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鬼族族长的说法,这里直进去不远,就会有鬼族人的营地了,我们都小心地探进,入夜以后,找了一个丛林比较茂盛的地方宿营,也不敢举火热食,只好吃一点干粮了事。
天明的时候,两名侦骑跑回来,紧急地把我叫醒,说是发现了鬼族人。
跟着两名骑兵向南。很快就到了另一座山脉之下,这里的山比斟戈氏那边的又要高出数百米。刚才到过这里的侦骑就是看到有鬼族人骑马在山脚经过,沿山脚向东北方向去了。看来这里已经距离鬼族人的营地不远,我们都提高了警惕,前行地速度放慢了,仍是由两名侦骑提前约三、四公里探路,其他人在后面跟上,一路了不断追踪鬼族人的痕迹。
结果这一天走的路比头一天要少得多。却仍是在傍晚时才到达所要找寻的鬼族人营地。
远远地还隔着一个山头,已经能够听到鬼族人的呼啸,以及大群牲畜活动的声音,尽管已经快入夜了。但声音仍显得比较嘈杂,听上去应该不会比斟戈那边的鬼族人要少。
等绕过这个山头,让战士们带马藏好,悄悄潜上一个山坡顶,往下一看,我才大吃了一惊——原来鬼族人自己也不消停,已经打起来了。
坡下的草原上。两个部族正打作一团,其中守地一方由于老弱妇孺很多,人数占了绝对优势,战士也不少,所以将进攻的一方打得几无还手之力,已经处于溃逃的边缘。
我和木驼好奇地看着这一幕,不由得暗自庆幸。
防御的一个部族人口应该不会少于700人,攻击方地战士也有200余骑。如果这样的力量不是在起内讧。而是全部压到斟戈氏那边去的话,对斟戈氏将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在这里为什么会爆发内讧?估计也跟盐池脱不了干系。
但在暮色中,极目远看,只能看到一片水影。却看不到盐的影子。估计距离我们所要找的盐池不会太远了,但现在也不好下去找,只好郁闷地退下来,带着战士们远远避开这个鬼族营地。
第二天,让战士们都在山坡上隐蔽,我带着木驼、斟戈原两人从山坡上潜去鬼族人的所在地。走了四个小时左右,时已近午,途中看到山下多批鬼族人经过,并经过了四个鬼族营地,却一直没有见到盐池地迹象。远远看过去,山下似乎有一条河,河面有近千米宽,算是一条大河了,只是却并非我们进入这个平原时见到过的那条河。
最后让我们有所发现的是山下鬼族人的奇怪举动。
十多骑鬼族人在山下一处河边停下来,拿着皮囊到河边去,似乎在寻找什么东西,最后往皮囊内装了点什么,才匆匆离去。
难道这不是一个盐湖,而是一条“盐河”?
等鬼族人离去以后,我带着木驼和斟戈原潜下山,来到河边。河水没有流动的迹象,却隐隐带着奇怪的赤红色。
我扒开岸边远处的水草,发现水边上并没有水草,只有离河较远的地方才有,而就在这河边上地土壤表面,竟然有不少泛白地盐粒!
这就是盐湖!
木驼和斟戈原都激动起来。等我们沿湖边走了数百米,小心地避过从岸边偶尔驰过的鬼族骑兵,居然给我们发现了数块凝结在一起的大块盐。斟戈原兴奋地将这些收获纳入囊中,脸色都变红了,一路上乐得有些忘形,要不是木驼机警,差点就被鬼族人发现。
“时间不多了,回去吧,下次再来!”我看斟戈原有点恋恋不舍,叫木驼揪上他就往山上跑。这一次我特意爬高了一点,才隐隐约约地看到了一个长条形的“湖”地样子,果然没有流动,是一个死水湖,想来是跟死海一样的道理,只有水流入,没有水流出,时间一长了,盐份大量积淀,就形成了盐湖。
但从我们看到的地方来说,还没有到鬼族人说的那样,满湖都是盐的情形,听鬼族族长讲,到夏天就会有那样的奇观,希望到那时还有机会来罢。
回去的途中,我们一行人都没怎么说话,各想各的心事。
12月16日,带着换来的500匹马,我和太昊的骑兵小队开始返回太昊城。
木驼留下了100多骑太昊骑兵在斟戈氏,用于协助斟戈氏防御鬼族人,他则带着100多匹马赶回了大夏城,在那边加大训练骑兵的量。而同时在斟戈城内,斟戈原也开始用他所分到的100多匹马训练第一批斟戈骑兵。
带着同样的任务,我和太昊骑兵们涉河南奔,经函谷关向东南,直奔太昊。
有了这批马,我们不需要节省马力,一路纵意驰骋,打马向太昊。
太昊的骑兵终于到了大扩军的时候了。
正文 第二百零一章 … 兵役新法
更新时间:2009…2…16 14:28:55 本章字数:3362
鬼族人足有六七个部落,散布在盐湖周围,看情形也不是才到的盐湖,估计那个与斟戈氏发生冲突的部族只是到得比较晚而已。
虽然这些部族都不甚大,但至少也有三个部族不少于500人,其他的在100到300之间,这样的实力不容小觑。估计木驼和斟戈原也已经想到了,所以我们三个的第一目标都是训练骑兵。
将大批马匹带回太昊城后,我也没有足够的时间亲自带队训练,木驼不在的情况下,我把骑兵分成三个小队,分别由三名原来的队长负责带领进行训练,分别是木芒、土句和苍离。太昊城内的步兵们原来都曾经骑过马,甚至相当一部分还参加过骑兵的出击任务。
但突然间增加500骑兵还是让风尘伤透了脑筋。
这个时候的骑兵已经不再像初建太昊城的时候那样,威风凛凛,是众多少女们的偶像。在太昊族长的驱使下,这些年来太昊骑兵们疲于奔命,为族人的温饱与发展长年在外奔波,甚至已经出现了有太昊骑兵因此失去老婆的现象。而众多不当骑兵的族人也已经开始适应了太昊城的温饱安逸的生活状态,在城中无所事事。勤劳一点的在长老们安排下出去放牧或狩猎,懒一点的则成天在城里晒太阳,或分到族中的一点粮食,略多于口粮所需,就到酒坊里去换得一醉,不想参加骑兵的艰苦训练。
“什么?竟然征不到骑兵?”我在宗庙内得知这一消息,连我自己都不相信。但事实就摆在眼前,风尘累得腰都要折了,且得到各族的大力协助,仍只招到110多人。
按说此时太昊城内人口也有13000余人,按六分之一算,也应该有2000人可以充任骑兵啊。目前整个太昊只有600多骑兵,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大元诸城来的旧人,实际属于太昊城内族人的不到400人,还有1000多人哪里去了呢?
“这个——有的部族长老好像是说 骑兵们都在往外跑,家里顾不到了,还有——春播时怕找不到人手一一”风尘咕咕哝哝地说。
是这样啊!
看来不一定全是部族长老们的意见,其中有的恐怕还是族人地顾虑吧。但问题已经出现。就得想办法解决。
太昊的兵役制是到了出台的时候了。
还有两天就过年了,我把宗庙长老召集起来,了解一下目前制订法律的进度情况,并提出了《兵役法》的基本思路。
其实这个法令不仅涉及到征兵工作。更涉及到基层政治框架的构建。
目前的以部族为主地框架我暂不打破,但对基层的居民而言,最小的政治单位将大为缩小,由于太昊城的建设已经比较完备,周边20里内,除了属宗庙所有地农庄有不定期的居民以外,所有族人都住在城内。
法令的第一项措施是加强户籍管理。按后世的管理方式,我的方案是以户为单位进行管理。年后10日内各族应将本族所在“街道”命名称、为所有住户编号,一号对应一户,并严格登记每户的家庭成员基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等)。最后由宗庙的行政管理长老们对各族所报的资料进行审核,从全城内将识字较多地太昊学校优生选拔出来协助长老们工作。
第二项措施是实施“强制兵役”。即所有成年男性族人都必须服兵役,年满15岁之前,应该在太昊学校学习文化。15岁以后,经太昊学校教师联合推荐,可以继续留在学校“深造”,其他的就得服兵役,直到30岁才能退役。
所有服兵役的成年男性先得由骑兵负责人进行筛选,体能优秀的先选入骑兵,其他的进入步兵。步兵由马齐那边派遣专业人士过来训练,主要是进行队列、体能、单人和多人对练、狩借等方面的记练,并不定期举办比试和表演。优异者提拔或奖励。
所有步兵和骑兵在农业大忙季节都将以农业生产为主,训练必须中断,除了少数骑兵负责对庄稼地保护,不能参加收割和播种以外。其他的战士都得参加劳动。非农忙季节,骑兵和步兵都必须保证每天不少于3个小时的训练时间。地点是在军营区的广场。从早上铜钟响过8响开始,11响结束,有迟到、不到的应予以处罚。
有了新增的马,就算木驼那边保卫大夏城一时分不出人来,太昊城也不少于800骑兵,在兵役法实行以后,一半的骑兵在城内上岗,另一半负责外勤,每半年换一次岗,家中有特殊事务的,经队长审查,可以个别提前换岗。
步兵实行半兵半民,平时住在家里,训练时到达场地。骑兵则实行专业化,全体骑兵在城内时必须住在军营里,回家住得经过请假。但每天只有3小时的训练,其他时间只要不骑马,就可以随意离开军营,应该可以充分地时间和家人在一起了吧。
军队中有了2000多人,就不能简单地分小队##了,这个地方我超前一点,直接引进了后世的管理方式:每十一人为一班,通过比武确定班长,34人为一排,同样确定一名排长。103人为一连,定一名连长,按目前的兵员数,骑兵甚至有了三名营长,团长只能由我兼任了。而步兵这边情况要复杂一些,竟需要两名团长,加起来快一个师了!不行,现在还是搞精兵简政的好,步兵还是只设了一个团长,下辖5个营,共1600多人,由木芒任团长。
在征兵工作中,匠作区地匠人们只要在土鲁那里造册登记为匠户,就可以不参加兵役,但得在土鲁的带领下,每年固定一段时间,为军队提供必要地器材。
最后一个问题是兵饷。这一点我是早就有计划了,兵饷有两种方式。一是根据各族参加兵役的人员数量,只要有一名族人服役,当年就为该部族免去100斤粟米的农业税,另一种方法是以族为单位发放相应的青铜币或盐。这是给族里的补贴。
另外每名服役地战士每月还发50斤粟米和100枚青铜币,作为个人补贴,骑兵则在这个基础上增加50%作为特殊军种奖励。而任有职务的班排连营等领导则单独享有一份职业津贴,远高于其他士兵的待遇,连长以上可以在军营内安置家属,这个待遇也会让其他士兵极为羡慕。
补贴这一项让风尘汗如雨下——算下来竟要1000多吨粟米!还有那么多的铜币!而目前宗庙的岁入也仅有1000多吨!(今年秋收时有500多吨。还有匠作区平时交上来的500多吨)
呵呵!这就差不多够了吧,我们不是还有大量的铜和盐么!那可是宗庙垄断地资源啊,宗庙可不会愁不够开销。加上过两年各族新开的地上,粮食税又要入库了,兵员不会见风长,而土地则越开越多,总会满足我们的需要。
“先这样吧——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