨然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枪林弹雨再配以气势宏大激昂的背影音乐,着实让观众们热血沸腾。被炸飞横滚的军车以慢镜头从人们头顶飞过时,导演同时动用了20部摄像机,用不同速度拍下场面,给以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而伊拉克军人炸塌山峰,山体崩塌将十多辆坦克掩埋的镜头更是令人惊叹。这是本片的第一个高潮,观众看后大感过瘾,尤其是开始牛叉无比的伊朗士兵被打的落花流水,让大家都痛快的出了一口气,前端的压抑通过这个火爆紧凑的场面一下给释放了出来。

在电影中,扮演阿卜杜拉·卡提拉的是英国混血演员罗伯特·迪恩,他的母亲是阿拉伯人,因此他兼具了阿拉伯人和白人的双重优点,尤其是一双黑色的深邃的眼睛,和库赛·阿卜杜拉很有异曲同工之妙。

伏击战的胜利并不能扭转整个战场的局面,因此阿卜杜拉·卡提拉向上级提出突袭伊朗人的后勤基地以阻止伊朗部队的进攻势头。经过激烈的争论后,伊拉克高层同意了这个计划。阿卜杜拉·卡提拉率领一支小分队去突袭伊朗基地,这一段以真实历史中的突袭卡拉鲁兹军事基地为原型。

影片的成功不仅在于场面的宏大,还在于一些很商业化的细节方面。除了浓度极高的特技镜头给人造成的强烈感官刺激外,影片处处洋溢着不温不火的调侃及妙趣横生的幽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