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陷世- 第21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德志在靠近马路的房间里,来往的车辆很吵,刚好又在二楼,更加接近马路了,这样的环境,让德志高兴不起来。
    不过,既来之则安之,这是古训,你反抗又如何?
    好在现在是地震之后的救援的消息,新闻里面长篇累牍地播发新闻,这些新闻,是德志从出生以来,看到最真实的新闻。因为有大量的外国进入灾区,官方的新闻媒体不敢做虚假宣传。
    官方可能有些后悔,不该将地震级别提高,一提高,就引来了很多国际组织,包括国际记者,他们敢说真话,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作假的新闻不长久,作假的新闻机构也离死不远了。
    看着新闻,只想掉泪,但爱莫能助,好在港岛那边正在筹款,不久就会派人前往救援。进入灾区的,有不少机构,谁是真正的爱心团体,马上就能看到。
    到了中午,来支书请大家下楼吃饭。但他没有出现。这是房东大婶说的。她说:“来书记不来了,他另外有事,让我做好了饭,来招待大家。”
    尹懋、余哥连说谢谢。马上下来。
    德志心里不爽。这不符合规矩啊。在哪里没有饭吃。何必要到这里来,我们又不是要饭的!来支书怎能像打发叫花子一样呢?
    德志心里不爽,余哥和尹懋倒没说什么。可能他们考虑的最多的。还是先吃饱肚子再说,至于重视不重视,那是后话,吃饱了就睡,外人说像猪那样活着,也行,只管肚儿圆,管他什么天。
    一个火锅,三个菜,米饭,没有酒,还行,出门在外,吃饱就行,还穷讲究啥?来支书明显有些摆官架子,他是村支书,但是,村子发展很快,看起来就像小乡镇,村子人口上去了,房子增加了,他的称呼却没变。
    他可能是怀着这种态度来对待德志他们。要知道,德志他们是当兵的,没有实权,就是来了领导,来支书还是有些高傲,对付这样的人,德志还真没辙。
    吃完了饭,继续看电视的看电视,看书的看书,原来打算做一些项目开始前的调查,也泡了汤,因来支书根本不跟你见面,就没办法沟通工作,只能等他有空了再说。
    时间很快,很容易混的,到了晚上,还是在房东家吃饭,也行,不用自己掏腰包,既然是村里安排的,就应由村里埋单。
    当晚,就洗洗睡了。
    第二天,来了一个副主任,德志看这个人,仿佛在哪里见过,他自我介绍:“我是村副主任,受来书记的委托,来配合三位先生的工作。不知道三位先生要我来做什么?”
    “我们这里有一些调查问卷,想先走访一些农户。”尹懋抢先说,他认为这个村肯定是他来负责的。
    “哦,是这样啊?你们先等一等,我打个电话。”副主任走出房间,到了走廊,用本地话跟人打电话。
    副主任自称姓温。
    温副主任是副职,那么正职是谁,正职就是来支书,来支书也叫来主任,书记主任是一个人,其他的都是副职,说难听的,就是跑腿的。
    过了一会儿,温主任回来说:“可以。那我们现在去走访吗?”
    很明显,温主任得到了授权,没有授权,他不可能去走访。
    尹懋说:“好吧,我们现在就去。”
    德志觉得尹懋很聪明,这时候和温主任出去走访,中午肯定不会挨饿,有饭吃就行。走访,其实是轻车熟路的,老一套,流于形式的,没什么新意。设计的问题,有些繁琐。在归州走访的时候,用的就是这问卷,没有什么改进的,这是老外设计的,当然有道理,加上中文的翻译水平,的确让人觉得有些奇怪。
    不走访不知道,一走访吓一跳。
    这里的住户大部分是移民来的,从山上搬下来的村民很少,山上的村民有房子有地有山有林,搬下来,啥都没有,还要扛着锄头上山,一天走个来回,不是干活累死的,是走路走死的。
    外地移民来的,大部分都给村里交了钱,认为不存在再出钱,做水利是村委会的事,是政府负责的,跟住户没关系。
    但是考虑到温主任在场,温主任也是这条街上居住的,开了茶厂,咋说还要给个面子,尹懋问:“你们愿不愿意出钱,自己出一部分钱来修建水池和铺设管道?”
    他们看看温主任,然后说:“愿意!”
    德志很清楚,这是演戏!现在说的好听,将来就不是那回事了,越到交钱的时候,越会推翻现在说的。
    不知道怎么回事,越是靠近汉人区,人越狡猾,在深山,在少数民族多的地方,相对好一点,那里的人淳朴,说话算话,要说受到儒家文化影响最深的汉人,反而丧失了起码的诚信。
    德志看得多了。自然不太相信他们说的一套鬼话,反正没有在白纸上签下黑字,根本没有证据可以查找。又不会现场录音,现场录音也没什么,当时说的,不算数,反正撒谎又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
    调查走访进行了几户,大家都觉得很累。看着街道两边新建的房子,墙上贴了瓷砖。街道也是真正的石头铺成。有路灯,有垃圾箱,城市里该有的,这里都有。有移动电话营业厅。有超市。还有摩托车店。有洗车的,有茶厂,这些设施。都是小乡镇上有的。
    对于投资做水利,投资小了不行,投资大了又投不起,不符合项目原则。德志走过不少地方,没想到到最后,竟然给一个小乡镇投资做水利,机构正在向邪路上走,完全背离了扶贫的原则和宗旨。
    德志管不了那么多,既然合同都签了,还说什么呢,推动不了项目,不是工作人员的问题,是村里县里的问题。
    德志觉得,做项目要从最需要的地方着手,人家都不需要,肯定会不积极,不积极,你再有钱,能够买很多东西,人家不伸手去接,也是没用的。
    走访完毕,大家到了餐馆,中午终于出现了村支书,就是来支书。他说:“这两天特别忙,今天才来陪你们。”
    尹懋说:“谢谢书记来陪我们。”
    “调查的情况怎么样了?”来支书问。
    “还行,大家都愿意接受这个项目,也愿意出钱来做水利工程。”余哥说。
    来支书看了余哥一眼,就把眼睛移到别处,没有回应他说的。
    余哥自讨没趣,就不再多说了。在这时,小老板跑上来,说:“请大家入座,菜已经炒好了。马上就端上来。”
    来支书请他们先坐,德志不肯,就是从长幼次序,也要让老人先坐才对。
    来支书不客气,就一屁股坐在主宾席上,他一落座,其余的人都好坐了。除了温主任,还有村会计凌涵韶,村妇女主任。
    平时见不到这些人,吃饭的时候都来了,真有意思。看来,吃饭的时候,就是安排工作的最好时机,就像家长在吃饭的时候教训孩子们一样。
    大家看到丰盛的菜和火锅都弄好了,房间里顿时充满了香味儿。
    同样,好酒要配好菜,好菜配好酒,来支书叫来老板,老板问:“啥事?来书记。”
    “把你这里的好酒拿上来。”来支书说。
    “好的。”老板噔噔噔地跑下楼,没过多久,拿来当地的好酒,交给了来支书。
    来支书说:“为了灾区人民,我们来为他们敬酒。”
    说着,他打开了酒瓶子,看来很是熟悉。
    德志连连摇头说:“我不喝酒。”
    “我又没问你,看来,你是不打自招。你肯定会喝酒。来来来,少斟一点,喝了没事。”来支书说。
    他一说,还真说中了,德志在律师事务所的时候,没有少喝酒。那来支书不是吃素的,看得出来,被他识破了。
    尹懋也能喝,但是,初次和来支书打交道,他不敢暴露,连连说:“机构有规定,不准喝酒。”
    “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喝一点没事。”来支书说。
    “来书记,我们来是工作的,不是来喝酒的,喝了酒怎么工作?再说,机构规定不准喝酒,没有不透风的墙,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到时候,传到机构领导耳朵里,我们可是吃不了兜着走的。”
    大家一看,说话的是余哥。他的话声音大,说着不太标准的普通话,不过,大家都听得懂。有些字咬得不准,可是,他说话的意思,大概都弄懂了。
    “既然这么说,这久已经开了,又不能浪费,你们害怕,不喝那我们就喝点吧。”来支书说。
    他将酒给各位村干斟满,他自己斟了一点,他说:“大家辛苦了,来,喝酒,为了地震灾区的人民,为了我们的工作,坚守在自己的岗位,好好工作,就是对灾区最大的贡献。”

第256章 初次交锋
 
    第256章发布了,敬请亲们前来支持!
    他说完,大家都喝了酒,酒香四溢,令人垂涎三尺。不过,没喝酒的,大家面前都摆放了饮料,被邀请喝酒的时候,以及主动邀请别人喝酒的时候,都以饮料代替。
    德志心里再想喝酒,也得忍住,对酒的危害,一直都缺少认识,但是,为了工作,或者建立人脉关系,就必须牺牲一点身体上的健康。
    为了这份工作,必须要做出牺牲,但是,同样为了这份工作,不能端起酒杯,跟人家喝酒。项目能到这个村里来,证明有一定的关系,既然有关系,那就可能和领导有联系,
    喝了酒,就会丢工作,同样,不喝酒,会影响关系,毕竟都还是内地人,有些方面还是要入乡随俗,不能一味地坚持原则。现在,没有多少人坚持原则,那是书上写的,骗人的玩意,当成真,恐怕就会惹祸上身。
    吃了饭,他们喝了酒,看不出来他们脸色变红,看来,他们的酒量了得,在山上,不喝酒还真不好过,湿气太重,没准会有风湿病。
    喝酒可以祛湿解毒,让身体体内的毒素排解出去,这是他们的理论,不过,人的胃都是肉长的,经不起这样的酒精浸泡的。
    大家下午接着走访,看到那个温主任,逮着公家的酒不要钱,喝了又喝,其实已经不能做事。走访的事就交给了妇女主任,她还好,没有喝酒,陪着尹懋他们喝了饮料。
    妇女主任姓邹,她很愿意陪,她也在这两个组居住。
    来支书的意见,只解决一组,二组的饮水困难不解决,因他住在一组,还有。大部分商铺都在一组。
    如果分贫穷和富裕。可以说,一组和二组是天壤之别,一组是富人区,二组是贫民窟。两个地方的都是人。不过前面有贫富之别。
    走访的内容和上午的一样。在富人区问富人。答案大同小异。
    想去二组,大家都有这个想法,邹主任说等等。她立马跟来支书联系,过了一会儿,她说:“大家都辛苦了,最好别去二组了。等以后再安排。”
    人到了村里,就得听村里的安排,这是必须的,否则,就没办法建立好的关系。
    余哥不服气,对邹主任说:“我们的调查是抽样的,不是普查,既然是抽样,就是想到哪里去,就到哪里去,这样调查出来的结果才客观真实。”
    “啊呀呀,原来是客观真实啊,你们工作还挺认真的啊。”大家回头一看,正是来支书,弄不清楚他啥时候就站在他们背后偷听了。
    奇怪啊,刚才打电话还不在,打完电话就出现了,真有点邪门啊。来支书显然对余哥有了成见,倒不是因为他俩都偏瘦,而是因为政见不同,导致了分歧,继而挑剔和仇恨,都是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