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大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化工大唐- 第23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遣痪榷疾怀伞�
    睿宗站起身,王少华走到他跟前,睿宗看得非常仔细:“这些小疤痕是怎么来的?”
    “回皇上,那是针孔。是陈大人用针线缝起来的。”王少华如实回答。
    太平公主仔细瞧瞧,眼里神光闪烁:“皇兄,陈卿既有此奇术,应该重赏!”
    王少华走到陈晚荣跟前,冲陈晚荣一抱拳道:“王少华谢陈兄救命之恩。”
    陈晚荣一瞧,许久不见,王少华神采飞扬,还礼道:“举手之劳,不敢当。”
    睿宗高高兴兴地坐回宝座上,点头道:“是呀,应该好好赏赐一番。大唐有如此巧工良匠,实是大唐之福呀!呵呵!”一长串地笑声响起。
    第三卷 长安风云 第十一章 一言定策
     更新时间:2009…5…23 19:18:05 本章字数:5620
    太平公主的政治嗅觉很灵敏,已经猜到陈晚荣和睿宗之间有秘密,要不然睿宗不会如此高兴。再说了,缝合伤口这种医术一推行,活人无数,一件大善举,朝廷要是不赏反倒让人有话说了,笑道:“皇兄,依臣妹看,陈卿此举活人甚多,非一赏所能叙其功。”
    就是窦怀贞和萧至忠也是明白这一医术的影响,虽是不愿陈晚荣领功,也不得不赞成:“皇上,公主所言极是,请皇上圣断!”
    吴兢领着不是太平公主的一班大臣道:“皇上,臣附议。”
    原本两派间多有争执,居然在赏赐陈晚荣一事上出奇的一致,睿宗真是想不到,非常高兴:“如此就好,你们议议怎么赏。”
    不等陈晚荣说话,太平公主笑道:“皇兄,依臣妹看就升他三级吧。”
    居然是升官?陈晚荣真没想到。对做官,陈晚荣一点兴趣也没有,忙道:“皇上,臣不会做官,不敢受命。”
    太平公主的心情大好,笑容不变:“陈卿,大唐的官有散官和职事官之别,你不会做官,没关系,还是做散官,不派职事给你。”
    “谢公主!可三级也太多了。”陈晚荣一下子难以接受。陈晚荣不了解唐朝的官制,心想连升三级,就是五品大员了,这官升得也太快了。睿宗笑道:“好,就升三级,做宣义郎吧。”
    唐朝官制虽然有一品、二品……一直到九品,但每品又有好几个等级。正品以外有从品,自是不用说了。就是从品和正品也有上、下之别。承奉郎是从八品上,升一级就是正八品下,升两级是正八品上,升三级刚好进入七品序列,并且是从七品下。官服颜色从青衫变成浅绿色而已。
    陈晚荣虽是不想。可皇帝金口已开,只得谢恩:“臣谢皇上厚恩。”
    睿宗摆摆手,对太平公主打起商量了:“太平,你说再给赐座宅子,行吗?陈卿如此良工,要是在长安没有宅子,好多事也不好办呢。”
    唐朝对科技很重视。良工很受人尊重,陈晚荣受宅子不会有人反对,太平公主笑道:“但凭皇兄做主。”
    “太子呢?”睿宗又来征求李隆基的意见。
    李隆基脸上没有任何变化:“父皇所言极是。大唐尊重良工,凡良工皆有宅邸。”
    “好!你们都没意见。那就赐陈卿一座府邸了。就把常乐坊那座给他吧。多年没人住了,都有些荒废了,委屈陈卿了。”睿宗颇有些不好意思,好象送礼而不是皇上恩赐。
    陈晚荣在长安还没有住处,只能住在郑府。虽是女婿,还是不如自己有个家的好。这赏赐很对胃口。再次谢恩。
    这事终于结束了,对陈晚荣也有个交待了,睿宗大是开心,问道:“诸卿还有本奏?”
    鸿胪卿唐出班奏道:“皇上,朝廷要对吐蕃用兵,臣以为不妥。”
    睿宗笑容不变:“唐卿。这些兵事,自有太子打理,你大可不必问。”
    窦怀贞先是瞄了一眼太平公主,这才道:“皇上,兵者,凶器矣,不可不察。若要对吐蕃用兵,必得周密准备,不能冒然出兵。还请皇上三思。”
    萧至忠出班。附和道:“皇上,石堡城易守难攻。大唐数度兴兵,未能攻克,即使要打,也不能攻打石堡城,应该绕过去。”
    李隆基冷冷的问道:“萧卿,如何打,这得由将军们说了算,不得妄自猜测。”语气很严厉,威严自具。
    唐愣了一下,大着胆子道:“太子此言差矣。上兵伐谋,庙算多者胜,庙算少者不胜,石堡城险难之地,纵有大军也难展开,若真要打请问太子一定能打下来么?”
    李隆基冷眼看着他:“兵者,凶险之事,谁又能说一定能打下来?不去打,怎么不能打下来?”
    唐得理不饶人,马上诘难:“太子无胜算,轻率出兵,实是兵家大忌。臣请皇上下旨撤兵,另派良臣打理。”
    从陈晚荣得到的小道消息,攻打石堡城一事是李隆基提出的,说服了睿宗和太平公主,三人共同的决定,为什么现在太平公主的人会攻击太子呢?这问题陈晚荣一直想不明白,唐“另派良臣”一语暴露了他们的用
    他们并不反对李隆基这一计划,很可能李隆基利用这个机会把军权抓在手里,更有可能派出了自己信得过地将领。事情到这一步,太平公主这才发党不妙,要是此战打胜,太子的地位将会一跃千丈,而她除了落个赞同开战的虚名外,什么也没得到,这才要心腹攻击太了,为的就是安插自己的人。
    为了夺权,居然不顾国家,真是狼子野心,陈晚荣暗中摇头。
    李隆基不动声色,问道:“你说,派谁去?”
    唐颇有几分奸猾:“皇上圣明,自有决断。”
    “太平,你说呢?”睿宗脸带笑容,仿佛渴望得到她支持似的。
    太平公主却没有正面回答,而是道:“皇兄,这事既然有人不赞成,不妨让大家都说说,好好议议,然后再做决断。”
    “太子以为呢?”睿宗本着一则太平公主,二则太子的贯有主张,征询太子地意见。
    李隆基脸色平静,就是话有些重:“父皇,此等兵事,自当秘密计议,不必宣之于众。”
    这话太有道理了,象这般当着朝臣之面商议,肯定会宣扬出去,哪里还有突然性。睿宗还没有说话,太平公主接过话头:“太子此言差矣!我们只是计议当不当打,至于如何打,那是将军们的事。只要议妥了,将军们要才能放开手脚去打嘛。”
    她的人占了绝大多数,一旦争执起来。也是她占上风。最好能由她来主持这一战,就可以把军权抓在手里,真是好算计,陈晚荣于她的心计暗暗吃惊。
    “公主所言极是,请皇上圣断!”太平公主地人异口同声,好象一个人在说话一般。
    吴兢马上反对:“皇上,公主此言欠妥。此事早有决断。已由太子执行,何必再议?”
    心向太子的大臣齐声附和:“皇上,臣等附议。”
    两派泾渭分明,只有陈晚荣没有表态。真没想到第一次上朝。居然遇到这种事,陈晚荣真想告退。只是想到要是现在就走的话,不合适,不得不留下来。
    太平公主脸一沉:“诸位爱卿,你们可知为何要重议?非上次所议不好,而是因为在执行时有所偏差。为毕其功于一役。不得不慎之。”睿宗有些犯难了,想了想道:“议吧,议吧,要议就议个透。”
    “皇上圣明!”太平公主的人心气陡高。
    睿宗有些烦躁:“太平,你说,打还是不打?”
    太平公主却没有表明态度:“皇兄。打与不打,这得由群臣公议。他们说打就打。”今天的主要目地不是打不打地问题,而是由谁来打,是太子地人来打还是她的人来打,这才是最重要的。
    老狐狸一只!陈晚荣暗骂一句。
    李隆基大度的一挥手:“好吧,今天就议个透,议不出个结果来,不散朝。”
    这是太平公主他们要的结果,然而他们并没有高兴之情。他们都知道李隆基足智多谋。每每有让人想不到地计谋。他如此说话,必是成竹在胸了。忌惮之下。更增几分警惕之
    睿宗显得很不耐烦:“说吧,说吧。”靠在宝座上,少了许多生气。
    窦怀贞率先道:“皇上,臣以此战不打则已,打则必胜。不然,宁可不打。”
    王少华一口接过话头:“窦大人,你上过战场么?你知道战场上有些什么凶险么?打胜,谁都想,只是有些仗不是一战就能打胜地。石堡城这样的要害,大唐攻打了数十年都没有拿下来,难道说自从第一次失败之后,后面这些仗都不值得打了?”
    一番话有数落,有质问,更有嘲笑,窦怀贞脸上挂不住,胡子翘得老高,又找不到话说了。唐为他开解:“王大人,此为论政,言者无过,不能诛
    吴兢又接过话头,反诘道:“唐大人,王大人就事论事,何处是诛心之言?石堡城关系重大,是陇右的锁钥,自从大唐立国以来就在争夺,数次攻打,皆无结果,何来必胜之说?”
    萧至忠出班,反难吴兢:“吴大人,石堡城地重要性朝野皆知,不必细说了。窦大人的意思是说既然要打,就得有必胜的把握,没有必胜的把握,宁可忍耐,再行筹谋。”
    要是真的再行筹谋,又会为围饶这事争权。陈晚荣暗中摇头,只听萧至忠振振有词的道:“昔日,颉利可汗统十万铁骑兵临长安,饮马渭水之滨。太宗皇上亲临渭水,与颉利可汗订盟,为大唐地反击争取得了时间。四年后,大唐铁骑北驰,卫国公一战而定阴山,活擒颉利可汗,雪却便桥之耻。石堡城打了几十年也没有打下来,非我大唐刀兵不精,非我大唐将士不用命,实是艰险难下,必谋万全之道方能再战。”真是只老狐狸,居然抬出当年唐太宗便桥订盟,争取时间,最终灭掉突厥一事,为其遮羞。吴兢感慨不已,要是姚崇和宋任何一人在,他们都不敢如此说话。处此之情,只能勉为其难了:“萧大人,此言差矣!太宗时,大唐创建之初,基业未固,不宜大战。再者,突厥兵临渭水,若是强行开战,守好关中,调军勤王,必能成大功。然而,关中必然残破,大唐难以恢复,太宗皇上才不得不忍辱负重,订立便桥之盟,为地就是再举。
    “突厥撤退时。大唐派兵监视,在我兵威之下,不敢烧杀抢掠,城邑未破,生灵免于涂炭,太宗皇上远图,非臣等所能尽知。颉利经此一事。以为大唐好欺,不以为意,实不为备,李靖夜袭阴山。方能一战成功。”
    不愧是史家,把唐太宗当年的用意说出来了,写进历史地话,一定让后人赞叹。只可惜,这是朝议,注定不会让人信服。唐冷冷一笑:“吴大人。这些事朝野皆知。不必多言。以你的意思,是不是要把吐蕃也调出来,大唐示一回弱,认一次输,再奇袭石堡城?”
    “你……”吴兢气怒难言,唯有指着他。
    李隆基咳嗽一声:“唐卿。这是朝堂,得有大臣礼节。”
    这话反诘固然让人痛快,就是太小人了,一点大臣风度也没有,太平公主也来干预:“论政不诛心,更不得有小人之心。”
    唐忙道:“臣失言!”退了开去。
    他一退下,萧至忠又上来,发表一番洋洋洒洒的大话,说完了。一点也没有落在实处。王少华马上反诘。慷慨激昂,却也没有好主意。没有难倒对方,反倒惹来更多的诘难。
    双方越来越多地人卷入,论辩之声响成一片,争得面红耳赤,就是没有一点实用价值,陈晚荣听得直皱眉头。肚子咕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