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母亲的要细心观察,发现女儿有什么不对劲的情绪,要耐心询问;听到什么情况,要泰然处之,不必大惊小怪。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吃一堑,长一智”,孩子遇到一件麻烦事,解决了,就是多了一种能力。
对大女孩,也就是少女,尤其是青春期的少女,母亲要更加关心,要以朋友的身份与其交心,让女儿懂得,一个女人最重要的品格是自尊、自重。不自尊、不自重的女人是会被人轻视的。
青春期,是由儿童期向成人期的过渡时期。从身体方面来看,到十几岁以后,在生理上多数女孩子开始有月经,乳房开始隆起;在心理上性意识开始开展,她们渴望与异性交往,渴望了解性方面的知识,并且对爱情产生一种梦幻式的想象,也有些女孩对异性产生爱慕情感。这个时期的女孩有时会有一些荒唐的、轻率的、不负责任的举动。
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周围,如果你的女儿和别人发生了关系,你会怎么做?做爸爸的不要喊:“你给我滚出去!”做妈妈的不要哭着说:“你给我丢尽了脸!”如果你这样说,你的孩子可能永远也不会回到你身边。重要的是让她认识这件事的严重性,认真吸取教训,再也不犯这样的错误。因为我们的孩子确实生活在比我们过去开放得多的社会。
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问你:“妈妈,你是怎么和我爸好的?”你应该认真回答,而不要敷衍、回避。
对于情感、婚育方面的事情,在孩子们朦朦胧胧的时候,最需要家长耐心的引导。一旦出了事情,再打再骂也不管用了。孩子这时候最需要父母的关怀与理解,如果得不到,他们就会丧失信心,也有可能自暴自弃。所以家长不能强迫孩子避免接触这些事,而是要正确引导。
家庭如何保护男孩子
许多人都觉得,男孩子根本不需要保护,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所谓保护,不是“过度保护”,代替孩子去干本该由他们自己干的事,而是要教给他们自我保护的能力。
妈妈要告诉男孩子,从小要自立。男人的“男”字,是“田”和“力”的统一,表示男人要负重的。出现了问题,需要出力时,男人要挺身而出,不遗余力,而不能袖手旁观。但是,出力的时候要求实际,讲科学,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不要贸然去做,要找大人帮助。如救火、制止打架或坏人行凶……要勇敢也要机智。
妈妈还要告诉男孩子,要尊重别人,尤其要尊重女性。男人的力量要表现在保护女性上,而不能以欺负女性为荣;男人的风度,又往往表现在对女性的谦让、友好态度上,如人们常说的“女士优先”。男人的幽默、礼貌,往往会给人带来快乐;粗暴、野蛮的举动只会孤立自己。
对于小男孩,妈妈要放手,让儿子自己保护自己、保护母亲。对于大男孩,母亲要给予较多的关切。尤其是青春期的男孩,生理上发生很多变化:出现阴毛,肌肉逐渐发达,声音变粗……他们会感到:“我已经不再是小孩子了,我长大了。”他们甚至希望自己成为自立的男人。但由于年龄与知识的局限,他们又不知道该怎样去做,想脱离父母的保护,却又摆脱不了青春期的困扰,因此感到心情很烦躁。
由于改革开放,西方的东西越来越多地进入我们的生活。但是,一些掺杂着丑恶、腐朽、反动、色情的书刊和影片也随着“侵入”我们的国土,极大地危害、威胁着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作为父母,要时刻关心孩子在看什么,在做什么,以防微杜渐。
在“知心电话”中,男孩子倾诉的苦恼中,很多谈到性冲动方面的事。
有个男孩子问我:“手淫怎么办?”
我告诉他:“睡觉时做五件事:①用温水洗脸、洗脚;②不要看艳情、惊险的小说或影片;③不要盖太松软的被子;④把手放在被子外面;⑤睡醒了就起床,不要恋床……”
上海有个初中的男孩在“知心电话”里对我说:“我们的班主任年轻又漂亮。一个夏天,她坐着跟我讲话,我站着。透过她那薄薄的连衣裙,我看见了她的乳房。以后上她的课,我眼前总出现那个情景,我无法抬起头面对她。我觉得我是个罪犯,我想转学……”
我告诉他:“所有的女人都有乳房,包括你的妈妈,姐姐,这没什么可奇怪的。你不必多想,把老师当做自己的姐姐,一切都会跟从前一样。”
这些都是“电话”里的秘密。我想,男孩子是不会跟父母讲这些的,因为父母会“大惊小怪”,以为孩子学坏了。
我在香港访问时,曾看过一本给家长和小学生读的性知识手册,很浅显通俗。但是内地的这种书往往出版得极不正规,语言也不好,不适合孩子们看。所以我们有必要突破这个禁区,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家长应该教给孩子一些性知识,不要大惊小怪,尤其是发生了问题时,要爱护他,给他一个机会,因为这种时候他最脆弱。家长可以向他保证不让别人知道,也要求他不要再有这样的事发生。
作为父母,我们担负着为民族的未来培养建设者的重任,我们有义务保护孩子、关心孩子,也有义务教给孩子进行自我保护的意识与本领。我们这一代人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遮风蔽雨、解饥缓渴的屋舍,更要给孩子们开辟一隅慰藉心灵、排除困扰的空间。这是“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时候,我会想到它”,也是“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在我受惊吓的时候,我才不会害怕……”这个地方,就是家!
写在前面
没有爱就没有世界。大作家雨果说:“人世间没有爱,太阳也会死。”孩子心中爱的种子,是母亲播种的。
狄更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
孩子是父母爱情的杰作。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享受过真正的母爱。
女人变成母亲,不很容易,要当个好母亲可就更不容易了。只生不养的母亲不是真正的母亲。
天下的母亲都爱孩子,但不一定都会爱孩子。
邓颖超曾经告诫过我们:“母亲的心总是慈的,但是慈心要用得好,如果用得不好的话,那结果就适得其反。”
母亲应对孩子从小进行“爱”的熏陶和教育,培养孩子“爱”的高尚情操。老作家冰心曾说:“对孩子进行爱祖国的教育,就不能是抽象的。孩子们爱祖国,爱人民,总是从身边感受到,如爱自己故乡的一草一木,爱自己的教室和校园,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和老师,也爱自己养殖的小动物……”爱心是从小培养的,也是从点点滴滴的小事积累培养起来的。
1.无情的果子自己吃
母亲在孩子心中种下自私的种子,尝到的将是无情的果子。
“这一代独生子女自私,冷漠,不关心人。”无数份关于当代少年儿童思想道德的调查中这么说。有些年轻妈妈,含着泪向我诉说了自己孩子的无情。
有一次,一位朋友伤心地对我诉说:“我很爱我的女儿,我工作那么忙,起早贪黑地为她做了许多事,可她却认为这些都是应该的,一点不领情。一次,我生病了,早上她上学时明明看见了,可放学回到家,看我还躺在床上,就生气地把书包往床上一摔,冷冷地说:‘还不起来做饭,懒猪!’当时,我的心都碎了。你瞧,我把她养到十几岁,有什么用?”说到这里,她满脸都是泪水。
俗话说:女儿是妈妈贴身的小棉袄。女儿本应该最关心妈妈,妈妈的一点儿变化女儿都该最先发现。可这个女儿这样对待妈妈,妈妈能不伤心吗?
这样的事,许多妈妈都遇到过。她们向我诉苦:“我的孩子放学回到家,见到我连招呼也不打,就像不认识一样,‘砰’的一声关上门,进了自己的房间,直到吃饭才出来。”
有一名二年级男孩子的妈妈,无奈地对我说:“别看我的孩子小,可是特别自私。全家人去饭店吃饭,他点的一盘鱼香肉丝,别人谁也不许动,哪怕吃不了扔了。他说,那是他的。”
不少妈妈伤心地得出这样的结论:“嗨,我算是看透了。孩子我是指望不上了,只好自己照顾自己了。”
许多学校的老师也反映:现在的学生自私,特别是一些学习好的、当干部的学生,反而表现得更加自私。
北京朝阳区垂杨柳学区举办小干部培训班,请我去给学生们讲“手拉手”互助活动。
开课前,学区的总辅导员对我说:“有件事您得跟学生们说说,前几天,我们带600名学生干部乘车外出。这些学生上车就抢座位。由于座位没有那么多,必然有站着的。老师们是最后上车的,全站着。有一位老师50多岁了,身体有病,站得腿都肿了,也没有一个同学给她让座。这位老师实在支持不住,准备坐在过道上。刚要坐,一名女同学就嚷起来:‘老师您可千万别坐在我的包上,我的包不能坐。’这位老师十分伤心,回来对我说:‘别说其他同学了,就连我平时最喜欢的几名小干部,都没有一个给我让座的。’”
妈妈的哭诉,老师的伤心,使我的心灵受到很大震动。
一个人不爱父母,又何以爱他人?当妈妈的含辛茹苦,把孩子养大,一心想让他出人头地,但是只关心了他的分数,忽略了教他如何做人。终于有一天,他真的进入高等学府,甚至走出国门,却对你无情无义时,你是应该哭,还是应该笑?
香港《镜报》总编、89岁高龄的徐四民老人,十分关心中国独生子女的教育,他对我说:“现在美国有些青少年变得冷酷无情,亲手把父母杀了,把母亲的血涂在汽车上哈哈大笑。你说,这有多么可怕!我们中国可要重视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教育。”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过:“母亲的安宁和幸福取决于她的孩子们。母亲的幸福要靠孩子、少年儿童去创造。”
你的孩子会给你带来什么呢?
2.谁之过
一个偏私的母亲,对于孩子是最可悲的领导者。
自私、冷漠表现在孩子身上,那么责任在谁呢?是谁种下无情的果子?
有些年轻的妈妈自己的道德标准发生了质变,认为孔融把大梨让给别人,纯属“弱智”,纯属“傻帽儿”。几千年来,中国母亲用来教育子女学会谦让的传统美德,被几句粗鲁的话毁于一旦!她只想着不让自己的孩子吃亏,可没有想到,教育是从母亲膝下开始的。凡母亲所说的话,都会影响到孩子的品格。孩子吃个小梨,并不会影响身体健康,而母亲自私的溺爱教诲,却会使子女和自己自食恶果。
让一个梨,看起来是小事,但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可是天大的事。正像一位朴实的农民妈妈讲的:“孩子的心是块空地,种什么长什么。”种下自私的种子,自然会结出无情的果子。
教育家们曾经说过:“一个恶母,一个偏私的母亲,对于儿童是最可悲的领导者。”“天下的慈母们最好记住:往往在她们认为无关重要的行为上,她们便播下了不幸的种子。”
“孤犊触乳,骄子骂母。”《后汉书》中的这句话,流传千古,今天读起来,别有意味。难道我们这些独生子女的家长,要到挨子女“骂”的时候,才能够醒悟吗?
司马光有言曰:“‘慈母败子。’爱而不教,使沦于不肖,陷于大恶,入于刑辟,归于乱亡。非他人败之也,母败之也。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数。”古人的话,对今天的母亲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对我们年轻的父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