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出好孩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骂出好孩子- 第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然,如果孩子很小,还不大懂事,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听了这些奉承话,也许会真的听话,不再吵了。不过即使是这样,孩子养成一种只听奉承话的习惯,将来也会变得任性,听不得半句责难。
但是有些孩子已经懂事,自己有了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他会知道这是父母骗他的假话,实际上是说他不是个好孩子,没有听妈妈的话,于是可能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反正我是一个坏孩子!”孩子们喜欢听好话,也就是说喜欢被别人表扬、称赞。但是表扬、称赞必须切合实际,有事实。这样才能鼓励孩子进步。而不切实际,言过其实的称赞不能真正鼓励孩子进步。因为这是大人哄孩子听话的一种手法,实际上是一种哄骗。要使孩子真正听话,必需让孩子充分了解事理,也就是说应该让孩子了解“为什么这样做才对”或“为什么不能这么做”,这样孩子才能自觉地节制自己的行为。
●对孩子不能用恳求
有的母亲为了孩子不听话伤透脑筋,打也不是,骂也不是。有时急得无奈,只得向孩子恳求:“听我的话,你就做了这一次,好吗!”
现在不少家庭有了钢琴,父母想培养孩子弹钢琴。或者家里有一个男孩子,父母想要他学画。有的孩子开始时,由于很小,父母怎样吩咐,他们也就怎样做了。但过了一段时间,他大了一点,而且练习量加大,他们逐渐体会到弹钢琴和学画的艰苦。他们对弹琴和学画不再感到新奇,反而感到长时期坐在钢琴前和画桌前枯燥无味、受罪。于是,放弃练琴、画画。父母急了,就来劝说,劝说久了,无效,就恳求。“我的小公主,
你怎么不练了呢?快来,听妈的话,练完。好吧!”
我有一个朋友,他的小儿子在幼稚园里是有名的小画家。他的画曾几次参加儿童画展,并且获得过奖。因而外国友人来学院参观幼稚园,看他作画也就成了幼儿园的一个精彩节目。有一次,幼儿园老师把纸笔都准备好了,外国友人也来了,只等他作画。而他那天不知怎么,不想画。他不肯画,老师来劝也无效;只得把他母亲找来,母亲说了许多好话,他还是不肯,最后母亲只得恳求道:“乖孩子,听妈的话,就画这一回,好不好?妈就求你画这一回!”
那次,孩子在母亲的一再恳求下,虽然画了,母亲却从此欠了儿子一笔债,使他日后对抗母亲或要求母亲做事有了本钱。因而给孩子日后的教养留下永不可磨灭的阴影。
一般孩子任性,都是知道父母最后屈服。因此,父母恳求孩子也就是自动放下武器,屈服。孩子必然会变本加厉地任性。
孩子通常对父母的责备和讲话本就很敏感,如果父母还经常将就他们,日久只会造成他们任性。因此,儿童心理学家主张,如果孩子偏食,父母必须强制孩子在限定的时间吃完规定的食物。否则下次用餐时,不论孩子如何哭闹,均不给他食物。这样才能纠正孩子的偏食。
●夫妻要唱一台戏
现在,在许多家庭里,夫妻之间常在孩子的教育上不知所措或产生矛盾。夫妻双方“对孩子的教育有不同的看法。想法,甚至矛盾。这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而是自然现象。如同对一个事业不同的人可有不同的看法一样,不足为怪。因此夫妻双方发生分歧时,不必彼此抱怨,可以通过讨论、协商,以达到共识。
但是,在夫妻双方有了分歧后,有一点值得特别注意的。那就是这种分歧和矛盾不要暴露在孩子面前。
而我们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上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犯了错误。那就是在母亲教育或责备时,父亲站出来替儿子说话;或者是在父亲责备儿子时,母亲站出来替儿子呜不平。这样固然会使得孩子无所适从;而且更重要的是助长了孩子的不听话。因为既然父亲认为母亲责备得不对;或者反过来,母亲认为父亲的责备是不对的,那么孩子当然可以不必听了,因而孩子的错误或不良习惯也就得不到纠正,而且会对父母的意见和责备都置若罔闻。
所以在教育孩子时,夫妻双方任何一方都不应出面袒护孩子,即或是一方,父亲或母亲责备的不对;另一方也不应在一方正在教育时,出来纠正,或者当着孩子的面夫妻争吵。这样既会损害对方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也会伤害母子或父子感情。从而使得对方日后无法再对孩子进行教育。
那么在具体问题上出现不同的看法,应该怎样处理呢?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母亲(或父亲)责备孩子之后,在孩子不在面前的时候,父亲(或母亲)再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对方讨论,以取得一致的看法,避免日后重蹈覆辙。
夫妻双方对孩子的要求作出不同的答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常发事件。当事人也习以为常。他们忽视了它对子女教育的不良影响。这里我们不妨举几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孩子吃了晚饭坐在电视机前不肯起身,母亲便催促儿子去做功课:“不要再看电视了,该去做功课了。做完了好睡觉。”儿子不起身:“我看完再去!”母亲坚持说:“看完这个节目,就很晚了,还能做什么功课!快去,听话!”儿子正在犹豫时,父亲却在一旁调和:“等他看完算了!”儿子当然也就不起身了。结果功课也就不要做了。
在花钱上也常出现这种不一致的现象。孩子跟父亲要钱买新运动鞋,父亲认为旧的没有破,可以穿,不必买,因而不给钱。孩子又去找母亲,母亲经不起他的纠缠便给了。这是两个常见的例子,夫妻虽然没有争吵,但是给孩子的不良影响却是一样。他使父亲(或母亲)在孩子的心目中没有了威信,他使孩子有了依仗,可以不听父(或母)亲的话,助长了孩子的任性和娇气。
●外人一句胜过父母十句
大人出去看朋友和拜访亲戚,孩子总是纠缠着要去。但是有些父母却很不愿带自己的孩子到别人家里去。他们觉得自己的孩子吵闹不听话,怕惹得亲戚朋友嫌恶。确实,这也是实情。探亲戚看朋友,大人们有大人们的事情,大人们的话题:如果主人家没有孩子,那么孩子没有玩伴,必然会围着大人吵闹,或者到处乱跑,或者好奇地把主人家的摆设东摸摸。西动动,父母怕自己的孩子弄坏了别人家的东西,总想制止,于是责骂孩子:“在别人家里你也不能安静一点吗?”当然,这种责骂通常是不会有很大的效果的。因为孩子知道父母在别人家里是不会厉声责骂的。
而且,如果父母在别人家里责骂得多了,那家主人也会说:“不要紧,没有关系。”这当然也是主人无可奈何的一种客套话。然而,孩子不可能理解到这一点。相反,他们得到主人家的袒护,还会更不听话。遇到这种情况,父母不妨趁机问:“你们家的孩子是不是也这么吵?孩子这么不听话,你们也原谅吗?”尽管这时对方主人不便说:“我们家孩子没有这么吵闹”,或“我们不许孩子这么吵闹”,但是看着对方的脸色,孩子也会体会到对方的主人是不喜欢吵闹的孩子的!这时,父母就可趁热打铁说;“在别人家做客,是不能吵闹的!”孩子知道没趣,就会听话,规矩了。
同时如果双方能有所默契,对方主人讲一两句我们家孩子从不吵闹,那会对孩子的教育更大。利用别人家的规矩来教导孩子,孩子容易接受些,也比较容易变得有礼貌;因为孩子对别人说的话,比自己父母所说的话容易听得进去。父母利用儿童的这种心理,经常带孩子到亲友家走一走,让孩子学习礼貌规矩,不失是一种教育子女的好方法。
●对孩子不要说谎
在电影或电视中我们时常看到这样一种镜头。孩子对母亲或父亲说:“你撒谎,你说谎,我不相信你!”当孩子发现父母数次说谎,而失望地发出了这种歇斯底里的喊声,确实是一种悲剧。孩子认为父母会撒谎,当然就再也不会听信父母;即使父母这次没有再撒谎,父母说的是真实的大实话。
孩子对发现父母的说谎之所以感到如此大的失望和愤恨,是因为作父母的总是一贯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说谎。说谎是一种不道德或不好的行为。不少孩子曾为说谎挨过父母的骂,甚至打。既然父母要求和教育孩子不要说谎,那么他们自己又为什么要说谎呢?这是因为有时孩子经常缠住父母要这要那,吵闹不休。父母为了安抚孩子,不得已只得用谎话来哄骗他,以换取一时的安静。日本有一本关于儿童教育的书里曾举了一个很生动的例子。作者在一次长途客车上看见一个五岁的孩子吵嚷着:“我的香蕉!”孩子的母亲怕打扰了周围的乘客,就说:“香蕉没有了呀!”她原想这样可以把孩子哄住,哪知孩子早看到了行李架上的香蕉,坚持嚷道:“有了有!”母亲没有办法只得起身在行李架上。摘了一只说:“吵死了!给你一根,再不准吵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有这种时候,孩子无理的要求使父母无法招架,为了暂时安抚,就说:“没有那种东西了”或“你要的没有了!”孩子有时虽然暂时安静了,哄住了,不吵了。但是后果确是危险的。这就是一旦孩子发现父母说的是假的,父母在说谎,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就会失去权威,孩子就会愈来愈不听话,甚至变本加厉地说谎。
所以,为了正确地教育孩子,当孩子提出他的要求时,父母如果认为孩子的要求不当,应该据理说服,提出孩子的要求的不当之处。比如告诉他,车上这么多乘客,在行李架上取香蕉很不方便,会打扰别人。或者讲清,刚刚才吃过点心和香蕉,现在又吃,会对肠胃不好。待会儿回到家里再吃。这样说清道理,孩子可能也就不会再吵着要香蕉了。
反之,如果你未说清道理,孩子不懂得自己的要求是错误的,就只知道吵着要,而且认为只要吵,父母就会答应,以后就容易胡闹。
同时,父母如果以哄骗或说谎来拒绝,搪塞孩子的要求,反而会使孩子和父母永远无法沟通。一般来说,父母往往不愿在他人面前纠正孩子的行动,只想安抚一下,哄住孩子了事。这是不对的。为了不让孩子养成不良的习惯,无论是否有外人在旁,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应该说服。纠正孩子的无理要求。
当然,要孩子明了事理确非易事,有时是需要满足孩子的要求的。就以上面所举的吃香蕉为例。父母就只能说,在客车上取香蕉不方便,待会儿到了家我们再吃。
这样,孩子既可以知道父母为什么不接受自己的要求,同时也可以学会控制自己以及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方法。
与说谎相近的是父母说假话;许诺,然而又不打算兑现。开空头支票也常是父母在非常情况下用来哄骗孩子的一种手法。父母被迫说谎是因为父母无法摆脱孩子的无理要求和吵闹;那么父母开空头支票,则常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的合理要求无法满足,被迫采用的哄骗。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如父母要孩子做功课,孩子死顽皮,不愿做功课。母亲想起儿子曾几次吵着要去动物园,便说:“你好好学习,好好做功课,礼拜天我带你到动物园去看动物。”孩子认真做了功课,可是到了礼拜天母亲又不带他去动物园。类似的例子:“你听话,妈明天给你买玩具”,儿子听了话,到了第二天母亲变了卦,不给他买新玩具。这样,父母虽然用空头支票哄住了孩子,孩子满足了父母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