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大导演》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是大导演- 第59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屿或者繁忙来往的船只,拍起来十分的漂亮。
    而且更让李小乐感到欣慰的是,印度的人力资源成本十分的便宜,比美国要便宜得多,这让他资金上的压力缓解了不少,《美国队长》与《绿巨人》的回款还没有完全回到黑珍珠手里,现在他可是咬着牙拍这部电影的。
    而这个决定,也让李小乐的御用韩国布景师许振激动差点叫出来,要知道,就算是《钢铁侠》中那种级别大场景,也完全无法与凭空制造这种万吨巨轮让人激动人心,这将绝对会是他职业生涯中最宏大的布景!这是他布景道具生涯的巅峰之作!是一个可以名留影史的作品!
    可还没等许振兴奋完,李小乐望着自己这问老搭档,就提出了一个堪称变态的要求:“我的要求很简单,虽然这艘船在电影人出现的时间只有十多分钟,但是我需要他的效果超过詹姆斯·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
    “超越泰坦尼克号?”许振听着脑子都一阵发懵,他开始觉得李小乐是不是疯了……这个标准实在是太不现实了,这个意思就是要他超越《异形2》《真实的谎言》《泰坦尼克号》的道具师,圈内公认“布景魔术师”的彼得·拉蒙特?开什么玩笑……
    李小乐并没有开玩笑,现在没什么可以阻止他的了,他心目中的标杆就是李安与詹姆斯·卡梅隆这两座高山,他一定要超越他们
    在决定这个主意之后,李小乐当天,就将一个模型船放在一张桌子上,整整一天就守在那里,观察了一天之内不同时刻的光影效果,并且而时不时的制造出烟雾,看其在分钟如何运动,他研究了十个小时,以不同的角度拍摄甲板与上层船舱,然后回去仔细研究录像,确保如何落实他心目中所有的镜头。
    在李小乐最后确定所有的细节之后,许振的噩梦就开始了,在不到两周的时间,两千名印度与美国的建筑工人就在这个印度港口旁开始建造世界电影史上,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之后规模最大的摄影棚。
    宝莱坞在工程开始之初,就决定将海边的水池与布景建成公司的永久地产,以后就直接是宝莱坞影城之一,这也是宝莱坞的高层愿意帮助李小乐搞定政府部门的前提条件。
    让许振几乎要崩溃的工程计划是这样的,一百天的时间内完成这样几个设施……占地四十英亩的一座包含五个摄影棚的大片场,世界上最大的室外摄影水池,世界上最大的室内摄影水池,世界上最高的摄影棚,一幢服装楼,一幢演员楼,4座幢办公室楼和加工场所……
    而且,在这段时间内,另外一个工程组的工人们还要同城造出一艘“兰开斯特里亚”油轮的复制品,与原船的宏伟程度大致相当,“兰开斯特里亚”虽然比不上镀金时代奢华的象征泰坦尼克号那么精致,但是体积却比它更加巨大,当年这艘船动用了一万四千名工人,花了三年多时间才完成。
    而李小乐设计的“兰开斯特里亚”复制品,高达十二层楼,长七百八十六英尺,这个布景采用的是一比一的比例,只是截去了中段很多重复的部分,将长度缩短了一百英尺,这也让这个复制品能被容纳在刚刚被宝莱坞买下的这块地上。
    看过图纸之后的弗雷德与许振都完全震惊了,他们彻底被李小乐的野心吓到了……这哪里是拍电影啊,这完全是要真的建一艘万吨巨轮的外壳啊……
    “这办不到,这绝对办不到。”负责这次黑珍珠公司建设“兰开斯特里亚”复制品建筑总监,印度设计师科迪·特里用那半生不熟的英文道,这位印度设计师虽然是在英国受的教育,但是口音却和《生活大爆炸》里的拉杰一模一样,让李小乐听得总是有些忍不住想笑。
    “工期是一百天,这个剧情我们会在最后拍摄,我相信你们应该赶得上吧。”李小乐觉得时间很充足,10年前詹姆斯卡梅隆的团队都做到了,现在科技进步了这么多,他们当然也能做到。
    “等等,老板……这艘……艘……船结构太复杂了,而且你……你还要追求质感逼真,我怕这实在是很难按……按时完成。”已经贵为奥斯卡奖得主的许振也不由紧张地劝阻道。
    “湿婆神在上要做成这样一整艘船,起码要6个月!”设计师科迪·特里望着李小乐,气鼓鼓地把双手插在胸前道,他最恨这种外行人来指挥他了,三个月……别开玩笑了。
    “噗哧”李小乐看着他气呼呼的模样,又听着他那弹舌头的印度口音,不自觉地想起《生活大爆炸》里的拉杰对死党霍华德撒娇的剧情,终于忍不住被他逗得笑了出来。
    “有什么好笑的!”科迪·特里瞪着那双睫毛超长的大眼睛,愤怒地瞪着李小乐道,这个家伙不光光是爱瞎指挥,而嘲笑他的口音!真太没礼貌。
    “抱歉……抱歉……”李小乐拼命忍住笑意,深呼吸了好几次才勉强摆出导演的语调道:“我们不需要制作一整艘船,严格的来说,我们只要制作半艘,另外一边只要搭个架子就好了,我们只要建造好左半边。”李小乐边说边比划道。“那你怎么打算拍摄出全景镜头?还有那些特写?”弗雷德一下子就听出了李小乐取巧的思路,沉声提醒道:“如果你打算另外一半用电脑特效合成,恐怕上映之后效果会大打折扣,以你现在实物模型建设的这么精致的程度,加上自然光线,想要做另外一边的电脑CG特效合成,花费恐怕跟你做全CG差不多了……”一般而言,实物与CG配合都是实物在前,CG背景在后,像是这样同一个物体的两面制作的技术难度太大了,精密度与细度与光线搭配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
    加微信cmread365;悦读有惊喜



第696场 艺术的级别
    “这方法简直是绝了……你是怎么想到的……?”弗雷德反应过来之后,老脸都不住颤抖着,很是激动的样子,现在电影大家都习惯用数码摄影机了,拼命都在特效上绕,都忽略了胶片机的这种奇特功能,李小乐虽然只是一说,但是这个思路确实给人醍醐灌顶颠覆性的感觉。
    这就像是,当年拍摄《夺宝奇兵》为了拍摄一组狭窄隧道洞穴里的轨道车高速下滑的戏份,由于摄影机太大放不进去,道具师都死脑筋的非提议要要拆掉整个山穴的一边体积,就为了拍摄这一组镜头,结果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灵机一动,用最简单体积小的照相机绑定在狭窄的山壁上,用一张张照片组成了21帧每秒的完美镜头,让人叹为观止。
    李小乐这个创意也是异曲同工之妙实在是太奇思妙想了!
    当发觉三个人都用尊敬,甚至是崇拜的目光看着自己的时候,李小乐也不由干咳了一声,有些不好意思起来,这个方法还真不是他发明的,是两年之后诺兰拍摄《盗梦空间》之后设计出的奇思妙想,他只是拿来用用罢了。
    “对了,这样说来,是不是所有的标志,制服和图案,都要照成镜像效果制作同样一套反的?”弗雷德突然想到了什么,沉吟道。
    李小乐愣了一下,心里一个激灵,连忙理所当然地点头:“我刚才难道没说吗……?当然要做一套镜像的,否则怎么拍?这么简单的问题还要问?”
    弗雷德与许振都点了点头,都还在沉浸在李小乐给他们带来的绝妙点子的震撼中,并没有对这件“小事”有什么反应。
    李小乐反问完,看众人都没发现什么破绽,心里却是流了一地的汗……好险,他真是光顾着拉班子搞建设,差点就把这个细节忘记了……要是没做镜像的这些,到时候拍起来电影里一看另外一边图案都倒过来……那真是要闹大笑话了,最近事情实在是太多了,脑子一乱,怎么会把这个细节忘记了……
    这老弗雷德虽然一天到晚冷着老脸,但是关键时刻还真管用,要是没有他这个艺术指导,这电影恐怕还真很难在年底完成,李小乐心里感叹着这次请到弗雷德实在是太正确了。
    接下来,在李小乐精密而天才的部署下,黑珍珠公司与宝莱坞的布景团队开始了紧张的施工,由于李小乐变态的时间要求,许多布景与容纳他们的建筑都是同步开工,许振的布景团队忙于搭建餐厅和大楼时,工人们正在他们头上修筑建筑屋顶,每个周末都有新的建筑拔地而起,就好像是淘金热时的美国乡镇一样。
    黑珍珠公司在宝莱坞修建新的影视基地的消息,马上就传遍了全印度,不过整个印度媒体对这个电影似乎都不怎么感冒,很多美国导演曾经来印度拍过电影,就像是是正在新德里《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剧组一样,他们的电影只是把印度拍的更加贫穷。
    印度人们觉得李小乐与那些高高在上的美国人没什么两样,不过是通过电影故事中印度的丑陋,来昭示他们国家的优越感罢了……并没有做任何正面或者负面的报导。
    全印度只有一个人比较关心这部电影的品质,那就是原著作者扬·马特尔,他深深知道这部自己的小说改编电影究竟有多么难,他担心这部电影的进度,李小乐声称自己要在半年之内把他拍完,这让他觉得极为荒唐。
    他甚至找到了自己老老朋友,印度著名的导演拉库马·希拉尼(《三傻大闹宝莱坞》,《黑道大哥再出击》,《黑帮大佬医生梦》)进行剧组探访。
    他们并没有让李小乐给他们安排什么随行人员,而是自己四处看看。
    “这个中国导演还真是跟外号一样,真的把自己当耶稣了,他想要用七天创造世界吗?”库马·希拉尼摸着自己络腮胡,看着周围几千名工人在所有建筑的施工忙碌景象,不由感叹道。
    “他确实是一个很特别的人。”扬·马特尔点了点头,当初李小乐要买他剧本改编权的时候,他的小说才刚刚出版并没有大红大紫,那时候一个籍籍无名的中国导演要买他的影视改编权,扬·马特尔还是相当兴奋的,以很低的价格就转让了,但是就连扬·马特尔自己都没想到,他的这本题材小众的小说竟然能成功大卖……成为印度代表文学之一。
    他要早知道是这样,这个故事就应该留给自己本国的导演,像是库马·希拉尼这些人,总比李小乐这个中国导演强吧……
    “我真的很害怕,他拍不出我们印度的感觉出来……你知道他毕竟是一个中国人。”扬·马特尔叹了口气,在现代印度人眼中,扶持巴基斯坦的中国人,似乎还是那个冷战时代的强硬派,除了做生意赚钱比较拿手之外,对于艺术远远没有他们印度有成就。
    在他们心中,宝莱坞才是能与好莱坞抗衡的世界电影中心,他们是唯一一个敞开电影市场,还能在本土市场打败好莱坞电影的世界大国。
    “是啊,我听说那个叫丹尼·博伊尔的混蛋简直把我们的新德里拍成了地狱……这些国外导演根本不懂得我们的文化……”库马·希拉尼苦笑着摇了摇头,即是羡慕国外导演拥有的巨大投资,又是拿他们的偏见无可奈何。
    可当两人踏入已经修建好的“兰开斯特里亚”头等舱餐室时,瞬间都被眼前看到一切的景色都惊呆了,这个为了仅仅为了拍摄几个场景的头等舱室,面积足足可以容纳五百人,里面的壁灯,地毯,座椅板凳,几乎每个细节都完全像是在1947年那哥年代的风格,甚至旁边角落里的烟灰缸,都印有“印度之星”标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