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打破这样的局势,攻占层层设防、堡垒密集、军民一心的高加索谈何容易!
白起知道,打高加索跟打乌克兰不一样。在这里苏军拥有很多的优势,他们早就在茂密的树林里安置了很多据点,准备德军来的时候发挥突然一击的作用。他们的士兵之中有很多本地山民,这些人对地形地貌的了解本身就是一种可观的战斗力。在山地作战中,德军的机动优势荡然无存。唯独面对面残酷的争斗才是对山地战最合适的描述。这样一来,苏军的人数优势就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了。他们的军队素质低下,但是新兵的成长速度却是极快。磨刀石就是德军这一支世界上最具备最优秀的执行者风范的军队。
白起为德军改进了装备,却还没有转换他们的作战思想。虽然新战术随着新装备的不断熟悉也改进了很多,但跟苏军作战时间一长也难免不被红军瞧出德军仅有的三板斧。被对手了解了自己的杀招不是好时情,在遇到有利地形的时候,德军未免不会被劣势装备的对手击败!
白起一直想要把德军打造成像是志愿军那样的充满了创造力的军队,那一支手握着很差劲的武器却打出了许多经典战例的强军是白起追求的目标。德军根本不缺乏技战术人才,缺乏的是具备灵活的创造力的人才。国防军之中等级观念深入人心,呆的时间越长能力就越大是很多人的固有观念,很对具有活力的创造力丰富的人被他们看作是离经叛道和搅局者!在一般战役情况下他们这样想或许有道理,但战场上的原则是消灭敌人保全自己,什么制度都不可生搬硬套的,这时候灵活的思想才能创造出最合适的战术。学得多不一定能力强,会运用才是问题的关键。资历老不一定能顶事,有看透本质的能耐才可以。老兵的作用是带新兵,维持体系的运转,保证系统的正常。有创造能力的新兵才是最宝贵的财富,但是国防军中不允许的是怀疑以前的战术,这就容易扼杀那些成长中的创新思维。每一个高层军官都注重有经验的老兵,但关键是老兵就一定会比新兵能打仗吗?
世界上大多数的军队领导者,都知道经历过实战的老兵才是中坚力量。他们在大力建设这样的组织架构的时候,却往往忽视了那些新兵之中所谓的离经叛道的人。他们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却总是被传统扼杀在襁褓之中。不然的话,戴高乐和李德哈特这样具备前瞻思维的人才怎么会不被重视,甚至处处碰壁呢?
二十七节:最后定案起争执
很幸运的,在德国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很多具备创新精神的战术缔造者,创新者都得到的重视。其中古德里安是幸运的一位,他提倡的坦克战术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因此引起了新世纪新战场的广泛变革。世界上大多数现代化军队基本的进攻战术都尅是围绕着坦克进行着变革。
除了古德里安之外,德军之中还有很多的创新型人才,他们比外国同行们掌握了更深入的战争胜利的本质问题。因此对于可以克敌制胜的武器、战术有更深入的了解。他们的业务能力在当时是领先世界的。德国国防军之中的创新是一种集体行为,他们得益于那个时候特殊的历史环境。每一个军人都背负着沉重的“复仇”二字!这个沉重的压力迫使他们细致的研究军事科学,从而创造了领先世界的军事思想。也正是因为这样在战争初期的欧洲之战中,德军才可以势如破竹,一路凯歌!因为战争双方分明是旧思想与新思想之间的争斗,先进的一方必然会得到胜利的!可惜的是这种集体性的创新行为随着战争的开始逐渐消亡了,德军所保持的领先距离越来越小,已经不足以保证得到胜利的限度。
转变思想不是简单地事情,需要很多的时间,很多的经历。白起没有时间等待,所以每一次对于德国性命攸关的战役,他都是亲力亲为,在一线指挥作战。他把握着战略的全局,运筹帷幄,一步一步的得到胜利。也一步一步的慢慢改变着德军的战略、战术思想!
他指挥的几次大型战役,大多是发挥了更匪夷所思的机动能力。先使用空降兵搅乱敌人的部署,打乱他们大后方的各种秩序。而后用优势装甲兵力集中冲击,用犀利的空军配合前进。用跟随步兵前进的突击炮提供及时的直射火力。更好的发挥了德军善于打运动战的优势,最终取得胜利。
如果说埃及开罗之战,空降兵首秀的那一次跟英军夜战死磕是因为装备的优势,那么之后的弯刀战术攻击夺取图拉、声东击西集中火力拿下列宁格勒就是战术运用的巧妙了。每一次的战役白起都用了大范围的调动技术兵力,瞒天过海暗度陈仓,之后发起雷霆一击!在进攻的时候,活力的密集程度和准确度都是这个时代不可想象的!这得益于战役开始之前的情报积累工作,这个细活儿可是关键!这可是直接影响着决策层的重中之重的工作,没有细致翔实可靠的情报是不行的。
这一方面白起直接就交给了出山大营的工作人员来负责,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在海量的信息中挑拣其中最直接,最可靠的那一部分,加以分析。而后报告给军队的指挥官们。因为信息传递的方便直观,白起不担心他的元帅们不能得到及时的情报。德军在这一方面领先世界30年时可能有的。不必担心被敌人超敢。
这一次高加索之战,情报的积累、分析工作已经要准备完毕了。从上到下,每一个师级军官的沙盘上都更详尽的呈现出军情敌情等信息。他们可以很直观的做出判断,从而制定行动计划。
白起这几天在不停地开会,跟出山大营里面的曼施坦因、蔡茨勒、保卢斯、择厚等人商议最终进攻高加索的计划。白起提交的三面打击的计划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不过对于攻击的重点有了较大的分歧!
白起的意思是重点放在又一个出山大营的建设上,他认为高加索之战必定旷日持久。但碍于地形,装甲部队又不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只有依靠德军发展日益快速的陆航大队来作为步兵最直接的支援。因此下决心集中资源在高加索战区建设一个稳固的根据地十分必要。有了这个稳固的桥头堡,德军在此地区的影响力就能日益显现,苏联势必要部署更多的军队来保护他们的资源基地。到那时,苏联的整个南方局势就变成了一头独大,其余皆空的局面。很方便德军下一步的行动,或者是选择适合装甲部队驰骋的平原地区摧城拔寨,或者是集中兵力攻打莫斯科,都具有战役自主权。整个战场局势就掌握在了德国手中。
曼施坦因的想法却是不赞同建设一个出山大营。这一年多来,他一直工作在出山大营。知道建设一个这样规模的基地有多磨的困难,他不能想象在高加索那个恶劣的环境下维持一个大规模的基地。在他看来这太费力气!也会有很多预想不到的困难。所以,相对的他赞成攻击的主要方向是西高加索地区的港口城市——苏呼米!理由是这一处于德国空军有效控制范围内,虽然空军一直没有袭击过这个港口,但那里的目标空军情报部门早就是关注已久。在一天之内瘫痪他们的防控体系很简单,也很有把握。在那里保持一支10万人规模的部队就能牵制苏军几十万人甚至百万人!同样能起到很积极的作用,而且关键是风险系数和成功系数都很乐观。根本不必担心行动不成功带来的被动。这个位置也很重要,因为这里也是一条至关重要的线路。虽然不是苏联的能源动脉,却能让他们时时刻刻感受到威胁。若是在这里部署一个空军大队,只需要几百架飞机就可以把斯大林搅合的坐卧不安。里海航线和巴库油田这两个目标将在德军的眼皮子底下运行,这威胁这么大。他们怎可能正常运行下去呢?而且苏呼米是一个优良的港口,很方便部队的补给,效费比是最佳的。安全问题也根本不必担心,因为这样一来黑海几乎就是轴心国的内海了!
曼施坦因的提议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远远要比支持白起的人数多得多。他们对白起匪夷所思的想法不能理解,对曼施坦因的提议却能感同身受。面对这种情况,白起只能报之以叹气!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想法稳是稳了,可不能很快见效啊!
二十八节:强行通过的计划
德国的将领大多都是这样的思维,他们一战时候的施里芬计划就是这种稳妥进攻计划的代表作。直到二战的时候因循守旧的德军总参人员还是以此为根基,制定了进攻法国的作战方案,根本就不晓得做任何创造性的变通。要不是因为以外的泄露了进攻计划。大名鼎鼎的曼施坦因计划根本就不可能阴差阳错的登上历史的舞台。穿过阿登森林进行装甲部队突击的战术是打败法国的最根本原因。即使这样,制定这个计划的曼施坦因也被排除在执行这个计划的任务之外,在这个计划成功实施的过程中,起到最大作用的反而是精通装甲作战的古德里安所部!这就是德国传统力量起到的不好作用。他们不想接受任何的先进的战术,不想担当风险,只想着一步步的按照稳妥的计划按部就班的进行战斗。
在二战开始的那一个阶段里,以曼施坦因为最拔尖的年轻军官们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们在元老们的手下执行着各种具体的任务,尽管他们的工作完成的极其出色,还是因为资历不到不能得到战略方面的决策机会。每一次的战役开始他们都是在执行着老一辈的决策,而他们更先进、更合理、更有效率的决策能力却得不到发挥的舞台!
这是德军的悲哀,也是国防军的不幸。最终导致了莫斯科战役的失败,导致了德军第一次惨重的大溃败!
在这一次惨重的溃败之前,早就有许多德军将领提出过意见。很多有见地的将领对德军保持这么长的战线早就提出了疑问。他们提议集中兵力尽快达到一个目标,然后才是下一个。然而小希同志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犯了兵家大忌——分兵作战!德军南北分兵的结果就是导致了初次进攻大捷之后的任何目标都没有达到,徒然的损兵折将,逐渐丧失了继续进攻的力量。莫斯科没拿下,列宁格勒始终屹立不倒、乌克兰局势陷入僵持。最终缺乏准备的德军子啊寒冷的冬季败给了冰天雪地和积蓄了足够力量的苏联红军。70余万的损失导致了德军第一次沉重的伤筋动骨!
所以白起掌兵之后从来没有同时进行大规模的战役,只是埋头苦干增强军队的实力。他做的工作是明面上的,大家有目共睹。德军焕然一新的新装备换来了国防军对新元首的爱戴!他们手里拿着新式武器在东线战场坚守了差不多半年之后,德国空军已经成功的拿到了战略制空权。而后凭借制空权逐渐的扩大优势,最终拿下了图拉,攻下了列宁格勒,而现在轮到了高加索!
可是,高加索不是一城一地,而是绵延近千里的山区丘陵。这里驻扎着至少一百多万的苏军,其中还有很多专业的山地部队!要想拿下这里不是攻下图拉或是列宁格勒这么简单。这对于德军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成功则意味着东线战场距离成功结束不远,失败则意味着更复杂的相持还要持续很长时间,后者对于德国来说是极其不利的局面。因此白起不得不慎之又慎,他既想着很快就能打痛苏军,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