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石重贵及宫妃10余人,准备纵火自焚。眼见得宫中已三四处起火,石重贵亲军将领薛超赶到,命士卒扑灭了烟火,同翰林学士范质二人伏地劝阻,乞请太后与皇帝保全身家。范质认为:“辽主来书,无甚恶意,只要奉表请罪,或许还能保全晋室宗社。”怀着这样的痴心妄想,李太后放弃了轻生的念头,命范质帮助起草降表,她与石重贵各书一份,乞求辽主宽恕,企图保全后晋社稷。其中她自己的那份表文写道:“晋室皇太后媳妇李氏妄言:张彦泽、傅住儿已占领汴京,伏蒙阿翁皇帝降书安抚,妾感激涕零。妾伏念先皇帝(指石敬瑭)在太原之时,被大军围困,危同累卵,急若倒悬,智勇俱穷,朝夕不保。在那万分危急的关头,阿翁皇帝亲自率兵营救,跋履山川,逾越险阻,扫平围困军队,平定了中原,将石(敬瑭)氏从死亡中救出,还帮他建立了晋朝社稷,立他为儿皇帝,大恩大德,一日不敢忘怀。不幸先皇帝去世,重贵嗣位,不能安邦息民,反而忘恩负义,与阿翁皇帝大动干戈,犯上作乱,自起衅端,自贻颠覆,抗尊辱祖,内外离散,以致晋室上将牵羊,六师解甲,举宗负衅,延颈偷生。惶惑之中,阿翁皇帝不念罪过,明宣恩旨,曲尊慰抚,使贱妾垂亡之命神爽飞越,再生之恩,不知何以为报!今特遣孙儿延煦、延宝(石重贵之二子)奉表请罪,如蒙阿翁皇帝惠顾畴昔,念与先皇帝父子之情,稍息赫怒,不赐诛杀,实则贱妾之大望也。”
石重贵的降表与李太后降表内容相似,皆卑词切切,请罪求饶。耶律德光览表,立即令人将李太后和石重贵驱出皇宫,囚禁到开封府中。石重贵被迫脱去皇袍,改服素衣。
后晋王朝至此告终。耶律德光在汴京登基,表示自己正式成为中原皇帝,宣布以大辽为国号,改年号为大同元年。
李太后本拟奉表请罪,保住后晋社稷,不料与石重贵一起做了阶下囚,难免满面挂泪,无限悲哀。但这并不是她的最后结局,更悲惨的遭遇还在后面。
公元947年,辽帝耶律德光来到汴京,李太后与石重贵请求到郊外迎接,辽主不愿接见,派人致书云:“你等不要担忧,宿饭处当有安排。”然后命李太后带着石重贵及晋室宫眷全部迁入封禅寺内,以重兵看守,不准随便外出。时值正月,连日冷雨,寺内酒肉绝迹,素食也仅足僧人受用,过惯了酒池肉林生活的石重贵,如今又冻又饿又愁,哪里忍受得了呢?李太后派人给寺僧传话:“我过去曾赏你们饭食数万金,难道你们全忘了么?怎么连口吃的也不给呀?”僧徒答曰:“虏意难测,没有命令我等不敢进食。”直气得太后老泪纵横,石重贵只好偷偷地向守兵乞求,讨来几碗粗粝烂饭,太后等人勉强充饥。如此过了数日,才接到辽主圣旨:石重贵由孙皇帝降为光禄大夫、卒子尉,封为“负义侯”,合家迁住黄龙府(今吉林农安)。听说要发配到黄龙府,石重贵与李太后及诸随从宫眷,无不相向号泣,以泪洗面。想不到中原宫廷中的天子皇亲,一下子变成了漠北塞外的囚徒,怎能不慌,又怎能不悲哀,挨过正月,辽主派来300骑兵,押送石重贵一家北迁。启程那日,李太后突然接到辽主传话:“闻重贵不从母教,因致覆亡。太后媳妇可自行选择去处,不必与重贵偕行。”
李太后慌忙泣道:“重贵对太后媳妇李氏妾非常孝敬,不过违背先皇大志,失和于阿翁皇帝,所以一举败灭。今妾母子幸蒙大恩,保全身家性命,母不随子,欲何所归?”言毕携眷起行,北迁的队伍开出都门,都城人士皆掩面哀叹。李太后乘车在前,后面皇妃安氏、石重贵,皇后冯氏、皇弟重睿、皇子延煦、延宝等人紧紧相随。还有宫妃50人,内宫30人、东西班50人、医官1人、控鹤官4人、御厨7人、茶酒3人、仪蛮司3人、亲军20人,一同从行。阿翁皇帝念媳妇李太后恭顺,又派原晋相赵莹、枢密使冯玉、都指挥使李彦韬随行伴送。沿途所经,皆是故晋州县,州郡长吏不敢迎奉,偶有路旁父老送来食物,大都被契丹骑兵抢吃,可怜李太后一行,吃了早餐没有晚餐,得了晚餐又没有早餐,加上山川艰险,风雨凄清,触目皆愁。回忆宫内生活,荣华富贵,恍同隔世,忽听得几声马叫,李太后不禁大恸,仰面长号:“天乎天乎,富贵原是梦幻么?”
到了幽州(今北京)城,全城士兵都争相迎观,有人牵羊持酒前来献纳,皆被卫兵叱去,李太后深感万分悲惨,观者亦无不唏嘘。不料突然来了守城主将,号称是奉了辽王的命令,将李太后一行接入城内,犒赏酒肉,奉为宾客。原来这主将不是别人,正是那后晋北边守将、石敬瑭的连襟赵延寿,现已投降契丹,被辽主任命为幽州节度使,为燕王。他的原配夫人是李太后的姐姐兴平公主,兴平公主死后,他又娶了李太后的妹妹永安公主为续弦。因为这种亲戚关系,赵延寿不能闭门拒客。他的母亲种氏和永安公主将李太后奉为上宾,备食馔招待,石重贵等人皆得饱餐一场。但好景不长,停住旬日又得上路北行。
自幽州启程,行10余日到平州(今河北卢龙),再向东过榆关,尘沙蔽天,供给顿绝,众人皆饿得饥肠辘辘,困顿异常,夜间住宿也无馆驿,往往在山麓林间瞌睡了事。幸亏路边布满野蔬果实,宫女随从争相拾来充饥,李太后及重贵也借此分一二,苟延残命。
又行七八日至锦州(今辽宁锦州),州署中悬有辽太祖阿保机画像,辽兵强迫李太后与石重贵下拜,二人不胜屈辱,泣呼:“不令我死?”再走了10余日,渡辽河,至渤海国铁州(今吉林敦化西南,或云在辉南境),迤俪而至黄龙府。李太后年岁已高,委顿万分,冯皇后以下诸妃嫔,也无不花容憔悴,玉骨销磨,石重贵更是形神俱损,气力幽微。
在黄龙府住到六月,契丹国母述律太后下令将李太后及石重贵移出黄龙府,迁居怀密州。这怀密州还在黄龙府西北1500里以外的地方,迫于命令,李太后只得领石重贵再度启程,跋涉长途,去往那遥远的荒野。当李太后一行来到辽阳(今辽宁辽阳)以北200里的地方时,辽朝内部突然发生了重大事变。耶律德光猝死于中原,其侄儿永康王兀欲在恒州(今河北正定)自立为帝,并捏造先帝遗制,传谕四方,不料报知述律太后,遭到极力反对。述律太后以国母的身份传谕兀欲,令他取消成议,并发兵声讨。双方交战,述律太后失败被囚,大局就绪,兀欲自称天授皇帝,改元天禄,大赦天下,召李太后及石重贵还居辽阳。
公元948年,天授帝驾临辽阳,李太后领着石重贵,白衣纱帽,拜谒兀欲。兀欲大发慈悲,令重贵更易常服入见,并赐他旁坐,摆酒款待,直把李太后及重贵感激得涕零不已,真有点苦尽甜来的感觉了。偏偏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因天气渐近盛夏,兀欲同妻兄禅奴要陉地避暑,竟向李太后及重贵索取内官及东西班各15人,还要取重贵幼女为禅奴婢妾,重贵子延煦也被索去陪行,刚刚安下心来的李太后和石重贵又是几番无限伤感,无限悲忧。待到秋天,兀欲还居霸州(今河北霸县),李太后不顾年老体弱,单骑驰至霸州,往谒兀欲,乘便顾视孙儿延煦。延煦在兀欲帐中拜见祖母,老少重逢,悲喜交集,兀欲为此情景深深感动,对李太后说道:“我无心伤害你的子孙,望你放心。”李太后拜谢道:“蒙皇帝大恩,贱妾子孙将世世报德。但妾等坐食上国,常怀惭愧,能否于汉儿城旁赐一块土地,让妾子孙在此耕种为生?如承俯允,更感德无穷了!”兀欲温颜答道:“我会让你满意的,你带延煦回辽阳等候敕令吧。”
公元949年春,兀欲敕书颁到,令李太后及石重贵南徙建州(今辽宁朝阳)。自辽阳至建州行程千余里,李太后与石重贵携眷启行,途中翻山越岭,备极艰辛,抵达建州,建州节度使赵延晖出城迎接,安置正寝,款待了李太后母子。几天后,赵延晖按照兀欲敕令,划建州数十里外土地50顷给李太后母子,并拨给库银若干,让他们开垦荒地,筑室分耕。李太后及石重贵带领随行数百人尽往耕作,按时收成,过着男耕女织的农家生活,总算是有了归宿。蹉跎过了一年,李太后寝疾,无药可医,病势日重,延至八月中秋,已入弥留之际,见石重贵在侧,便呜咽与语道:“我死之后,焚烧尸骨,将骨灰送到范阳佛寺(今北京城西南),万万不要做了虏地孤鬼呀。”言毕即殁,石重贵与随行宫人无不扶尸大恸,守灵数日,便将其焚骨扬灰,穿地而葬。此后石重贵一直苟安于建州,不知所终。
第二百二十八章 冯氏后晋出帝石重贵皇后
姓名:冯皇后
生卒年:不详
籍贯:五代时定州(今河北省定县)
婚配:后晋出帝石重贵
封号:皇后
冯皇后,后唐邺都副留守冯濛之女,后晋创建者石敬瑭之侄媳。
冯氏从小便聪颖伶俐、又颇有姿色。初嫁后晋高祖石敬瑭的弟弟石重胤为妻,因得石敬瑭见爱,故被封为吴国夫人。后石重胤死,冯氏只好暂时守寡,时年约20岁左右。
公元942年,即后晋高祖天福七年,石敬瑭卒,冯氏穿素服为皇兄守灵,出帝石重贵亦在为叔父守灵。出帝石重贵早就对婶娘冯氏爱慕,这时恰好有机会都在灵堂,二人不约而同,相互对目投情,并移坐一起,借丧服掩盖,握手极欢。又微言密商,决定“嫁、娶”为后。于是出帝在居丧中,遂纳婶娘冯氏为皇后,并与冯皇后一起,在石敬瑭梓宫前洒酒而祭,然后与冯皇后酣饮歌舞,从而把石敬瑭的整个丧事,办成了出帝纳后的喜事。冯皇后位居中宫,常干预朝政,其兄冯玉官至户部侍郎。
之后,出帝石重贵仍如“儿皇帝”石敬瑭一样,屈辱偷生,向契丹王称孙。然契丹仍寻事生非,并以“出帝纳叔母为后、极乱人伦”为借口,于后晋出帝开运三年,大举进犯洛阳,后晋亡,出帝石重贵及冯皇后被虏押北迁,出帝被贬为负义侯,冯皇后不知其详。
第三十六卷 五代后妃(后汉)
第二百二十九章 李氏后汉高祖刘知远皇后
姓名:李氏
生卒年:约公元913~954年
籍贯:唐末晋阳(今山西太原)
婚配:后汉高祖刘知远
封号:皇后
尊号:昭圣皇太后
早年:一子刘承祐(即隐帝)
李氏生于唐朝末年的一个贫苦农家,虽长年劳作,经风历雪,但仍然显露出宜人之美,天生丽质,自然之美不减分毫。一天,她在河边漂洗衣物,被时任李嗣源偏将的刘知远看到,刘知远遂生爱慕之心。回府后,刘知远立即派人到李家提亲,被李家拒绝。当天夜里,刘知远便带几个骑兵抢走了李家姑娘,娶为妻子。婚后,二人感情甚好。后又生下儿子刘承祐,夫妻感情进一步加深。
之后,刘知远因军功晋升为河东节度使,受封北平王,李氏亦被封为魏国夫人。
公元942年,石敬瑭死,后晋出帝石重贵即位,政治日益腐败。
公元947年,刘知远也在太原称帝,国号汉,史称后汉,刘知远即后汉高祖皇帝。
称帝以后,刘知远打算敛取民财,犒赏将士。李氏闻知此事,乘刘知远入宫时,直言进谏道:“建立国家虽是天意,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