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翔》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官翔- 第1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连饭也不吃就走了,对老于这个村支书的威信也是一种打击,不出几天,村里就会传出来什么严镇长不待见老于了,什么老于的村支书要被拿下了之类的传言。这样一来,严宁好心却办了坏事,还不如在这吃上一顿饭,给老于一个面子。

想到这里,严宁便不再推辞,算是默许了于支书的提意。几个人走出了老于家,司机老李自己找地方擦车去了。

老于在前面带着路,严宁和小周跟在后面,边走边看,这靠山村给严宁的整体印象是很穷,并且很脏、很乱,整个村里大多都是土坯房,没有几家是砖瓦房,从这点可以看出来村里很穷,另外,村里各处的街道垃圾、粪便、污水随处都是,散发出阵阵的恶臭,可能是天太热的原因,走过几条巷道也没碰到什么人,时不时的能听到几声狗叫,或者几只脏希希猫在巷道中窜过。

透过圈成院子的柞木杖子,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多少种了点应季蔬菜,什么黄瓜、柿子、小葱一类的,算是给矮爬爬的土坯房带来点绿意。严宁琢磨着似乎可以从村容村貌上做点什么……

   16、下乡调研3

16、下乡调研3

“于书记,这村子里的环境有点太差了,咱居家过日子,总得有个样子不是,这村容村貌方面你得上点心,这两天,看看召集一下村民集中治理一下,有个好环境,大家心情也舒服不是……既然我包了靠山村,带领群众致富就是我的责任,等我回去再琢磨琢磨,看看能不能找条适合咱靠山村发展的路……”

严宁知道,靠山村之所以脏成这样,主要是村民的心散了。无论靠山村要发展什么产业,没有凝聚力、向心力是干不成事的,虽然现在发展路子还没选好,但正好借着整治村容村貌,先把村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再说。

“唉!这不都是太穷闹的,村里的人饭都快吃不上了,也没心思去考虑啥环境问题,有个睡觉的地方就行了……回头我就召集一下村民,按严镇长的吩咐,先把环境搞起来……”老于看严宁的话不多,从头到尾没发表过什么意见,突然间把话题转到村容村貌上,有点让他摸不透深浅,嘴上虽然尴尬的解释着,心里却暗自嘀咕,先按严镇长的交待,把村子里的环境收拾一下再说。

靠山村有两千多人,人不少,但户数不多,只有四五百户的样子,想来是因为太穷,实在起不了新房,多是几代人住在一起。村子不大,七八条巷道,一会的功夫就转了个遍,转过一个弯,已然走到了山脚下。远远的望去,翠绿的笔架山,寂静的透着几分阴沉,邻近村子的山脚下,开垦出不少的山坡地,大都种着玉米之类的作物,稀稀疏疏的,长势不是很好,靠近西侧的山边,还空着一块荒地,大概有二三十亩的样子,没有一点庄稼的土地裸露在那里,显得是那样的突兀。

“那块地是村里刚开出来的,算是村里的机动地,地养好了,可已经过了下苗期了,村里就没有人承包了,要不村里还能多块收入,等过段日子,村里种秋菜的时候,看看再把这块地包出去,多少也有个进项不是。”于支书看着严宁的眼神盯着山坡上的荒地,随口解释了一下。

回于支书家的路上,严宁不停的琢磨着,靠山村的情况很简单,现实条件都在这摆着呢,如何发展,让严宁头疼不已,左思右想也想不出这靠山村到底能上什么发展项目。

小周和于支书看严宁默不作声,似乎在思索着什么,怕打断了严镇长的思绪,便也不再开口说话,几个人默默的向于支书家走着,气氛一时沉闷起来。

“唉,算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路子不是一天想出来的,慢慢地再琢磨吧!”眼看到了于支书家,严宁也就放下了心中的盘算,迅速的调整了心态,不让自己的心情影响了他人的情绪。

刚一进院,屋里走出一个漂亮的女孩子,手里拿着一个的青瓷碗,十五六岁模样,天气炎热,女孩子的上身只穿了件贴身背心,胸前的两点随着衣服若隐若现的突出着,显然没有穿胸罩。下身一条洗的发白,有些褪色的牛仔热裤,衬托出两条笔直健美的大腿,充满了青春的火力。

看到严宁率先走了进来,女孩子先是一愣,紧接着看到了身后的老于,眼睛一亮,清脆而又低沉的声音中透着一些羞涩:“爹,你们回来了,我妈和二婶把饭菜都做好了,老罗叔和二舅都等了有一会儿了。”

“唉!燕子放学了,家里来人了,一会儿跟你妈在外屋吃。啊,严镇长,这是我老闰女,开学就上初三了,我琢磨着让她考个师范校,以后当个老师,也能端个铁饭碗。”于支书先是应了这女儿一句,又和严宁介绍了一下。

小姑娘带着一丝羞涩,用好奇的眼神偷偷打量了一下严宁,不敢相信这个似乎比自己大不了多少的小伙子居然是个镇长。

冲着姑娘的目光,严宁点了点头,算是打了个招呼,脚下不停直接走进屋里。刚一进屋,看见炕中央摆着一个方形的饭桌,粗粗的扫一眼,菜还不少,炕边坐着三个人,都一声不吭的抽着烟,看见严宁进来,其中的两个年青的立刻站了起来,有些拘束的朝着严宁笑笑,这两个就是女孩子口中的老罗叔和二舅了,老罗叔是村长,二舅是村会计,再加上于支书,他们三人就是靠山村的领导班子。

于支书给严宁介绍了一下二人,又特意介绍了边上的老人,这老人是于支书的父亲,上任靠山村支书,七十多岁了,听说镇上来了人,特意出来见见面,打个招呼。客套了几句,于支书和小周去了厨房,老支书和罗村长推让着严宁上炕坐,严宁不清楚农村吃饭有什么讲究和说法,出于礼貌,先扶着老支书上了炕,托脱自己不会盘腿,在水盆里洗了脸后便坐在了炕边上,有一句没一句的和老支书和罗村长两个人唠着家常。

严宁长的面嫩,对农村的情况掌握的不多,基本上都是扮演着倾听的角色,相反,于老支书很健谈,并没有因为严宁年纪小而看不起,说的都是笔架山、靠山村、东海镇多少年之前的老段子,只是时不时的咳几下,脸上泛起一丝潮红,出于对老人的尊敬,严宁笑眯眯的听的挺来劲,时不时的插上一两句,使气氛活跃了不少。

功夫不大,小周、老李都回来了,桌子上的酒也都满上了,于支书端了一盆子土鸡炖蘑菇摆在桌子中间,坐在了严宁对面的炕沿上,有些尴尬的对严宁笑了笑说:“严镇长,乡下地方,没什么吃的,招待不周啊,快来,快来。”

严宁谦让着老支书先来,待老支书动了一筷子后,才不紧不慢的夹起一块土鸡放进了嘴里,乡下的土鸡用笨锅炖出来被酱油一着色后显得油亮通红的,咬一口满嘴余香,吃的严宁咂舌不已。

严宁先向于老支书敬了一口酒,表示了自己的尊敬,又与于支书三个村干部互相碰了一个,表示了自己对靠山村村领导的期望后,午餐算是正式开始了。

严宁的彬彬有礼和不凡的谈吐,引起了靠山村一干老少的强烈好感,加上小周在旁边插嗑打混,气氛更是一时高涨,特别是在小周介绍严宁毕业于京城大学经济系以后,几人一起肃然起敬。乡下地方见个大学生都不容易,何况是全国数一数二的京城大学毕业生。

于老支书感到与严宁投缘,来了兴致,这酒喝的就快了一点,急了一点,一口气没顺过来,不停的咳漱了起来,脸上也泛起了一种病态的潮红,坐在老支书旁边的罗村长急忙轻轻的拍打着他的后背,试图让他顺过气来,于支书更是跑到了屋外,不一会端进了一碗装着有些像是蒜瓣样子东西浸泡的水,让老支书喝了进去。

片刻,老支书喘气正常了,刚开始剧烈的咳嗽变的轻了,脸上的潮红也慢慢地消去了,看到一碗药起了效果,大家的心算是安了下来。

   17、下乡调研4

17、下乡调研4

“唉,人老了,不中用了,喝碗酒都得喘上半天,我年轻的时候……”老支书恢复了正常,不禁感慨起来,不断地回忆着年轻时的辉煌,严宁发现,每当老支书说话的时候,罗村长等人都在静静的听着,没有一丝不耐烦的意思,显然老支书在靠山村的威望很高。

严宁没有随着老支书去怀念过去,走了一会儿神,又把目光放到了老支书咳嗽时喝下去那个药碗上,经碗中漂着几颗蒜瓣一样的东西,泛着枯黄,不知道是什么药材,居然有如此效果。

“老支书,我看您咳嗽的厉害,不行的话就到医院看看吧。”严宁虽然对这碗药比较好奇,但和老支书不是很熟悉,也不好意思直接问,便迂回了一下。

“严镇长,我爹年轻的时候进山打猎,不想碰到了黑瞎子,窝在雪坷子里爬了一天,结果伤了肺脉,落下了咳嗽的病根,大大小小的医院去了不老少,都说只能静养,慢慢恢复,几十年过去了也没养好,我爹这一咳嗽起来,混身上下气血不畅,连气都喘不上来。后来,村子里有一个南方人,教了我爹种贝母,用这贝母泡水,可以清肺热,止咳平喘,虽然没能去了病根,但效果却是不错,这几十年来,我爹一咳嗽,喝上一碗贝母水,立马就能让气顺过来,咳嗽也能跟着停下来……”于支书看严宁似乎对贝母水感兴趣,便像献宝一样给严宁介绍了一通。

“贝母?中药材?种植……嗯!似乎可以做点文章。”听到这贝母是种植出来的,严宁来了兴趣,心里不停的合计着。

“老支书,这贝母药效这么好,市场销售怎么样,在我们靠山村能不能发展起来,成为一项支柱产业?”必竟对这贝母了解的不多,严宁试着询问着。

“你的意思是把贝母当庄稼种?哈哈,可种不了呀,先不说这贝母种了有没有人来收,就说这播种这块吧,可种不起呀,我这在后园子种了三分多地,从种苗到施肥,从起秧到打子,头一年就得花近两千块,这还没完呢,这贝母是多年生,一年收三次,一棵苗能活四五年,每年都得往里添钱,实在是种不起啊。要不是老头子我这病呀,离不了这贝母,否则说什么也不往这无底洞里填了,这就是在烧钱呐……”老支书说起贝母,那是痛心疾首,全家一年的收入有一大块投进了种植贝母当中,给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增添了极为沉重的负担。

“老支书,那您家种的这三分地一次能收多少斤贝母,一年的收获,还够您老日常用量。还有,这种贝母这么贵,药铺里有没有卖成品的,价格怎么样呢?”老支书的话,更加引起了严宁的兴趣,心思一动,又提出了许多新问题。

“这种贝母呀,喜性冷凉,繁殖能力强,侍弄好了呀,一年后大贝母就能生小贝子,一分地一次就能收个百十斤,我家三分地,一年收三次,就能收个千把斤,好在产量高,三分地基本上是够老头子用了,要不然我老于家可真是负担不起了;至于药铺里有没有得卖,我可不清楚,我这长年离不开这贝母,要是整天到药铺去买呀,再富的家也得吃穷喽!”看得出来,老支书是个种贝母的行家里手,说起贝母的种植来那是头头是道。

投入高,特别是初次投入大;产量高,一年三收,差不多年亩产量达到三千斤,两项硬指标都极为符合严宁的发展计划,如果在种植技术管理上能过关,在销售渠道上保障畅通,那么,这么个贝母种植项目未尝不能成为靠山村的支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