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艰难,一是荆柯刺秦,图穷匕现,后人对荆柯多溢美之词,很是惋惜,这又何尝不是统一大业艰难异常的一个证据?二是高渐离用筑砸秦王一事,在秦王已经赦免了他的罪过之后,他还要秦王死,这又是一个证据。第三个故事是有“一代帝师”美名之称的张良干的,他请力士在博浪沙行刺秦始皇,为的是给韩国报仇。就连张良这样的历史名人都固守着韩国这样的割据念头,而没有顺应历史的潮流接受统一的现实,实在是颇奈人寻味。
这些历史故事归结到一点:统一大业非常困难!但是,秦王是那种下定决心绝不动摇的人,哪怕是尸山血海也不可能阻止他的步伐,他会坚持走到底,无论是谁都没有,也不可能阻止他走下去。那些阻止他统一的人不是给他无情地杀掉,就是给族灭。
周冲是万万想不到,秦王居然把这事提到这样的高度,要是秦王的说法成立,那自己就成了逆历史潮流而行的历史罪人,这罪名对周冲来说,实在是太大了,脑袋里乱哄哄的,少有地心急了,叫道:“大王此言差也!”话一出口,立时后悔,可已来不及了。
“你还知道我是谁?”秦王颇有点好奇地看着周冲,扭头对吕不韦道:“仲父,叫你的人出来。”
吕不韦有点糊涂了,道:“王上……”他也弄不明白秦王的意思,技巧性地住口。
无论是反对秦始皇的人,还是推崇他的人,都得承认一个事实,秦始皇明察秋毫,周冲第一次领教到他这个优点,只听秦王说道:“就连他都知道是寡人,必是有人给他递了消息。刚才,一个年青人给他打手势,写了一个王字,是仲父的人吧?”
吕不韦的反应也不慢,马上想到那副联对字体很是眼熟,似曾相识,略一思索,马上就明白了,喝道:“李斯,你出来。”
第十一章 初识秦王(三)
李斯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革新政治家,分封制的废除,郡县制的设立固然有秦始皇的远见卓识,意识到分封制的问题,也有李斯的贡献。正是他力排众议,陈述了分封制的弊端,郡县制才最终确立。
另外,李斯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也不小,著名的《谏逐客书》虽是议论时政,因其文章写得非常好,影响很广,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同时,李斯还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书法家,擅长篆书。秦始皇统一国家后,命他和赵高一起改革文字,变大篆为小篆,流行了数百年,小篆现在还用到,这都是李斯之功。他是吕不韦手下红人,吕不韦对他的字体自然是印象深刻,秦王一提起就想到是他。
李斯从人群中挤了出来,施礼道:“见过太后、王上、仲父。”
他镇定自若,好象面对的不是问罪的秦王,而是心情正好的秦王似的,一点也惊慌,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曾淑瑶对他的表现是欢呼叫好,要不是曾澍发拉住她,肯定是冲上去拥抱他了。
“他这种人就那种德性,当他无路可退时,他会拼死一搏,表现让人敬佩。《谏逐客书》时他退无可退,挥毫而书,终成名篇,片言回天,扬名天下。可是,等到秦始皇统一国家后,他升到高位,功成名就了,就开始私念大炽,一心想的就是如何保住自己的高位,斗志已经不复存在了,其行前后判若两人也。”周冲在心里感叹李斯的不同表现。
秦王似乎对李斯的镇定很是满意,看了他一阵才道:“你就是李斯?”
“回王上,草民李斯。”李斯不卑不亢地回答。
秦王指着那副联对数落起他的不是了,道:“这是你写的吧?你这种人自以为读了点圣贤书,识得一点周公礼,就以为了不起,是非不分。居然为这种危国损民的奸人作传,说好话,这就是你们读书人的德性。”
“要是照你说的那样,现代社会那些油料生产厂家不全是奸民了?这也太多了点吧。”周冲在心里不敢苟同秦王的问罪。
李斯依然一副好整以暇模样,道:“王上责备得是,草民也以为读书人多有不辨是非,只知一味是古非今,以为圣贤什么都是好的,对的也是好的,错的还是好的。”
李斯虽是受学于一代儒宗荀子,但纵观他一生的言论,他其实是一个知时务,达于时变的革新人物,不是那种只知圣贤之言的迂腐之人。秦王的话说到他心里去了,他的话语也是发自内心的赞同,倒不是迎合秦王。
“你还有点眼光。”秦王以赞许的口吻道,话锋一转,又责备道:“你既知其害,为何还要为他这种奸民说好话?”指着周冲,一副坐实周冲是一个十恶不赦的罪人似的。
李斯是个能言善辩之士,自然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说话,道:“王上圣明!听了王上的话,李斯茅塞顿开,明白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
他这话是话中有话,秦王颇感兴趣,道:“把你没有说完的话说出来。”
李斯接着道:“好人,王人明察秋毫,草民不说王上也明白。坏人,比如这位周冲,就是其中的一位。”
“你……”曾淑瑶是万未想到自己意中人居然会在这时反水,出卖周冲,气得俏脸都成了关公脸,要不是曾澍发使劲拉着她,肯定是当面质问李斯了。曾澍发心里也是不以为然,只是出于老成持重,才隐忍而不言。
周冲知道李斯是一个能言善辩的说客,深得纵横家之道,他如此说必是有后着,右手在背后轻摆,示意曾淑瑶稍安勿燥。
果不其然,接下来李斯说的是:“王上有所不知,豆腐、油的发明,是出自一位孝子之手。这位孝子侍奉二老,无微不至。只是,二老牙齿缺少,日食豆饭很不方便,这位孝子才把豆子磨碎,做出豆腐,供二老食用。”
“人,就要有孝悌之心,好人。”秦王大加赞成:“人年纪大了,牙齿也没几颗了,这豆饭还真不是那么好吃,这倒是一个好主意。”
李斯微施一礼,道:“王上所言极是。不过,孝子虽孝,可二老却是贪得无厌之人。”
“你这话是什么意思?”秦王指着李斯问。
李斯回答:“王上,二老日食豆腐很是欢愉。数日之后,二老就贪心不足了,说‘食无油’。王上,吃饭也方便了,能吃饱,这已经是很好了,他们却如此贪心,实是罪不可赦。”
“不然!”秦王断然否决,道:“亏你是读书人,连这点道理都不明白。生养之具除了饭食以外,还有油、肉。这是老百姓最基本的生活要求,不能斥为贪心,你要记住。”
李斯一副恭敬的受教之态,道:“谢王上教诲。”
秦王接着道:“寡人一日不食肉,则口中无味,百姓连一点油也没有,这日子过得也真够艰难。这都是群雄并起,列国争战,天下纷扰,百姓不是死于战场就是穷于道路往来,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关市林立,货汇不通,百姓因此而苦不堪言。”
正如秦王所言,战国之际,百姓不堪其苦,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各国为了适应征战的需要,不惜竭泽而渔,设立关卡,收取重税,因而各地货汇难通。直到秦始皇统一国家后,下令把这些关卡全部摧毁,这其实是一项开明的政治举措,却给后人讥评得不值一文,贾谊著名的《过秦论》指责秦始皇“隳名城”,何其谬也。
秦王感慨一番,接着道:“于是,这位孝子就想方设法满足二老的要求,做出了石中油。是这样吗?”
李斯的话半真半假,不过,在这种情况下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引起秦王的兴趣,这就足够了。
“回王上,是这样。”李斯回答。
秦王语气大为缓和,道:“先生既知此事,必知这孝感天下的孝子了,寡人要见见这位孝子,先生能为寡人安排一下吗?”
“这位孝子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正是这位周冲!”李斯很是放心地回答。
秦王已经称李斯为先生了,问题基本上解决了,可是让人想不到的是,秦王霍然看着周冲,语气颇有不善地道:“是你这奸人?”
第十一章 初识秦王(四)
“古人云:伴君如伴虎,说的是君王的意图难以揣测,喜怒无常,还真是有理。这个秦王,真的是让人想不到,明明态度已经大为好转,为何一听说是我发明,马上就恶脸相向了呢?”周冲尽管熟知历史,但是对秦王为何对他如此不善,还真找不到原因。
秦王接着,道:“你为了孝顺二老,做出石中油,这本无可厚非,是好事,寡人要好好赏你。可你却用来发财,聚敛财物,危害我大秦社稷,寡人无论如何不能饶恕你。”
原来他依然担心要是这一发明传播开去的话,秦国的粮食大为减少,会危及秦国的粮食贮备战略,不利于争霸天下。他的担心并非多余,在当前情况下确保粮食贮备才是最重要的。对于这一点,尽管周冲在心里叫屈,也不得佩服秦王的远见卓识。
这是一条重得不能再重的罪,要是一旦坐实,不是砍头也是发往边关,那样的话,活下来的机会是少之又少,周冲不得不为活命而动心眼。
此时的李斯还是很仗义,知道事情紧急,忙道:“王上,草民还有一言,还请王上听草民讲完。”
“你能告诉寡人石中油的出处,寡人要赏你;但你却给这等奸人说好话,寡人要罚你,寡人念你有功也有过,这事就不问了,你要知足。”秦王沉着脸对李斯说。
李斯不为所动,毅然道:“王上赏罚分明,草民心服口服。”
“李斯,见好就收。”吕不韦的确是爱惜他的才气,有意为他开脱,道:“你已经做到仁至义尽了,不用再掺合了。”
李斯向吕不韦施一礼,道:“谢仲父。不过,要周冲把石中油推而广之,是草民的主意,如若王上要罚,草民决不推脱。要是王上能听草民把话说完,草民就是死也死而无憾。”
他的表现的确是让人叹服,在秦王恼怒之下居然不畏不惧,很是难得,曾淑瑶在心里不知道叫了多少个好,要不是目前情况不容许她表达敬佩之情的话,她早就冲上去拥抱了。
对未来的乘龙快婿的表现,曾澍发很是满意,不住地摸着胡须,一脸的欣慰。
“你还有点胆色,寡人很是欣赏。”秦王很是赞许,道:“好吧,寡人就听你说,要你心服口服。”
李斯施礼,道:“谢王上。王上,草民有几个问题斗胆请教王上,还请王上成全。”
“说吧。能答的寡人就回答你。”秦王依他所请。
李斯接着道:“大秦拥有关中、巴蜀、黩中之地,王上圣明,百姓殷实,家给人足,大秦因此而天下最强,王业将成。”开场白一完,话锋一转,道:“可百姓的生活,王上可知?”
“我这个现代人,天天吃油,哪会不知道油的好处,还会要你来给我说项。”周冲在心里好笑,出于礼貌又不便打断李斯的话,只好静听。心里打定主意,倒要看看能言善辩的李斯会有何等说词。
“你说,百姓缺什么,少什么。”秦王鼓励他说下去。
李斯来自下层,对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可以说了若指掌,道:“老百姓最缺的有三样。一是天下扰攘,百姓不得安宁,极待与民休养生息;二是缺油,三是缺盐。天下不宁,王上不能止,草民不敢为,唯有这油,周冲巧思而得,对百姓的生活有莫大好处,草民鼓励周冲推而广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