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杂谈- 第74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分的外观和日本的89式步兵战车很相像。不过,日本军方称99式自行榴弹炮的车体是新设计的,但底盘上的某些部件可以和89式步兵战车的部件通用。车体和炮塔采用焊接结构,而一些舱门和盖板处多采用螺接结构。
动力装置为三菱重工业公司制造的直列6缸四冲程水冷增压柴油机,最大功率600马力,与89式步兵战车的动力装置一样。不过,89式步兵战车的战斗全重只有26吨,这说明99式自行榴弹炮的单位功率要低得多,因此,最大速度只有49。6千米/小时,而89式步兵战车的最大速度达70千米/小时。由于对自行榴弹炮在机动性上的要求比坦克和步兵战车要稍差些,单位功率低些是允许的。
车体每侧有7个中等直径的负重轮、3个托带轮,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这也是自行榴弹炮通常的布置方式。第1、2、6、7负重轮处装有液压减振器。3个托带轮不是一线排列,中间的托带轮位于履带外侧,前后2个托带轮位于履带内侧。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上支履带更平直。悬挂装置为扭杆式。履带板为双销式,端部连接,履带板上装有橡胶垫块。这种履带虽然和89式步兵战车的履带相似,但二者并不相同。
车体前部****有炮管行军固定器。从照片中可以看出,它的结构还是挺复杂的。因为这是一套遥控自动装置,炮管的固定和解脱以及行军固定器的竖起和放倒,都可以在车内遥控操纵,无需乘员走到车外。更绝的是,在长距离行军中,为了防止长长的炮管妨碍炮车机动,乘员可以操纵专门装置将炮管缩进一段距离。如果你注意到火炮身管上有两个固定器连接套箍,就该明白它不是虚设的。不过,在炮管缩回的状态下,自动装置不能使用,行军固定器的起倒需要手动操纵来实现。炮管的伸缩只需1分钟便可完成。
炮塔的装甲材料和结构尚未公布,估计为铝合金装甲全焊接结构。炮塔内,左前部为车长(也叫炮班长)席,它的后面是装填手席,右前部为炮长席,炮塔后部为炮尾部及自动装弹机各机构。炮塔内部稍嫌狭窄,但炮塔内部的电子设备布置得井井有条,显示出设计者的匠心。尽管炮塔内有自动装弹机,但是,车内还是有1名装填手,这说明设计者想在乘员的配置上有一定“冗余度”。也就是说,在正常情况下,只要3名乘员便可以完成全炮车的任务。装填手还可以承担炮长的部分任务。
炮车上的舱门也不算少,包括:驾驶员舱门、炮塔顶部的2个舱门、炮塔两侧的2个舱门、车体后门等。车体后门为两扇左右开启式。值得一提的是,炮塔后部右侧有一个突出的装甲壳体,它有点像航天空间站的对接连接器,可以和供弹车对接。对接后,可以自动地向车内补充弹药。炮塔上开舱门过多,对乘员上下车及少量补充弹药等带来方便,但削弱了炮塔的防护性,好在炮车不到第一线作战,影响要稍小些。
火炮&;#183;弹药
在对99式自行榴弹炮有了总体了解后,我们再来看一看它的武器情况。火炮为52倍口径的长身管155毫米榴弹炮,带自动装弹机。而早期的报道中,称它为39倍口径的火炮。这说明日本军方有意跟上世界自行榴弹炮的潮流。其实,52倍口径的火炮,已经可以称为是加农炮了,只是从习惯上和战术运用上仍称它为榴弹炮而已。原来的75式自行榴弹炮仅对弹丸实 
现了自动装填,药包(发射药)要由乘员手动装填。
自动装弹机的具体结构不详,外观上和意大利奥托&;#183;布莱达公司制造的舰用127毫米自动炮的自动装弹机很相像。其炮口制退器为多孔式,外观结构上和德国的PzH2000的相类似。火炮的俯仰、炮塔的旋转以及炮弹的装填等,都是液压操纵的,必要时也可以手动操纵。
配用的弹药尚未公布,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可以发射北约标准的155毫米弹药。其装药包为新研制的称为99式发射装药。根据组合,可以发射1~6个药包,达到不同的射程。新发射药的最大特点是降低了火药燃气对身管内膛的烧蚀性,消焰性也很好,从而可以提高火炮身管的寿命。此外,这种新发射药也可以在FH70榴弹炮上使用。
火炮发射普通榴弹时的最大射程为30千米,发射底部排气弹时的最大射程达40千米。最大射速为每分钟6发,猝发速度可达3分钟18发。弹药基数尚未公布,估计在18发以上。
火控系统已高度自动化,具有自动诊断和自动复原功能。尽管炮车上未装GPS系统,但是,车上装有惯性导航装置(INS),可以自动标定自身位置,并且可以和新型野战指挥系统(新FADAC)信息共享。这样,从炮车进入阵地到发射第一发弹,仅需要1分钟的时间,便于采取“打了就跑”的战术,能迅速转移阵地。在现代战争中,自行榴弹炮较长时间停留在一个发射阵地是非常危险的,必须在打完一个基数后迅速转移阵地,并迅速补充弹药。
辅助武器为1挺M2型12。7毫米重机枪,装在炮塔顶部右侧,弹药基数不详。在它的前方是周视式瞄准镜。 
99式供弹车
99式供弹车是99式自行榴弹炮的配套车辆,战斗全重约33吨,乘员2人,供弹车全长6。7米,全宽3。2米,全高3。1米,由于车体比99式自行榴弹炮短,每侧只有6个负重轮,并且取消了托带轮。其动力装置为V型二冲程水冷增压柴油机,供弹车的最大速度为40千米/小时。车体前部为驾驶室,其后为动力舱,中后部为弹药舱。弹药舱中,后部右侧装99式发射药,后部左侧有供弹机构。不难看出,补充弹药时,自行榴弹炮和供弹车是“屁股对屁股”状态。炮弹引信要在补充弹药前装定完毕。在装药舱的上面有废气排放装置,以避免废气给安全带来隐患。99式供弹车的舱门较多。不过,由于供弹车并不上第一线,这样做还是说得过去的。
供弹车可装载155毫米炮弹90发,估计1个炮兵连有5辆自行榴弹炮,配1辆99式供弹车。
横向比较
最后,将日本的99式自行榴弹炮同近十多年来各国新研制的自行榴弹炮做一番横向比较。
1989年装备苏军的2S19式152毫米自行榴弹炮,发射普通榴弹时的最大射程为24。7千米,发射火箭增程弹时的最大射程为28。9千米;德军装备的PzH2000自行榴弹炮的相应最大射程分别为30千米和40千米。从最大发射速度上看,2S19为每分钟7~8发;PzH2000为10秒钟3发,1分钟8发和3分钟20发。单从最大射程和发射速度来看,日本人认为,99式和它们相比相差不大,应当算在“一个档次”上。但是,自行榴弹炮的威力,不能光比较最大射程和发射速度,还要看远距离观察能力和弹药补充能力。日本陆上自卫队的炮兵部队装备有以无人观察机为主的远程观察系统,再加上新研制的野战射击指挥系统,应当说,99式自行榴弹炮的配套性还是相当完善的。但是,从炮车的机动性和防护性来看,55吨重的PzH2000自行榴弹炮,最大速度达到60千米/小时,无疑,99式自行榴弹炮要略逊一筹。当然,就总体性能而言,和美国的“十字军战士”相比,99式还是要差一截。不过,“十字军战士”已经下马,像99式这样水平的自行榴弹炮还是未来一二十年的“当家炮车”。
日本军方人士认为,当前最大的问题是换装的速度太慢。每年采购6~8辆99式自行榴弹炮,10年才采购60~80辆。而到2010年以后,说不定99式的性能便开始落后了。
第486章苏军冲锋枪
           在1970年代末以后的苏军和当今的俄罗斯军队装备序列中,人们是见不到冲锋枪的身影的。实际上,苏联也曾研制和生产过多种型号的冲锋枪,并且也曾装备和在战场上使用过冲锋枪,但装备的时间比较短,大约从1930年代中期开始装备 PPD…1934式7。62mm冲锋枪,到1950年代初将布莱昂冲锋枪正式撤装,只有短短十几年时间。冲锋枪只是苏军装备史上的匆匆过客,是苏俄历史上装备时间最短的武器之一。苏军撤装后,苏联/俄罗斯并未停止冲锋枪的研制和生产,自1950年代以后,冲锋枪是供其警察和内务部队使用、体育比赛或外贸出口的一种武器。
苏/俄冲锋枪的 
研制、使用简史 
在谈苏联冲锋枪的历史之前,首先应当了解世界冲锋枪的诞生历史。世界第一支冲锋枪——维拉&;#183;帕洛沙冲锋枪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诞生的。冲锋枪的问世纯属战争的需要,当时的意大利军队缺少火力猛烈、轻巧灵便的自动武器,于是,意大利轻武器设计师艾比尔&;#183;贝特尔&;#183;雷维里(Abiel Betel Revelli)便设计了一支理论射速很高、发射****弹的自动武器,这就是最早的冲锋枪,后来被人们称为维拉&;#183;帕洛沙M1915冲锋枪。在当时,维拉&;#183;帕洛沙 M1915冲锋枪的名称并不是冲锋枪,意大利人当时称其为“轻机枪”。“冲锋枪” (submachine gun)一词是在美国汤姆逊冲锋枪出现后,由美国主管武器研究的军械局长汤姆逊将军首次发明的。从严格定义上来说,维拉&;#183;帕洛沙M1915 冲锋枪还不能算是一支真正的冲锋枪。从外形看,该枪有两根枪管;从全枪质量看,高达6。1kg,比我国后来研制的81式轻机枪还要重0。8k g;从使用方法看,一般要装在三脚架上使用,士兵很难双手操枪抵肩射击。因此与其说该枪是一支冲锋枪,不如说是一挺轻机枪,但它在发射****弹、自动抽壳和连发射击等方面,又具备了冲锋枪的主要特征,因而军事史学家一直将其列为冲锋枪,尊其为冲锋枪的鼻祖。它的问世,拉开了世界冲锋枪发展的序幕。 
自意大利的M1915冲锋枪问世之后,冲锋枪便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1920 年代初在德国首先掀起了研制热潮,随后,美国和苏联等国也开始研制冲锋枪。 1920年代中期,苏联著名轻武器设计师托卡列夫(Tokarev)开始设计第一支冲锋枪,1926年进行系统试验,在试验中出现了很多故障,试验结果不尽人意,因而未被苏军采用。尽管此枪没有装备苏军,但它拉开了苏联研制冲锋枪的序幕。著名轻武器设计大师瓦西里&;#183;捷格加廖夫(Vasly Degtyarov)在1930年代初开始冲锋枪的设计。他在详尽考察了德国的 MP28Ⅱ式冲锋枪后开始了他的第一支冲锋枪的设计,1934年,该冲锋枪正式研制成功,并在苏联的塞斯特罗杰茨克兵工厂(Sestrorjetsk Arsenal)进行批量生产,随后装备苏联红军,定型号为PPD…1934 式7。62mm冲锋枪。因其突出的性能,装备部队后得到官兵的普遍好评,后又根据部队使用情况进行多次改进,改进后的型号分别为PPD…1934/38式冲锋枪和PPD…1940式冲锋枪
1930年代末,苏联另一位著名的轻武器设计师乔治&;#183;S。斯帕金也开始从事冲锋枪研究。他设计的第一支冲锋枪于1940~1941年初完成全面试验,1941年正式装备苏军,定型号为PPSh…41式冲锋枪。当时正处在苏联卫国战争最艰苦的时候,纳粹军队大兵压境,前线战事进行得非常不顺利,苏军节节败退,前方武器损失惨重,急需大量性能优良的轻武器补充部队。该冲锋枪研制成功后,于1942年开始批量生产,是苏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使用量最大的冲锋枪。 
PPS…42式冲锋枪是在第二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