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
当然,帝国陆军的将领没有含糊,立即做出了承诺,但是也提出了一个前提条件,即得想尽办法阻止美国出兵。
这下,难题交到了帝国海军手上。
就算帝国陆军是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也对美国没有半点威胁,而且也无法阻止美国出兵红俄。
显然,能够发挥作用的就只有帝国海军了。
当时,雷德尔没有在军事会议上提出具体的作战计划,因为他并不相信美国会将其脆弱不堪的陆军派往残酷的大陆战场。更重要的是,当时获得的唯一信息,就是罗斯福在圣诞节前一天发表的公开讲话,根本没有获得其他更可靠的情报,也就无法判断美国会不会真的做出这种蠢事来。
显然,雷德尔希望罗斯福只是说着玩,或者说只是为了鼓舞士气。
可惜的是,雷德尔的希望落空了。
十二月二十六日,帝国海军情报机构就获得了消息,美国已经在纽约、费城与波士顿组建了三支大型运输船队,每支船队的规模都在五十艘以上,而且全是万吨级货轮。此外,美国陆军也正在向这三处港口集结,预计总兵力在四十万左右,也就是三十个师,还有大批重型装备也在装船。
罗斯福不是说着玩的!
当天晚上,雷德尔就去觐见了德皇。
不是他主动去的,而是德皇把他叫过去的。
德皇只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帝国海军有没有能力阻止这三支船队到达摩尔曼斯克,以及要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才能达到这个目的。
当时,雷德尔还想敷衍德皇,只是他很快发现,德皇没有跟他开玩笑。
结果就是,雷德尔首先提出来的方案被德皇直接否决了。这就是,雷德尔依然认为潜艇就足够了,没有必要出动主力舰队。
在德皇的逼迫下,雷德尔不得不承诺,如果有必要,他会出动公海舰队。
当然,雷德尔很快就要兑现这个承诺。
十二月二十七日,在纽约港集结的船队率先出发,编号pq…4231,即在一九四二年第三十一支由美国驶往红俄的运输船队。如果该船队顺利到达了摩尔曼斯克、或者是阿尔汉格尔斯克,并且装上红俄出产的资源返回美国,那么编号就将是qp…4231,即一九四二年第三十一支从红俄前往美国的运输船队。
这支船队,主要运载红俄急缺的战略物资,比如成品油、粮食、铝锭、航空发动机与轻武器弹药。根据德军获得的情报,物资总量在四十五万吨到五十万吨之间,相当于当年运送到红俄的物资总量的百分之十。
只是,这还没完。
仅仅一天之后,在波士顿集结的船队也出发了。
这是一支混编船队,除了拥有大约三十艘万吨级货轮之外,还有二十艘运兵船,运载了三十万吨物资与大约十个美国陆军师。当然,运载的物资中,也主要是这十个美军师的武器装备。
一九四二年的最后一天,在费城集结的船队也出发了。
这是一支纯粹的运兵船队,五十艘船只中,有三十艘是运兵船,搭载了大约二十个美军师的官兵,另外二十艘货轮全部运载这些美军部队的武器装备。也正是如此,该船队的护航兵力最为强大。
事实上,三支船队的护航力量都极为强大。
掩护pq…4231船队的护航舰队里有六艘护航航母、十艘反潜驱逐舰、八艘反潜护卫舰与四艘武装商船,其护航力量是通常情况下的两倍。掩护pq…4232船队的护航舰队里有十艘护航航母、十四艘反潜驱逐舰、十艘反潜护卫舰与两艘水上飞机母舰,护航力量是通常情况下的三倍。掩护pq…4333船队的是十二艘护航航母、十六艘反潜驱逐舰、十四艘反潜护卫舰与六艘水上飞机母舰,相当于通常情况下的四倍。除此之外,美军肯定还会调集部署在百慕大群岛、亚速尔群岛等岛屿上的远程反潜巡逻机肃清航道,英国皇家海军也会动用部署在本土与冰岛上的远程反潜巡逻机。
显然,用潜艇去袭击这三支船队,与找死没有区别。
要知道,就算把帝国海军所有在大西洋上活动的潜艇集中起来,也不见得能够伏击其中的一支船队。更重要的是,在如此强大的反潜护航力量面前,即便伏击成功,潜艇的损失也会非常惨重。在通常情况下,帝国海军遇到类似的船队,都会避而远之。当然,在此之前也没有遇到过类似的船队。
收到确切情报,雷德尔不得不慎重考虑是否让公海舰队出击了。
虽然雷德尔并不相信那批美军会强往红俄,而是认为将被派往英国,但是雷德尔承担不起判断错误所产生的后果。当然,不是这批美军在到达红俄之后,会对德俄战争产生多大的影响,而是到时候,帝国陆军的那帮将领们就可以把没有及时攻占莫斯科、没能及时击败红俄的全部责任都推到帝国海军身上。
十二月二十九日,雷德尔就下令让公海舰队升火,做好出港准备。
两天后,在得知最后一支运输船队离开了费城之后,雷德尔给公海舰队司令斯佩上将下达了出击命令。
只是,雷德尔在命令中提到,如果遭到英国皇家海军的本土舰队拦截,且不可恋战。
问题是,雷德尔并没有说清楚具体的应对方式,即到底是立即返回威廉港,还是继续向北大西洋突击。
事实上,当时雷德尔也不能直接说,只能暗示斯佩。
道理很简单,如果他在命令中明确提到在遭到拦截之后返航,那么他就无法向德皇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做。如果斯佩能够明白他的意思,那么就算下令返航,也属于战术行为,与帝国海军司令下达的命令没有直接关系。这样一来,德皇就没有理由来责问雷德尔,甚至没有理由认为帝国海军作战不力。即便的德皇要问罪,承担责任的也是斯佩,而雷德尔在撇清干系之后,自然会设法替斯佩说情。
问题是,斯佩能够搞明白雷德尔的意思吗?
第三百零一章 优劣有别
第三百零一章
优劣有别
十二月三十一日夜间,公海舰队驶出了威廉港。
此时,英国皇家海军的本土舰队已经在北海上活动了六天,坎宁安已经等得有点不大耐烦了。
战后,战史学家对斯佩与坎宁安的评价是褒贬不一。
在很多人看来,坎宁安就是英国皇家海军中的尼米兹与斯普鲁恩斯,是一个在战略与战术上都极具才华的统帅型海军将领。甚至有人认为,如果坎宁安生在美国,尼米兹就不可能成为太平洋舰队司令,而且斯普鲁恩斯也不会有用武之地,美国更不可能在参战后不久就丧失主动权。
当然,这种评价多少都有些过头了。
不可否认,坎宁安确实是一个极具才华的海军将领,但是在战略上,他比尼米兹差了很大一截,而在战术上,又比不了斯普鲁恩斯。只能说,坎宁安的综合才能较为出众,但是在某一种能力上,他绝对算不上最好。
当然,坎宁安能够获得如此多的赞誉,就与这场海战有关。
在一九四二年的最后一天,坎宁安手里只有七艘快速战列舰,编在海峡舰队里的两艘战列舰还没有进入北海,而且英国皇家海军也没有把这两艘“纳尔逊”级战列舰交给坎宁安指挥。
主要就是,在与公海舰队作战的时候,这两艘战列舰没有太大的价值。
虽然在火力上,“纳尔逊”级强于“乔治五世”级,特别是从美国获得了性能更好的十六英寸穿甲弹,并且改造了主炮的药室之后,其火力已能与美国海军的快速战列舰媲美,超过了“乔治五世”级一大截。问题是,“纳尔逊”级是标准的“前条约时代”战列舰,最高航速仅有可怜的二十三节,甚至比不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更别说与快速战列舰相比了。要命的是,受基本设计限制,加上过低的排水量,“纳尔逊”级根本不可能通过改造来提高航行速度。此外,在英国皇家海军想到对“纳尔逊”级进行改造的时候,“乔治五世”级已经开工,而且当时美国还没有为英国提供新式舰炮,因此改造很不划算。
结果就是,直到一九四二年底,这两艘战列舰依然保持着战争爆发时的样子。
当然,变化也有,主要就是增强防空火力。在一九四一年底的大修中,两艘“纳尔逊”级都针对日益突出的空中威胁,增加了高射炮的数量,四十毫米高射炮增加到十六门,二十毫米机关炮则增加到了七十门左右。单独从防空火力上看,两艘“纳尔逊”级已经达到了大战期间的平均水准。
问题是,这两艘战舰的制海作战能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增强。
也正是如此,英国皇家海军也就一直没有让这两艘战舰执行制海任务,甚至没有将其编入本土舰队。
当时,两艘战舰在海峡舰队里面,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盯住英吉利海峡南面的那些法国港口,并且时不时的前往法国沿海地区,炮击一下被德军控制的港口,宣示英国皇家海军在海峡里的存在。此外,如果有必要的话,这两艘战舰也会偶尔参加一些护航行动,特别是在海峡里的护航行动。在过去的一年里,这两艘战舰在战斗中击沉了数艘德军小型舰艇,还在防空作战中击落了十多架德军的作战飞机。
有趣的是,当时这两艘战舰还有一个与海军无关的用途。
这就是,在英吉利海峡中间担任雷达警戒舰的角色,用其配备的对空警戒与搜索雷达监视周围的天空,在发现德意志第二帝国空军的轰炸机群之后,及时向后方汇报情况,为本土防空战斗机多提供了半个小时左右的预警时间。
也正式如此,帝国空军一直想炸掉这两艘战列舰,只是一直没能获得成功。
由此可见,当时坎宁安手里的兵力也不是很充足。
虽然编在本土舰队里的七艘快速战列舰都足够强大,特别是美国海军派来的两艘“南达科他”级,更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快速战列舰,其各项性能都超过了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的“俾斯麦”级,两艘“北卡罗来纳”级并不比“南达科他”级差多少,在各项主要性能上也都超过了“俾斯麦”级。但是公海舰队里有八艘大型战舰,而且公海舰队出港并不是与本土舰队决战。
得直接一点,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有牺牲精神,就算打不过本土舰队,也能够让几艘速度较快的大型战舰突破本土舰队的拦截进入北大西洋,而本土舰队要想找到、并且追上这几艘大型战舰,几乎是不大可能的事情。如此一来,就算那三支船队没有开往红俄,也会受到严重威胁。
可以说,当时换任何人在坎宁安的位置上,都会有这样的担心。
如此一来,在安排作战行动的时候,就会考虑到全歼公海舰队,也就会尽可能的朝这个方向努力。
显然,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判断。
别忘了,英国皇家海军的最终目的并非彻底打败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只是希望通过一场决定性的海上决战,使德意志第二帝国丧失登陆英国本土的能力,因此也就没有必要全歼公海舰队。
从战术上讲,只需要重创公海舰队,使其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丧失挑战英国皇家海军本土舰队、以及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可能击败本土舰队的能力就足够了,因此甚至不需要击沉公海舰队的主力舰,只需要使其最重要的四艘主力舰,即四艘快速战列舰遭到重创,且需要好几个月才能修复就足够了。
当然,如果有歼灭公海舰队的机会,而且不需要付出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