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了之了。
想不到周瑜痴心不改,越挫越奋,他暗中买通了往返舒县到合肥的客商,再次远征合肥,终于见到了梦想中的颜衡,虽然未能入读淮江书院,但也成功了一半。
这十四年,周瑜是幸福而又快乐的。无论在何处,都有许多人疼爱他,赞扬他。
第二章 叛离师门
周家的仆人果然在鲁肃家找到了周瑜。
当时,周瑜和鲁肃等百余名少年正在一个大操场上舞剑。他们都是鲁肃召集来的,供给衣食,率领他们到南山一带打猎,暗中则以军事组织加以训练。族中长辈对此十分疑惑,以为鲁氏家族衰落了,才生下这么一个狂生。
鲁肃比周瑜大三岁,体貌魁伟,仪表堂堂,血气方刚又韧性十足。他出生不久父亲就死了,跟着奶奶生活,家里富有钱财,生性喜欢扶危济困,结交英雄豪杰。
鲁肃到淮江书院求学不成,却和周瑜成了朋友。
有两次路过合肥,他都和周瑜小聚。
鲁肃在祖母的溺爱中长大,在相当宽松的环境中自由成长,又喜欢四处云游,他的教育一半来自于书本,一半来自于活生生的社会生活。他的许多见解和想问题的方式看起来很不正规,却十分适用,给周瑜极大的启发。
相比之下,周瑜书生气很浓,遇事不知变通,更不懂得委曲求全。但他出身于世家大族,从小博览群书,受名师的严格指导,置身于名士和高官中间,学识之渊博,见解之精深令鲁肃自叹不如。
两个月前,鲁肃到陈留国探望一个同族的长辈,途经合肥,见周瑜十分苦闷和彷徨,就邀请他一起去陈留国,沿途慢慢行,就当云游散心。周瑜对淮江书院已经产生了怀疑和厌倦,急于想看一看外面的世界,是否和圣贤书上所规范的一样,就欣然答应,向颜衡说了第一个谎。
二人从合肥途经淮南、扬州、寿春、谯郡和梁国,于四日前才返回临淮东城。
这是周瑜第一次远游,品尝到了行万里路的滋味。
在繁华的扬州城,周瑜想逗留两天,体验一下人间烟火。此前,他读的是圣贤之书,接触的是名士高官,张口有食,伸手得衣,对市井生活相当陌生。
鲁肃在扬州有一个朋友叫杜宁,以贩卖牛马致富,两年前,他在东城县受到一伙地痞的刁难,被打成重伤,是鲁肃救了他。周瑜和鲁肃就住在他家,被奉为上宾。
周瑜跟着鲁肃穿梭于大街小巷,混迹市井之中,感觉十分新鲜有趣。但新鲜感一过,种种社会现实又令他触目惊心。
到了晚上,周瑜刚刚躺下,就闻到一股幽香,看见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走了进来。
周瑜虽然未亲近过女色,但毕竟十四岁了,知道她要干什么,脸顿时红了,说话都结巴了。
“我……要……睡觉了,你出去……吧。”
“杜大爷叫我来,就是侍候公子睡觉的。”这少女一袭白衣,清秀可人,透出一股书卷之气,不似烟花之女。
周瑜倒真有几分喜爱,性欲也涨起来了,只是受到道德观念的束缚,坚决不肯让她脱衣,情急之下,用力一推。
她摔倒在地,泪水涟涟。
“公子不喜欢我,能不能让我在你的房里呆上一个时辰。明天杜大爷问你,你就说很满意。”
怜香惜玉之心,周瑜还是有的,就同意了。
她坐在离周瑜较远的椅子上,仪态端庄,俨然是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怎么就成妓女了。
周瑜很奇怪,就问她。
她姓罗名薇,其祖父曾经入朝伴君,官居三品,显赫一时,后被奸臣陷害,病死于狱中。其父亲罗成是扬州才子,无意仕途,反对武功,不屑商贾,就任教于国立的州学,所得俸禄足以令家境小康,衣食无愁。
扬州的州学从公元184年开始走下坡路。那一年,巨鹿人张角的黄巾军举事,天下大乱,虽然第二年黄巾军的主力就被击溃了,但天下再也不太平了。由于州库空虚,学生越来越少,刺史大人决定州学紧缩开支,其中重要一项就是削减州学的老师。罗成就在被削减之列。
罗成兴办私学,以养家糊口,学生却廖廖无几,家境日益窘迫,由此一病不起,无钱医治,在贫穷和凄凉中死去。罗薇为了葬父,便把自己卖入青楼。
杜宁知道周瑜是满腹经纶的才子,应该喜欢读过书的女人,就选中了罗薇。
周瑜听完罗薇悲凄的身世,同情之余,禁不住想:她家为什么会有如此遭遇呢?
这一夜,周瑜见夜色很浓,风很急,就没让楚楚可怜的罗薇回去,让她睡在床上,自己睡地上。
周瑜和鲁肃到了寿春境内,在一片树林里乘凉歇息时,遇到一个上吊的樵夫。
他被救下来时,已经不省人事了。醒来时大哭,还要上吊,鲁肃拉也拉不住。
周瑜气得一巴掌掴了过去:“好男儿顶天立地,生当人杰,死亦鬼雄,我还第一次遇到像你这么没出息的人。连死都不怕,还怕什么呢?”
那樵夫被周瑜打醒了,不再想上吊,却低头哭泣:“我是最没出息,最没志气……”
他姓田名单,大字不识几个,凭着祖上留下的几亩薄田和勤劳的双手,温饱有余,娶妻张氏,是千千万万普通百姓中的一个。
张氏颇有几分秀色,结婚一年多,二人守着贫贱之家,相安无事,但在三个月前,她和村里的一个叫王大元的暴发户鬼混在一起,丑事败露后,索性住进了王家。田单上门寻妻,张氏执意不回去,还叫人把他赶了出来,他一时想不开就来上吊了。
田单的家就在前面的村庄,是周瑜和鲁肃的必经之地。
“小田哥,我们走累了,今晚想在你们村里露宿,能不能住在你家啊?”
“当然可以,只是我家太穷,怕招待不好二位公子。”
“只要有住的地方就行。”周瑜拍了拍他的肩头,“我们还要帮你讨回老婆。”他年少气盛,侠气十足,出身世族之家,胸怀天下之志,一点不把暴发户放在眼里。
听田单说,王大元几年前还穷得穿不上裤子,到外面不知干什么发了财,在村里又盖房子又买地,还娶了几房小妾,张氏只是其中的一个。
“王家有十几个家奴,二位公子……”
鲁肃笑着说:“这位周公子的家里人都是大官,只要他写一封信,十个王大元也活不成。”
王大元胖得像只熊,相貌凶恶而又丑陋,但他很识相,一见周瑜的气质,就知道是世家大族的公子,万万惹不得。
“周公子误会了,张小妹心甘情愿到我家来,无人强迫她。在这个村里,我从不用抢女人。”
听他的语气,是张氏主动勾引他的,而且在这个村里,主动送上门的女人很多,他都懒得要,根本不用去抢。
周瑜把张氏叫来问,果然,她宁死也不肯回田家。
天下还有这样不知廉耻的女人。周瑜气得直跺脚。如果她是男人,他非得痛打她一顿。
天下怎么会这么无耻的女人?女人怎么会变成这么无耻?自高祖刘邦开创基业以来,儒学独尊,有对理想君主和仁政的美好设计,故而帝王支持;有对个人修养与人生境界的理想评估,故而士人愿意赞扬;有对社会结构和伦理关系的合理规划,有对平民生活和痛疾苦恼的热情关怀,百姓也愿意遵守。各阶层的人有了一个统一的认知,天下才长治久安数百年了。如今是怎么了?就连最底层的百姓也不愿意遵守了。
鲁肃见周瑜第二天还在烦恼,就说:“公谨,你以前接触的都是名流和显贵,对下层社会太陌生了。像田家这类的事情太多了,谁能管得过来?”
一路上,周瑜一直在思考这个答案。
到了谯县,周瑜望着血色黄昏,一群飞鸟鸣叫着向太阳飞去,大脑忽地灵光一闪。
太平盛世,百姓们生活稳定,都愿意遵守儒学的规范,或者是不敢超越这个规范,否则就会被社会所不容。乱世中,人人自危,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或是对未来没有把握,及时行乐的思想就盛行了,人的种种欲望就失去了束缚。人人都自危,谁还会去管别人的事情?人人都不管身外之事,儒家的思想规范就失去了约束力,对了,儒学只能守天下,不能打天下。
孔子一生七十三个春秋,经常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也想封侯拜相,将自己的思想主张付诸实施,却四处碰壁,有时还会受到围攻,甚至有一次差点饿死,形同“丧家之犬”,在孤独落寞中完结了一生。以前以为是各诸侯王有眼无珠,其实不然,是孔子的思想在乱世里行不通。
周瑜大脑激荡,又想起了罗薇的悲惨遭遇。
州学里的学生为何减少,为何罗成的私学无人问津,原因就是时局动荡,儒学正在失去他的社会约束力,谁还会学它。乱世之中,哪一门学问最有用武之地?
当然是兵家之学了。
对了,要想在乱世之中雄起,只有弃笔从戎。
“啊———”周瑜为了这个发现,仰望天空,禁不住大叫一声,把鲁肃吓了一跳。
先于我毕业的学长们,也都不得志。我只有弃儒学,习兵法,才可能在乱世中光宗耀祖,流芳百世。否则,学长们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罗成的遭遇,岂不就是我的一面镜子。
弃儒学,习兵法,非要离开淮江书院。
周瑜被这个念头吓了一跳。
这么做,夫子和父母绝不会答应,我非要离开,一定会背上叛逆的恶名,那会怎么样呢?被逐出师门和家门,师徒成仇,父子反目,身败名裂,多年的功名毁于一旦。
如果不离开淮江书院呢?
那后果岂不更可怕,一生最宝贵的光阴消耗在无用之学上,人生苦短,岁月无情,这是万万不行的。有的学识是力量,有的则是束缚。我在淮江书院的日子越久,思想观念被儒学捆绑得越紧,就越不能适应乱世。也就是说,在淮江书院多待一天,受的“毒害”就深一分,未来的希望就少一分,这岂不是慢性自杀。
他一会儿这样想,一会儿又那样想,接连几天都心不在焉,和鲁肃的话都说得少了。
到了谯县,周瑜猛地想起一个人———曹操。
十多年前,曹操由乔玄推荐,想入读淮江书院,被颜衡拒绝了,此事传得很广。以前,周瑜觉得曹操没能入读淮江书院,是个“不入流”的人物,如今却不这样看了。
事实也正是如此。
曹氏是谯县的大姓,曹操的故事在谯县流传极广。
他二十岁时,被推举为孝廉,作了郎官,出任洛阳北都尉。在任期间,将五色棒挂于尉门四门左右,遇到犯禁之人,不管是谁一概棒杀。灵帝最宠信的小黄门蹇硕的叔叔夜行,被曹操逮住,随即棒杀,京城震动,无人再敢触犯。皇帝的近臣们都恨之入骨。
曹操被有识之士推荐为顿丘县令,后来又被召回任议郎。在此期间,曹操大胆上书,指出目前奸佞当道,良臣受挤,亟须改革,可惜不被灵帝采纳。
黄巾军起事,曹操被任命为骑都尉,征讨颖川的黄巾军,大获全胜,升任济南国相。济南国辖有十几个县,县中长官大多依附权贵外戚,贪污受贿,名声狼藉,于是曹操上奏朝廷,罢免了许多人,禁闭滥设的寺院,犯法作乱的人逃跑他乡,郡内秩序井然。
周瑜听了这些故事,对曹操更是刮目相看,心向往之。
在谯县,曹操是百姓心中的英雄,是英雄中的豪杰,他振臂一呼,就有万余人响应。就连以勇武著称的阳平卫国人乐进、山阳巨鹿人李典都来投奔曹操,还有曹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