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娘想了想:“那还行。宁哥哥打算怎么打?”
这是关键之处,宁采臣必须设计好一个舞台。
如果能像西门吹雪、叶孤城一样,决战紫禁城,是绝对的火爆。然而现实中,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能把舞台安在运河上便不错了。
没有轻功的宁采臣是不动的,他不仅不动,还得十三娘帮她送上去。
准备好酒菜,他在上面自斟自饮等她。
当月上当空之时,十三娘再从运河另一头,踏月而来。
有意境,有深度。以“有人的地方便是江湖”开头,绝对会影响深远。
之所以选在夜里,主要便是为了夜里看不到脸。
如果能找到旁人代替,宁采臣宁愿自己不出面。任他人打个天昏地暗。
;
第124章、名将
可宁采臣认识的人,夏侯剑跑去比剑去了。蜘蛛精不知死哪去了,鱼娘在闭关,这妖精闭关,不知多少年后才能出来。小青与白素贞剑术不错,可她们实在不适合出名。
龙脉之地,机遇是多,可危险也不少。
没奈何,宁采臣只有亲自出马了。
这次比斗与上次夏侯剑、十三娘之战不同,上次是稳与准,只求伤敌,不求花式。
这次主要是演,怎么酷怎么来,调动人类的主观能动姓,就不信就没有一个以武入道者。
既然是演戏,配合很重要。宁采臣的角色是以静制动,十三娘则是动,越多越好,越神奇越好。
白素贞她们不能出席演员表,但这幕后制作,声光效果还是可以帮忙的。
浩然正气也好,仙灵之气也好,凡人是看不到的。她们的工具在幕后,在宁采臣与十三娘所用的剑上施法。
不为别的,只要有光就好。
如果两剑相接,再迸出火花来,就更加出效果了。
而为了让人群能看清楚,宁采臣可还准备了一些慢动作。电影中的“子弹速度”搬到现实,有了妖精们相助,一切皆有可能。
当然,宁采臣是不会真的用枪的。这时代的突火枪,一枪下去,全是铁砂。宁采臣不觉得他能避过,所以在这里他用的是柳叶。
和《新白娘子传奇》中一样,那柳叶会飞到半途变为飞刀,然后宁采臣慢动作躲过。飞刀飞过,重新变成柳叶,插到地上墙上。
让这古代人亲身体验一把“手中无剑,心中有剑”,可将万物‘转化’为自己手中之‘剑’的境界。路边的一根木棍、一个野草、甚至石头均可用剑法转化为‘剑’,用来退敌。
现在的问题,就是向文衙内借地方,以及观众了。
没想到,当文衙内得知有人要在他的楼上比武,推广武道时,他二话没说,拍胸脯保证剩下的他包了。
真是没想到,比起掌柜的不信,他倒是信的。
那《凤舞九天》,他一开始便买了一本,每天每天照着练。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白素贞已帮宁采臣做好了符。左边衣袖是银河落九天,点点星光从天而降;右边是剑轮舞,符一撕开,便周身变化出光剑来。
宁采臣要做的是控制好浩然正气,不要影响了符咒施术便行了。
文衙内真的很给力,把他老爹都请了来。由他老爹出面,地方上的厢军都统、将军都有出面。
唯一遗憾是,宋朝的重文轻武,以致文人几乎全体缺席。
“这就够了。武道是只有武者才看得明白的。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来与不来,无关紧要。”宁采臣安慰他道。
这时,一将军走了进来,听了,大声道:“你这书生很好。早知道这书是你写的,还是写我们武人的,我非让我军中的小崽子们,一人一本。哪用得如许麻烦!”
《凤舞九天》实在不好卖。崔老板便把宁采臣的名头打出去了。就连这斗武大会,文衙内也借用宁采臣的名号。
说服他爹时说:“宁公子为武人著书立说,却没有人欣赏。为了让世人认知武道,不惜请来武道高人以演武。这等盛事,我等武人不支持,还有何人支持。”
这一番话不要紧,所有军官,能来的不能来的,全都来了。并对宁采臣好感大生。
武人在宋朝的地位实在是太低了,为了让武人从军,朝庭竟然在人脸上刺字。
平曰里别说宁采臣这大才子了,就是普通书生,他们也得赔着小心。万一那人若做了文官,他们不就惨了。
纵观开朝以来,有哪个文人会高看他们武人一眼?更不必说著书立说了。
面前这武将,一身常服,并没有做武将打扮。
文衙内赶忙上前介绍道:“这位是呼延灼呼将军。呼将军是汝宁郡都统制。今路过杭州,特意请来。”
呼延灼哈哈大笑道:“若知杭州有宁公子这等人才,我呼延灼早来拜见了。”
“不敢不敢。是学生拜见将军才是。”
宁采臣说的不是客套话。
呼延灼,宋朝开国名将铁鞭王呼延赞嫡派子孙,祖籍并州太原(今属山西太原),上梁山之前为汝宁郡都统制,武艺高强,杀法骁勇,有万夫不当之勇。因其善使两条水磨八棱钢鞭,故人称“双鞭”呼延灼。在梁山排座次时,呼延灼位列天罡星第八位,上应“天威星”,为梁山第八名好汉,又被封为“马军五虎将”之第四员。梁山受招安后,随宋江征讨辽国、王庆、田虎、方腊,多建功勋。班师回朝后,呼延灼被封为御营兵马指挥使。后来率领大军,打败了金兀术四太子。
这样的人物显然让宁采臣吃惊不小。
是,宋朝是有水泊梁山,是有梁山起义,但是这呼延灼可是小说中的人物。历史上是没有此人的,只有呼延绰。
“将军之名可是灼烧之灼?”
“正是。你可认得于我?”呼延灼感兴趣道。
“闻将军是开国功臣铁鞭王之后,似将军这等名将,才是朝庭真正的支柱。”
又一个虚假人物出现,宁采臣尽量保持着平静。
只是呼延灼不比呼延绰。呼延灼在华夏只是员上将,可是在曰本,却被尊为军神。
宋靖康之乱,国难当头,金兵南犯。建炎3年宋高宗赵构为避追兵辗转至海盐,那时八十岁高龄的呼延灼也隐居海盐,将军老当益壮,英姿飒爽,手握双鞭奉昭赴海盐西门御敌,将军先斩金将杜充后战主将金兀术,终因吊桥年久朽烂,马陷前蹄,将军壮志成仁,可歌可泣。现在海盐人民为了纪念呼延灼老将军为他筑了塑像,威风凛凛立在街头。后来,又有呼延灼将军掉到水里的两条钢鞭的神话传说:有一年大旱附近的河都干枯了,只有西门吊桥下面的水始终很满,每天清早人们常见两条大黑鱼从水低浮到水面,据说这是呼延灼的两条钢鞭化为助民的两条“乌龙”。
如此人物,没上前要签名,已是养气到家了。
呼延灼将军进来后,一众武官依身份鱼贯而入。
可惜杭州处江南东路,除了呼延灼再无一名将可引起宁采臣的后世记忆。更多的却是羸弱不堪,不是过瘦,就是过于肥胖。宁采臣甚至怀疑他们连刀剑都拿不动。
;
第125章、文武
宁采臣不知道由于他对这个名将军神的敬仰之情,使得他在军将之间,名声极好。
在文贵武贱的制度下,兵将们哪一个不油滑得很。察言观色的眼力劲,文人都不是对手。
一个人看他们兵将是不是真实感情,看一眼,他们便心中有数。
“宁相公客气,这马上打天下,治天下还是要靠你们。”
这话说的,有些拍马屁的味道。一方军将,拍一小小秀才的马屁,真真是无比可笑!可这样可笑的事,确实发生了。
也难怪,谁让这个朝代能看重的文官太少呢?敬重的,更是一个都无。
现在有了个宁采臣,对他们兵将是真的尊敬。这关系便值得维系下去,今后也会是道人脉。若做了官,那就更好了。最好是户部,这样一来每年的钱粮也会好要不少。
“将军客气!民不治而治。”这是黄老之说,讲的是百姓无须他人治理,自己就能管好自己,反倒是官越多,百姓越困苦,天下越黑暗。
“而天下久未平矣,正需要将军们支撑天下。”
宁采臣说的是事实,辽与西夏,哪一年不是来宋境打草谷。听说今年过年时都来了。
冬季不伐。冬天,一般是不会开战的。但是冬天却是抢劫的好季节。
汉人重视春节,到了过年一年的收入多数会拿出来花销,置办了年货,正等到过年食物。
听说西夏人还专为此取了个名号-“竞食”。
意思是汉人把饭菜都做熟了,他们只要来吃就可以了。
当然,这样的劫掠是称不上作战,朝堂上是一般不会外传的。
只是宁采臣是后世之人,这世界虽与历史不完全一致,大体还是相同。很有几分,细节不问,大势不改的味道。
说军人是国家的支撑,不是这儿人多,说不得这儿的军将都会痛哭出声。
多少年了,终于出了一个体谅咱们军人的文人了。
这些年来,哪一次不是有功是文官领导有方,决胜于千里之外。有过,则全是他们武人贪生怕死。
Zei8。电子书写的历史,宋朝是公认的军武最弱的朝代。什么武将不会训练士兵,贪生怕死……例子举了不少。
可真的如此吗?
在面对整个世界都无敌的蒙古骑兵时,是宋朝,坚持了半个多世纪。
而另一个号称“满万不可敌”的朝代却为人揍得屁滚尿流,即使是在早期,还在辽东时,面对沙俄的开拓者哥萨克骑兵,也是只有逃跑的份。
正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宋朝可当此称。
文衙内更是高兴,本来宁采臣便是文人,还是个大才子,他真的很担心自己只找来武人,没有文人,宁采臣会不高兴。
“既然大家如此投缘。宁相公何不做诗词一首以贺。”
宁采臣这么给他们武将面子,他们当然也要给宁采臣面子。一个文人的面子是什么?当然是他们擅长的了。
只是这却有些为难宁采臣了。不为别的,这夸宋朝兵将的诗还真不好远。封狼居胥,那是人汉朝。十三道金牌,是绝对不能写的,再说还没发生呢?
“来人,取酒来。宁相公得大碗吃酒,才有诗才。”文衙内央人去取酒。
武人爱什么?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宁采臣这“习惯”立即让他们觉得亲近不少。
可宁采臣敢喝吗?
一会儿月上柳梢头,他还有戏要演呢?他可不想变成夏侯剑第二,从屋瓦上掉下来。
从小便打熬身体的夏侯剑都摔坏了胳膊,现在还架在脖子上。要是他,非摔断了骨头不可。
宁采臣赶快提笔做写状,可还是没躲过。军将们亲自为他倒上的酒,他能不喝吗?
如果他是这时代的人,大可一句:“粗鄙之酒,文人岂能饮得?”
可他不是。虽然大口饮酒得了军将的赞许,却也同时上头。
不敢再饮,立即提笔写下: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滚滚长江向东流逝,不再回头,多少当年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是与非、成与败何必太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