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杂谈- 第63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可控的“自由的飞行”。第二架原型机不久也加入了测试,紧接着工厂制造了10架预生产型,其中5架在MVZ(329工厂)生产,其余在远东的前进飞机制造厂生产(116工厂)。这些直升机制作都比较粗糙,因为它们只是被用来做些测试,但是后来的发展表明,这些试验直升机为米…24后续型号的开发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1970年,工厂试飞完成后开始了为期18个月的国家定型试飞。此间制定了直升机的飞行大纲,米里设计局的工程师圆满的解决了米…24直升机存在的结构强度和疲劳寿命等问题,还排除了试飞中发现的直升机震动过大(摇动)的问题。经过改进后,与米…8比较,尽管米…24的巡航速度更高,但它在飞行中的振动水平并未超过米…8。只是测试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需要对直升机结构进行比较大的调整。其中一个措施是给短翼引入了12度的下反角。试飞还发现一个问题:反坦克导弹的可拆卸挂架并不是装在短翼上而是装在机身两侧靠下的位置(类似英法合制山猫直升机挂装反舰导弹的形式),它与短翼火箭夹舱挂架发生了冲突,当无控火箭飞离发射器时甚至会碰到导弹。而且导弹挂架又和载员舱门在一条直线上,这意味着如果装上导弹挂架,则舱门无法打开。所以机身下可拆卸的反坦克导弹发射架最终被“拆掉”了,取而代之的是在短翼的末端各下吊两个翼状挂架,两个2P32M(K…4V)发射架水平安放在短翼末端的垂翼的两侧,这种方式一直被延续下去,成为其一大特点。
1972年,当米…24进入苏联空军不久,北约就发现了米…24的存在,并且按惯例给他起了一个绰号“雌鹿”。不过有意思的是,西方先发现的是后来的生产型米…24A,故将其命名为“雌鹿A”,而短翼没有安装角的米…24的预生产型后才被发现,故命名为“雌鹿B”
● 批量生产的米…24A
在米…24进行大规模生产以前,设计人员对其进行了更多的改进。第一个改进计划为245工程,即米…24A。
通过对米…24的进一步试飞,工程技术人员发现“雌鹿B”的前机身太窄,很难容纳用于控制反坦克导弹的“彩虹F”半自动制导系统和高速机枪炮塔。在米里设计局位于旁科伊的试验工厂,设计人员对两架试验用的原型机进行了修改,它们切掉了直升机的座舱部分,代之以一个新的前机身,尽管和最初的型号十分相似,但是前风挡玻璃的夹角布置显得更小,有益于减少飞行中的阻力。原来供飞行员出入的类似轿车门式的座舱门被一扇滑动的气泡形窗户代替,这一措施增加了飞行员的下视视野,A…12。7机枪也装于机上。从外形上看,它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位于前起落架左前方的卵状指令传输天线,它使用来控制导弹飞行的。其他变化包括为武器操纵官增加了一套飞行控制系统,以便当飞行员在战斗中受伤无法驾驶飞机时,武器操纵官可以将直升机开回基地。1970年,这种直升机(包括延长的机鼻、带下反角的短翼和改进的飞行控制系统和导弹制导设备)最终以米…24A(工程245) 的型号在前进飞机制造厂投入量产。
第二年,米…24已经完全可以装备部队。1972年,在通过了国家定型验收后,雌鹿A正式进入苏联空军服役。最初,米…24只是在机械化步兵或者坦克部队和空中突击旅编制内以独立直升机团的形式遂行战斗,后来直升机装备了独立的战斗支援直升机团。当苏联陆军成立了陆军航空兵后,米…24开始装备机械化步兵师属独立直升机中队。
实际上,米…24A于1970年刚刚投产就开始交付给苏联空军。第四试训中心(主要负责训练飞行到战斗飞行的转换训练)位于沃罗涅什训练部队是第一支掌握这种新型直升机的部队。不久苏联空军位于远东防区、驻东德部队(后来改名为西部集团军)的单位也开始接装。此后,米…24A才开始装备白俄罗斯军区、敖德萨军区、外喀尔巴阡军区等地的部队。
后来通过部队的使用发现一些问题,在生产过程中米…24A进行了微小的改动:为了提高机身强度,米里设计局为米…24短翼后面的左侧机身加装了7对个加强“龙骨”,辅助动力装置的排气管呈一定角度向下倾斜,以防止雨水进入,原来设置于座舱罩隔框上的三个SRO…2M铬式敌我识别器天线也被移到发动机舱顶部进气口上的液体冷却器上。直升机尾桨由右边改到左边(这种新的设计在1974年生产的雌鹿中开始引入,而一些1973年制造的米…24的尾桨布置在机尾右边)。1974年停产以前,包括其训练型,在前进飞机制造厂的生产线总共生产了超过240架米…24A。
● 被抛弃的米…24B
当米…24A开始生产后,米里设计局仍在不断地进行完善。作为米…24A的后续型号,设计局推出了工程代号为241的米…24B。改进的方面首先为加强该直升机的火力。机首下颚部分的炮塔换为更先进的USPU…24型动力驱动炮塔,装备一挺12。7毫米的YakB…12。7 4管加特林机枪(一些资料认为是TKB…063或者9A624机枪),其高低射界为+20度…40度,方向射界&;#177;60度。它通过KPS…53AV火控系统进行瞄准。该火控系统可以修正直升机运动产生的影响,它将直升机的各种传感器发送的数据输入一个模拟计算机中进行计算,最后得出偏正量。原来米…24A的手控制导的9M17M反坦克导弹系统已经升级到9M17P,蝇拍…P半自动制导的水平,相应的控制系统也升级为彩虹…F瞄准线半自动制导系统控制,其命中概率增加了3到4倍,该系统的瞄准设备包括一个微光电视和一个前视红外系统(FLIR)传感器,它们位于机腹下方前起落架前边偏右的小型平台上,其周围有金属装甲保护。该系统采用陀螺稳定装置,因此允许飞行员敏捷地操纵直升机对地面目标进行精确的射击。导弹的指令天线仍在位于机身左侧小型卵形舱内,用于控制导弹。1971到1972年,米…24 B顺利的通过了工厂测试,但是由于一些子系统没有研制成功,最终被军方抛弃,不过它也为更为先进的米…24V和米…24D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首次大量装备部队的米…24D 
米…24A少量装备部队后,飞行员仍然表示座舱的视野太窄。其主要原因在于座舱太大,而且乘员座位的布置不尽合理使视野死角比较大。武器操纵官的位置使后面的飞行员的右前半球的视野大大减小,而飞行员又大大阻碍了武器操纵官左后方的视野。平板玻璃窗会反射舱内的光线,进一步降低了清晰度,而且重型的玻璃风挡的框架对于增加乘员视野更是毫无益处。
米里设计局不得不于1971年初迅速的重新设计了前机身,这就是目前我们经常见的前后纵列座舱。一名西方评论家曾这样评价“这一改进使本来已经很丑陋的直升机变得更加丑陋了”。丑陋管丑陋,这种改进却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两名乘员的座舱前后分开,并且之间有较大的高度差,飞行员座椅在武器操纵官的后边且明显高出一截,座舱盖被设计成气泡形,这些设计给飞行员和武器操纵官一个很好的全向视野:前舱水平视野为270度,前下方视野为45度;后舱视野水平视野为20度,前下方视野为15度。飞行员通过一个位于座舱右侧的向后开启的汽车门形状的舱门出入,武器操纵官座舱左侧可以通过一个向右开启的铰接的座舱盖进入。由于减少了机首的空间和结构重量,可以将节省下来的重量用于装甲防护,所以座舱周围被重型装甲保护着,可以抵挡重机枪的射击,甚至前风挡也是由防弹玻璃做成。
一个长杆形的大气数据采集器(空速管)由机首右侧伸出,敌我识别天线(IFF)安装在武器操纵官座舱的框架上。新的座舱不仅提高了乘员的视界还增加了彩虹…F微光电视和前视红外系统的视角,并且为导弹指令天线提供了更好的工作环境。但是这种设计的改动量太大。为了确保微光电视/前视红外系统距离地面有一个适合的距离,不至于撞地,前起落架被加长了一截,所以当直升机停在地面时,机身明显的呈上仰姿势,而早期的型号几乎是水平的。当直升机起飞后,前机轮收回并半埋在起落架舱内,因此米…24A的两扇突出的起落架舱门由一扇同液压减震器连接的单扇舱门代替。直升机的燃料(供油)系统也进行了改进:短翼挂架下可以加挂500升的可投放副油箱,为载员舱滕出了更多的空间。
原本这种双人座舱型被命名为米…24V(这是俄文字母表中的第三个字母“B” 对应的英文字母),但是不幸的是为这种直升机配套的突击手…V型反坦克系统仍然拖了后腿,这迫使米里设计局只能采取“新瓶装陈酒”的办法,发展了一种混血型:用新设计的机体加装曾在米…24B上试验过的老式武器系统。顺便说一句,俄罗斯这种设计思想多次在其武器系统的设计中得以体现,例如其70年代末开始设计“针”系列(SA…18)便携式防空导弹的时候,由于其双色导引头的研制进度跟不上弹体的研制进度,设计人员不得不用SA…14的导引头暂时代替,研制成针…1 (SA…16),待日后双模式导引头研制成功后针式才定型,所以其设计编号靠后,反而提前定型。
这种新旧搭配的型号的设计代号为米…24D,工程代号246。D是俄文字母表中排第5位的Д的英文字母写法(注意,西方翻译俄文字母的方式一般为音译,如,俄文字母Д发音和英文字母D相似)。之所以跳过第四个字母G而直接用D是因为G在俄文电报中的意思为“SHIT”! 
1972年6月,两架米…24D的原型机改型完毕,由于是从早期米…24A的基础上改进的,因此其尾桨仍然位于机尾右侧。第二年,国家定型试飞开始进行,并且一直持续到1974年,最后米…24以拉烟飞行庆祝完成最后的试飞。1973年,米…24D在前进飞机制造厂和罗斯托夫直升机制造厂(第168厂,现在成为罗斯托夫生产联合体)投入生产,尽管这种直升机被认为只是一个权宜之计,但它却是第一种较为实用的米…24。到1977年停产为止,两个制造厂总共制造了350架该型号的直升机。
在设计定型后的生产过程中,米…24D仍然进行了细微的改动。原来米…24D装备照相枪的方式同米…24A一样,即在左侧短翼与内侧挂架的接合部装有一个S…13照相枪,但是后来的训练演习表明飞离挂架的火箭和导弹的火焰和尾迹影响了判读效果,因此不久后的米…24D将照相枪移到左翼尖和翼梢下垂小翼的结合部。按照苏联惯例,米…24D在将航空电子设备缩水后以米…25的编号出口到华沙国家和苏联的第三世界盟友。米…24D和米…25的北约代号为“雌鹿D”。 
● 最大的雌鹿机群:米…24V
1972年,以9M114(AT…6螺旋)超音速反坦克导弹为核心的9K113武器系统终于研制成功,这使先前设计的米…24V(工程242)的设计得以实现。在西方资料的介绍中,往往有米…24W的型号,实际上就是出口到波兰米…24V,原因是德国和波兰语的拼写和发音与英文字母不一样 
,波兰语中没有字母V,只得以W代替。
新型导弹不仅比蝇拍导弹速度快,而且命中精度和射程也大大提高了。这种导弹采用紧凑的发射包装筒,安装在短翼末端的吊梁上。就像它的前任那样,螺旋同样由瞄准线半自动制导系统进行制导,指令发射天线同样置于机头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