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监督东部新区还没有那个部门有胆子和信访局扯皮。而且信访局发出的工作备忘录限定了这些部门回复的时间,也就是说不可能无限制的给出时间来,要在指定的时间回复信访局这项工作处理到了什么程度,什么时候能够处理完,具体负责的人是谁。
高建彬在信访局办公会上接受了海州市电视台和《海州日报》的采访,他对着信访局的全体领导干部说道:“信访工作是区委核心的工作之一,作为领导干部手里面是全东部新区上百万人的工作,虽然我们已经在想办法尽可能地多接触群众,但是对于群众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的。区长热线和问答节目每周才举行一次,这各频率已经是很低了,那么我们要通过什么途径去了解群众的要求或者困难,当然不是靠着干部们的汇报,靠着那些千篇一律的文字报告,那个和盲人骑瞎马也差不多。我认为只有依靠信访工作来得到这些信息,才是最真实的,群众如果不是没有办法,谁也不会来到这里,来了就是他们迫切想要解决的或者是需要帮助的,所以说你们的工作非常的重要。”这句话的意思在场的人都听得很明白,那就是提高了信访局的地位,一直以来信访局都是作为一个协调单位出现的,手里没有多少实权,没有人听也就只能干瞪眼。
高建彬继续说道:“我的要求很简单,那就是三点,第一热情服务,门难进脸难看这是信访局在群众眼睛里的形象,微笑服务是最起码的一个标准,而且要耐心细心,不管那些问题是如何的琐碎,只要是群众提出来,那就必须要认真加以记录。第二是要快速解决,我们的群众最反感的就是政fǔ机关的拖拉作风,芝麻大的事情最后拖成了西瓜,还找不到具体负责的人是谁,更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解决,就连解决到了什么程度都没有人告诉他们。第三点和第二点是相通的,那就是限时回复,我在这里下一个死命令,只要是与群众提出的问题或者困难有牵连的部门,必须要在信访局备忘录到达的第一时间里作出回应,相关的负责人要在回执上签字,三天内必须要文字回复信访局事情处理到了什么程度,什么时间可以处理完,处理后会是一个什么结果,信访局要专人负责这个工作,死盯着看看这些部门是不是在承诺的时间里做到了,区委办综合科也会定期过来抽查,事关哪个部门责任会分清楚的,信访局也不是没有一点责任,追查不及时我也是要给予处分的。区委赋予你们监督各个部门的权力,不要害怕遭到别人的为难,有东部新区的区委区政fǔ和百万群众站在你们后面,哪个部门要是不信可以试一试东部新区党委的决心是不是言过其实的。”
这一下子又把东部新区捅出一个窟窿来,等于又多出一个监督部门,当然这个事情在高建彬的强硬态度下是反对无效的,这还是第一次把信访局这个单位放到了如此高的地位,这让东部新区信访局的工作人员有些扬眉吐气,走起路来都昂首阔步的,很多的海州干部们又一下子傻了眼,上次的事情大家还在焦头烂额,看看东部新区又出新举措了!杨恩东苦笑着对周雪娇说道:“我怎么感觉到所有人的步伐都是在跟着高建彬这家伙走,看看这个举措又是亲民的行动,我敢断言省里面很快也会出台这个文件,整顿信访工作依靠的就是高建彬提出来的三个基准点,都认为他的强项是经济建设和民生工作,一开始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现在谁要是和我说这家伙不懂得党务工作,那我就断言这个人简直是个白痴。”周雪娇也无奈的说道:“这人也太能折腾了,但是偏偏就折腾到了点子上,谁要是不服气可以试试看啊,我看海州市委市政fǔ现在就下发通知好了,免得到时候被动。”随即海州市委就下发了关于信访工作的三个基准点,明确的要求要以高建彬的讲话为信访工作的基础,这也是海州市委的要求。
周国林和陈锡坤已经习惯于关注东部新区的情况了,还要求每天送一份《海州日报》到办公室,这可是破天荒的的待遇,高建彬的举措当然是受到东部新区群众们热烈欢迎的,对于这个年轻的书记所做的举措,大家是全力的拥护,这样的好干部好官员到哪里去找啊?高建彬在东部新区的工作引起了网络和媒体的极大兴趣,这个小伙子到那里也是新闻人物,所有知名的报刊杂志都在东部新区派出了常驻记者,这也是一个破天荒的举措。
陈锡坤就在省委常委会上说:“我现在倒是建议大家多看看关于东部新区的新闻报道,高建彬同志现在可是媒体的宠儿,这才是上班一周时间,连续做出了两项至关重要的决定,这两个决定并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我认为大家都能想得到,但是我奇怪的是为什么一定要跟着高建彬同志的思路走,我们其余的领导干部们为什么就不能有所创新呢?”石宣发言说道:“我仔细看过高建彬同志关于信访工作的发言了,的确是切中要害的,而南江省其余的地方,信访部门都在等什么呢,这个是让我大惑不解的,难道信访工作长久以来的弊端只有高建彬同志才能看得出来,才能解决这个问题,都说组织上对于高建彬同志偏心,他的每次进步都会引发干部队伍里的争议,我倒是想奉劝那些人,多把这些心思花的时间用在工作上,我想绝对不是现在的情况。”
很快南江省委省政fǔ又下发了整顿信访工作的三个要求,基本思路都是按照高建彬提出来的,只是更精练更清晰。南江省连续两次下发文件也是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对于南江省的工作公开提出了表扬,总书记和总理分别就南江省的工作表现与周国林、陈锡坤通了电话,这样的殊荣把两位老板都惊呆了,这样的层次就表示了高建彬走的两步棋与中央的步调是一致的,而南江省借着高建彬的棋走在其余省市的前列。
周国林就对陈锡坤说道:“我真是太喜欢这个小伙子了,这两天几位省委书记和直辖市市委书记向我提出来,要把高建彬调到他们那里去工作,而且许诺了一系列的回报,这可是前所未有的,不过我还是拒绝了,我认为现在就把高建彬放出去,对于他以后的发展不是最好的选择,他还需要经过一段长时间的磨练,机会对他这样的干部来说并不缺乏,我可是对他在南江省的工作给予厚望的。”陈锡坤笑着说:“说实话我也不想放他走,也许这就是我的一种私心吧,小高给我们南江省的工作带来了创新和活力,很大程度上帮助了省委省政fǔ的思路,这样的人才起到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上次就连首长都特别提到了他,这是我们南江省干部队伍最大的光荣。”
高建彬不知道省委省政fǔ两位老板对他是如何高的评价,也不知道有那么多的人想挖走他,他在乎的是整个东部新区都处于急剧的变革中,工作任务已经下发了,但是他却处于高度的关注之中,这些目标必须是可以量化可以考核可以达成的,如果违背了这三点定律的话,事情的走向就会偏离了轨道。最近他感觉嗓子很不好受,这几天为了这些工作他抽烟有些太猛了,早上起来的时候特别难受,不过看着那些文件他又点起了烟。综合科长袁振山敲门进来后说道:“高书记,安平同志已经前来报到了。”高建彬说道:“振山同志,你在东部新区工作多长时间了?”袁振山迅速回答说道:“我从东部新区合区开始就在区委办工作,有三年多了。”高建彬说道:“安平同志是调到综合科接替你做科长,我想知道你是愿意在机关单位还是到地方乡镇工作?”
袁振山一听说道:“高书记,我服从组织上对我的安排。”高建彬摇头说道:“现在我只是征询你的意见,不是给你下命令,我想知道的是你真实的想法。”袁振山说道:“如果组织上允许的话我想到良河镇工作,正是高书记开展东部新区农业改革的时候,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遇,虽然在市区相对生活条件要高一些,但是与我所追求的目标有些差距。”高建彬笑着说道:“我听得出来这是你真实的想法,选择的工作地点也是非常有利的,良河镇的情况与石桥镇有些相仿,不过我还是非常欣赏你的坦白,那你就去良河镇担任镇长吧,明天上午的时候我会在常委会上提出来的。良河镇现在的情况很复杂,这个你也是知道的,镇长自杀以后没有人敢于主动请缨去良河镇,这也是我欣赏你的另一点,有野心也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不过有野心也不一定就是坏事,我现在需要这样的干部,害怕的是那些按部就班庸碌无为的人,良河镇的农业改革工作事关重大,而且又和开发区紧密相连,所以做起事情来一定要考虑周全,具体的事情你上任之后我到良河镇再和你谈,现在请安平同志过来。”
第二百九十一章 高建彬气的昏倒了
正文'第二百九十一章高建彬气的昏倒了——
袁振山出门的时候后背已经湿透了,这个领导的年纪很轻还不到三十岁,但是那双眼睛实在太厉害,直接就把他心里的那点小九九看穿了。袁振山提出去良河镇是有着很长远的考虑,一般人选择的话肯定是在区教育局当局长,区里和乡镇不是一个概念,但是作为综合科长的袁振山眼光却不仅仅停留在这个层次,以他的眼力来判断的话,良河镇是东部新区最有潜力的乡镇,与石桥镇当年的条件有些类似,但是却高出不少来,至少良河镇与海州百亿经济开发区相连接,开发区的新区建设已经是势在必行了,既然要建设新区那就要扩大规模,良河镇的土地资源可就成了黄金地区,有着石桥镇的例子袁振山丝毫不怀疑良河镇会差到哪里去,这里是个出政绩的好地方,虽然镇长自杀死了,但是袁振山对此没有什么忌讳,天底下死的人多了,也没有看到过那个位置上死了人就空出来了,东部新区的那些干部们还不是看到良河镇的群众上访怵头了,认为那里是穷山恶水出刁民,这些人连省委省政fǔ都敢,要是得罪了他们一个镇政fǔ就不在话下了。
任何的事情都是机遇与风险并存的,袁振山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要是没有那么多的事情发生,哪里会轮得到他去当镇长?只要他服从高建彬的领导,向石桥镇好好学习,把新农业产业化改革模式推行开,再加上土地开发所带来的影响,进步只是迟早的事情。他能想到的高建彬也能想到,而且看得比他还要明白得多,直接就告诉他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他敢于在这个时候去良河镇,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个姿态做的非常成功,由此得到了高建彬的首肯。这个时候东部新区需要他这样有想法的干部站出来,在大开发战略的规划下,有的是机会展现出来,就看看东部新区的干部们能不能抓得住,高建彬不是不给大家机会,但是也不会站出来推销,这是非常低级的手段,到了一定的级别之后肯定是要杜绝的。
安平跟着袁振山来到了高建彬的办公室,从这一刻起两个人就成了上司和下属,而且是荣辱与共的关系,历来领导和秘书都是命运相连的。袁振山轻轻关上门回到了综合科,他内心的冲动丝毫没有展示出来,这也是他的长处,谁也不知道袁振山选择了这样的一条路,很多人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