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 第4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所以我和皋陶族还将讨论另一件事——皋陶愿意和我们同行吗?
    正文 第六十二章 石犁诞生
     更新时间:2009…2…16 13:29:46 本章字数:2838
        从皋陶族偃师长老的话中,我大致知道了有一个强大的少昊族金天氏的存在。这个大族应该是以某种鸟类作为图腾来崇拜的,而且从皋陶或莱夷都不过是“24族”之一来看,这个族应该在古山东居于重要的统治地位,其各族分支范围应该极广。
        这为我将要大展宏图想传播的文明提供了一个求之不得的基础——人口!
        从皋陶和莱夷族的关系来看,尽管百年冲突,仍相互认可为同一始祖的后代,那其他未和皋陶族冲突的部落联盟,应该能很容易接受由皋陶族为主体,由大元提供支持的文明传播吧!
        下一步,我想应该得到皋陶族的绝对支持——尽管目前皋陶欠下大元族一个巨大的人情,但我将要做的工作对皋陶族仍是一个巨大的决择,他们在多大程度上愿意参与我们的文明传播工作呢?
        从贸易城发展的经历来看,要传播文明,首先要在一个大的部落联盟中央取得一个立足点,利用大元现有的技术优势和领先文明,取得当地主要部族族长及长老们的支持,建设具有一定防御能力的基地,才能进而发展贸易,最后达到推广大元文字、大元历法、大元数学、大元建筑、大元农业、大元医术……等成果的目的。
        在这些步骤中,最重要的,也是首先要取得的,是一个立足点,是当地部族族长和长老们的无条件支持,以少昊族的广泛分布,最能胜任这一工作的莫过于少昊族,但我们连少昊族在哪里都不知道,就只能先依靠皋陶族了。
        “大元族想让更多的皋陶族人成为和大元骑兵一样的勇猛战士,让皋陶族和大元族一起制作陶器,一起种植粟米,学会使用大元的文字和历法,不知道长老的意思……”以“大元粟米酒”为礼品,我小心地向偃师提出了这个问题。
        “大元族和我皋陶族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元齐族长所言,对我皋陶族必定有益无害,还用得着问什么?”偃梁虽然带伤,却一点没改直爽的性子。
        “元齐族长需要我皋陶族做什么,请只管开口,只要是我偃师能答应的,绝无推托的道理……”偃师慢条斯理地表态。
        “那就好——我想请长老安排族中子弟,到我大元贸易城内,参加大元学校学习,我族必将尽心竭力,教会他们大元所有的一切。”
        “不知元齐族长教会了这些子弟,将有何用?”偃师问道。
        “将来大元与少昊各族之间的交易,我将委托由皋陶子弟完成,所得利益,大元与皋陶将共有之!”
        “好!”偃梁差点站起来,又痛得躺了下去。
        “元齐族长所要求的,对皋陶有百利而无一害,偃师别无所求,一定尽力做到”偃师也很清楚偃梁为什么高兴,这个事情对他们皋陶族的壮大实有重大意义。
        莱夷族的俘虏们热火朝天地投入到皋陶城的建设中,皋陶族的子弟也已经在贸易城入学,这个方向的事情我可以暂时放一下了。
        另一边,大元城传来了好消息。
        在大规模的春播结束后,土鲁没有放弃对牛耕的研究工作,他反复地选择最好的硬质木材,不断改进犁头形状,终于能用纯木质的犁进行20~30厘米的浅耕,并在2~3亩内不至于损坏。
        但这时他发现我为什么要放弃了——三亩地耕起来的确很快,但修复犁头不是一个独立的工作,一个硬木犁是整体制作的,犁头修整起来就会削掉木料,修个两三次,这个犁头就报废了。
        而且修一个犁头的时间,差不多的劳动力已经可以耕两三亩地了。
        这期间我给过他一次指导——用后世机械加工的基本方法,当刀具易损坏而且难修复时,就用装配式刀具。
        实际应用到犁头上,就是单独做几个硬木犁头,用榫槽结构装到犁头上去,一个坏了,就可以立即装另一个。
        这样子带上四五个犁头,就可以犁10多亩地了。但应用的前景我还是不看好——硬木犁头在没有金属工具的情况下,加工一个也要一天多,一个加工犁头的壮劳力在一天内,基本能够翻上三亩地了。
        可是没有想到的是,在我往皋陶处理俘虏这件事的时间内,居然让土鲁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原来他有一次看到一块建房用剩的石头,形状很像他做的犁头,就尝试用了一块石头稍加修磨。结果用到犁头上以后,这个石质犁头居然耕了20亩软土才被一块地下的石头碰坏!
        这下子土鲁欣喜若狂,大肆搜集各种形状的硬度不同的石头,并很快的积累了不同石头用作犁头的经验。
        他意识到这件事情对我的重要性,让一名骑兵快马跑到贸易城来通知我。
        这是我今年在大败莱夷之后听到的最好的消息,立即随20名骑兵返回大元城。果然,大元城外,今年的菜地已经全在用石犁耕地了。
        为表彰土鲁的功绩,我特地让土土烧制了一个陶版,供入大元神庙,上刻有大元字的阴文:大元六年四月,土鲁制石犁。
        土鲁满脸骄傲,土土满脸羡慕。
        我想,后世祖宗们不重视“奇技淫巧”,才推迟了文明的发展进度,既然老天给了我这个机会,从这一次起,就让这些推动历史发展的人得以配享宗庙,享有与那些开疆拓土、文治武功的人享有同样的荣光吧。
        没想到这一微小的有心之举在数年后成为一项殊荣,的确带来了一些改进,也造成了一些困扰。
        不过我知道,在我能找到可供冶炼的金属矿藏之前,所能作的改进始终是有限的。除非能在短时间内找到矿藏并炼出铜或铁,否则生产力水平始终不可能逾越现在的水平太多。
        牛耕的出现和成熟,已经将青铜时代之前的生产力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极致,农业上我已经采用了太多明清以后时代的管理技术,再加上石犁的出现,唯一还能做的,也许就是找到新的物种并加以培植。
        种子——我要新的种子!
        但我知道这是有困难的,关键是季节不对,要到秋季才会有大量种子供我搜集。
        秋季?
        不对啊!?
        今年有四月为什么会比去年早了这么多?
        春播为什么会这么迟?
        第一场春雨为什么下得这么晚?
        有什么事情发生了而我不知道?
    正文 第六十三章 改革历法
     更新时间:2009…2…16 13:29:47 本章字数:2868
        从前两年的经验看,的确是每一个的四月感觉都越来越冷,从大元三年开始,播种的时间就一年比一年晚,现在是四月中旬才播种,比大元三年晚了大半个月,难道这个年代的天气开始变冷了?最后一个冰河期让我遇上了?
        可是也不对啊,夏天和秋天还是那么长,而且春天晚了,冬天也来得晚了,并没有明显的感觉到冬天在延长或者比以前更冷啊?
        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我找出新绘制的“大元历法”——仔细一看,顿量汗水涔涔而下——每年只有12个月!
        这下子我明白了!
        到这个世纪以来,因为记时所用的天象中,月亮的变化是最直接的,一时大意之下,就以12个月作为一年了。这个时间大约只有360天左右,而按后世的时间,应该是365天多一点才是一年(没记错的话应该是365。24天)。
        就是差这5天多,五六年下来就差不多少了一个月,怪不得开始感觉春播晚了一个月——原来是我的“大元历”出了问题。
        这时我想起了后世所用的“农历”:按天文学观点看,这个历法是标准的“月”历,以月亮的变化作为记时的依据,而所谓的“公历”,也就是“太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作为一年的,相对于农历更接近实际的一年。
        最终的一年,应该是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作为一年,才能正确反映气候变化过程。
        所以在“公历”里,每隔四年要用“2月29日”来调整多出来的时间,而农历则隔数年有一个“闰月”来调节每年少掉的那5天多时间!
        我的“大元历”采用了农历的记时方式,却忘掉了隔几年加上一个“闰月”!
        历法的改革势在必行,但应该采用什么方式?是用“农历”还是“公历”?
        斟酌了很久,我还是打算采用在后世沿用了数千年的“农历”。
        因为对处于部落联盟阶段的原始人来讲,月亮的变化比太阳的变化更加直观,太阳的观察应该以大型的日昝作为工具,观察其顶部投影在每一年的变化规律,才能得到比较准确的结论,这个对于原始人来说,太复杂也太为难了一点。
        但月圆月缺就比较好看了,抬头就能见到。
        所以只需要在现有的大元历法基础上,结合观察太阳的计算,加上必要的闰月,新的大元历法就该比较完善了。
        我让土鲁在大元神庙的广场上竖起一根尖顶长杆,高度在5米左右,并在其顶端投影范围内,铺上大量的石块,以便在上面信记号。
        为应付眼前的需要,我还赶紧让木青通知大元城和贸易城的学校,立即在大元历法的大元六年中加上一个闰五月,其他的年份得等我的观察和计算以后再公布了。
        在我对历法进行改革时,贸易城那边传来消息——莒族代表团来了。
        由偃师介绍,这个代表团在祭祀过皋陶族的神鸟后,径直到了贸易城大元宗庙内,向大元墨龙献上祭礼,并大礼参拜。
        元昊当时正好在城内,接待了这个代表团。
        原来头一天莒族的长老到达皋陶族时,意外地发现皋陶族的帐篷区正兴起一座“皋陶城”,而偃师长老所在的住处,已经由一座大帐变为一间大了数十倍的木顶白墙建筑,大门外高高飘着一面与洞内石壁上一样的“神鸟”旗。
        偃师长老在接待中明显的感觉到了莒族长老们的诧异和好奇,一股子得意劲上来,故作神秘地不提由来,而是将陶锅架上火,炖上一锅羊肉,取出平时不太舍得用的陶碗(因为一个陶碗打破以后,偃梁就叫木匠给他们专门作了一批木碗),给每位来宾盛上一碗。
        美食美器当前,莒族的长老们都没时间再发问,先大快朵颐,饱餐一顿之后,才问起这些东西的由来,其间不免提到莱夷族与皋陶族的冲突。莒族长老也为之眉头一紧,面色不愉——看来他们与莱夷族之间也不很愉快。
        但皋陶族的变化对莒族长老的吸引力才是无可抵御的,莒族长老们坚决要到贸易城去参观考察,偃师当仁不让地作了半个主人兼导游,带上数只羊为礼,与莒族战士所带的猎物一起,送到了贸易城内的大元宗庙。
        待看到大元宗庙的宏大,莒族长老们才真正开了眼界,加上土土的徒弟们在宗庙内所制作的各种专用陶俑装饰,让莒族人目不暇给,更对大元墨龙的威风神气五体投地。
        元昊从偃师的态度中察觉到了这个代表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