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朝那些事儿- 第16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明代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事件之一,“大礼仪”事件就此拉开序幕。
    这篇文书的内容就不介绍了,这是一篇比较枯燥的文章,估计大家也没有兴趣读,在文中,张璁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只向朱厚熜说明了一个观点——你想认谁当爹都行。
    朱厚熜实在是太高兴了,他拿着张璁的奏折,激动地对天高呼:
    “终于可以认我爹了!”(吾父子获全矣)
    明朝那些事儿4第一章皇帝很脆弱(4)
    朱厚熜如同打了激素一般,兴奋不已,他即刻召见了杨廷和,把这篇文章拿给他看,在这位少年皇帝看来,杨先生会在这篇文章面前屈服。
    杨廷和看完了,却没有说话,只是开始冷笑。
    朱厚熜问:你笑什么?
    杨廷和答:“这人算是个什么东西,国家大事哪有他说话的份?!”
    说完,他放下了奏章,行礼之后便扬长而去。只留下了气得发抖的朱厚熜。
    好吧,既然这样,就不要怪我不客气了!
    朱厚熜发作了,他不管三七二十一,马上写了一封手谕,命令内阁立刻写出文书,封自己父母为皇帝和皇后。
    我是皇帝,难道这点事情都办不成吗?
    事实生动地告诉朱厚熜,皇帝也有干不成的事情,如果杨廷和先生不同意的话。
    内阁的效率甚高,反应甚快,办事十分干净利落,杨廷和连个正式回函都没有,就把那封手谕封了起来,退还给朱厚熜。
    皇帝又如何?就不怕你!
    朱厚熜气愤到了极点,他万没想到皇帝竟然当得这么窝囊,决心和杨廷和先生对抗到底。
    双方斗得不亦乐乎,你来我往,实在是热闹非凡,可上天似乎觉得还不够闹腾,于是他又派出了一个猛人上场,不闹得天翻地覆决不甘休!
    这位新上场选手成为了最终解决问题的人,但此人并非朝廷重臣,也不是手握兵权的武将,而只是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妇女。当然,她也不是什么外人,这位巾帼英豪就是朱厚熜他妈。
    俗语有云:女人比男人更凶残,这句话用在这位女士身上实在再合适不过了。
    这位第一母亲本打算到京城当太后;结果走到通州才得知她不但当不上太后;连儿子都要丢了。身边的仆人不知道该怎么办;询问她的意见。
    “车驾暂停在这里;大家不要走了。”
    那么什么时候动身呢?
    随从们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毕竟下人也有老婆孩子;不能总拖着吧。
    “想都别想!”;第一母亲突然发出了怒吼;“你们去告诉姓杨的(杨廷和先生);名分未定之前;我绝不进京!”
0741…0750
    这就是所谓传说中的悍妇;兴献王(朱厚熜父亲封号)先生娶了这么个老婆;想来应该相当熟悉狮子吼神功;这许多年过得也着实不轻松。
    现在人都到齐了,大家就使劲闹吧!
    嘉靖皇帝朱厚熜一听到自己母亲到了,顿时兴奋不已,他趁热打铁,直接派人告诉杨廷和,如果你再不给我父母一个名分,我妈不来了,我也不再干了,宁可回安陆当土财主,也不当皇帝!
    张璁也看准了机会,又写了一篇论礼仪的文章,要求杨廷和让步给个名份。
    一时之间,三方遥相呼应,大有风雨欲来,誓不罢休之势。
    但他们最终并没有能够得到胜利,因为他们的对手是杨廷和。
    腥风血雨全经历过,权臣奸宦都没奈何,还怕你们孤儿寡母?既然要来,就陪你们玩玩吧,让你们看看什么叫高层次!
    首先,他突然主动前去拜访朱厚熜,告诉他内阁已经决定,将他的父亲和母亲分别命名为兴献帝和兴献后,也算给了个交代。
    当朱厚熜大喜过望之时,他又不动声色地给张璁分配工作——南京刑部主事。
    南京刑部是个养老的地方,这个安排的意思很简单——有多远你就滚多远,再敢没事找事,就废了你。
    最后是那位悍妇,他可不像他的儿子那么好打发,对于目前的称呼还不满意,非要在称号里加上一个皇字。
    研究这种翻来覆去的文字把戏,实在让人感到有点小题大做死心眼,但杨廷和却不认为这是小事,他用一种极为简单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反对。
    如果要加上那个字也可以,那我杨廷和就辞职回家不干了。
    这一招也算历史悠久,今天的西方政治家们经常使用,杨廷和先生当然不是真的想辞职,朝廷中都是他的人,如果他走了,这个烂摊子怎么收拾?谁买你皇帝的帐?
    明朝那些事儿4第一章皇帝很脆弱(5)
    果然这招一出,朱厚熜就慌乱了,他才刚来几天,内阁首辅就不干了,里里外外的事情谁应付?
    于是朱厚熜决定妥协了,他放弃了自己的想法,打算向杨廷和先生投降,当然了,是假投降。
    第一回合就此结束。杨廷和先生胜。
    可能现代的很多人会觉得这一帮子人都很无聊,为了几个字争来争去,丝毫没有必要,是典型的没病找抽型。
    持这种观点的人并不真正懂得政治,一位伟大的厚黑学政治家曾经用这样一句话揭开了背后隐藏的所有秘密:
    观点斗争是假的、方向斗争也是假的,只有权力斗争才是真的。
    他们争来争去,只是为了一个目的——权力,几千年来无数人拼死拼活;折腾来折腾去;说穿了也就这么回事。
    计划
    张璁垂头丧气地去了南京;他明白这是杨廷和对他的惩罚;但既然是自己的选择;他也无话可说。
    然而正是在南京;他遇见了另一个志同道合的人;在此人的帮助下;他将完成自己的宏伟梦想——入阁,这个人的名字叫做桂萼。
    桂萼也是一个不得志的人,他很早就中了进士,可惜这人成绩差,只考到了三甲,连张璁先生都不如,分配工作也不得意,只得了一个县令,这人不会做人,得罪了上司,被发配到刑部,混了一个六品主事。
    当张璁第一次与桂萼交谈,论及个人的悲惨遭遇和不幸经历时,桂萼已经认定,这位刑部同事将是自己一生的亲密战友。
    在无人理会、无所事事的南京,桂萼和张璁在无聊中打发着自己的时光,不断地抱怨着自己悲惨的人生,痛诉不公的命运,直到有一天,他们握紧了拳头,决定向那个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人发起进攻。
    但摆在他们面前的问题是很实际的,张璁是二甲进士,桂萼是三甲进士,而他们的对手杨廷和先生则是十三岁中举人、二十岁当翰林的天才。张璁和桂萼是刑部主事,六品芝麻官,杨廷和是朝廷第一号人物,内阁首辅。
    差生对优等生,小官对重臣,他们并没有获胜的希望。
    但老天爷似乎注定要让萧半仙的预言兑现,他向这两位孤军奋战的人伸出了援手。
    不久之后,一个叫方献夫的人出现了,他站在了张璁桂萼一边,为他们寻找与杨廷和作战的理论弹药。
    此后,黄宗明、霍韬等人也加入了张璁的攻击集团。
    这些人的名字就不用记了,之所以单列出来,只是因为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老师——王守仁。
    此时王守仁先生已经不在朝廷里混了,他被杨廷和整顿后,改行当了老师,教起学生来。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他的学生参加这次政治斗争并非出自他的授意,但根由确实来源于他。
    由于王守仁先生的专业是心学,一向主张人性解放,学这门课的人见到不平之事一般都会去管管闲事,就这么解放来,解放去,终于解放到了皇帝的头上。
    嘉靖先生虽然是贵为天子,却被老油条杨廷和先生欺负,连父母都不能认,这件事情干得很不地道,当时许多人都看不过去,其中最为义愤填膺的就是心学的传人们。他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打倒专横跋扈的杨廷和提供了理论依据。
    由此我们得出了明代官场第一魔咒:无论如何,千万不要去惹王守仁。
    但王守仁先生的魔力还不止于此,他活着的时候,得罪他的没有好下场,在他死后,其精神力量依然光辉夺目,成为无数奸邪小人的噩梦。
    于是;在不久之后的一天;张璁找到了桂萼;希望他干一件事情——上奏折向杨廷和开炮。
    桂萼不干。
    他虽然也算是个愤怒中年,但这种引火烧身的事情倒也不敢干,便又把矛头对准了张璁:
    “这件事太过冒险,要干你自己去干。”
    张璁胸有成竹地看着他:
    “这是你扬名立万的机会,尽管放心,若此折一上,我等必获全胜!”
    明朝那些事儿4第一章皇帝很脆弱(6)
    桂萼饶有兴致地等待着他如此自信的理由。张璁却只是笑而不答。
    张璁的自信确实是有理由的,他得到了一个重量级人物的支持,这位仁兄也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他就是杨一清先生。
    说来他也算是阴魂不散,混了几十年,搞垮无数猛人,虽然原先他和杨廷和是同志关系,有过共同的革命战斗友谊(对付刘瑾),但事情闹到这个地步,他也觉得杨廷和太过分了,杨先生向来帮理不帮亲,他调转了枪口,成为了张璁集团的幕后支持者。
    张璁从未如此自信过,他做梦也想不到,自己这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竟然得到了如此大的支持。
    很好,所有的一切都已齐备,攻击的时刻到了。
    明朝那些事儿4第二章大臣很强悍(1)
    嘉靖二年(1523)十一月,张璁向那个看似坚不可摧的对手发动了进攻。
    桂萼首先发难,他上书皇帝,表示现有称谓并不适宜,应该重新议礼。
    这份文书呈上之后,嘉靖自然是十分高兴,他又叫来了杨廷和,问他的看法。为了对付这块硬骨头,嘉靖已经做了长时间的准备,然而这一次,杨廷和的表现出乎他的意料。
    老江湖杨廷和没有再表示反对,却也不赞成,只是淡淡地对皇帝行了礼,叹息一声道:
    “我已经老了,请陛下允许我致仕吧。”
    嘉靖惊呆了,他不知道这位老江湖又打什么算盘,当时就愣住了。
    杨廷和没有开玩笑,他确实是不想干了,对于这位六十四岁的老人来说,长达四十余年的勾心斗角、你来我往,他已经彻底厌倦了。
    于是历经四朝不倒的杨廷和终于退休了,虽然无数人反对,无数人挽留,他还是十分绝然地走了。
    明朝那些事儿4第二回合,嘉靖胜。
    嘉靖在高兴之余,又有几分纳闷,为什么这个权倾天下,无数次阻挠妨碍自己的老头子会突然自动投降呢?
    这是一个萦绕他多年的谜团,直到四十多年后,他才找到了答案。
    同样的疑问也困扰着另一个人,这个人是杨廷和的儿子,叫作杨慎.
    这位仁兄实在是个了不得的人物,他的知名度比他爹还要高,而且这个人还曾干过一件更让人惊叹的事情——他中过。
    这件事情看起来没什么大不了的,毕竟中状元虽然难得,也不是什么新闻,最多只能说明他是个优等生,如此而已。但此事之所以十分轰动,是因为他中状元的年份有点问题。
    杨慎先生是正德六年(1511)的状元,而在那一年,他的父亲杨廷和已经是入阁掌控大权的重量级人物。
    古人是讲面子的,像杨慎这种高干子弟如果中了状元,不但不是个光彩的事情,反而会引发很多人的议论。可怪就怪在这件事情没有引发任何争议。
    因为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