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医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锦绣医缘- 第13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们愧对王爷的栽培。

于是,不需要王爷的亲自督导,他们便自动自发日夜苦训,只为了对得起那份饷银,对得起王爷对他们的看重。

半个月过去了,随着天气的越发寒冷,以及雪花的飞舞,整座山西大部份都迎来了鹅毛大雪,赵九凌在看了京中递来的消息后,心情舒缓了不少。

但过了没两天,从金陵也来了份消息,赵九凌的脸色又阴沉了起来。

趁着他去洗澡的当,朱棒槌偷偷地从垃圾篓子里拾起那张被揉烂了的纸条,上头写着简短的一句话:“最近时常有媒婆上前提亲,有钟阁老远房子侄,平原伯府二公子……开封府镇国侯二公子亦派了媒人来说亲。王姑娘已年过十七,婚事预计今年就会有眉目,请问主子,还要继续打探吗?”

朱棒槌把纸条重新丢进篓子里,暗暗焦急,那王锦绣年纪也确实不小了,就算与顾东临解除了婚约,但金陵里有的是大把的青年才俊。而王爷却远在山西,确实是鞭长莫及呀。

也难怪王他脸色难看成这样。

在连续下了数天的鹅毛大雪后,天老爷总算放了晴,而靼鞑,也就在这时候来攻城了。

这回的阵仗还很大,听说足足有上万人马。

靼鞑很是凶悍,通常要五六个边军才能勉强斗倒一个靼鞑,所以这一万多人马,对于边军来说,已经是比较大规模的入侵了。

这回,边军没有让赵九凌失望,一个个迸发出十二分的无穷力气,接连击退了靼鞑的数次进攻,杀敌近千。这对于边军来说,这已经是莫大的收获了。

靼鞑在丢下上千具尸体后,总算退去。城墙上传来一阵惊天动地的欢呼。而正在这时候,朱棒槌却建意赵九凌去探望伤兵。

赵九凌犹豫着。

朱棒槌小声劝解着,“王爷,这些将士们都把您视为天神般的人物,他们为了守卫国土而身受重伤,这时候正是心里脆弱又极需要安慰的时候。王爷此时过去安慰两句,保管比任何时候都要管用。”

赵九凌意外地看了朱棒槌一眼,丢下一句话:“想不到你也学会了这招。”

这话不知是褒是贬,但朱棒槌估且认作是褒奖他的。

山西兵力八万余人,今年草原闹特大白灾,牛羊冻死无数,靼鞑对各个城墙发起了最有猛烈的进攻,虽然在总兵官各参将官各千户们的拼死抵抗下,数度击退靼鞑,却也死伤惨重,将士损失近半,普通士兵更是折损过半,上百军医们虽说竭力抢救,却也无法应付源源不断的伤兵,那血腥与惨叫的场面,令无数新征来的军医呕吐不止,夜晚连连作噩梦。有些胆小的甚至在干了头一天,就嚷嚷着要回家,这儿有再高的待遇都不干了。

一个军医开了头,无数个军医也嚷开了,纷纷要求回家,赵九凌怒火万丈,下令暂杀闹事的三名军医,这才堪堪平息了骚乱。

但这样一来,军医效率不高是事实,好些能够医治的却因为救治不力或用药原因而死于非命,望着一群群因无法及时医治的同袍不甘地被搁上眼,朱棒槌忍不住流下热泪,“这些军医真他妈的笨,这点小伤都治不好。”

任下北路军营从五品副千户的何劲沉默了会,也说:“当初咱们在金陵攻打土匪,也是死伤无数,可人家锦绣药铺里的大夫就能以一挡十,在短短三个时辰内就救了不下百名兵士,其中十多个还是必死之人福晋凶猛全文阅读。”

“是呀,当时锦绣药铺也才出动了不到二十人。”

当时他们可算见识到了王锦绣救治伤兵们的神速,也感叹人家手法娴熟,又减轻了伤兵的痛苦,并且复原情况非常良好。哪像现在,小小的一个刀伤,也容易致人死命。也不知这些军医们是医术不行,还是这些士兵们果真命薄,就这么个小小的刀伤,就要了一条七尺身躯的命。

何劲看了赵九凌一眼,意有所指,“若是王锦绣在此,伤亡肯定不会这般惨烈。”

赵九凌目光一凝。

朱棒槌也偷偷觑着赵九凌疑重的脸,若有所思地说:“何大人说得对,若是锦绣大夫在此就好了。”

赵九凌神色一动,脑海里飞速闪过种种画面。

何劲心里闪过窃喜,又故作难过地喃喃自语道:“可人家远在金陵,又干得好好的,如何来这种地方?除非请圣旨。可圣旨也管不着人家一个民间大夫呀。除非许以重利……”他偷偷望了赵九凌,赵九凌脸上一动,一向严肃清冷的脸上陡然出现一抹大大的笑容,然后,眉毛也跟着飞舞起来。

“有了。”赵九凌丢下一句话,大步回了总兵衙门,边走还边笑。

“王爷这是怎么了?”

一群人心里闪过疑惑与不解,连朱棒槌也是一脸的莫名其妙。

唯独何劲很是淡定对大家道:“将士们伤亡太惨重了,这儿的军医又不顶事。咱们王爷心地仁慈,正要想办法去他处调集真正的名医来。相信就不必枉死那么多的将士了。”

“唉呀,真的吗?王爷要请哪个名医?”

何劲却紧闭了嘴巴,只是在唇角淡淡地露出一个满意的弧度。

朱棒槌一向是后知后觉的人物,但这回总算开了窍,高声叫道:“啊,我明白了。”惹来多方测目与探问,他嘿嘿地低笑着,却不肯多说一个字。他就算知道了,也不能现在这时候说出来。那岂不是让王爷难堪么?

……

洪德二十年十月,皇帝亲自差了大太监汪直,领了数十名御林军,亲自跑了金陵一趟。

汪直到了金陵后,先是下贴子见了金陵知府以及大小官员,把皇帝下旨给锦绣药铺的王锦绣姐弟的事儿一说,然后金陵城的大小官员便争先恐怕地往锦绣药铺里挤。

得知皇帝有圣旨到,锦绣莫名其妙,心里也是恐惶万分,她远在金陵,又没做什么丰功伟绩,好端端的怎么让皇帝下旨?

唯一可以理解的就是前阵子顾夫人母子进京后,听说被皇帝亲自赐了门婚事,听说是魏国公府的嫡次女吕嫣,身份高贵,又是天之骄女,顾夫人想必做梦都要笑了。

她前阵子也收到过顾东临的来信,上边全是满大篇的对不起之类的,她知道顾东临对自己的一片心思,但却架不过顾夫人的强势,这个时代,孝道大于天,以顾夫人的本领,应该是先瞒着顾东临请了圣旨,赐婚圣旨一下,顾东临想拒绝都没那个胆子了。

谨阳侯顾炎虽然被追封为威国公,顾夫人也加封为超一品诰命夫人,顾东临承袭爵位,成为新的威国公,但没有实权是事实。如今的顾家看似风光,也不过是靠着顾炎生前留下的余热,若想要继续保持圣眷,联姻是最好的捷径。若是顾东临再任性抗旨,那就是有违圣上宠信,虽然皇上会看在为国捐躯的顾炎的份上,不予计较,但心里肯定不会舒服就是了。

所以,顾夫人打的真是好算盘,也算计得天衣无缝。

第171章 圣旨

对于顾夫人,锦绣并没有多少怨恨之心,身为封建社会的权贵阶层,他们已经站在高处,尝到了权势带来的滋味,哪里还肯丢掉?为了继续保证圣眷,或为了继续抓住到手的权利,他们誓必会把主意打到小一辈们的身上。大多数人都与顾夫人有着差不多的心思的,一门心思都想着光宗耀祖,她确实是疼儿子的,但儿子如果能用联姻的方式给家族带来更大的实际利益才是她身为当家主母最得意的事。

她对顾夫人,谈不怨恨,但也谈不上什么好感,就像看待一个旁观者一般。但对于顾东临,她心情却是复杂的。

她也知道他的逼不得已,以及难处,还有他的力场与身为儿子的责任。

他父亲死了,他身为儿子就得撑起顾家的门楣,享用了顾家的资源,就得尽身为儿子的义务,这是大家族嫡长子的职责,也由不得他任性。

顾东临想必是痛苦的吧,信上字迹缭草,还有好些被水浸过的小圆痕,整张纸看起来很是凌乱……他现在肯定是痛苦的。

信上还夹带了两张一万两的银票,以及一枚金簪,银票是给她的补偿,让她另择良栖。金簪是他们先前的定情信物,如今物归原主,算是大家各不相干了。

虽然锦绣现在已经脱贫致富,这一万两银票虽然数目比较大,但还没有到眼红的地步。

但锦绣决定,这银票还是收下,她不会怪罪他,并不是看在钱的份上。但怨恨却是没那么容易消除掉的。

毕竟,他的母亲是什么德性他应该是最清楚不过的,或是早些做出防范,也不会被自己的生母给设计了。

他对自己的一片心思,她是无庸置疑的,她也知道他爱她爱得很辛苦,最终仍是以这样的结局告终。

说不难过是事实,人非草林,熟能无情?

正当她抛却怨怼准备好好与他过日子的时候,却来这么一出。

是老天捉弄她吗?

……

顾东临三年后迎娶矮魏国公的嫡次女的消息,已传遍整个金陵,而她,却只能躲在角落里偷偷添自己的伤口。

在人前,她连哭泣的资格都没有,虽然还没有到抓狂失控的地步,但这两天,她确实不大好受就是了。

如今,与她有着十万八千里的皇帝,居然给她下圣旨。

她第一时间的反应是,顾东临无法娶她作正妻,还想求圣旨让她做小不成?

如果他真是求了圣旨,就算让她做平妻,她都不会同意的。

可是,圣旨都来了,她要抗旨么?

她一个平凡至极的普通老百姓,有抗旨的权利么?能承受抗旨的下场么?

金陵知府以及地方上的各大大小小的官家太太们都跑到锦绣药铺里,对锦绣好一通的礼节安排。这些太太们对锦绣那是羡慕兼嫉妒着。

她们穷尽一身都没有接到过圣旨呀,虽说也有相当一部份人被封了诰命,可封诰圣旨却没有像这回那样隆重。人家不但由大太监亲自宣旨,还特意派了两百名禁卫军随行,一路上威风至极,甚至还特意通告全金陵大小官员。如此大阵仗之下,估计整个江南地界都被惊动了。

前两日,汪大太监露了些口风,这道圣旨,是天大的喜事儿。至于是什么样的喜事儿,却没有过多透露。

但看到那些禁卫军随行带着的大大小小的精美的箱子,又眼红了,那肯定是皇上的赏赐了。

尤其汪大太监还说,这道圣旨得当着所有金陵城文武官员功勋显贵一道接听,那应该是泼天的喜事了。

唉唉唉,人家一个十七岁的小姑娘居然有如此的好运,早知道就早早让媒婆上门先把她订下再说。那这道圣旨一下,岂不就成了他们家的荣耀了?

某些贵妇人眼里闪过无限悔恨……

这王锦绣何德何能呀,一个小小的大夫,居然能够上达天听,让皇上褒奖她。

十月二十九日这一天,诸事大吉,锦绣药铺外头早已围得人山人海,众人摆上香案,地铺锦绣地毯,褥引芙蓉,焚香拜告天地。

起身后,锦绣姐弟立于正中央,金陵地界的大小官员按品秩排在身后。两旁是知府衙门的差役,正拿着长松把侍立两旁。整条街道上,早已被肃清,这时候,不知谁喊了句,“来了,来了”,整条街上陡然鸦雀无声。

一阵锣鼓声响,迎风招展的旗织远远飘来,一堆身穿银亮凯甲的禁卫军腰带朴刀威风凛凛地出现在眼前,为首的一个白面中年太监,头戴朝冠,身披朝服,腰系朝带,脚蹬三镶履鞋,手执象板,施施然地策马而来。

太监一声尖细声音响来,“金陵王氏姐弟接旨。”

众人跪了下来,锦绣早已被知府夫人再三讲解了接旨礼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