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新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太平新篇- 第20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南亚次大陆长期稳定地榨取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根据印度的地理特点和周边环境,英国的战略家们逐步提出了所谓“拱卫印度安全”的“三个缓冲区、两个同心圆和一个内湖”的战略思想。  三个“缓冲区”中,第一个就是“英国管理下的西藏,保证印度不受中国威胁”;第二个是印度洋,使“印度洋沿岸的国家在英国的控制之下”;第三个是“阿富汗,它挡住了沙皇俄国。  ”① 两个同心圆是指,内圆:印度西北边境的部落地区—尼泊尔—锡金—不丹—阿萨姆邦—印度东北边境的部落地区;外圆:波斯湾的酋长国—波斯—阿富汗—西藏—泰国。  ② 一个内湖就是英国控制的印度洋。
第199章:出兵之争
    第199章:出兵之争
    第199章:出兵之争
    “你认为,我的首相。  ”维多利亚看了看始终不说话的首相巴麦尊。
    “陛下,我认为是否扩大西藏战争与我们将来把中国放在什么地位上有关系,”巴麦尊迟疑了一下接着说道,“我们是想和这个东方大国做朋友,还是想和他们成为敌人?刚才赫姆说为什么不能把把我们在印度的那一套搬到中国去,在我看来这是不可能的,在来之前我曾特别与驻华公使包令通电问过此事,中国人自古以来相信国家的统一,任何一代王朝无不把国家的统一作为朝廷政策的重点,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他们在国内就会受到反对,因此我毫不怀疑中国人对于我们在西藏行动的关注,同时我也认为他们出兵的威胁并不是虚张声势,情报部门已经提醒内阁,中国人已经开始将布防东北亚的主力撤回国内了,此外包令还提醒我,中国人的皇帝正在考虑下达总动员令,据说原先准备开赴中亚打击那些伊斯兰教徒的中**队也开始向四川集结,云南原先被遣散的太平教徒也被重新征召入伍,种种迹像表明,这一仗如果真的打起来,那就是两国间的全面对抗,”说到这里巴麦尊转头看了看国防大臣威金逊道,“我想陛下可能想了解一下我们与中国人在军事上的优劣吧?”
    威金逊笑了笑回答道:“毫无疑问,中国人的军事力量确实比二十多年前有了很大地发展。  在东北亚与沙俄的作战中我们也看到了他们的优秀表现,但是我认为中国人现在的军事实力仍然与大英帝国相差甚远,从陆军上来说,中国人的一线主力确实与大英帝**队不相上下,但这样的部队人数实在有限,新编练的几十个师大部分都属于二线配置,很多部队都只装备了滑膛枪。  这应该与他们地财政困难有关系,同时由于中国人在钢铁冶炼上的落后。  国内仅有地几个炼钢厂不但产量有限,而且质量也不可靠,听说同口径的火炮射程只有帝**队的三分之二,从海军上来说,现在的中国海军数量上比大清国的水师要少了很多,如果说一条英国船能够扫平整个大清国水师的话,那现在我们只要半条就够了。  ”威金逊的话引来周围人地哄笑。
    “这么说中国人军事上完全无法与大英帝国对抗吗?他们就没有些优势吗?”维多利亚笑着问道。
    威金逊欠了欠身道:“有。  中国人也有优势,那就是该死的中国人实在太多了!”
    威金逊的话再次引来一阵笑声,通商大臣爱德华却冷冷的反问道:“真令人奇怪,这好笑吗?难道人多不是优势吗?四万万的人口这里面有多少可战之兵?对比中国人与沙俄在东北亚的冲突,各位难道没有发现吗?他们可以很容易的征集到十万,二十万,甚至三十万人,而我们能征调多少人?十万英军?真可笑。  我想威金逊先生大概又琢磨着想让印度人去送死吧?但是各位先生,相信你们应该明白我的意思了,大英帝**队固然远远强过中国人,但是印度人呢?帝国是不可能调集几万人地英军远征中国的,加上战争发生在印、藏边界,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印度人。  ”
    爱德华的话如同一盆冷水迎头浇在众人的头上。  大家都知道他的分析完全正确,自从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以来,英国人还从来没有在亚洲投入过超过五万人地军队,即便是在印度起义那时候,投入战场的英军也不到总数的一半,如果这次中英开战,那么国会到底能批准多少军力还是个未知数,但是绝对不可能超过十万人的,因为国会根本不会让国民承担这一笔巨大的军费,一时间众人都沉默下来。
    “我们还有海军。  大英帝国的海军完全可以封锁中国人的港口。  正在努力开拓海外贸易的中国人无法承受这种损失……”外务大臣赫姆急忙争辩道。
    “我的上帝,赫姆先生。  难道你不明白中国人当年被迫开放港口时有多么的不情愿吗?他们对于贸易地需求远不如大英帝国迫切,我负责通商事务,国内工、商业主这几年从中国人那里赚地钱让他们激动不已,他们根本不愿意为了什么西藏而失去整个中国市场!”爱德华冷笑一声道。
    “那你的意思就是我们面对中国这种三流国家地威胁缩手缩脚吗?这是大英帝国的耻辱!”威金逊气的跳了起来,这些商人为了钱可以出卖一切,甚至是国家的利益。
    “陛下,我认为现在中国人已经到了不得不让我们调整一下今后数十年内对华政策的时候了,”首相巴麦尊朝维多利亚欠了欠身道,“再把中国当成一个三流国家显然会让我们的对华政策越来越失败,是做中国人的朋友,还是做他们的敌人!”
    “说出你的想法吧,我的首相先生?”维多利亚不动声色的问道。
    “陛下,我认为朋友与敌人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得到多少利益,”巴麦尊想了想答道,“我相信在座的各位都相信一点,继续让中国不束约束的发展下去,用不了二十年,这个巨大国家的潜力很快能爆发出来,而他们一旦发展起来,我们就不得不面对一个新的对手,我们需要这个对手吗?不需要!为了大英帝国的利益,我们必须尽最大的可能限制中国人的发展,如果为了今天的一些利益而不顾国家长远的威害,那数十年后,我们的子孙一定会为今天的错误决定而陷入更大的危机。  ”
    “我听起来似乎各有各地道理,也许我们和中国人座下来谈判也能得到我们想要的。  但是我要告诉你们,无论如何,这一仗我们都必须打,而且必须要一战而胜!”维多利亚听完巴麦尊的话之后,沉默了一会斩钉截铁的说道,“不是为了利益,而是为了大英帝国的尊严!现在的大英帝国有33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  凡是太阳所能照射地地方都有大英帝国的the Union Flag旗高高飘扬,这次中英之间关于西藏地争夺并不是一块地方的得失那么简单。  而是涉及到帝国在海外殖民地的威望与尊严,如果中国人这么简单的一个外交照会就能迫使英军从已经占领的土地上撤军的话,那么我们几千平方公里的海外殖民地人民会怎么想?刚刚被平息地印度贱民会怎么想?他们就会像得到了信号一样重新开始挑战帝国的权威,帝国统治这些海外殖民地靠的是什么?军事力量吗?你们错了,靠的是大英帝国神圣的威望与百战百胜的威势,因此我们在欧洲积极的促成各方均势,而在亚洲我们就必需毫不手软的解决一切敢于挑战大英帝国尊严地国家!”说着维多利亚补充道。  “你们记住,这与利益无关!”
    几位内阁大臣怔了半晌,没有想到他们的女王为以此为借口而发动一场对外战争,犹豫了一会爱德华低声问道:“可是陛下,这巨大的军费支出我们该如何得到议会的通过呢?”
    “巨大的军费?我看也许用不了这么多,”维多利亚轻轻一笑道,“你们忘记法国人了吗?要知道他们对于中国人的传统控制地印度支那也很有兴趣,我实在不相信他们会心甘情愿地把越南北部让给中国人。  而且我听说法国人对于中国的云南兴趣也很大,你们为什么不去联络一下他们呢?如果能劝说法国人一起出兵,我想信这笔钱会少花不少吧?”说着维多利亚顿了一下继续说道,“此外这件事情虽然发生在处于内陆的西藏,但是我听说两国交兵是不分南北的,既然出动陆军我们花费太多。  那为什么我们不能动用海军呢,那个雄心勃勃的中国皇帝现在不是在他们的京师吗?我记得咱们的战舰是可以开始渤海湾的吧?”
    威金逊脸色一喜,马上说道:“陛下说的对,西藏的问题不一定要到西藏去解决,中国人地那几条船根本不是我们地对手,更何况他们现在又分出几条船到跑到美国去了,我的上帝,我真不理解这些奇怪地中国人,他们那几条船自保都不够,居然还跑去管人家的闲事。  我相信议会一定会同意我们组织一支与1840年规模相近的远征舰队。  加上我们在印度和香港的舰队,我们的实力远远超过中国人。  ”
    “据我所知法国人也对于印度支那的兴趣的确非常大。  但是不知道他们是否愿意出兵?普王威廉一世登位后开始大规模的扩充军备,情报说他想建立一只37万人的常备军与13万的后备军,这在欧洲可都是无与伦比的,法国人对此很敏感,这个时候让他们出兵亚洲恐怕他们会有所顾忌。  ”外务大臣赫姆摇了摇头道。
    相关史实(不计入正文字数):
    1、the Union Flag:俗称米字旗,也常常称为“the Union Jack‘。  Jack是海军用语,指悬挂在舰首的旗帜,英**舰舰首都悬挂国旗,因而得名。  Union Flag是意为“联合旗帜”。  它是深蓝底色的红白米字旗。  这面旗帜由英格兰的白底红色正十字旗,苏格兰的蓝底白色斜十字旗和爱尔兰的白底红色斜十字旗合一而成。  后来爱尔兰岛的一部分脱离了英国,国旗也未再改变。  国旗上没有代表威尔士地区的形象,因为设计时,威尔士早已与英格兰合并了。  英国国旗上的十字分别代表英格兰守护神圣乔治、苏格兰守护神圣安德鲁以及爱尔兰守护神圣帕特里克。
第200章:抗英之策(上)
    第200章:抗英之策(上)
    第200章:抗英之策(上)
    “那就找俄国人,他们不是在东北亚刚吃了中国人的亏吗?我想他们一定时刻想着复仇,要知道俄国人一直对东部出海口被夺走耿耿于怀,”维多利亚想了想道,“我想中国人再强,也无法同时对抗几个西方强国,这片东方的土地永远只能作为大英帝国的倾销地而存在,到那时国内的工商大享们会感谢政府今天的决定!”
    英国人拒绝从西藏撤军的消息传回国内,立刻让朝廷上下意识到大战迫在眉睫,在政府的刻意安排下,国内各种报刊连篇累牍的宣传着这些战争的起因以及英国人几十年来对中国的经济掠夺,老百姓对于庚子年英夷寇海的事情仍然记忆犹新,这回想到该死的英国人又图谋西南,顿时个个义愤填膺,加上近几年国家对外战争基本上胜多败少,更加激发了国民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与前一次出兵关外收复黑龙江时的老百姓一片反对声不同,这次几乎是从上到下,全国同仇敌忾,一致要求朝廷收复失地,特别是在沿海通商口岸,针对洋人的袭击事件也猛然增多,老百姓可不管什么英国人、法国人,在他们看来黄头发的都不是好人,因此也连累到了到友好国家的商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