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杂谈- 第27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美国陆军特种部队士兵都要到他的墓前献上一束花圈和一顶绿色贝雷帽。
推广过程一波三折
到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陆军的政策鼓励各地驻军指挥官大力推广能增强士气,体现各自特色的制服,贝雷帽的使用日益广泛,也越来越五花八门了。例如,虽然同是装甲部队,驻肯塔基州诺克斯堡的装甲部队士兵佩戴的是传统的英国黑色贝雷帽,而驻德国的美军装甲骑兵团则佩戴的是红白相间的椭圆形黑色贝雷帽。
1973年,驻北卡罗来纳州布拉格堡的第82空降师的部队开始佩戴栗色贝雷帽,而在肯塔基州的坎贝尔堡,这种趋势又被打破。那里营区人员佩戴的是红色贝雷帽,宪兵佩戴的是浅绿色贝雷帽,第101空降师佩戴的则是与其军服颜色相同的淡蓝色贝雷帽。在阿拉斯加,第172步兵旅又开始佩戴一种橄榄绿贝雷帽。
1975年,陆军参谋长批准黑色贝雷帽作为空降游骑兵的制式军帽。在以后的几年间,整个事态变得愈发不可收拾,形形色色的贝雷帽几近泛滥成灾。1979年,陆军高层军官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开始着手遏止这种失控的势头。陆军领导层允许游骑兵保留其黑色贝雷帽,1980年又批准空降部队继续佩戴栗色贝雷帽,而其他各种类型的贝雷帽则统统被打入非法之列,一律禁止佩戴。
与美国陆军一度混乱的情形相比,美国空军使用贝雷帽则要有序得多。美国空军佩戴贝雷帽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9年,美国空军正式批准空军系统司令部战术空军控制小队士兵佩戴黑色贝雷帽。1984年,北卡罗来纳州波普空军基地的两名飞行员提交了一种带有徽章顶饰的贝雷帽设计方案,1985年,战术空军控制小队的全体飞行员获准佩戴这种贝雷帽。空军联络军官在内华达州内利斯空军基地完成上联合火力控制课程的学业后,也获准佩戴黑色贝雷帽,所不同的是,其贝雷帽用军阶徽章取代了原有的顶饰。空中机动联络军官也获准在空军内佩戴黑色贝雷帽。除了战术空军控制小队、空军联络军官和空中机动联络军官佩戴黑色贝雷帽外,空军中的伞降救援部队、作战控制员、安全警卫部队和作战气象部队也佩戴不同颜色的贝雷帽。
今天美军的贝雷帽
如今,与北约盟国相比,美国军队使用贝雷帽的种类算是比较少的。土耳其、希腊和卢森堡只允许其军队各军兵种使用3种颜色的贝雷帽,但多数国家都达到了4~5种颜色。比利时军队使用了7种颜色的贝雷帽,而英国军队使用的种类最多,达到了9种颜色。
2001年10月17日,美国陆军参谋长埃里克&;#183;欣什基上将宣布,从2002年起,黑色贝雷帽将成为标准的美国陆军制式军帽。欣什基宣称,随着陆军向更轻型化和更机动灵活的方向迈进,采取这一措施的目的就是为了在这个重大变革过程中,利用这种长期以来体现着游骑兵自豪感的贝雷帽,培养整个陆军追求卓越的态度。他的这一决定不仅引发了现役和退役游骑兵群体的强烈抵触,也招致了陆军另外两支特种作战单位――特种部队和空降部队的严重不满。
2002年,陆军正式将棕褐色贝雷帽确定为陆军游骑兵的制式贝雷帽,全体陆军士兵则开始佩戴黑色贝雷帽。目前美军使用贝雷帽的种类如下:
美国陆军:
黑色贝雷帽:全体陆军士兵
栗色贝雷帽:空降部队(含伞兵部队)
棕褐色贝雷帽:游骑兵团各营
绿色贝雷帽:陆军特种部队
美国空军:
黑色贝雷帽:战术空军控制小队、空军联络军官、空中机动联络军官
栗色贝雷帽:伞降救援部队
红色贝雷帽(猩红):作战控制员 
蓝色贝雷帽: 安全警卫部队
灰色贝雷帽:作战气象部队
第232章红海军大舰队
           35年底,斯大林开始执着于实施迅速建立大规模远洋海军的计划,其舰艇总排水量将超过当时任何一支别国海军,并在环绕苏联的各海域都占有绝对优势。苏联船厂从1938年开始建造超级无畏舰。在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苏联非常想用小麦、锰矿石和原油从德国换取海军装备。
但这些战列舰注定无法完工,在其他舰艇(巡洋舰、驱逐舰和潜艇)继续建造且在绝大多数都能完工的同时,战列舰半完工的船身(在当时德军航拍照片上清晰可见)消失了。它们为何开始建造?斯大林和他的同事们到底曾有哪些意图?斯大林必定确信,如果苏联没有一支强大海军,就无法成为真正的世界大国。苏联通过30年代中期的工业化迅速壮大了空军和陆军(尤其是坦克力量),但红海军则不受重视,在3个军种中实力最弱且处于萎缩状态。在一战和二战之间,红海军拥有了大量潜艇,但水面舰艇仍依赖于国内战争中幸存的少数沙俄战舰。
但红海军从30年代后半期开始崛起。苏联领导人存在乌托邦式的幻想:苏联作为工业强国将能为全世界无产者提供“铁拳”,并由此产生了妄自尊大的情绪。在斯大林的启发和参与下,建立大规模远洋舰队的计划开始成形。苏联为何不为无产者提供足够枪炮、坦克和飞机呢?在海洋环境中处于非常不利地位的苏联为何有必要与传统海洋强国进行海军军备竞赛,并声称在10年内建造数量超过美英的战列舰?斯大林是否想冒巨大政治风险建造战列舰并与日本在太平洋一较高低?他计划如何与其他海军强国对抗?诸如此类的问题一直令人困扰,过去15年间外界已能接触到大量新材料,但由于斯大林的独裁本性,这些疑团的真相可能永远不会完全为人所知。
自戈尔巴乔夫实施“公开性”政策以来,在苏联存在的最后几年间,出版了大量这方面的研究文章和历史亲历者的回忆录。前海军官员已能接触到相关历史档案:圣彼得堡的俄国国家海军档案馆有关资料(1942年之前资料已解密)和伽特齐纳的****海军档案馆的部分资料。然而,与不断增加的苏联陆军和空军的大量资料相比,与红海军力量扩张的相关历史资料少得可怜。约翰&;#183;埃里克松的权威性著作《苏联最高统帅部》(1962)在论述红海军时只提供了一些零散资料。另一部获得高度评价的著作揭示了斯大林在德国侵苏前夕的神秘举动,这主要得益于作者能从独特渠道接触到俄国档案,但该书完全忽视了红海军的相关内容。
从苏俄历史分析,斯大林建立强大远洋海军的决策并非独一无二,俄国其他统治者也曾为加强统治而建立强大舰队,俄海军的缔造者彼得大帝明确地表明了这一倾向,他召集大量造船专家,用不到20年时间创建了波罗的海舰队,该舰队拥有约30艘战舰,用于击败当时横行于波罗的海的海军强国瑞典。然而,斯大林的巨型舰队更具雄心壮志。
在革命前的俄国,海军的扩张曾长期陷于停滞。俄国在海战失利后的反应速度通常要比陆战失利慢得多,俄海军的低潮期包括克里米亚战争、日俄海战、一战以及“十月革命”成功后的内战等,并最终使俄海军成为几乎失去作战价值。
在上述每次灾难之后,俄海军重新崛起的意志都更加强烈,它在克里米亚战争失利后50年才恢复元气,在1905年的日俄战争时期已成为世界三大海军强国之一。在对马海峡与日本海军的对抗中惨遭失败后,俄国几乎立即制定了海军重建计划,在波罗的海和黑海首次部署了无畏舰,主要目的是炫耀武力,其有限的战术目的可由其他代价更低的作战手段实现。
俄国面临的主要问题仍是地理环境。沙皇和斯大林都未能解决波罗的海和黑海舰队相互隔绝、太平洋舰队过于遥远以及北冰洋海情过于恶劣的问题。沙俄时期虽建造了连接波罗的海与白海的运河,但它却无法通行大型战舰。苏联动用人力将河道拓宽,并最终与宽阔的伏尔加河相连,然而只到二战后才通过建造伏尔加…顿河运河,部分解决了黑海舰队与外界隔绝的问题。
俄海军人士深受美国海权学家马汉关于只有无畏舰才能与敌方无畏舰对抗的思想影响,坚持认为只有造价昂贵的无畏舰才是对抗迫在眉睫的威胁(德国和土耳其)的唯一有效工具。除在黑海对抗土耳其外,俄国无法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维持造舰竞赛。沙俄尚能依靠盟友的支持抵销海洋环境的不利影响,而统治下的苏联则成为周围资本主义国家的一致敌对目标。与斯大林巨型舰队计划相隔最近的参照物是沙俄1912年的造舰计划。这两个计划都面临同样的地理环境限制和工业制约。此外,它们都在同样的海军战略思想(在作战环境极为不利的波罗的海和黑海的浅窄水域内使用战列舰)的指导下进行。俄/苏海军在一战、二战期间的任务基本相同:岸防和支援地面部队作战。它们很少冒险进入公海,水面舰艇基本上作为轰击岸上目标的火炮平台。红海军在二战期间甚至无法为按《租借法案》向苏联运送各类物资补给的英美运输船队提供护航,而由盟军自行提供更为有效的护航。
苏联政府原本出于战略考虑在欧洲大陆的一些外界最难以进入的地区扩充造船工业,但气候、距离和恶劣交通条件的限制最终占据上风,即使高强度的劳改营工作制度也无法克服这些困难。加之苏联军事和地方部门对资源优先支配权的争夺,以及战后重建的需求,使得斯大林在有生之年一直未能看到巨型舰队计划的实现。
即便如此,从几个方面考虑,对该计划也值得考察和研究。首先,它有助于填补俄/苏海军史以及世界海军历史比较研究的空白,西方国家的海军院校和研究机构很少提到该计划,更不用说对其进行研究考察了;其次,在俄/苏方面,由于一直存在着斯大林式的针对国外间谍活动和保守军事机密的臆想,因此在“公开性”之前几乎无法获得足够信息。该计划正好与“大清洗”时期重合,红海军在“大清洗”中损失惨重(尤其是高级军官),只有很少的幸存者了解该计划细节;其三,由该计划所汲取的教训可与其他国家类似的海军发展项目对比。德海军上将提尔皮兹在1898…1900年提出的旨在建立远洋舰队以对抗英国皇家海军的《海军法则》,西奥多&;#183;罗斯福提出的“白色舰队”计划,以及希特勒于1939年1月提出的短命的“Z方案”与该计划都具有可比性。
然而,除斯大林的巨型舰队计划外,上述其他计划背后都有某种战略性因素。这位苏联独裁者是否为其梦想赋予了某种特定战略内涵?或只是象绝大多数人的观点那样,仅仅是出于在苏联海域取得数量优势,或每个正在建设中的舰队所能辐射出的威慑力量,和在全球航行的悬挂红色军旗的威武战舰不可估量的宣传效应等因素,而作出的盲目决策?
☆ 1912年造舰计划
1905年6月29日,对马海战结束后的第四周,沙皇尼古拉二世宣布“重建我们的战列舰舰队”。更令人惊异的是,在军事惨败和国内动荡的背景下,俄军职业化军官队伍仍保持了高昂士气,其创新精神在俄海军的一些有识之士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他们在极力推崇战列舰的同时,也确信俄海军要借助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势头。这些年轻军官感觉在一夜之间被推入到新时代之中,虽然规模庞大但舰艇老旧的俄海军的衰败无疑造成了灾难性后果,但他们觉得可以从头开始。
1908年初,6家国内企业和21家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