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如焉- 第3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达摩说,什么时候有兴致了,写幅字,就是最好的礼物。
  卫老师说,这个我答应。总还得有点别的,你就不管了。
  每次聚会,卫老师都会像少年与同伙们分享隐秘一样,说一些近期各类动态、传言、好书好文章。达摩和毛子也回敬一些此类信息,都说得兴致勃勃的。
  对于茹嫣四十多年的人生经验来说,这些人,这些话,都是新鲜的。但是她却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想一想,便连接到遥远的俄罗斯,连接到普希金、赫尔岑、屠格涅夫、车尔尼雪夫斯基……以及他们笔下的一些人物。在空气中能够嗅到一种锋锐的、热情的、反叛的、诡秘的,甚至危险的气息,你总能感觉到他们身体内有某种力量在漫溢出来。他们许多看似平平常常的话,也能够读出里面的多种意义,让人总是充满一种紧张感。不论是对思想,还是对智力,都是一种挑战和刺激。
  见大家大过年的只顾说一些天大的话题,赵姨笑笑说,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呀?一见面就是天下大事。便让大家吃点东西,说是过年前,她和卫老师专门去买来的。
  卫老师应付事似的剥开一只香蕉,小小咬一口说,刚出一本书,给你们一人一本,算是压岁钱吧。
  便让赵姨去书房取来。
  作为一个不到二十岁就开始了文字生涯的人,卫老师直到六十岁之前,没有一本书。八十年代以来,每隔三五年,就会有一本书出来。到了九十年代后半叶,几乎年年都有书出,而且是越来越有份量,越来越有味道。卫老师的书,很随意,往事,友人,读书,音乐艺术,思想文化,涉猎范围很广。近几年,卫老师将数十年前的一些思考,写成了一些随笔、散论,其尖锐深刻在读书界知识文化界引起很大震动。卫老师出了书,不论样书多紧,“青马”的几个是每人必有一本的。卫老师的一个老友,给他刻了两枚闲章,一枚是“七十不惑”,一枚是“八十知天命”。他很喜欢,便用来做书章。前一枚,过完八十大寿之后,就收藏起来,启用第二枚。
  赵姨拿来三本书,递给每人一本。书名是《一个老人和一个制度的对话》,达摩和毛子的已经题签好。
  茹嫣一看自己的还是空白,便说,您得给我签名啊!
  卫老师说,我不知道今天还有一位新人来——说着从茹嫣手里拿过书来,问茹嫣是哪两个字?
  达摩说,如果的如,心不在焉的焉。
  茹嫣说,写我的原名吧,要不然别人会以为您写了别字。
  茹嫣就告诉了自己的原名。
  卫老师说,茹毛饮血的茹啊?怕是胡人后代呢!骑马打仗的游牧部落。
  茹嫣说,我母亲也这样说过。只是那些骑马打仗的先人没文化,没有留下家谱,只好乱猜了。
  卫老师一笑说,胡人后代也可以如此斯文了。那个写小说的王安忆,好像也谈到这一点。要算母系的话,她也该是胡人之后,我记得好像是突厥。
  卫老师戴上眼镜,向茹嫣凑近一些说,我来看看,有没有一点突厥人的样子,该有一点异国风情才是。
  经卫老师这么一说,达摩和毛子说果然就看出一些异国风情来。弄得茹嫣红了脸。
  茹嫣接了卫老师的书,高兴得什么似的,这是她此生第一次得到作者的赠书。还是一位这么让她喜爱让她尊敬的作者。
  毛子一边翻看着书,一边就突然冒出来一句话,指了指达摩说,前些日子,我和他大干了一仗,差一点打翻脸。
  达摩说,你看,恶人先告状了。
  卫老师恶作剧地笑笑,问,干什么仗?是不是为了茹嫣?
  大家笑了。
  毛子说,为我的一本书。
  达摩说,对,还是坦白从宽好。
  毛子说,我都不好意思给您说起那本书,一想,还是说了痛快。就像那一年专案组对我说的,早交代早痛快。
  没想到毛子刚刚说了那本书名,卫老师就说,我知道。
  卫老师这么一说,毛子就不知道再如何说了。

()好看的txt电子书
  卫老师说,你那书一出来,就有人给我说了。我本想等你送我之后,读了再说。只是你一直没有给我。我知道,你不愿让我知道这本书。
  毛子脸色有些尴尬。
  卫老师一笑说,你有你的难言之隐。
  毛子说,是的,那本书我谁都没有给。
  卫老师说,后来,还是有人给我拿了一本来。读完之后,我很难受,想了很多问题。你们还记不记得,有一次,好像是何其业他们回来那次,我曾经说到,青年知识分子从理想主义到犬儒主义的变化?
  达摩和毛子说,有印象。
  卫老师说,当时我很想就你这本书再深谈一下,不知怎么就没有勇气了。当时,也看出何其业他们的变化,万里归国,一两句话又说不清楚,就不说了。我前半辈子,孤家寡人,只有你们几个患难之交,对于我来说,是很珍贵的。后来这一二十年,重返社会,但是真正的知交也并不多,原来的老对手们,没有和解,反倒结下新的恩怨。最让我伤心的是,一些我原来的同类,也有很多渐渐疏离。我知道,我们原来就有许多不一样,只是阴差阳错,让我们有了一些表面相似的命运而已。但更多的是,我后来的姿态,我的想法,让他们感到有些难堪,因为他们从我身上,也看到了我们的不同。他们希望让所有的房门上都打上叉叉,一旦有些人不再愿意被打上叉叉,这种难堪就出来了。我也曾对你们说过,许多老人有他们的难处。各种思想上的禁锢就不去说它了,他们已经失去了重新创造新生活的能力和勇气,他们希望过上好一点的日子,弥补多年来失去的东西,他们希望有好的医疗,让自己晚年多病的身子不受更多痛苦,他们也不希望,再一次累及自己的后人……所以,我不愿意和你们这些忘年之交伤了感情,这可能也是一个老头子的软弱吧。在这一点上,我后来渐渐能体会到鲁迅晚年的孤苦无奈。
  毛子笑笑说,我也是想了很久,才下这个决心的,那天我对达摩说,不知道还有没有救。
  卫老师说,人只能自救,在精神世界的问题上,没有谁能救你。你今天说到这里,我就觉得我们已经无须再说什么了。剩下的,你自己能解决。我对你说,你面临的一些诱惑,我也曾经有过。我也算是做了几天高官的人,也有过很显赫的资历,特别是和今天那些人比,我知道这种诱惑的力量,在这一点上,我很坦率地说,海根对我教育很大。
  茹嫣轻声问,海根是谁?
  卫老师笑了,你跟着人家跑到我这儿来了,还问我人家是谁?
  茹嫣这才知道达摩的大名,想起去达摩家的路上,那男人说的常老师,便问,那你该叫常海根?
  卫老师接着说,海根的那种定力,那种看淡一切浮名俗利的心境,那种草根身份,贵族情怀,还有不屈不挠的战士姿态,在如今世道,真不容易呢。
  达摩笑笑说,您别这样当着面夸我啊,我这个人本来就爱骄傲。
  卫老师说,不是夸你,是让你知道你这样做的价值。今天,一个人实在太难以战胜声名、钱财、权位的诱惑了。而且几乎全民族都形成了一种共识,哪怕是个王八蛋,有了这些,也是令人景仰的。当然,也要夸一下毛子,你今天自己说起这件事,不容易。我知道很多人,一旦迈出第一步,便誓死不回头了,因为回头的成本比不回头大得多,都是打了叉叉的,你又能把我如何?反倒是回头的那个,常常两头不落好。我跟你说毛子,当我知道你的那本书之后,我在心里骂过你。中国不是没有思想家,不是读书人没脑子,只是有的人被扼杀了,有的人被吓傻了,有的人将自己那一点才学拿去换了别的好处。要说悲哀,这才是一个民族最大的悲哀。
  茹嫣第一次听见人与人之间是可以这样说话的。她竖着耳朵,努力将每个人的每一句话都听进心去,她想,哪怕是一字不改地将这些谈话发表出去,都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一篇作品啊。如果做一个电视实况转播,所有那些装模作样的谈话秀,就会像烈日下的冰雕,顷刻间就化作一滩脏水。
  茹嫣见赵姨一直在旁边听着,看得出来,他们说的,她都懂。她也有许多话,但没说。这是一个心里极明白也极宁静的人。后来她离开了一段时间,再来的时候,便说,我们继续过革命化春节。开饭,玉米窝头汤面条。
  真是一点不假的玉米窝头汤面条。玉米窝头是那种地道的粗玉米面,金黄金黄的一层皮,咬一口就有一股地道的玉米气息冒出来。汤面条是手擀的,筋筋道道盘在一碗汤水中间,旁边飘着几片翠绿的菜叶,几缕鹅黄的蛋花,几块鲜红的番茄。再就是四碟佐餐的凉菜和一小碟豆腐|乳。俭朴中透着一种大贵大雅。茹嫣见了,脱口而出说,呀!一个主妇,在大年节中,拿出这样的一桌饭菜,真是大手笔!
  卫老师一听脸上漾起幸福的笑意,说,别这样当着面夸她呀,我这夫人和海根一样,很爱骄傲的。
  一餐饭,吃得又爽口又利落,还有些意犹未尽。
  众人又回到各自座位上,聊了一会儿,达摩说,卫老师该休息了。
  卫老师沉寂了一下,说,还有一件……不知道是喜是悲的事,想告诉你们。
  大家便静了声,望着卫老师,不知道这话头子下面会是什么。又望望赵姨,赵姨脸上也读不出什么。
  卫老师说,前些日子,收到一封信,是我外孙女寄来的。
  大家一听,都呆了。便是说天上掉下一个外星人,也不如这个消息让人震惊。一个个不说话,等卫老师继续说。
  卫老师说,这个自称是我外孙女的人说,她叫方亚,在北京读书,不久前去看望她的一个舅爷,就是她姥姥的弟弟。这个舅爷是台湾的一个学者,来大陆参加一个学术活动。那老人告诉她说,在海外,读到一本书,是一个叫斯卫的写的,斯卫的原名叫卫立文,是你的外公,你应该想法和他联系一下。她就上网查到了我的一些资料,又和出版社联系,要到我的地址,说先写来一封短信,看看是否能联系上。信里留下了她的地址、电话和电子邮箱。
  卫老师说,接到这封信,我差一点犯病,只觉得心脏很难受。
  卫老师指指夫人说,她就赶快给我吃了药,还加了安眠的,让我好好睡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才稍稍平静下来。我想,这个外孙女应该是我第二个孩子的女儿。第二个孩子是五三年生的,算算该是五十岁的人了。我前妻与我同年,如果还活着,也是八十出头。还有一个儿子,五一年的。就这么一封要人命的短信,一下让我想起来那些往事。我和夫人商量了一下,她说,既然已经来了,还是面对的好。于是,我就给我这个天上掉下来的外孙女打了电话。孩子比我冷静,很亲热地在那头叫了一声外公。我却受不了了,眼泪哗哗流下来,好半天说不成话。我问,你外婆呢?她说,我没有见过外婆,她在我出生前就死了。我问你妈妈呢?她说在乌鲁木齐,她说她就是在乌鲁木齐出生的,在那儿读到高中才出来。我问到我的大孩子,我说你舅舅呢——也就是你妈妈的哥哥?外孙女说,她也没有见过,听妈妈说过,文革的时候自杀了,自杀的时候还不到二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